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8842574 上传时间:2025-03-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1 总 则 1.1 为保证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设置,提供适宜的居住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指标。 1.2 本指标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特殊地区因地制宜,具体研究。 1.3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尽量综合设置。 1.4 居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应依据城市规划确定。 本指标按居住人口规模(或建设规模)分四级。 每户平均居住人口计算值为2.8人,每户(套)住宅建筑面积按实际建筑面积标准计算。 1.5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在符合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总指标的条件下,可根据城市规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本指标是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最低基本标准。 1.6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福利、交通和市政公用等八类。 1.7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附表1、2、3、4设置。 1.7.1 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达到3~5万人的,应按附表1设置项目;居住人口规模达到0.7~2万人的,应按附表2设置项目;居住人口规模达到0.3~0.5万人的,应按附表3设置项目;居住建设项目应按附表4设置生活必须的项目。 1.7.2 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2~3万人的居住地区,除设置附表2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和周围设施状况,增设附表1的部分项目和指标。 1.7.3 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0.5~0.7万人的居住地区,除设置附表3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和周围设施状况,增设附表2的部分项目和指标。 1.7.4 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少于0.3万人的居住地区,除设置附表4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提高部分项目规模。 1.7.5 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超过5万人的,应增设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指标另行研究。 1.8 为贯彻平战结合的方针,公共服务设施应积极、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设在住宅底层或地下室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建筑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避免干扰居民的生活、休息,应有独立的供电、供水和下水等设施。 1.9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设置除执行本指标外,还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相关标准、规定。 2 附表1、2指标设置要求 2.1 幼儿园宜独立设置,应按其服务范围均衡分布,设于方便家长接送的地段。幼儿园应有独立院落和出入口,其建筑及用地应满足日照规定。 2.2 中学、小学应按其服务范围均衡布置。教学楼及操场应满足日照规定。学校操场与邻近住宅应有适当间隔。 2.3 可将中小学操场、室外文体活动场列为避难场所。 2.4 商业服务、邮电、文化体育(运动场除外)和社区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宜集中布置于交通便利的中心地段,与居民的出行路线相吻合,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2.5 菜市场应设在运输车辆易于进出的相对独立地段,避免干扰住宅。 2.6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应按有关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 2.7 妥善安排存自行车处和居民汽车场库,停车设施应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 地上的居民停车场库应满足《北京市生活居住建筑间距暂行规定》的距离要求,与邻近住宅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干扰居民生活。 