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
一、语基贯彻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婵娟(chán) 垂涎(xián)
援例(yuán) 咬文嚼字(jiáo)
B.憎恶(zēnɡ) 蕴藉(jiè)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
C.岑寂(cén) 尺牍(dú)
灞桥(Bà) 不胜枚举(shènɡ)
D.斟酌(zhēn) 付梓(zǐ)
镞没(cù) 下乘作品(shènɡ)
思绪解析:D项,“镞”应读“zú”,“乘”应读“chénɡ”。
答案:D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检察机关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效能,还要亲密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让群众 的犯罪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消失殆尽”。
(2)各车间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像花自己家的钱同样爱惜费用,反复考量, ,开展了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降本增效活动。
(3)市地震局副调研员对本次演习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强调指出: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要强化措施, 。
A.深恶痛绝 斤斤计较 防患未然
B.疾恶如仇 锱铢必较 防微杜渐
C.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防患未然
D.疾恶如仇 斤斤计较 防微杜渐
思绪解析:“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疾恶如仇”,恨坏人坏事像痛恨仇敌同样,不能带宾语。“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斤斤计较”形容过度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多用于口语。(2)句中侧重于爱惜钱财,应用“锱铢必较”。“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用防止措施。“防微杜渐”指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根据(3)句句意选“防患未然”更合适。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推进多种文明在互相交流、包容、借鉴中共同提高,全面增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B.在63.57%的受访婴幼儿家庭中,孩子每天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局限性半小时。同步,超六成以上家长每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间局限性3小时。
C.作为一种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变化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老式商业模式。
D.变化重在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是实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关键。
思绪解析:B项,“超六成以上”语意反复,删除“超”或“以上”。C项,语序不妥,“不仅”应放在“电子商务”的背面。D项,句式杂糅,“重在……”与“……为主”杂糅。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佳媒介。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见不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
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
③由于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多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
④假如对诗没有爱好,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阂。
⑤因此,要养成纯粹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
A.②③④①⑤ B.③②①⑤④
C.③④⑤①② D.②③④⑤①
思绪解析:②承前文,把话题引到“文学趣味”上来。③是对前文原因的表述。④假设论证,深入阐明观点。①举例论证,同步也是对前文假设论证的深入阐明。⑤得出结论,收束文段。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文本选段,完毕第5~7题。
有人主线不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亲密关系,认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步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种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步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当然显得鲁莽一点,不过它表达孤僧步月归寺,门本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种和尚。在这冷寂的场所,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所,至少也有某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因此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与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体现的,只有他自己懂得。假如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也许的事。因此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种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并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确实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例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一样,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由于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并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模糊甚至于支离。例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假如你不懂得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假如你不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认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5.下列对作者认为用“推”比用“敲”好的理由的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 )
A.“推”字表达孤僧步月归寺,门须自掩自推,足见其乃孤零一人。
B.“敲”字显得拘礼,也显示了不甘寂寞,破坏了温暖的人情。
C.“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D.“推”字所展现的情境似乎比“敲”所展现的情境更调和某些。
思绪解析:B项,“破坏了温暖的人情”不妥。原文是“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所,至少也有某些温暖的人情”,与“孤寂”的意境不合。
答案:B
6.下列各项中,有关字的“联想的意义”,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 )
A.它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的种种关系的累积。
B.它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绚丽迷人,又变化莫测。
C.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个性的,因而难以运用。
D.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模糊、支离。
思绪解析:B项,“绚丽迷人”将原意错解了。
答案:B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因此更动了文字,就同步更动了思想情感。
B.文学语言的“推敲”原则,应在于哪一种境界是符合作者当时所要说的。
C.科学的文字意义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D.文中的“点铁成金”实指苏轼在原句中巧妙用上了“天上”“人间”两个词语。
思绪解析:B项,“哪一种境界”在文中仅就“推敲”的诗句分析,不能将“哪一种境界是符合作者当时所要说的”作为文学语言的“推敲”原则,文中说文字的推敲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C项,这里遗漏原句的“有时”,原意也就变化了;D项,文中的“点铁成金”指的是用了字的联想的意义,使其含混中显得丰富。
答案:A
(二)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第8~10题。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例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似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似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似么?你觉得香的我当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友好的我当然也觉得友好,不过香的、友好的,均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异,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劲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认为毫厘的差异无关宏旨,不过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终一茎干草么?
但凡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轻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轻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异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诗人因此异于常人者在感觉敏锐。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异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本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诗人故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在一般人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种人呢?诗人布朗宁在《现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每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种怪人!——一般人对于诗人的理解就是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品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假如有人换一种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然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体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不过这事谈何轻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不过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有改动)
8.下列有关“曲愈高,和愈寡”的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 )
A.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修养越高,他引起的共鸣就越少。
B.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风格越高昂,他所得到的赞同就越少。
C.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对事物之间的差异刻画越精微,他的知音就越少。
D.指一位诗人在作品中体现出的观点越是独特,他获得的认同也就越少。
思绪解析:“曲愈高,和愈寡”在原文第 3段,此段的意思是说“诗人之因此孤单,是由于他体现事物时看到了事物之间精微的差异,而常人只能在粗浅的境界沟通”。
答案:C
9.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诗人的孤寂”的体现理解不对的的一项是( )
A.诗人不想孤芳自赏,他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就是渴望同他人交流,不过他是失败的。
B.诗人就是发明者,真正的诗人不能因循守旧,要在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不停创新。
C.常人对诗人的观测只限于平常行为等外在方面,得出的结论是诗人的行为古怪。
D.人们购置诗人的印刷精美的诗集,只是为了赶时髦,扮高雅,并不是真正欣赏诗人。
思绪解析:B项理解错误。诗人要不停创新只是诗人孤寂的原因,不是体现,由于创新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答案:B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意在告诉我们,绝无隔阂的心灵沟通是不也许的。
B.最终一茎干草压死骆驼的典故告诉我们,事物的质变总是在量变的基础上发生。
C.诗人之因此成为诗人,是由于他较常人在感觉上愈加敏锐,想象力愈加丰富。
D.除主观原因之外,导致诗人孤寂的客观原因是常人感觉迟钝,心灵麻木,思维僵化。
思绪解析:B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在第2段中,作者强调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异十分重要,而对常人对事物的感知只停留在较劲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的水平持不赞成态度。
答案:B
三、体现交流
11.古今中外,有诸多名家在创作过程中巧妙地使用量词来传情达意。请从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的量词“痕”“点”“芥”“粒”中任选两个分析其妙处。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在西湖中央)
思绪解析:此题考察对词语意境与体现效果的分析,语境是关键。从所给的文段内容看,这段文字是从远处看雪后西湖的湖心亭的。由于“远”,因此产生“小”的感觉;“点”“芥”“粒”则是这种感觉的体现。又由于是雪后,“上下一白”,因此有“痕”的感觉。
参照答案:①“痕”,作者远观,长堤如一条痕迹,淡远轻无,如写意画一般,别有一番情致。②“点”,作者远观,湖心之亭如一种小点,倒映水中,虚无缥缈,很有诗情画意。③“芥”,作者远观,湖中小船如一株小草,随风摇荡,轻盈优美,自然而不失其真。④“粒”,作者远观,船中人如一粒米,小而精致,小而有情调,到达人与自然的友好统一。
12.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草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规定,请找出并做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思绪解析:题干明确说“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根据这一提醒,检索这个文段,可以发现“堵住”“管子”“换掉”“打算”“正遇上”这五个词语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用意思相似的书面语进行修改即可。
答案:示例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