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因地制宜发展早熟玉米生产
今天,要解决一个产业的发展问题,人们会用系统的观点,从资源、环境、技术、市场、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具体到我市北部早熟玉米生产的发展,从目前以至长远的观点看,主要的限制因素来自于技术层面,因为从经济和市场的方面看,基本上不存在卖不掉和无效益的问题,而且从能源的角度观察,将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方面以及体制方面继续进行攻关和完善,提前做好技术和物资储备,促进我市早熟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粮食安全。
一、我市发展早熟玉米的必要性
我市所属各县市,纬度高,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无霜期大致110~140天,可利用活动积温在1900~2600℃之间,跨度比较大,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6~9月份,灌溉基础较为薄弱。无霜期短、秋霜早、日均温度相对较低。干旱、低温冷害发生频率高,播种至出苗时间长,对品种的耐低温发芽能力及耐低温生长能力要求高。大田作物以大豆、小麦和玉米为主。从作物的角度讲,从节水农业的观点看,玉米作为C4作物,水的利用效率较高,单产高,产量较为稳定,较耐瘠薄,适应性强,是较为理想的种植发展对象。
我市东部及北部的县市,农业生产上长期处在以大豆为主栽的种植局面,尤其是春小麦面积锐减以后,这种单一作物一统天下的种植态势更进一步加剧,大豆在该区的种植比例达2/3以上,原有的麦-豆轮作体制不复存在,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稳定性急剧下降,轮作效益丧失,成为农业发展中的潜在危险因素。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玉米作为变性酒精、变性淀粉加工原料的巨大需求,种植玉米比较效益的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应提高,也增强了这一地区玉米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预计可增加面积至少在200万亩以上。
二、我市北部地区发展早熟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两个研究所嫩江所和克山所就坐落在我市,从生态育种的角度讲,可以说为我市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以及农业适用技术的研究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在品种和综合技术上可以为我市早熟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2.我市所属各县市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经济、物质等方面也基本上能满足玉米产业发展的需要。
3.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政策上的支持,农业投入的增加,在较为广阔的层面为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支撑。
三、发展早熟玉米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的问题。有收无收在于水,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水的问题,想要大幅度提高早熟玉米的单产水平是不可能的,水是制约早熟玉米单产水平的第一因子,只有保证了水的供应,其它因子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若要改善水的供应,首先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注意保护和培植有利于涵养水源的环境因子,如植树造林,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遏制水土流失,培肥地力,逐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结构,兴修水利工程等;从目前的形势看,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动用必要的力量,包括农民朋友掌握的实用有效的技术,解决玉米出苗必须的水分问题。
2.品种的问题。早熟玉米种植区,温光资源相对有限,种植稀植大棒类型的早熟玉米品种(这类品种对光温要求较为苛刻)来获得高产是很难成功的,而应用中穗、耐密植的品种,注重发挥群体的增产潜力,通过获得最高生物产量,最大经济系数,更易收获最佳籽实产量和最高饲草产量。生产上保苗不够或种植密度过低是玉米产量偏低的主要栽培因素之一。实验证明,通过密植获得较高产量是可能且可行的。
关于青贮玉米品种,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品种选育及应用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国内已审定推广的青贮玉米品种较少,选择余地小,从现有的和即将推广的早熟青贮玉米品种及粮饲兼用型品种中筛选出几份应用于早熟区畜牧业的生产是可行的。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建议选用粮饲通用型的品种(粮饲通用型玉米是指该玉米品种既可作为普通玉米品种,在成熟期收获籽粒,用于食物或配合饲料,也可作为青贮玉米品种,在乳熟期至蜡熟期期间收获包括果穗和茎叶在内的全株,用于青饲料或青贮饲料)为宜,以最大限度地降代生产风险,并增强生产活动的灵活性。
3.关于肥料
复合化、高浓度、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是肥料生产及应用的发展方向,目前生产上肥料的复合化应用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肥料种类繁杂,质量情况不一,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选择的难度,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在肥料的使用中,需注意采取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农艺措施和应用生物肥料,需注意逐步过渡到利用高浓度、专用型复合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
早熟玉米的需肥量与产量水平、品种特性、土壤供肥能力、施肥方式、气象因素等因子有关,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从而确定合理的施肥种类和数量。
关于化学肥料的施用,国际上每亩施N量掌握在7.5~12.5kg,三要素比例方面发达国家为1:0.58:0.54,世界平均水平为1:0.49:0.36。美国每亩施N量在9.5kg。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中氮:磷:钾施入比例为1:0.27:0.08。