出租汽车站应安排在居住区主要出入口。 公交首末站应与住宅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干扰居民生活。 2.8 公共活动中心、菜市场等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应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就近配建公共停车场(库)。 3 附表3、4指标设置要求 3.1 附表3、4适用于城市建成区,即项目周边地区实际已开发建设并集中连片,基本具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2 附表3规定了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必需的12项公共服务设施,附表4规定了零星住宅工程建设项目应设置的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必需的11项公共服务设施的最低指标。 附表1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居住人口3~5万人)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千人指标 一般规模 配置规定 服务规模 (万人/处) 备注 建筑面积 (m2) 用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处) 用地面积 (m2/处) 教育 1 幼儿园 281~310 420~450 8班2100 12班2800 8班3000 12班4200 招收2~6岁儿童,占居住区总人口3.0%,就近入园率90%,并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30座/千人;建筑9.38~10.32m2/座,用地14~15m2/座,每班25座。 0.7~1.0 2 小学 403~441 510~568 “九年一贯制”学校 18班8000 27班12000 36班15000 “九年一贯制”学校 18班11000 27班16000 36班21000 小学学龄7~12岁,占居住区总人口3.6%,入学率100%,并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40座/千人;建筑10.08~11.03m2/座,用地12.76~14.20m2/座,每班40座。 初中学龄13~15岁,占居住区总人口1.8%,入学率100%,并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20座/千人;建筑12.71~13.82m2/座,用地16.70~19.12m2/座,每班40座。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龄7~15岁,占居住区总人口5.4%,入学率100%,并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60座/千人;建筑10.89~12.67m2/座,用地14~16m2/座,每班40座。(千人指标:建筑面积653~760m2,用地面积840~960m2) 1.2~2.4 小学:18班规模建筑7500m2,用地9500m2;服务规模1.8万人/处。24班规模建筑10000m2,用地12500m2;服务规模2.4万人/处。24班以下学校应设不低于200m的环形跑道和60m的直跑道。 初中:18班规模建筑9500m2,用地13000m2;服务规模3.6万人/处。24班规模建筑 12500m2,用地17000m2;服务规模4.8万人/处。30班规模建筑 15600m2,用地21000m2;服务规模6万人/处。24班以下学校应设不低于200m的环形跑道和100m的直跑道,25班以上学校应设不低于300m环形跑道和100m的直跑道。 “九年一贯制”学校设置200m环形跑道和100m直跑道,有条件的应设置400m环形跑道,同时应保证设置足够的篮、排球场地。 中学:30班规模建筑16000m2,用地22000m2;服务规模3万人/处。 高中应设不低于400m环形跑道和100m的直跑道。 3 初中 254~276 334~382 4 高中 217~233 317~363 24班13000 30班16000 36班19000 24班19000 30班23000 36班28000 高中学龄16~18岁,占居住区总人口1.8%,入学率98%,并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19座/千人;建筑11.42~12.28m2/座,用地16.70~19.12m2/座,每班45座。 6~8.5 小计 1155 ~1260 1581 ~1763 一般小校(园)采用高限,大校(园)采用低限,标准较高大校(园)可采用高限。 医疗卫 生 5 社区卫生服务站 24 300 0.7~2 含卫生服务中心的居住区不再设置卫生服务站。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0 75 2500 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为范围设置,可设综合病床。 3~5 小计 74 75 文化体育 7 室内文体活动中心 200 可包括文化娱乐 (多功能影视厅、文娱艺术等),图书阅览,科技活动,青少年活动,康乐(健身房、棋牌室、室内体育活动等)等设施。 