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830056 上传时间:2025-03-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21页)(教师展示材料后引导学生讨论) 我们如何理解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这种民族情结? 或者:为什么海内外华人都如此虔诚的来拜祭黄帝陵呢? 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分享。(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课题:           二、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二、讲授新课 1、炎黄子孙一脉相承 教师讲述: 全世界华人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有着共同的文化——汉文化,同是炎黄子孙的他们不论身在何地都心系祖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情结。许多海外华人已经离开祖国很多年了,有的还加入了外国国籍,但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时刻惦记着祖国,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如此虔诚地来拜见黄帝陵,这也正是海外华人炎黄子孙这种民族情结的体现。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其中共同的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1)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共同愿望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简述) 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华腾飞,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众多海外华侨的共同心声。 (2)台湾海峡两岸的人民是血浓于水的骨肉兄弟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22页材料) 列举史实,说明台湾海峡两岸人民是骨肉兄弟。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资料—可选用): 台湾地处中国内地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自古即属于中国。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距今 1700 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公元 3 世纪和 7 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进入 17 世纪之后,中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17 世纪末,大陆赴台开拓者超过 10 万人。至公元 1893 年(清光绪十九年)时,总数达到50.7万余户,254 万余人。200 年间增长 25 倍。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由南到北,由西及东,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台湾社会的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即使在日本侵占的 50 年间,这一基本情况也没有改变。台湾的开拓发展史,凝聚了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早在公元 12 世纪中叶,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明朝政府于 16 世纪中后期恢复了一度废止的“巡检司”,并为防御外敌侵犯,增兵澎湖。1662 年(清康熙元年),郑成功在台湾设“承天府”。清朝政府逐步在台湾扩增行政机构,加强了对台湾的治理。1684 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设“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下设“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三县,隶属福建省管辖。1714 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派员测绘台湾地图,勘丈全境里数。1721 年(清康熙六十年),增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改“分巡台厦兵备道”为“分巡台厦道”。尔后又增设“彰化县”和“淡水厅”。1727 年(清雍正五年),复改“分巡台厦道”为“分巡台湾道”(后又改为“分巡台湾兵备道”),增“澎湖厅”,定“台湾”为官方统一的名称。1875 年(清光绪元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经营和治理台湾,再增设“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和“基隆厅”。1885 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任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行政区扩为三府一州,领十一县五厅。刘在任内,铺铁路,开矿山,架电线,造商轮,兴办企业,创设新学堂,把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大大向前推进。1945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重新恢复了台湾省的行政管理机构。 海峡两岸中国人为反对外国侵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资料—可选用): 15 世纪后期起,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掠夺殖民地。1624 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1626年(明天启六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1642 年(明崇祯十五年),荷兰又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两岸同胞为反对外国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行了包括武装起义在内的各种方式的斗争。1661 年(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次年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1894(清光绪二十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在日本威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消息传来,举国同愤。在北京会试的包括台湾在内的 18 省千余举人“公车上书”,反对割台。台湾全省“哭声震天”,呜锣罢市。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和台湾同胞一起,与占领台湾的日军拼死搏斗。中国内地东南各地居民为支援这一斗争,或捐饷银,或结队赴台,反抗日本侵略。在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同胞一直坚持英勇不屈的斗争。初期,他们组织义军,进行武装游击抵抗,前后达 7 年之久。继而,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他们又汇同大陆同胞一道,先后发起10 余次武装起义。