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典故大全·人体·头面资料索引
作者:稻香老农 资料来源:稻香居 点击数:322 更新时间:2008-2-24
【悬头】 悬头于梁,以防瞌睡。形容苦学。语出《太平御览》卷六一一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繫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唐李商隐《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悬头曾苦学,折臂反成医。”参见文明部·学识“悬头苦学”。
【长头】 犹言高个子。《后汉书·贾逵传》:“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闲事。身长八尺二寸,诸儒为之语曰:‘问事不休贾长头。’”《南史·范岫传》:“南乡范云谓人曰:‘诸君进止威仪,当问范长头。’以岫多识前代旧事也……岫长七尺八寸,资容奇伟。”后以喻博学者。宋苏轼《迨砚铭》:“得之艰,岂轻授。旌苦学,畀长头。”宋陆游《秋晚寓叹》诗:“一端聊自慰,问事有长头。”另参见人物部·人杰“长头儿”。
【头上千薪】 《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清赵翼《七十自述》之十八:“胸中五岳平犹起,头上千薪积已高。”参见政事部·议政“积薪”。
【头似笔】 北魏古弼以聪敏正直为太宗所嘉,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弼头尖,世祖常名之曰笔头。一日诏以肥马给骑人,弼命给弱者。世祖大怒曰:“尖头奴,敢裁量朕也!朕还台,先斩此奴!”见《魏书·古弼传》。指人忠直耿介。宋刘筠《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直非头似笔,智谢里名樗。”另参见政事部·忠直“头似笔”。
【放出头】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谓当避开此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喻高人一着。清丘逢甲《次韵寄谭彤士桂林》之三:“欧阳门下吾尤愧,但有文章放出头。”参见文明部·学识“出头地”。
【焦头】 《艺文类聚》卷八十引汉桓谭《新论》:“淳于髠至邻家,见其灶突之直而积薪在傍,谓曰:‘此且有火’,使为曲突而徙薪。邻家不听,后果焚其屋,邻家救火,乃灭。烹羊具酒谢救火者,不肯呼髠。智士讥之曰:‘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也”。又见《汉书·霍光传》、汉刘向《说苑·权谋》。喻身陷困境。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即事五首》之三:“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参见器用部·日用“徙薪”。
【三握发】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汉王充《论衡·书解》:“文王日昃不暇食,此谓演《易》而益卦;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宋陆游《老病谢客或者非之戏作》:“客至难令三握发,佛来仅可小低头。”参见人物部·帝王“周公吐哺”。
【发冲冠】 《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形容人愤慨到了极点。唐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参见地理部·水流“易水”。
【怒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晋卢湛《览古诗》:“眦血下沾襟,怒发上冲冠。”参见人事部·情感“冲冠”。
【郎潜生白发】 《文选·张衡〈思玄赋〉》“尉尨眉而郎潜兮”,李善注引《汉武故事》:“颜驷,不知何许人,汉文帝时为郎。至武帝,尝辇过郎署,见驷尨眉皓发。”宋苏轼《次天字韵答岑岩起》:“莫叹郎潜生白发,圣朝求旧鄙鸢肩。”参见人事部·寿考“白发潜郎”。
【断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诸荐以为马革。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后遂为赞誉贤母之典。宋陈师道《舒御史太夫人挽辞》:“断发人何在?捐金事已空!”参见伦类部·亲眷“剪髻”。
【潘鬓】 晋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宁牛终夜永,潘鬓去年衰。”唐李德裕《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越吟因病感,潘鬓入秋悲。”另参见人事部·寿考“潘安白发”。
【效颦】 《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后以“效颦”为不善摹仿,弄巧成拙的典故。唐王翰《观蛮童为伎之作》:“长裙锦带还留客,广额青娥亦效颦。”参见人体部·其他“捧心”。
【额妆】 指古代女子华贵艳美的面妆。语本《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后人多効之。”宋陆游《湖山·柳姑庙》诗:“汀月生眉黛,溪梅试额妆。”参见人物部·妇女“梅妆”。
【燕颔】 东汉名将班超自幼即有立功异域之志。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西域三十一年,陆续平定各地贵族的变乱,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见《后汉书·班超传》。后以“燕颔”为封侯之相。南朝陈徐陵《出自蓟北门行》:“生平燕颔相,会自得封侯。”唐岑参《送张都尉东归》诗:“封侯应不远,燕颔岂徒然。”清赵翼《赠相士彭铁嘴》诗:“幸免鼠目求官讯,本无燕颔封侯状。”参见人事部·富贵“封侯万里”。
【半面】 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因姿容不美,受元帝冷遇。徐妃亦因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仅饰半面以待之,帝见则大怒而出。见《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宋钱惟演《荷花》:“徐娘羞半面,楚女妒纤腰。”参见人物部·妇女“徐妃半面妆”。
【何郎面】 三国魏驸马何晏仪容俊美,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后即以称喜欢修饰或面目姣好的青年男子。见《世说新语·容止》、《三国志·魏志·曹爽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唐元稹《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可怜何郎面,二十才冠饰。”参见人物部·其他“何郎”。