0.7~1 可结合商业服务设施或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综合设置。 8 室外文体活动场 20 400~450 可包括户外娱乐、集会、露天表演、儿童游戏、综合健身、篮球、门球等场地。 0.7~1 宜设于公共绿地附近,兼有避难场所的功能。 小计 220 400~450 商业服务 9 菜市场 20 800~1000 3~5 10 其它商业服务 680 可包括便利店、综合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点、银行储蓄所等。 3~5 再生资源回收点可与密闭式清洁站结合布置,其它可设于住宅底层。 小计 700 社区管理服务 11 社区服务中心 20~30 1000 可包括优抚服务、社会福利、咨询服务、婚姻服务、计生宣传咨询、家庭劳务服务等及相应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心。 3~5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或设于住宅底层。 12 街道办事处 30~40 50 1200~1500 1500 含工商、税务。 3~5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 13 派出所及巡察 30~40 36~50 1200~1500 1500~1800 3~5 14 社区居民委员会 20~30 190 还可包括其它便民服务项目。 0.3~0.9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或设于住宅底层。 15 社区卫生监督所 5 3~5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或设于住宅底层。 16 物业管理用房 20 200 可包括房管、维修、绿化、环卫、保安、家政服务、市政管理、社区治安管理自动化监控等。 0.7~2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或设于住宅底层。 小计 125~165 86~100 社会福利 17 养老院 90 130 2700 3900 老年人口占居住区总人口20%,百名老人设置床位2.5张,合5床/千人。按建筑15~20m2/床,用地25~30m2/床标准设置。设置床位及相应娱乐康复健身设施(包含不少于30张床位的日间照料护理中心)。 3~5 宜独立设置,可与幼儿园相邻设置。最低规模120床/所。 18 老年活动场站 20 25 140~200 175~250 娱乐康复健身设施及活动场地 0.7~1 19 残疾人康复托养所 30~40 50~60 1500~2000 2500~4000 残疾人口占居住区总人口5%,百名残疾人设置床位4张,合2床/千人。按建筑15~20m2/床,用地25~30m2/床标准设置。设置床位及相应娱乐康复健身设施。 5 100床位左右,含教学训练、康复娱乐门诊设施等,可结合养老院设置。 小计 140~150 205~215 交通 20 公交首末站 30 170~200 300 4000~5000 2~3 根据规划区域统筹安排,应独立用地。 21 出租汽车站 20 100 停放出租汽车,为出租汽车送客、待客服务。 0.5 宜结合小区出入口在道路用地以外单独设置。 22 存自行车处 按每户存自行车2辆、每车建筑面积1.5m2设置。 可利用地下室存车,分散设置。 23 居民汽车场库 0.4~1.4车位/户。含居民汽车场库0.3~1.3车位/户,社会停车场库0.1车位/户。 宜做地下车库。 社会停车场库根据规划布局确定,可独立区域,也可与居民汽车场库结合,设于地上或地下。 小计 30 190~220 市政公用 24 邮政所 20 200 0.7~2 宜在地上首层设置,便于邮政服务及生产。 25 邮政局 30 30 1200 1200 3~5 宜在地上首层设置,便于邮政服务及生产。 26 电信机房 52 35 2250~3750 1500~2500 3~5万门/处。 普通住宅的固定电话用户线不应少于2线(即2对线)/户,每万户居民须设置容量1.5~2万门。 仅设电信设备机房,不含管理办公用房。 27 开闭所 21 21 300 300 50~60万m2设一处。 28 配电室 43 120 独立设置:10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120m2。 箱式:2~3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6m2。 区分不同情况,酌情安排。鼓励采用用地面积较小的方式。可结合其它配套设施综合设置。 29 燃气调压站 1 3 6 25 地上调压柜:建筑面积6-10m2,用地面积25m2。 地下调压站。 楼栋式:在建筑物外墙设置。 区分不同情况,酌情安排。鼓励采用用地面积较小的方式。应按相关设计规范考虑安全距离。 30 有线电视基站 1 200 基站:2-3万户设一处。 光电转换间:100户设一处,建筑面积4m2,可不单独占地。 仅考虑设备用房,不含管理用房。 尽量与其它配套设施综合设置。 31 密闭式清洁站 10 12 120 150 0.7~1.5 32 公厕 10 10 50 0.5 宜靠近老年人活动场所或公交首末站附近。尽可能附建于其它建筑内。 33 垃圾分类投放站 21 6 用地面积6~8m2/100户。 仅用于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34 锅炉房 97~337 138~482 无城市热网地区按不同燃料种类设置。 燃煤锅炉房:50~100万m2设一处,用地面积140m2/万m2。 