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联醇工艺和JJD低压联醇塔.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803585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联醇工艺和JJD低压联醇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联醇工艺和JJD低压联醇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联醇工艺和JJD低压联醇塔 谢定中 湖南安淳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合成氨联产甲醇简称联醇。联醇是我国1966年试验成功的独特工艺,现在我国以联醇工艺生产的甲醇达464万吨,联醇企业多达178家。成为我国甲醇产业一支重要的力量。我国联醇装置的特点是规模小,一般都在5万吨~10万吨左右;醇氨比较小,多在“1”以下;合成压力基本为12.0Mpa,热回收效率低,能耗高。如何发挥联醇的产能并进一步扩产,如何降低联醇的能耗,如何降低成本使联醇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选择甲醇反应压力和反应器。这是本文讨论的主题。 1. 中压联醇的缺点 中压联醇,即在合成氨生产流程中的铜洗工序之前串装一套完整甲醇合成装置,其合成压力与铜洗压力相等。生产过程中,根据整套装置氨和醇比例,控制原料气H2、N2、CO、CO2的比例,在12.0MPa下生产出甲醇,余下气体在同一压力下,经过铜洗、精制,使CO+CO2降至30ppm以下,再加压送氨合成。 传统中压联醇在我国已有40多年历史,为我国甲醇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十年的实践,也发现中压联醇的许多缺点。 1.1中压联醇压力为12.0MPa左右,压力高,压缩气体功耗大,吨醇电耗高。 1.2中压联醇合成塔,均为气气换热式,如冷激式、冷管式、中间换热式等几种,由于甲醇反应热大,气体比热小,反应热不易移走,温升大、波动大。甲醇催化剂活性温度区间小,操作难度大。反应基本上在催化剂活性的高温端(250℃~280℃)进行,催化剂容易失活衰老。一炉催化剂最短的使用时间只有半年。 1.3中压联醇如回收反应热,流程长,回收率低,吨醇回收低压蒸汽只有300kg~500kg,因而中压联醇冷却水量较大。 1.4中压联醇串铜洗,如净醇率不高,气体带醇而易引起铜洗带液。 2. 低压联醇工艺及功耗 自高铜甲醇催化剂问世以后,甲醇合成由先前30.0MPa逐步降至12.0MPa、8.0MPa和5.0MPa,当今的单醇(即不与合成氨联产)合成压力均选择在5.0MPa~8.0MPa。实际运行中压力低至3.5MPa到4.0MPa,低压联醇也就应运而生,在原中压联醇流程中的六段压缩机的四段出口,插入新的甲醇合成系统(进口压力为4.3MPa),中压联醇保持不变,后串铜洗或烃化,即成为新的低压联醇。 低压醇化 精脱硫 脱碳 造气脱硫 变换 压缩机一、二、三段 压缩四段 氨合成 烃化 中压醇化 压缩机六段 压缩机五段 图1系统方块流程 采用低压联醇工艺之后,90%~95%甲醇在低压合成分离,5%~10%甲醇在中压合成分离,从中压醇化出来的气体中CO+CO2约为0.05%~0.2%,然后进入同级压力的烃化,将CO、CO2变为烃化物分离,烃化气中CO+CO2≤10ppm经过六段压缩后送氨合成。 低压联醇工艺中,因为90%~95%甲醇在4.0MPa下合成分离,因此压缩原料气功耗大为降低。 联醇压缩机多为六段机,一般联醇压力为五段出口压力,即13×106Pa,如甲醇合成在四段出口即4.5×106Pa,则进五段气量减少,五段压缩功耗减少,醇氨比越高,气量减少越多,功耗越少。 