【桃花人面】 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元刘致《朝天文·同文子方邓永年泛洞庭湖宿凤凰台下》曲:“杨柳宫眉,桃花人面,是平生未了缘。”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之七:“鸦背斜阳闪闪红,桃花人面薄纱笼。”参见人物部·妇女“人面桃花”。
【邢颜】 《史记·外戚世家》:“尹夫人与邢夫人同时并幸,有诏不得相见。尹夫人自请武帝,愿望见邢夫人,帝许之。即令他夫人饰,从御者数十人,为邢夫人来前。尹夫人前见之,曰:‘此非邢夫人身也。’帝曰:“何以言之?’对曰:‘视其身貌形状,不足以当人主矣。’于是帝乃诏使邢夫人衣故衣,独身来前。尹夫人望见之,曰:‘此真是也。’于是乃低头俛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谚曰:‘美女入室,恶女之仇。’”清毛奇龄《长歌送颜泰两北征》:“卞玉谁教暗里投,邢颜却被宫中妒。”参见人事部·情感“尹邢避面”。
【潘岳貌】 《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扰,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唐祖咏《赠苗发员外》:“花惭潘岳貌,年称老莱衣。”参见人物部·人杰“玉貌潘郎”。
【凿窍】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后用为斫丧天真的意思。唐韩愈《嘲鼾睡》:“南帝初奋槌,凿窍泄混沌。”另参见地理部·土石“浑沌穴”。
【双眉妩】 汉京兆尹张敞为妇画眉甚美,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后用以称女子眉样美好。唐张说《赠崔二安平公乐世词》:“自怜京兆双眉妩,会待南来五马留。”参见伦类部·亲眷“画眉夫婿”。
【白眉】 《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喻指兄弟中最出色者,或指人中俊杰。唐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白眉年少未弱冠,落纸纷纷运纤腕。”另参见伦类部·亲眷“白眉人”、人物部·人杰“眉最白”。
【齐眉】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王先谦集解引沈钦韩曰:“举案高至眉,敬之至。”后泛指夫妻相敬爱。唐李绅《趋翰苑遭诬拘四十六韵》:“俯首安赢业,齐眉慰病夫。”宋黄庭坚《乐寿县尹吕氏挽词》:“剪髻宾筵盛,齐眉妇礼闲。”另参见伦类部·亲眷“伯鸾妻”、器用部·日用“孟光案”、人事部·行止“举案”、人物部·妇女“齐眉”。
【远山眉】 《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喻女子貌美。唐杜牧《少年行》:“豪持出塞节,笑别远山眉。”另参见地理部·土石“远山”、人物部·妇女“远山色”。
【察眉】 《列子·说符》:“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后因以“察眉”谓察看人的面容便知道实情。唐杜甫《夔府书怀四十韵》:“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明王世贞《送李员外实夫》诗:“有疏堪流涕,无人可察眉。”参见人事部·行止“察眉”。
【目无牛】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比喻技艺精纯的境界,或谓专注于某一事物达到极点。唐贯休《题淮南惠照寺律师院》:“学徒梧有凤,律藏目无牛。”参见九流部·杂技“庖丁解牛”。
【白眼】 露出眼白。表示鄙薄或厌恶。《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参见人体部·头面“青眼”。
【伍员抉目】 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字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赐子胥剑,令自尽。子胥临死时说:“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国语·吴语》、《史记·吴太伯世家》。后用为忠臣被谗殉身的典故。唐李绅《姑苏台杂句》:“伍员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另参见九流部·神仙“灵骨”、人物部·将相“伍员”、政事部·忠直“伍员忠”、政事部·议政“伍员谏”、人事部·冤怨“伍员怨”、人事部·病死“伍员死”。
【青眼】 《晋书·阮籍传》:“(阮)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喻对人看重或喜爱,亦指知己。唐王维《过卢四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三贤异七圣,青眼慕青莲。”另参见伦类部·朋友“青眼客”、人体部·头面“白眼”、人事部·狂放“白眼”、人事部·行止“青盼”。
【刮目】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指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宋苏舜钦《送李冀州》:“众人刮目看能事,著鞭无为儒生羞。"参见人物部·其他“吴阿蒙”。
【方瞳】 方形的瞳孔。古人以为长寿之相。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老聃在周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与世隔绝,有黄发老叟五人……瞳子皆方,面色玉洁,手握青筠之杖,与聃共谈天地之数。”唐李白《游太山》诗之二:“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王琦注:“按仙经云:八百岁人瞳子方也。”宋苏轼《子玉以诗见邀同刁丈游金山》诗:“更有方瞳八十一,奋衣矍铄走山中。”清赵翼《反曤目篇寿王西庄七十》诗:“直至方瞳年,岩电常晶荧。”参见九流部·神仙“方瞳人”。
【重瞳】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裴骃《集解》引《尸子》:“舜两眸子,是谓重瞳。”《论衡·骨相》:“尧眉八彩,舜目重瞳。”代指舜或项羽,或指有帝王之相。唐李白《远别离》诗:“九疑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唐李远《赠写御真李长史》诗:“初分隆准山河秀,再点重瞳日月明。”清钱谦益《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另参见人物部·帝王“项王双瞳”、人物部·圣贤“重瞳”。
【拥鼻】 《晋书·谢安传》:“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效之。”指用雅音曼声吟咏。唐杜牧《折菊》:“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宋欧阳修《和应之登广爱寺阁寄圣俞》:“旧社更谁能拥鼻,新秋有客独登高。”参见文明部·诗词“洛生咏”。