燃气锅炉房:3~10万m2设一处,用地面积10-40m2/万m2。 燃煤:应按集中锅炉房设置。 燃气:可因地制宜,按建筑组团设置分散的中小型锅炉房。 采用分户供热的可不设置。 35 热力点 36~72 200 城市热网地区设置。 一般10万m2左右(不大于20 万m2)设一处。 采用分户供热的可不设置。 36 污水再生利用装置 如未与城市再生水管网相连,建筑规模5万m2以上者应设置,建筑面积20m2/万m2。 宜安排在地下室或地下。 小计 321~597 270~614 总计 2765 ~3196 2807 ~3437 建筑面积3.0m2/人,用地面积3.1m2/人。 附表2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居住人口0.7~2万人)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千人指标 一般规模 配置规定 服务规模 (万人/处) 备注 建筑面积 (m2) 用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处) 用地面积 (m2/处) 教育 1 幼儿园 281~310 420~450 8班2100 12班2800 8班3000 12班4200 招收2~6岁儿童,占居住区总人口3.0%,就近入园率90%,并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30座/千人;建筑9.38~10.32m2/座,用地14~15m2/座,每班25座。 0.7~1.0 2 小学 403~441 510~568 “九年一贯制”学校 18班8000 27班12000 36班15000 “九年一贯制”学校 18班11000 27班16000 36班21000 小学学龄7~12岁,占居住区总人口3.6%,入学率100%,并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40座/千人;建筑10.08~11.03m2/座,用地12.76~14.20m2/座,每班40座。 初中学龄13~15岁,占居住区总人口1.8%,入学率100%,并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20座/千人;建筑12.71~13.82m2/座,用地16.70~19.12m2/座,每班40座。 “九年一贯制”学校学龄7~15岁,占居住区总人口5.4%,入学率100%,并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60座/千人;建筑10.89~12.67m2/座,用地14~16m2/座,每班40座。(千人指标:建筑面积653~760m2,用地面积840~960m2) 1.2~2.4 小学:18班规模建筑7500m2,用地9500m2;服务规模1.8万人/处。24班规模建筑10000m2,用地12500m2;服务规模2.4万人/处。24班以下学校应设不低于200m的环形跑道和60m的直跑道。 初中:18班规模建筑9500m2,用地13000 m2;服务规模3.6万人/处。24班规模建筑 12500m2,用地17000m2;服务规模4.8万人/处。30班规模建筑 15600m2,用地21000m2;服务规模6万人/处。24班以下学校应设不低于200m的环形跑道和100m的直跑道,25班以上学校应设不低于300m环形跑道和100m的直跑道。 “九年一贯制”学校设置200m环形跑道和100m直跑道,有条件的应设置400m环形跑道,同时应保证设置足够的篮、排球场地。 3 初中 254~276 334~382 小计 938 ~1027 1264 ~1400 一般小校(园)采用高限,大校(园)采用低限,标准较高大校(园)可采用高限。 医疗卫生 4 社区卫生服务站 24 300 0.7~2 小计 24 文化 体育 5 室内文体活动中心 200 可包括文化娱乐(多功能影视厅、文娱艺术等)、图书阅览,科技活动、青少年活动、康乐(健身房、棋牌室、室内体育活动等) 等设施。 0.7~1 可结合商业服务设施或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综合设置。 6 室外文体活动场 20 400~450 可包括户外娱乐、集会、露天表演、儿童游戏、综合健身、篮球、门球等场地。 0.7~1 宜设于公共绿地附近,兼有避难场所的功能。 小计 220 400~450 商业服务 7 菜市场 20 0.7~2 8 其它商业服务 380 可包括便利店、综合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点、银行储蓄所等。 0.7~2 再生资源回收点可与密闭式清洁站结合布置,其它可设于住宅底层。 小计 400 社区管理服务 9 社区服务中心 20~30 160 含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站。1000~3000户/处。 0.3~0.9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设于住宅底层。 10 社区居民委员会 20~30 190 还可包括其它便民服务项目。 0.3~0.9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或设于住宅底层。 11 物业管理用房 20 200 可包括房管、维修、绿化、环卫、保安、家政服务、市政管理、社区治安管理自动化监控等。 0.7~2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或设于住宅底层。 小计 60~80 社会福利 12 托老所 90 130 630 910 老年人口占居住区总人口20%,百名老人设置床位2.5张,合5床/千人。