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真”“人”“秀”博弈 ——兼谈如何把握真人秀操作的度
2005年,一场红彻大江南北的“超级女生”再次将人们对真人秀节目的关注推向了高潮。在轰轰烈烈的节目背后,有鸡蛋也有面包。面对质疑声,学者和观察者纷纷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分析。但是,“超级女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节目形态,因而,对于它的分析其实应该追溯到对于真人秀节目的根源上的思考。
真人秀,尚没有很规范的定义,又名真实电视,是一种崭新的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国外有多种叫法,如Game Show(游戏秀)、Reality TV(真实电视),Trueman Show(真人秀)、Reality Sopa Opra(真实肥皂剧)、Constructed Documentaries(创构式纪录片)、Reality Show(真实节目)等多种名称。在国内采用最多的叫法是真人秀”,也有称“真实节目”的。虽然对于真人秀的定义尚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它的基本规范是可以达成共识的。一般认为就是由普通的人在真实的环境中在特定的游戏规则下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而进行的全程拍摄的游戏节目。通常这些节目镜头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会设有高额的奖金、以博彩为最大嗜头并且极尽能事的揭露隐私等。
2000年以来,“真人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和蔓延。目前,美国各大电视网都有真人秀的节目。ABC美国广播公司有9档,如《疯狂主妇》;FOX福克斯广播公司也有9档,如《诱惑岛》;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有6档,如《夺宝奇SHOW》;MTV有3档,如《折磨》。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这些真人秀节目在电视屏幕上都成为收视率较高的节目。
在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也是从2000开始的,目前已经经历了“野外真人秀”为主的早期真人秀阶段和目前以“选秀”真人秀为主的阶段。广东电视台2000年推出的《生存大挑战.徒步边境线》是国内首个独立制作的真人秀节目。“选秀”真人秀节目的高潮则是以《非常6+1》、《超级女生》、《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为代表。由中央电视台主办、北京维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谁将解说北京奥运》,更是将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推向一次崭新的尝试。
但是,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却存在着一对矛盾。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必然注视收视率,因而使得节目中充满了揭露隐私和人性的阴暗面、展现残酷的竞争、色情的镜头等问题。但是,作为真人秀节目自身的内涵以及节目的社会效益等方面又决定真人秀节目应该遵循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如何在操作中把握好这个度呢?既要实现娱乐节目的使命,又要在社会许可的范围内。笔者的观点就是:回到真人秀节目的根本,实现“真”“人”“秀”三个要素的博弈。
一.“真”
1.不失节目本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副院长尹鸿认为,“真”是它的特色。它是非虚构的,它的手段是纪实。[1]非虚构就是一些普通人在一些普通状态下的生存状况,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
纪实手法是真人秀节目的最大特点,也是它区别于电视剧的最大特点。假若真人秀节目不再“真”,那么就和一般的节目区分不开了。在真人秀节目中,是由真实的人、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比赛等要素组成的。作为参赛者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具有自身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能够比在其它节目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受摆布于导演。同时,每一个个体的表现也都会真实的展现在众人面前,而不是经过编辑的精心安排。