L= L——压缩机某段功耗,kwh; P1、P2——压缩机某段进、出口压力,10-5Pa; V1——压缩机某段吸气量,Nm2/h; M——压缩机多变指数。 例如:合成氨产量为10万吨,醇氨比为1.5:1,联醇产量为6.66万吨/年,小时产醇9.25吨。进合成系统气量63288Nm2/h;醇后气量41308Nm2/h。 六段压缩机的四段出口压力43×106Pa,五段出口压力127×106Pa,这样,中压联醇改为低压联醇,原在五段合成甲醇,现在四段合成甲醇,进五段气量减少 63288——合成前原料气量,Nm2/h; 41308——合成后醇后气量,Nm2/h; 压力降低,进口压力P1 43×106Pa降为34×106Pa(0.791P1),出口压力P2由127×106Pa降为90×106Pa(0.71P2)。 五段功耗为: = 由此式可看出,五段功耗只有原来的52%,实际上五段压力降低也使六段压力随之降低,节能效果应更好。 考虑压力对甲醇合成利弊,降低压力,以减少压缩功率,采用低压高活性高铜含量催化剂,在低压下反应速度很快,实际合成率高,故采用低压合成甲醇工艺。 低压合成甲醇,压力从4.0MPa至8.0MPa,究竟选用低端还是选用高端?目前铜系低压甲醇催化剂,其活性温度范围是210℃至280℃,一般选择在250℃运行,此时,做为冷却介质的饱和水汽温度应≤250℃则其相应蒸汽压力为≤3.9MPa,反应压力应选在3.9MPa左右为好。如果反应压力高,为保持管内外压差一定,必须将饱和水汽压力和温度提高,则反应温度将接近280℃温度高端运行,催化剂容易老化。如果不提高蒸汽压力,只是工艺压力等级提高,则管内外蒸汽系统与工艺气系统压差增大,对设备材质、制作加工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故低压联醇合成选4.0MPa左右更好。 3.低压联醇的合成反应器 甲醇合成和氨合成是可逆放热反应,以前甲醇合成反应器基本上按氨合成反应器的模型进行设计。但甲醇合成反应热很大,比氨合成反应热大一倍,而低压甲醇合成均采铜含量很高铜系催化剂,其活性温度范围很窄,只60℃左右,氨合成催化剂使用范围为120℃,即使用温度范围缩小一倍。如何快速移走反应热,使反应在温和工况下进行,是选择评价甲醇合成反应器的关键。现有甲醇合成反应器,以移走反应热方法区别有两种: 一是气气换热,即用未反应冷气直接(冷激)或间接(冷管)冷却反应热气。甲醇反应时,反应净值增加1%,温升则升高30℃左右,但冷气每升高1℃只能吸收30KJ热量,反应放出热量使热气温升大,而冷气吸热少,温升也大,使温升很快超出催化剂60℃温度范围。因此气气换热移走反应热的方法不是一种好方法。 二是相变换热法,即用水间接吸收反应热,变为蒸汽。水的汽化热很大,每kg水汽化吸热1893KJ,且水汽化时,温度不变,处于恒温状态。例如产生3.9MPa水蒸汽,饱和温度为250℃。如产生2.8Mpa水蒸汽,饱和温度只有230℃。只要控制蒸汽压力在39MPa以下催化剂层温度绝不会超过250℃上。水吸热相变为蒸汽移走合成反应热可使反应温度恒定温和,可利用反应热副产蒸汽,节约能源,显然相变换热法优于气气换热法。如此之外,对反应器的选择其它方面:还应考虑阻力,如径向反应器比轴向反应器阻力小,循环机电耗少;反应器容积系数大,装催化剂多,如一炉催化使用时间能达到4~5年,大大减少更换催化剂的停产损失,尤其对于大型装置,减少停车时间延长生产时间意义尤为重大。还要求反应器升温还原容易、运行稳定;装卸催化剂容易。反应器结构合理,不易损坏;反应器可用一般材质,加工制造周期短、投资少等。 4.