按建筑15~20m2/床,用地25~30m2/床标准设置。设置床位及相应娱乐康复健身设施。 0.7~1 宜独立设置,可与幼儿园相邻设置。最低规模120床/所。 13 老年活动场站 20 25 140~200 175~250 娱乐康复健身设施及活动场地 0.7~1 小计 110 155 交通 14 公交首末站 30 200 300 2000~3000 1 根据规划区域统筹安排,应独立用地。 15 出租汽车站 20 100 停放出租汽车,为出租汽车送客、待客服务 0.5 宜结合小区出入口在道路用地以外单独设置。 16 存自行车处 按每户存自行车2辆、每车建筑面积1.5m2设置。 可利用地下室存车,分散设置。 17 居民汽车场库 0.4~1.4车位/户。含居民汽车场库0.3~1.3车位/户,社会停车场库0.1车位/户。 宜做地下车库。 社会停车场库根据规划布局确定,可独立区域,也可与居民汽车场库结合,设于地上或地下。 小计 30 220 市政公用 18 邮政所 20 200 0.7~2 宜在地上首层设置,便于邮政服务及生产。 19 开闭所 21 21 300 300 50~60万m2设一处。 20 配电室 43 120 独立设置:10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120m2。 箱式:2~3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6m2。 区分不同情况,酌情安排。鼓励采用用地面积较小的方式。可结合其它配套设施综合设置。 21 燃气调压站 1 3 6 25 地上调压柜:建筑面积6-10m2,用地面积25m2。 地下调压站。 楼栋式:在建筑物外墙设置。 区分不同情况,酌情安排。鼓励采用用地面积较小的方式。应按相关设计规范考虑安全距离。 22 有线电视光电转换间 100户设一处,建筑面积4m2,可不单独占地。 23 密闭式清洁站 10 12 120 150 0.7~1.5 24 公厕 10 10 50 0.5 宜靠近老年人活动场所或公交首末站附近。尽可能附建于其它建筑内。 25 垃圾分类投放站 21 6 用地面积6~8m2/100户。 仅用于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26 锅炉房 97~337 138~482 无城市热网地区按不同燃料种类设置。 燃煤锅炉房:50~100万m2设一处,用地面积140m2/万m2。 燃气锅炉房:3~10万m2设一处,用地面积10-40m2/万m2。 燃煤:应按集中锅炉房设置。 燃气:可因地制宜,按建筑组团设置分散的中小型锅炉房。 采用分户供热的可不设置。 27 热力点 36~72 200 城市热网地区设置。 一般10万m2左右(不大于20 万m2)设一处。 采用分户供热的可不设置。 28 污水再生利用装置 如未与城市再生水管网相连,建筑规模5万m2以上者应设置,建筑面积20m2/万m2。 宜安排在地下室或地下。 小计 238~514 205~549 总计 2020 ~2405 2244 ~2774 建筑面积2.2m2/人,用地面积2.5m2/人。 附表3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居住人口0.3~0.5万人)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千人指标 一般规模 配置规定 服务规模 (万人/处) 备注 建筑面积 (m2) 用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处) 用地面积 (m2/处) 医疗卫生 1 社区卫生服务站 100 小计 100 文化 体育 2 文体活动站 1000 可包括青少年活动、老人活动(不小于100m2)、文化康乐、图书阅览等设施。 3 综合文体活动场地 2000 小计 1000 2000 商业服务 4 商业服务 1000 含小型菜市场、再生资源回收点。 小计 1000 社区管理服务 5 社区服务中心 160 1000~3000户/处。 6 社区居民委员会 190 1000~3000户/处。 7 物业管理用房 100 可包括房管、维修、绿化、环卫、保安、家政服务、社区治安管理自动化监控等。 小计 450 交通 8 存自行车处 按每户存自行车2辆、每车建筑面积1.5m2设置。 可利用地下室存车,分散设置。 9 居民汽车场库 0.4~1.4车位/户。含居民汽车场库0.3~1.3车位/户,社会停车场库0.1车位/户。 宜做地下车库。 社会停车场库根据规划布局确定,可独立区域,也可与居民汽车场库结合,设于地上或地下。 小计 市政公用 10 配电室 120 独立设置:10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120m2。 箱式:2~3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6m2。 区分不同情况,酌情安排,鼓励采用用地面积较小的方式。可结合其它配套设施综合设置。 11 有线电视光电转换间 100户设一处,建筑面积4m2,可不单独占地。 12 垃圾分类投放站 6 用地面积6~8m2/100户。 仅用于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小计 120 6 总计 2670 2006 附表4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居住建设项目) 类别 序号 项目名称 千人指标 一般规模 配置规定 服务规模 (万人/处) 备注 建筑面积 (m2) 用地面积 (m2) 建筑面积 (m2/处) 用地面积 (m2/处) 医疗卫生 1 社区卫生服务站 50 小计 50 文化 体育 2 文体活动站 200 可包括青少年活动,老人活动(不小于50m2)、文化康乐、图书阅览等设施。 