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钢铁业步入低谷
2012年前3季度,制造业运行受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萎缩等因素影响,包括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在内的原材料工业生产形势低迷,产能过剩问题凸现,部分行业处在行业性整体亏损边缘。2011年4季度以来,受国际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影响,我国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步入低谷。
钢铁企业库存再创新高 钢价今年跌幅已近20%
由于悲观的经济预期,低迷的需求加之资金链条频频断裂,钢贸商作为钢材市场重要蓄水池的功能已经迅速弱化。钢贸商群体集体采用极为谨慎的操作策略,使得钢厂产品积压严重,全行业持续停留于去库存状态,目前重点钢企库存量已再创历史新高。钢价、矿价因之迭创新低,传统的“金九”行情已经乏人关注。
根据8月钢铁PMI报告,全国26个主要市场五大钢材品种社会库存量为1433万吨。虽然连续第六周回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总库存依然高出42.6万吨,螺纹钢和线材总库存也比去年同期高出更多。
中钢协副会长王晓齐表示,这还只是经销商手中的库存,钢厂的库存同比上升更快。钢厂的产成品库存上升更快,同比增加300万吨。经销商态度非常谨慎,已不愿意再向钢厂进货。他们作为市场蓄水池的功能正在弱化。据中钢协统计,重点钢企库存量再创历史新高。8月中旬,重点钢铁企业钢材库存1249万吨,比8月上旬上升了0.67%。
钢材库存的环比下降和同比上升都是目前行业预期极度悲观的体现。
从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发布的钢铁PMI来看,8月份低至39.9%,创下2008年12月份以来的最低点。反映出当前钢铁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已经接近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8月份主要分项指数当中,新订单指数为32.2%,在上月环比大幅回落1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本月环比再度回落1.1个百分点,反映市场终端需求仍然相当低迷。
上海一位钢贸商表示,新开工数没有明显增加,需求始终很淡。钢价都说到底了,可一直还在往下走。我们最近基本能停就停了。年初至今钢价跌幅已经逼近20%,目前的形势肯定比2008年更差。加之近月来钢贸圈已经接连出现资金链断裂、巨额货权纠纷、老板骗贷后跑路的恶性事件,整个市场灰暗低迷。
铁矿石、钢坯等原料价格继续暴跌,各品种价格全面跌至近三年最低水平。
对于钢厂而言,有分析师认为目前已经进入“剩者为王”的阶段。钢厂间的竞争从比拼成本转移到了比拼资金实力。
钢铁业困局难解 冬天还很漫长
在钢材价格跌回18年前原点之际,宝钢股份抛出了50亿元的回购计划,市场仿佛被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人开始乐观地预期行业即将触底反弹。但事实上,这个振奋人心的计划更多的只是公司资本层面上的一次运作,与行业基本面无关,更不意味着钢铁行业的投资价值已经显现。
钢铁行业确实正处于一个前所未遇的糟糕时期,但“1斤钢材的价格抵不上1斤豆粕”、“1吨钢仅赚1.68元”的现象绝不是最糟糕的,更悲惨的境地可能还远未到来。
众所周知,产能过剩是造成中国钢铁业当前困境的根本性因素。即使是在下游行业需求增长全面放缓之际,今年以来日产粗钢产量仍保持在200吨的高位。因此,行业能否走出困境,基本面能否改善,主要有赖于供求关系能否好转。
但从目前来看,供大于求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甚至是几年内的主旋律。
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首先,钢铁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其需求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强度,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对投资驱动的依赖已经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从长远来看,国民经济对钢铁的需求已经不可避免地处于下降通道。
如此,问题的关键便在于第二方面,即在需求增速已达峰值的情况下,如何控制产量的增长。显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在过去多年里,中国钢铁业始终处于产能过剩状态,整个行业的规模在“严控产能”、“淘汰落后”的口号中,从2007年末的6亿吨上升到去年末的近9亿吨。这也就意味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钢铁这个特殊的行业上已经完全失灵。
回头来看,这几年间钢铁业的发展可谓是“国进民退”的典型代表。在淘汰落后,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口号下,地方政府纷纷强势主导和参与重组,最终使得行业前十家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从2005年的34.7%上升到2010年的48.6%,而另一项数据则可能更加直观,即5%的企业生产了73%的钢。
当全行业回归到计划经济式的国企大一统时代时,问题随之而来。一方面,由于钢铁企业是传统的利税大户,因此在地方政府的支持或主导下,这些巨无霸企业往往会不顾成本、疯狂扩产,利润似乎无足轻重;另一方面,当整个行业利润日益微薄时,唯有扩大产能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这就令全行业陷入了一种愈过剩愈扩产的怪圈。
事实上,类似的困境并非中国独有,只是因为种种因素,这种局面在中国体现得更为明显,要想解决也会更加困难。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