2.有限的真实。但是,应该看到真人秀节目毕竟是娱乐节目,因而理所应当的应该具有更多的娱乐特质,不仅要采用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段,而且还要运用电视剧式的戏剧化后期剪辑应该注意节目的戏剧性。回到“真”这一要素上,就是要把握住“真”的度。实际上,成功的真人秀节目也都体现了这一点,即有限的真实。
(1)内容的有限真实。很多真人秀节目的内容都是精心设计的,录音大多经过剪辑甚至事后模仿造假,而非生活的原生态。所谓“没有剧本的表演”,只不过是糊弄观众的把戏。福克斯电视台《交换夫妻》的编剧们就曾经说过,“为了让剧情更加吸引人,节目内容实际上经过精心设计,而非观众认为的“现场实录”。录音片断也通常经过剪辑,再从参加者口中“说”出。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原声,演员就会事后模仿造假”。[2]
(2)参赛者的有限真实。很多人认为真人秀节目的参赛者都是普普通通的真人,甚至高呼节目的草根精神,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称为参赛者。但是实际上,这个“普通人”是从数以万计的报名者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事实上早就已经是超度现实的化身的“普通人”。为了节目的戏剧性以及能够更好的吸引观众,参赛者必须选择相对有个性、适合表演、有益于收视率的真人。
(3)竞赛场所以及竞赛规则的有限真实。真人秀节目应该在真实的原生态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平淡如白水、缺乏刺激的生活状态必然不能长久地吸引观众,只有那些反常的新鲜的刺激的场所才会更好的抓住观众的心里。因而,坚持真实地展现场所真实地展现竞争规则的前提是:选择一个现实中实际上不太会出现的场景,确定一个新奇的新玩法。实际上,大多数的节目也是这么做的。那些野外探险的场景在现实中是很少出现的,就算是《阁楼故事》这样的室内真人秀的情节也是极戏剧化和反常的。而目前我国一些真人秀节目不能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拘束于节目的真实性要求,使得节目缺乏吸引人的情节和可看性。
二.“人”
1.重视人的因素:造星——娱乐为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副院长尹鸿认为,“人”是它的核心、根本。[3]人性、人格必须成为我们的目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节目看下来,里面的人、人性、人格没有突现出来,没有被我们记住,没有对我们产生感染力,这种真人秀它的成功是有限的。但是,有些真人秀节目局限于用情节塑造,却忽视了基本的对人的包装。真人秀节目必须有强烈的造星意识。因为节目是以真实的人格魅力来赚取眼球的,因而观众就有可能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的从获胜者里面挑选自己化身的代表,而明星作为营销手段,也是从多个途径为节目做贡献的。在如今的传媒时代,没有李宇春等平地崛起的明星,难以想象《超级女生》的火爆的。让参赛者的个性最大化体现,并讲决定权交给观众,就是超女的核心理念。
2.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从节目的社会效益的角度,或者是节目的理念上讲,更要体现节目的人文关怀。真正的把节目中的人的因素,看做是实实在在的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有利于节目节目的自我约束。
(1)道德的约束。许多节目仅仅立足于收视率,并不在意节目的负面影响。因而一方面会大力渲染、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和阴暗面,肆意的诱导参赛者为了获胜耍弄各种各样的手段;另一方面又会极尽能事的暴露隐私。这些节目之所以会挑战道德底线,其实是人文意识的严重缺失。不把人当作是人,才会出现让参赛者吃虫子、与老鼠同睡的游戏,才会出现为了拉拢对方牺牲身体的镜头。
(2)法律的底线。忽视人文的另一表现是节目将参赛者当作道具一般的把玩。根据传媒业的法律顾问和保险公司的经理的统计,近年来这种由参赛者以肉体和精神伤害为理由提出的诉讼在不断上升。[4]在这里媒体的所谓不仅仅是冲破了道德的底线,实际上已经触犯了法律。肆意对参赛者的伤害到了触犯法律的地步,处罚节目的就不仅仅是观众的收视率了。
三.“秀”