3 综合文体活动场地 500 小计 200 500 商业服务 4 商业服务 100 含再生资源回收点。 小计 100 社区管理服务 5 社区居民委员会 90 6 物业管理用房 50 可包括房管、维修、绿化、环卫、保安、家政服务、社区治安管理自动化监控等。 小计 140 交通 7 存自行车处 按每户存自行车2辆、每车建筑面积1.5m2设置。 可利用地下室存车,分散设置。 8 居民汽车场库 0.4~1.4车位/户。含居民汽车场库0.3~1.3车位/户,社会停车场库0.1车位/户。 宜做地下车库。 社会停车场库根据规划布局确定,可独立区域,也可与居民汽车场库结合,设于地上或地下。 小计 市政公用 9 配电室 6 箱式:2~3万m2设一处,建筑面积6m2。 鼓励采用用地面积较小的方式。可结合其它配套设施综合设置。 10 有线电视光电转换间 100户设一处,建筑面积4m2,可不单独占地。 11 垃圾分类投放站 6 用地面积6~8m2/100户 仅用于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小计 6 6 总计 496 506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1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的通知》(京政发〔2002〕22号文)(以下简称“02指标”)中的指标进行了修订。本指标是指导规划设计人员编制本市居住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方案的技术规范。 1.2本指标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特殊地区因地制宜,具体研究。 1.3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本着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四节”精神,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尽量综合设置。 1.4 居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应依据城市规划确定。 本指标按居住人口规模(或建设规模)分为3~5万人、0.7~2万人、0.3~0.5万人和居住建设项目四级(附表1、2、3、4)。 居住人口与人口结构以近几年来的变化情况为基本依据,每户平均居住人口计算值仍按2.8人作为计算标准。每户(套)住宅建筑面积按实际建筑面积标准计算。 1.5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人口规模设置,设置项目与指标应当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不同层次的要求。在符合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总指标的条件下,可根据城市规划和居住地区所处城市区位、周围环境、自身规划条件等具体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本指标仅是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要而必须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最低限度的控制指标。 1.6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福利、交通和市政公用等八类。 1.6.1 依据人口结构情况,教育设施千人座位数有所调整,人口出生率按6‰计,并考虑外来人口因素,学生数量基本持平。但考虑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按教委新的办学标准进行核算,中、小学每个学生的建筑面积比“02指标”有了较大的提高,中学每学生建筑面积从平均9m2提高到12.5 m2,小学每学生建筑面积从平均6.8m2提高到10.5 m2。为节约用地,每个学生的用地面积维持“02指标”,中、小学的容积率有所提高,从“02指标”的0.5提高到0.66-0.78不等。 1.6.2 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下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综合医院及各专业防治机构为技术依托的新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附表1医疗卫生设施由“02指标”的三级设置修订为二级设置。综合医院的服务规模大于5万人,属地区级乃至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可在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中落实。 1.6.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需求迅猛增加。在附表1、2中,适当提高文化体育设施千人指标。由于“02指标”中文化和体育设施在内容上重复设置、相互渗透,本指标将其合并,分为室内文体活动中心和室外文体活动场两项指标。体育场的服务规模大于5万人,属地区级乃至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可在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中落实。 