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 孔文举有二子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礼
1.给短文断句。
2.翻译原文。
(二)
钟毓①钟会②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
①钟毓(?-263年),字稚叔,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太傅钟繇的儿子,钟会的哥哥。②钟会(225年-264年1月),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期魏将,太傅钟繇之幼子,钟毓之弟。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
1.给短文断句。
2.翻译。
(三)庾公乘马有的卢
庾(yǔ)公①乘马有的卢②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③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④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⑤乎
【注释】
①庾公:庾亮,字元规,东晋颍川鄢陵(河南鄢陵西北)人,美姿容,善谈论,好老庄,有德望。官至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②的卢:骏马,性烈。马白额人口至齿者名的卢。按迷信说法,这是凶马,它的主人会得祸。③不安己:危害自己。④孙叔敖:春秋时代楚国的令尹。据贾谊《新书》载,孙叔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回家哭着对母亲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今天竟看见了。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怕后面的人再见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亲说:你心肠好,一定会好心得好报,不用担心。⑤达:通达
1.用“∕”给短文断句。
2.翻译全文。
3.你认为庾公是个怎么样的人?
(四)急不相弃
【原文】
华歆①王朗②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③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②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③自托:把自己托付给别人。
1. 解释加点的词。
(1)歆辄难之( ) (2)王欲舍所携人( )
(3)本所以疑( ) (4)既已纳( )
2.给文中划线句断句,并翻译。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3.你从短文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1、给划线句断句,并翻译。
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2、请评价“陆绩怀橘”的行为。
(一) 孔文举有二子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①?”答曰:“偷,那得行礼!”
【注释】①“何以”句:酒是礼仪中必备的东西,所以大儿说饮酒前要拜(行礼)。下文小儿以为偷东西就不合乎礼,而拜是一种表敬意的礼节,所以不能拜。
【译文】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有一次孔文举白天睡觉,小儿子就到床头偷酒来喝,大儿子对他说:“喝酒为什么不先行礼呢?”小的回答说:“偷来的,哪能行礼呢!”
(一)【原文】
庾(yǔ)公乘马有的卢,或语令卖去①,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②。效之,不亦达乎?”
【全文翻译】
庾亮所乘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告诉他,叫他把这匹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它的人,那就要害到它的买主了,怎么可以把对自己的不利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杀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来的人,这是古时候被传为美谈的事情,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明智吗?”
【赏析】
本文赞扬了庾亮不迷信、不害人的高尚品德。庾亮有一匹额前有菱形白斑的马叫的卢,传说它是不祥之物,会言死它的主人,所以有人劝庾亮把马卖掉。但庾亮认为这样做会害买主,因此他不肯卖掉,体现了他绝不把害己之事去害人的高尚品德。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已诺必诚,始终如一。华歆在危难之时仍遵守承诺,而王朗只能交好于平时,在危难时自见人心。
【人物性格】
华歆谨慎对待别人的请托,但一经接受请托,无论遇到怎样危急的情况都不相弃,表明他重信重义,言必行,行必果.危难中救人能救到底。他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
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出尔反尔。他轻易接受他人的请托,而一旦形势紧急便“欲舍所携人”。这样的人机巧善变,有始无终,不能共患难,不值得信赖。
(五)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五)陆绩,他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的官职到了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时,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为什么?”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年幼就知道孝顺母亲,长大后必定成为有才能的人。”袁术对陆绩感到惊奇,后来经常向别人称赞陆绩。
【译文】
陆绩,他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他的官职到了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招待)他吃橘子。陆绩在怀里藏了三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袁术,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怎么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给母亲吃。”袁术感到陆绩与众不同。袁术后来经常跟别人称赞陆绩。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