几种低压甲醇反应器 目前在使用的几种低压甲醇反应器有冷激式、冷管式和管壳式以及由管壳式衍生的绝绝热管壳式四大类: 冷激式甲醇反应器最大优点是结构简单,缺点是用未反应气直接与反应热气混合降温,温度波动大,每一床层都是绝热反应段,温升高,催化剂容易受损老化;循环量大,醇净值低;每一层间的冷激管都要有阀门控制,调节阀门多,操作难度大;如要利用反应热产生蒸汽,就要如专门设置废锅炉,且只能产生低压(0.4MPa~0.6MPa)蒸汽,并延长了流程,增加了设备,产汽质量低,数量少(吨醇产汽只有400kg~500kg)。 冷管式甲醇反应器,是在催化床内布置很多的小冷管,管内的未反应冷气吸收反应床层的反应热。因管子多,使床层温度比较均匀,温差比冷激式小,但比相变冷却方法大,循环量大,阻力大,结构复杂,反应热利用率不高,也只能回收低压蒸汽。 管壳式合成反应器,形同一个单程列管式换热器,管内装催化剂,管间吸收管内反应热产水蒸汽。管壳式最大优点是相变换热,产生中压蒸汽,热回收率高,催化剂管上下温度基本恒定,操作简单方便。管壳式的缺点是催化剂管受热伸长,热应力大,受两端管板、外壳筒体的限制,管子或壳体容易拉裂。为此要求管板与管子采用膨胀系数相近的特殊金属材料,如双相不锈钢材00Cr22Ni5MoN,此种材料特别昂贵,目前还需进口,国产代材质量不稳。壳体采用13MnNiMoNbR材料,且要在连接管板部份设置加强圈,因此制造加工难度大,特别是壳体与厚管板之间的焊接要求高,加工周期长。国内正在运行的管壳式甲醇反应器,就多台多次发生壳体受损拉裂。管壳式反应气在管内是轴向流动,运行阻力大。催化剂管长受限制,不能过长,否则受热伸长,应力更大。而壳体直径也不能过大,否则管板、封头、筒体笨重,制造加工难度更大。因此管壳式单塔能力受到限制。 由管壳式派生的绝热管壳式甲醇反应器,即在上管板上装一层催化剂,增加了单塔能力,但失去了等温恒温优点,绝热层催化剂温升大,催化剂容易老化,循环量也增大。厚管板与厚筒体相焊,管束(包括管木板)两端仍受筒体约束,有些设计了厚壁膨胀节,拉裂危险仍然存在。国内某些绝热管壳式塔催化剂使用两年,温度达到280℃以上,需要更换催化剂生产。 水管式反应器是湖南安淳近三年开发出来的新型反应器,最先用于低压单醇合成系统,现在用于低压联醇也非常成功。它属相变换热型,换热管是双套管,只焊一端,另一端是自由的。管内为水汽混合物,管外催化剂,催化剂床是径向的。内件包含催化床和水管束。内外筒完全分离,互不约束。它完全克服了管壳反应器的缺点,发扬了管壳式的优点。相对于冷管式、冷激式其优势更大,投资也省,因为既是一个甲醇反应器,又是一台中压锅炉,还相当一组大面积的水冷器,其作用是“1”>“3”,其投资是“1”<“3”,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组织的高层技术鉴定认为是目前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低压甲醇反应器。关于JJD水管式低压恒温甲醇反应,请参考资料[1]。 5.低压联醇工艺的应用 低压联醇在节能压缩功能方面有突出的优点,如果选择悬挂水管式低压恒温甲醇反应系统,其优势更加突出,基于这些论述,福建顺昌富宝实业有限公司在中压联醇合成氨系统中,插入φ2400JJD水管式低压恒温合成甲醇系统,自2007年11月30日投产以来,取得很好的效果。 5.1全系统方块流程:该厂原为15万吨总氨、中压联醇系统,高压机为六段。新上的低压甲醇系统,插在四段出口,其方块图如下: 图2系统方块流程 5.2 JJDφ2400低压联醇流程及运行指标: JJDφ2400低压联醇系统流程如下: 1-汽泡 2-排污膨胀槽 3-甲醇合成塔 4-热交 5-预腐器、水冷 6-醇分 7-粗醇中间槽 8-循环机 9-油分 注:方框内数字为压力,单位是MPa 图3甲醇合成流程 四段来的新气补入循环机油分,与循环气混合,进甲醇塔外热交管间,加热至191℃,径向进甲醇塔催化床经反应之后,出口甲醇塔,温度为216℃,进塔外热交管内,与管外冷气换热,降温至74℃,经预腐蚀器进水冷降至24℃,经醇分,一部分进循环机,一部分送高压机五段压缩后进中压联醇、铜洗至氨合成。 