1.6.4 商业服务设施原则上重在总量控制,具体项目和指标不是硬性规定,只具参考作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基本上作为商品房出售,且受市场因素调节,不列入住宅成本。为节约用地,商业服务设施不单独占地。 1.6.5 社区管理服务类包括社区服务和行政管理的内容。鉴于房屋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对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用房的设置做了规定。其中,物业管理用房包括房管和维修、绿化、环卫、保安、家政服务等。此外,在附表1增设了社区卫生监督所,保持现行指标中行政管理指标不变,其他社区服务设施可集约使用,不单独占地。 1.6.6 增设社会福利类,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和残疾人服务设施。由于北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60岁以上老人已占全市人口的12.5%,预计到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5%以上,2020年将达到20%以上,因此,增加并提高养老设施指标是十分必要的。养老院从“02指标”的5万人/处调整为3-5万人/处,并提高了千人指标。此外,增设老年活动场站、托老所等设施,提高残疾人康复托养所千人指标,并由“02指标”的5-10万人/处调整为5万人/处。 1.6.7 存自行车处和居民汽车场库仍按“02指标”。由于停车方式的不确定性,本指标仅规定存自行车处和居民汽车场库的车位设置标准,而不再换算为千人指标。地面停车率(小汽车地面单层停车位与居住户数的比率)按不大于10%控制。 存自行车处仍按每户2个自行车位设置。 居民汽车场库在三环路以外的(包括旧区改造和零星加建的住宅)地区,按每千户500个车位标准设置;在三环路以内、二环路以外地区,按每千户300个车位标准设置;二环路以内及二环路以外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特殊地区车位标准另行研究。中高档商品住宅按每户1个车位标准设置,高档公寓和别墅按每户1.3个车位标准设置。 适当调整“公交首末站”指标。 调整公共停车场指标,将其中的出租汽车站单列,提高社会停车场库车位设置标准,并与居民汽车场库合并设置。取消加油站,其设置要求在专项规划中确定。 地上居民停车场(库)应满足《北京市生活居住建筑间距暂行规定》的距离要求,与邻近的住宅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干扰居民生活。 1.6.8 “02指标”中市政公用设施沿用了“京政发[1994]72号”文,十多年来,无论是市政管理体制,还是设置标准、工程技术水平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指标全面修订了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和指标,除邮政局所、电话局、密闭式清洁站、公厕和垃圾分类投放站按千人指标设置外,其他市政设施指标与建筑面积直接相关,如用电、采暖,人均占有的建筑面积增大,其所需要配套的市政设施也需要相应增加,应按万m2总建筑面积指标设置,换算的千人指标仅具参考作用。 市政公用设施指标主要用于安排与设施运转直接相关的设备,均不含管理及附属用房指标,其管理及用户服务功能应在物业管理用房内安排。 “燃气调压站”可采用箱式调压柜、地下调压站等,应区分不同情况设置;“配电室”可采用箱式变电柜,室内设置,以节省用地;随着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垃圾设施的标准也在提高,本指标增加了“垃圾分类投放站”指标;城市中心区的锅炉房已由燃煤为主改为燃气为主,相应调整增加“燃气锅炉房”指标;“电话局”调整为“电信机房”,不包括管理用房以及其他附属用房指标;“有线电视机站”指标只考虑设施用房,不含管理用房指标;根据现行政策新增“污水再生利用装置”指标。 1.6.9 附表1千人指标建筑面积为2765~3196m2,即人均建筑面积为3.0m2,用地面积为2807~3437m2,即人均用地面积为3.1m2。比现行指标分别提高了0.24m2/人和降低了1.27m2/人。(现行指标中剔除了存自行车处和居民汽车场库千人指标,其人均建筑面积达10m2,在对等条件下相比较)。 附表2千人指标建筑面积为2020~2405m2,即人均建筑面积为2.2m2,用地面积为2244~2774m2,即人均用地面积为2.5m2。比现行指标分别提高了0.4m2/人和降低了0.3m2/人。 附表3指标12项。总建筑面积为2670m2,总用地面积为2006m2。 附表4指标11项。总建筑面积为496m2,总用地面积为506m2。 千人指标建筑面积提高的主要是: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及市政公用等设施;用地面积降低的主要是:教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和市政公用等设施。 取消金融邮电设施类,指标分别并入商业服务设施类和市政公用设施类;新设社会福利设施类,指标大幅度提高;整合交通设施类,指标基本持平;市政公用设施类设置项目细化,每项市政设施指标均有所减少,但由于人均居住面积增大,总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