4.土地政策、经济形式、机械化问题
现有的土地政策已趋向有利于土地一定程度上的集中,在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家庭农场式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也是农业生产进一步稳步发展的需要。另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推动了土地集中经营的趋势。集中式的经营,便于采用先进的生产要素,利于大机械的推广应用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利于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优良玉米品种的推广,能够快速恢复和建立起合理的耕作和轮作制度,是早熟玉米生产发展的有利经济形式。
四、发展早熟玉米生产的主要措施
1.关于密度问题,这既是一个技术指标,又是一个经济指标,适于密植实质上是一个高产稳产性状,这一点在水稻和小麦上体现得相当充分,且目前在国内和国外没有大的差别,但在玉米上差别则较大,目前国内玉米种植密度大多在3300株/亩,有的还更低,而发达的玉米生产国则多在4500株/亩以上,而国内密植型玉米难以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广大地区目前还是非机械化收获,且规模化经营度低。
2.适度稳步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这可能涉及到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但是作为玉米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还是必须要做且要做好的。
3.建立完善早熟玉米生产制度。农业成果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一提到新就将以前的东西否定掉是错误的,因此因地制宜建立起有效的生产制度,是早熟玉米生产发展的必要保障。
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玉米栽培技术也经历了几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以“深耕”为中心的耕作方法改进。玉米单产在100kg/亩左右。二是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以“密植”为中心的地上布局调整,玉米单产在120kg/亩左右。三是70年代以“促早熟”为中心的综合增产技术,这一时期由于生产上经常遭受低温冷害的影响,促早熟技术受到重视,如浸种催芽、适时早播、种肥施磷、氮肥早追深施、品种适区种植等。生产上玉米单产在160kg/亩左右。四是80年代以“增肥”为中心的综合增产技术,单产达到200kg/亩左右。五是90年代以“良种良法相结合”的综合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单产水平提高到320kg/亩。
4.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应注意引导早熟、耐密植、适机械化玉米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从长远的发展视角观察,土地的不断集中是必然的,从建设小康的方面看,把众多的农村劳动力平均固定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土地的集中必然导致农业作业的机械化,因此加强早熟适机械化作业(尤其是适机械化收获的品种)的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应用须提上日程。
5.建立救灾保障体系,如建立救灾种子库,一旦灾情发生,确保有足量的贮备种子可以调用;建立技术信息支撑平台;建立重要农资的资金及物质贮备制度等。
五、我市东部或北部县市早熟玉米的主要栽培措施
1.品种的选择
根据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品种育成区的自然条件、品种的特性以及种植目的加以选择,选择审定推广的耐密植优良品种。避免越区种植,尽可能免受低温冷害的影响,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直播玉米的品种积温至少较种植区的活动积温低200℃,青贮玉米的品种积温较当地活动积温相同或略低,青食玉米为了提早上市时间宜选用尽可能早熟的品种,同时兼顾品种的食用品质。选用对低温反应不敏感、低温发芽性强、根系发达、株型好、适于密植的品种。生产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品种芽率虽高但出苗不全,往往是由于品种对低温反应敏感所致;有的品种出苗快,这说明品种的低温发芽性强;有的品种较耐密植,意味着在较高的密度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2.大机械整地,前茬最好选豆茬,但应注意除草剂药害问题,适时秋起垄,次年春季适时项浆镇压,以达到保墒的目的。土壤状态的优劣对玉米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尤其在我省北部干旱较重的气候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整地、耕地及使用机械。
3.适期播种,做到在生产上即不误农时,又避免因早播而霉烂缺苗,早熟地区在生产上一般以气温稳定通过10℃,地温稳定通过8℃且具备或创造足够的底墒时作为适播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甚至更晚。墒情不好的地块可以选用覆膜、坐水、深开沟浅覆土、迟播熟期更早的品种等方式。低湿地适当晚播,岗地或砂壤土适当早播。在土温10℃左右的情况下,经过15~20天即可出苗。总之,应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农艺措施,确保一次播种出全苗、齐苗、匀苗、壮苗。
4.拌用种衣剂,种子的芽率必须要高,否则不宜拌用。拌种时按使用说明进行即可,拌种前最好做发芽试验,拌后也要做发芽试验,以了解种子的出芽情况。
5.密度,生产上一般密度为4000~5000株/亩,如行距70cm时株距为20~25cm。
6.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根据产量指标、土壤肥力、肥料属性、品种特点、发育进展、气候因子等要素决定施肥的种类、数量、时期及方式。有条件的尽可能多施些有机肥。
7.田间管理,要求灭草、趟地适时到位,第一遍最好以深松代趟,大喇叭口期适时追肥,严禁草荒,及时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收获。
总之,在政策的引导下,通过建立和推广先进的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逐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条件,建立科学合理的耕作及轮作制度,再以良种良法相配套的技术体系予以支撑,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市早熟玉米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