5.3运行指标: 气量、成分:原料气总气量62000~65000Nm3/h,原料气中CO 13.8%左右,CO2 1.2%左右,出口醇后气CO 3%左右,CO2 0.8%左右。 塔内温度:塔内装对称两组热电偶,每组五点,其温度分布如图四, 223 ① ② 224 228 ③ ④ 231 225 ⑤ ⑥ 229 图4催化床层温度分布 从图中看出,径向平面温差最大为4℃,轴向温差7℃。 压差:开循环机一台(38m3/min),系统压差0.07MPa,塔压差0.03MPa。 醇产量及副产蒸汽:日产粗甲醇210吨左右,压力3.49MPa,日产蒸汽253吨,吨粗醇产蒸汽1200kg。 5.4比较: 低压联醇开启之后,全厂各种经济技术指标都处于优良情况,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下表是原中压联醇与低压联醇运行比较表: 中压联醇 低压联醇 压力 MPa 12 3.8 总氨(t/d) 426.34 502.98 液氨(t/d) 321.24 263.18 粗甲醇(t/d) 105.10 240.00 原料煤耗(t/tNH3) 1.341 1.341 日总耗电(wkh/d) 573445 510029 氨用耗电(kwh/tNH) 1345 1050 副产蒸汽(吨/天) 0 252.96 注:低压甲醇投运后,中压联醇只保留一个塔,做为铜洗前净化CO、CO2用,此净化用甲醇塔日产醇为29吨~30吨。 从上表显示,一个φ2400低压联醇比较系统与原中压联醇比较,日产达到240吨,比原中压联醇一个φ1000、一个φ600总氨多产76.64吨,甲醇多产134.9吨,原料煤耗不变,但日总用电量减少63416kwh,吨氨耗电降低295kwh,另外每天无煤耗副产蒸汽(甲醇反应热产蒸汽)252.96吨,每天节水2479吨(中压联醇未设置热回收器)。说明采用JJD低压水管式甲醇反应器在4.0MPa压力下联产甲醇,节能显著。 6.结论 联醇工艺是我国独创氨醇联产的先进技术,联醇若在低压下并采用JJD水管式恒温反应器,具有显著优点。 (1)把联醇插在六段高压机的第四段出口,且醇氨比为1:1时,高压机无需做任何改造,即可平稳运行。 (2)原是中压联醇铜洗流程,在醇氨比较高时,保留中压联醇塔,做铜洗前净化(CO、CO2)系统,可使铜洗后气体微量达标,生产稳定运行。最好将铜洗改为烃化精制,总体流程更合理。 (3)JJD水管式恒温反应器既可用于单醇,亦可用于低压联醇。 (4)JJD水管恒温反应器用于联醇,使联醇氨比调节范围更大,不但可达到1:1,且可使氨醇比为4:1倒转为以产醇为主,氨做副产品。 (5)JJD水管式低压恒温反应器有许多优点,催化剂用惰性气升温还原安全容易,床层温度由副产蒸汽压力控制。温度恒定简单可靠,压力低,阻力小,电耗小,吨醇副产蒸汽1.2吨,冷却水耗少。由于温度恒定催化剂使用寿命长(3~4年以上)。相对投资小——一台JJD水管式低压恒温反应器具有三个功能,既是一个反应器,又是一台中压锅炉——一台不耗煤的锅炉,还是一台水冷器——减少水冷面积和冷却水量。如要求醇氨比很高,做为第一级醇化,后串二级醇化、烃化,再合成为氨,是一种新的节能联醇工艺。 总之,将JJD水管式低压恒温甲醇反应器用于联醇系统,在低压下运行,节能效果显著,使我国的联醇工艺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目前新联醇工艺已扩展到总氨30万吨、醇氨比从1:1至4:1的大型装置中。 参考文献: 1.谢定中,《JJD低压恒温水管式节能甲醇合成塔》,化工进展,2006第25卷增刊 2.M.M卡拉华耶夫,《甲醇的生产》,化学工业出版社,1980年 3.冯元琦,《联醇生产》,化学工业出版社,1984年8月第二版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