及至本世纪 20 和 30 年代,岛内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群众运动更加波澜壮阔,席卷台湾南北。1937 年,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政府在《中国对日宣战布告》中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关系者,一律废止。《马关条约》自属废止之列。这一布告并郑重宣布:中国将“收复台湾、澎湖、东北四省土地”。中国人民经过 8 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于 1945 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收复了失土台湾。台湾同胞鸣放鞭炮,欢欣鼓舞,祭告祖先,庆祝回归祖国怀抱的伟大胜利。 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资料—可选用):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反对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结成同盟国。1943 年 12 月 1 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 年 7 月 26 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投降,《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的、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 1945 年 7 月 26 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条款。”10 月 25 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60 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它们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教师讲述: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各族人民同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融合中两岸人民已经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认同。一衣带水隔不断两岸同胞的兄弟情谊,制造分裂是割裂历史、违背全体中国人意愿的极端反动行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一位旅美台湾学者写下的长诗《我只有一颗心》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骨肉兄弟情谊的真实写照(见《资源与学案》P10页):(学生朗读) 我的家在大陆,也在台湾。 我的心在台北,也在北京。 纵便是几十年的隔离,又怎能割开骨肉相连的眷情? 我们有着同样的黄皮肤, 我们长着同样的黑眼睛 我们用着同样的方块字,我们从头到脚流的是同样的炎黄子孙的血液 海峡两边的姐妹兄弟们, 让我们心贴着心,手拉着手,肩并着肩。 为着全民族多年的心愿, 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力, 在海峡的上空搭起彩色的长虹, 在海峡两岸筑起永不分离的万里长城。 (3)海外华侨心系祖国、情牵中华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22页图文材料及23页图片材料) 自己还能讲一个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的感人事例吗? 资料: 英爱国华侨购回被八国联军掠夺的中国文物 爱国华侨陈俊先生将最近购得的一樽被八国联军掠夺的明代绿色琉璃瓦麒麟转交祖国,交接仪式在伦敦的华人街举行。中国驻英大使馆总领事孙大立在交接仪式上高度赞扬了陈俊先生的爱国情怀。他说,这件文物的失而复得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历史变迁。陈俊也表示,他很高兴 100 年后这件珍贵的建筑文物回归祖国。据旅英中国文物专家鉴定,这樽高约 40 厘米的琉璃瓦麒麟属明永乐年间琉璃瓦构件,已有 500 多年历史,与故宫建筑构件相一致。据介绍,该文物是英国萨福克兵团于1901 年随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掠夺的,曾作为战利品存放在英国萨福克兵团博物馆,后通过拍卖形式流入民间。最近被英国扬州同乡会会长陈俊先生以重金购得,并积极移交给祖国。 把根留住 年仅 10 岁 小伟就能流利地讲 4 种语言:普通话、闽南话、英语和他加禄语。对于在菲律宾土生土长的华人子女来说,这已是司空见惯。小伟的母亲是从中国福建省移民至此的菲律宾华裔,父亲是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者的后代。十几年前天山脚下的美丽邂逅,成就了他们的异国情缘。不同寻常的身世也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氛围,就像口中同时穿插着 4 种语言,小伟的角色也在菲律宾土著人与华人之间交替变换。他加禄语是小伟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与其他华人子女交流时最常用的语言。当被问及普通话讲得如何时,小伟不好意思地表示,大家也可以说,但总觉得有些奇怪,就像与本国人讲外语。然而在家庭生活中,普通话和闽南话则是主要的沟通工具。小伟的父母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在小伟就读的华人学校里,中文课占据了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 .   爱国华侨陈嘉庚 1874 年 10 月 21 日,陈嘉庚诞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随父去南洋经营工商业,先后开办了 30 多个工厂,100 多个商店,垦殖了橡胶和菠萝园 1 万多英亩,雇佣职工达几万人,可谓家资万贯,但身居海外的他却念念不忘祖国。从 1913 年起,陈嘉庚开始在他的家乡集美捐资兴学,陆续办起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许多学校。1921 年,他又创办了厦门大学,这是当时福建省惟一的大学。仅 1921 年到 1937 年这 16 年中,他就负担了厦门大学的开办费和经费达 400 万元。他逝世前在国内存款共 300 多万元,全部捐献给国家,用作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为教育事业捐献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他经济困难的时候资助的,在他办的公司已经被迫停业的情况下,他仍向银行借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陈嘉庚个人生活很俭朴。在抗战期间和解放前夕,他在集美村的私宅两次遭到破坏。但他用了 800 万元去修理和增建集美校舍,却始终不肯重建他的私人住宅。陈嘉庚晚年住在集美学校办事处楼上一间很普通的房间,办公桌椅及其他用品都非常简朴陈旧,没有一件奢侈品。他的工作室里有一张旧沙发,他坚持不换新的,只让换一换坐垫,还亲自找来一块小木板,需要时搁在扶手上,作为活动书写板,他晚年常在这块木板上写作。1950 年,厦门大学开始扩建,陈嘉庚常到厦大了解和指导工作。在那里,他与工作人员吃一样的饭菜。即使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来,他也不设华筵,仅备“炒米粉”等地方风味的菜饭招待客人。陈嘉庚是一位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活动集于一身的华侨,毛泽东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61 年 8 月 12 日,陈嘉庚先生在北京逝世。 