1.娱乐节目特质。有人认为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有吸引力的情节。《超级女生》一火,批评也就随之而来。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既然是娱乐节目就不要把期望值放在寓教于乐上,对于娱乐节目的心态要平和一些,要多一些游戏的心里。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社会教化附加在任何的节目形式上,结果却是成了四不象,观众也跑了。所以,真人秀就得要有秀的意识,而且要让看得人也都跟着你秀,这才叫娱乐。正如《幸存者》中的经典台词“This is just a game”。
2.勿为秀而秀。秀的极端就是为秀而秀,有人将高额的奖金、残酷的竞争、紧扣心弦的悬念等要素作为真人秀的几大吸引力。于是我们看到也有真人秀节目大肆利用这些因素,真人秀被认为是挑战道德、挑战法律、挑战宗教、挑战种族和谐。[5]但是世俗不是低俗。而要把握住这个操作的度,就要实现“真”“人”“秀”三方的博弈。
(1)选题,真人秀应该选择具有刺激性和戏剧性的题目,无可厚非。但是要更好的体现“人”的意义,就要注意选题是否恰当。偷窥型的题材转向日常生活型的题材就是一个好的尝试。另外,选题还应该尽量的减少错误导向的负面影响。
(2)有限度的满足观众的后现代心里诉求。生存环境压力的加剧,使人们希望的看到一些有别于生活常态、具新鲜感的东西来挑战常规秩序。马尔库赛的“单向度的人” 就是指成为了“没有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单纯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他们需要释放和渲泄,需要一种超越常规生活的尝试,而真人秀节目恰恰在精神上满足了这一点。但是,泯灭了“人”的娱乐是不健康的娱乐,只有到了物我相忘的时候,人们才会真正感受到人性的愉悦。[6]真人秀节目的立足点应该是使人们获得健康的真正的娱乐,那就是“把单向度的传播逐渐复合成一种真实的,跟社会、跟人类、跟自然全方位的交合” ,这才叫真正的娱乐。娱乐的本质,就是人和外部世界的一种无障碍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人们才会感受到愉快。
(3)真人秀的另一发展趋势——“梦想成真类”。它并不属于游戏,而有点服务热线性质:节目中有一个委托人,在生活、爱情、工作上遇到困难,于是节目组出谋划策,采取跟踪、偷拍等方法,帮助委托人尽量解决问题。就如台湾的《TV搜查线》、《爱的邮差》、《明星纠察队》,上海的《爱情闸道口》和广东观众能收看到的《爱情梦工厂》等等。[7]
当然,在现实的操作中,要想很好的把握住“真”“人”“秀”三个方面的博弈是很难的。但是无论偏向哪一方面多一点,都应该牢记真人秀的根本——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只有把眼光放在三个方面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真人秀节目才有它的持久生命力。记住了这个,在博弈的上下波动中,就会围绕一个基本的平衡点,走得再远,都会回来。
注释:
[1] 《尹鸿:真人秀节目分析》,,2003年10月29日
[2] 《暧昧的真实——走近“真人秀”》,文化研究网,2004年12月11日
[3] 《尹鸿:真人秀节目分析》,,2003年10月29日
[4] 《美国电视真人秀内幕》,金羊网,2003年1月9号
[5] 《国内外真人秀研究及收视调查》,央视国际,2004年3月2日
[6] 《真人秀节目和社会文化心理》,文化研究网,2004年8月22日
[7] 《“真人秀”何去何从?》,广州日报大洋网,2003年5月30日《尹鸿:真人秀节目分析》,,2003年10月29日
《“真人秀”何去何从?》,广州日报大洋网,2003年5月30日
《真人秀节目和社会文化心理》,文化研究网,2004年8月22日
《美国电视真人秀内幕》,金羊网,2003年1月9号
《国内外真人秀研究及收视调查》,央视国际,2004年3月2日
《“真人秀”如何中国化》,央视论坛,2005年06月20日
《警惕:“真人秀”节目的负面影响》,《节目》,2004年12期
《论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几个问题》,我写传媒网,2003年9月30日
《真人秀的核心内涵——薛宝海访谈录》,新浪网,2005年11月22日
《展示真实人生 我国真人秀节目将掀高潮》,新华网,2003年9月16日
《中国电视“真人秀”能否真实秀》,中国青年报,2003年8月21日
《喻国明:真人秀节目对中国电视格局的影响》,新浪传媒,2003年10月29日
《综述:电视“真人秀”节目“嗅”出人生百态》,金羊网-羊城晚报,2002年7月16日
《也谈如何理解真人秀节目的本质与特点》,肖建兵,《广告大观》,2003年12月1日,
《电视“真人秀”节目“嗅”出人生百态》,,2002年07月16日
《张群力:提供智力支持 促进事业发展》,央视国际,2005年07月01日
《我国当前“真人秀”节目概观》,中华传媒学术网,2005年9月21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