【斫鼻】 《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比喻技艺成熟高超。宋黄庭坚《题王仲弓兄弟巽亭》:“傥无斫鼻工,聊付曲肱梦。”黄庭坚《谢公定和二范秋怀五首邀予同作》之二:“虽怀斫鼻巧,有斧且无柯。”参见器用部·其他“郢匠斤”。
【掩鼻】 《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因为(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战国策·楚策四》亦载此事。后以“掩鼻”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南朝梁简文帝《怨歌行》:“娥眉本多嫉,掩鼻特成虚。”唐白居易《读史五首》之四:“掇蜂杀爱子,掩鼻戮宠姬。”唐长孙佐辅《古宫怨》诗:“拊心却笑西子颦,掩鼻谁忧郑姬谤。”参见人事部·冤怨“掩鼻计”。
【宋聋】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乃杀之。”喻指不明事理,或指耳聋。唐李商隐《五言四十韵》:“下令销秦盗,高谈破宋聋。”
【钟期耳】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唐白居易《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参见文明部·礼乐“高山流水”。
【洗耳】 表示厌闻污浊之声。《孟子·尽心上》“古之贤士,何独不然”汉赵岐注:“乐道守志,若许由洗耳,可谓忘人之势矣。”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唐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之二:“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另参见动物部·走兽“幸可饮牛”、人物部·圣贤“洗耳翁”、人物部·圣贤“巢许辈”、人事部·雅逸“巢由洗耳”。
【口若悬河】 说话象河水下泻,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参见地理部·水流“悬河”。
【衍口】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清查慎行《次韵酬别声山侄》:“山妻不须视仪舌,俗子合讶哆衍口。”参见天文部·天体“邹衍谈”。
【唇齿】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喻邻邦或友人。唐杜甫《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另参见伦类部·师友“唇亡齿枯。”
【三寸舌】 《史记·留侯世家》:“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唐于濆《南越谣》:“三寸陆贾舌,万里汉山川。”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三寸舌为安国剑,五言诗作上天梯。”参见政事部·议政“毛遂请行”。
【仪舌】 战国辩士张仪之舌,喻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唐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仪舌忻犹在,舒帷誓不褰。”另参见伦类部·亲眷“示山妻”、器用部·珍宝“疑壁”。
【舌耕】 旧时称以授徒讲学谋生。晋王嘉《拾遗记·后汉》:“[贾逵]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口倦,世所谓舌耕也。”宋苏轼《送程建用》诗:“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顷。”元张之翰《为郭迁庵寿》:“舌耕三十载,不救室悬磐。”
【刺舌】 《隋书·贺若弼传》:“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后因以“刺舌”谓说话谨慎。宋苏轼《刘贡父见余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刺舌君今犹未戒,灸眉吾亦更何辞。”参见人事部·秉性“刺舌”。
【钩舌】 唐常山郡太守颜杲卿被安禄山俘获,“禄山不胜忿,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噉之,詈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含胡而绝。”事见《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后用以为典实。宋文天祥《平原》诗:“哀哉常山惨钩舌,心归朝廷气不慑。”参见人事部·禀性“常山骂羯奴”。
【掉舌】 犹鼓舌。指游说,谈说。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宋苏舜卿《蜀士》:“掉舌灭西寇,画地收幽燕。”参见人事部·行止“舌卷齐城”。
【拂须】 《宋史·寇准传》:“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耶。’谓甚愧之。”后以“拂须”为谄事长官的典故。宋李洪《新交行》诗:“若非大夫尝便客,亦是丞相拂须人。”清黄鷟来《猛虎行》:“中山之狼恣反噬,莱公远谪为拂须。”参见政事部·贪佞“拂须”。
【郄超髯】 《世说新语·宠礼》:“王询、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询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询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郗超,后讹作郄超。唐李端《送从叔赴洪州》:“王粲名虽重,郄超髯未长。”另参见人物部·官吏“髯参军”。
【灌夫骂】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灌夫与丞相武安侯田蚡有隙。“丞相(田蚡)取燕王女为夫人,有太后诏,召列侯宗室皆往贺。……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坐皆避席伏。已,魏其侯为寿,独故人避席耳,余坐膝席。灌夫不悦。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夫怒,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时武安不肯。行酒次至临汝侯,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寿,乃效女儿呫嗫耳语。’”喻为人刚直,或指漫骂同座之人。清王以慜《复答冬丈聊广其意》:“有耳休矜巢父洗,有口休从灌夫骂。”另参见器用部·饮食“灌夫醉”、器用部·珍宝“一钱不直”、人物部·将相“骂坐灌将军”。
原载:稻香居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