2、我与祖国共命运 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23页材料) 想一想:是什么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勇往直前?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 (按教材讲述,并让学生读图——P24页:“奋战在抗洪救灾前线的解放军战士”)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性,不同的时代民族精神具有不同的内容,但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不变的核心。 抗洪战士们舍生忘死地拼搏在抗洪救灾第一线,也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板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关系着个人的荣辱安危,自觉承担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责任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情境活动五:——我对自己说(见教材P24页材料) 奶奶告诉我:宁念家乡一撮土,不恋他国万两金。 爷爷告诉我:国泰民可安,国强民可富。 爸爸告诉我: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 妈妈告诉我:大河有水小河流,国有村有家才有。 叔叔告诉我: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对自己说:                                                                         。 (3)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是完成新时期历史使命的要求 情境活动六:(见教材P25页材料) 这位中学生为什么会被称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 (因为她敢于承担热爱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在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新时期,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都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4)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落实爱国主义行动 议一议: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呢?(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见教材P25页) 读一读:(见教材P26页材料) 三、课堂小结 (按课堂板书的要点小结本课教学) 四、作业 详见《资源与学案》第一次作业后剩下的题目 五、课后记: 第一单元  实践创新活动 总第7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 一、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与同学你们分享 材料一:  在某市对独生子女的一项调查中,我们获得以下信息: 知道自己生日的同学100%;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学51%;只知道父母一方生日的同学15.6%;知道父母双方生日的同学13.3% 说一说:  你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在父母过生日时,你准备为父母做件什么事来表达你真诚的祝福呢。 材料二:  “站在讲台上面对外国人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爱国的含义。……(略)(见教材P27页) 想一想: ①      他们既然已经身在国外,为什么还时刻惦念着祖国呢? (虽然身在国外,但他们深知自己是炎黄子孙,身上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跳动着的是一颗中国龙的心) ②      他们对祖国的依恋、思念和牵挂的背后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体现出它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③他们的言行对自己有哪些启示? (他们的言行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热爱祖国关心祖国是一种高尚道德。我们应该从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④我们如何看待海外华人和学子这份报国之心? (海外华人与我们同根同脉,同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他们把对对祖国的思念、牵挂和依恋汇聚成对祖国的报答心。这体现了海外华人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忘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活动在线 1、开展一次“我为父母削苹果“的小活动,向父母献上我们作为子女的一片孝心。 (此活动课让学生回家后实践) 2、开展一次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以凝聚爱国心,增进爱国情。(也可让学生做手抄报) (二)创新实践平台 1、活动目标(见教材P28页) 2、方法支持(见教材P28页) 我想另选的题目: 3、资料支持:(详见教参P47页——1. 爸妈的生日,你记得住吗;P49页——4. 家长的观念在更新) (三)我在成长 一、我的进步 说一说: 1、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嫩更正确认识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关系,现在能否有效地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父母子女之间亲情关系的认识是否正确,并对自己与父母沟通状况进行自我评价) 2、对父母养育之恩有何新的感受?现在能否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认识水平,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反思自己能否做到体贴父母、孝敬父母。) 3、对祖国的山河、历史文化及民族团结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考察学生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水平) 4、联系祖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自己又什么新想法? ( 让学生谈自己对建设祖国的新打算,考察他们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和态度。) 二、还有什么困惑或问题 (让学生找出 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和不足,以便教师在和同学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三、我还希望 (了解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便于教师对教学活动加以改进和拓展) 四、倾听他人的心声 (通过学生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获得多渠道的评价信息,以便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 试写一篇“关于同龄人与父母关系情况的调查分析”(400——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