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10kV五乡输变电工程
110kV五乡输电线路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审 定:
审 核:
校 核:
编 写:
宁波市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129138-sy
2008年09月5日
110kV五乡输电线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一、 总述
1. 设计依据
1.1浙电基【2008】817号:“关于宁波110kV五乡输变电及二期工程初步计审查意见的批复”;
1.2鄞州区规划局对110kV五乡输电线路径意见。
2. 设计范围
2.1自110kV桥新线电37附近开口至110kV五乡变的双回路输电线路本体工程设计;
2.2 220kV天新天乐线电53升高改建;(另见施工图)
2.3自220kV潘桥变至110kV五乡变16芯ADSS光缆本体设计;自220kV新乐变至110kV五乡变16芯ADSS光缆本体设计。(另见施工图)
3. 规程规范
3.1(DL/T5092-1999)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3.2(GB50233-2005)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3.3《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5154-2002)
3.4《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DL/T 5219-2005)
3.5 GB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二、 工程概况
1、本工程线路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2008/06/13】220、110千伏输电线路设计复核复校报告评审会纪要》精神,本线路经过地形为平地,线路按原标准、一般线路设计。其中在跨越至北仑铁路线路采用独立耐张段,按重要线路设计。
2、110kV五乡线自110kV桥新线电37附近开口至110kV五乡变进线悬挂点,采用铁塔、钢管杆和电缆混合型式。,本工程线路长度3.577公里,其中架空铁塔段2.824公里,架空钢管杆段0.629公里,电缆段0.124公里。线路接线方式参见《系统接线示意图》X1-00。
导线选用:LGJ-300/40,地线采用钢绞线GJ-50,电缆选用YJLW03-64/110-1×500mm2交联聚乙烯绝缘波纹铝护套中密度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线路经过地段均为耕田。
3、新建架空线路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表:
项 目
参 数
电压等级
110kV
线路长度
双回路3.577km
导线型号
LGJ-300/40
地线型号
GJ-50
杆塔型号
SZC31、SJC31、SJC32、SJC33、钢管杆
基础型号
台阶式基础、刚柔式基础、钢管桩
三、 工程路径概况
1、路径情况
根据接入系统要求,本期五乡线在110kV桥新线电37大号侧49米处开口双回路至110kV五乡变。
1.1平行东吴线:线路电3~电8段平行110kV东吴线25米由西向东前进。
1.2跨越河流:线路在电1~电2之间(距电1塔约52米处)跨越界牌碶河,南北走向,河宽约30米;
线路在电5~电6之间(距电5塔约145米处)跨越河,南北走向,河宽约40米;
线路在电11~电12之间(距电11塔约21米处)跨越后塘河,南北走向,河宽约50米;
线路在电12~电13之间(距电12塔约12.5米处)跨越后塘河,东西走向,河宽约50米;
线路在电15~电16之间(距电15塔约32米处)跨越后塘河,东西走向,河宽约40米;
1.3跨越公路:线路在电2~电3之间(距电2塔约15米处)和电9~电10之间(距电9塔约85米处)跨越规划南外环线,路东西走向,路宽约68米,跨越范围约68米,跨越点处导线对路面的最小距离约20米;
1.4跨越房屋:线路在电1~电2之间(距电1塔约100米处)跨越临时房一处,平房高约5米,厚约10米,跨越点处导线对房顶的最小距离约12米。
线路在电13~电14之间(距电13塔约8米处)跨越临时房一处,房高约5米,厚约30米,跨越点处导线对房顶的最小距离约18米。
线路在电13~电14之间(距电13塔约46米处)跨越二层厂房一处,房高约12米,厚约36米,跨越点处导线对房顶的最小距离约12米。
线路在电13~电14之间(距电13塔约101米处)跨越二层厂房一处,房高约12米,厚约27米,跨越点处导线对房顶的最小距离约13米。
线路在电14~电15之间(距电14塔约28米处)跨越临时房一处,房高约3米,厚约25米,跨越点处导线对房顶的最小距离约23米。
线路在电14~电15之间(距电14塔约82米处)跨越门房一处,房高约3米,厚约5米,跨越点处导线对房顶的最小距离约23米。
1.5线路在电1~电2之间(距电1塔约30米处)穿越220kV天新天乐线,对220kV天新天乐线电53进行升高改建,升高后穿越点处220kV线路控制高度42.4米,安全距离5米,满足穿越要求。
1.6线路在电6~电7之间(距电6塔约32米处)穿越500kV北天线,线路采用电缆进行穿越。
1.7跨越铁路:经咨询宁波市铁路建设指挥部,本工程涉及到的规划铁路均处于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阶段。具体情况说明如下:
线路在电8~电9之间(距电8塔约210米处)跨越规划铁路,根据宁波市铁路建设指挥部,该处铁路地面标高2.6米,轨顶标高是12.0米,跨越点处导线对轨顶的最小距离约14.6米;
线路在电10~电11之间(距电10塔约144米处)跨越至北仑铁路,跨越点处导线对轨顶的最小距离约20米;
线路在电10~电11之间(距电10塔约183米处)跨越规划铁路,根据宁波市铁路建设指挥部,该处铁路地面标高2.4米,轨顶标高是5.24米,跨越点处导线对轨顶的最小距离约20.8米;
线路在电13~电14之间(距电13塔约80米处)跨越规划铁路,根据宁波市铁路建设指挥部,该处铁路地面标高2.44米,轨顶标高是6.0米,跨越点处导线对轨顶的最小距离约17米;
线路在电15~电16之间(距电15塔约176米处)跨越规划铁路,根据宁波市铁路建设指挥部,该处铁路地面标高3.0米,轨顶标高是5.815米,跨越点处导线对轨顶的最小距离约19米;
1.8 35kV五乡线移位:线路在电13~电15段因路径限制,该段采用原35kV五乡线路径,并且电15杆位位于原35kV塔位,该段35kV移位需鄞州局在本工程实施前完成移位。
2、路径描述
本线路位于开发地段,线路塔位坐标经鄞州规划局确认并经鄞州规划测绘院坐标现场放样进行定位,具体路径描述如下:
为避开南外环互通立交桥和甬港电子元件厂厂房线路选择在110kV桥新线电37大号侧49米处开口(开口后原电37拆除),线路连续转角跨越规划南外环线后平行110kV东吴线25米向东前进,考虑500kV停电及临近高速公路等因素,线路在500kV西侧立电缆终端塔采用电缆穿越500kV北天线后,线路再采用架空线平行110kV东吴线至河流西侧,线路左转沿河流前进,线路先后跨越规划铁路Ⅰ,规划南外环线,铁路Ⅱ和铁路Ⅲ,线路沿原35kV五乡线路径采用钢管杆架设,跨越后塘河及规划铁路Ⅳ后从西侧进入110kV五乡变。新建线路长度3.577km。
3、沿线主要交叉跨越物统计:
跨越物名称
次数
备注
10kV
11
380V
8
通讯线
5
河流
5
房屋
10
铁路
1
四、机电部分
1.设计气象条件
根据2008年4月28日浙江省电力公司《浙江电网冰区图划分分析、编制报告》,本工程新建路径所处位置位于沿海内陆地区海拔高度均在200m以下,本工程设计采用浙江省输电线路设计第Ⅱ气象区参数,导线覆冰取值C=5mm,地线覆冰取值C=5mm。各设计气象条件组合详见下表:
气象条件
运行状况
风速(m/s)
冰厚(mm)
气温(℃)
最低气温
0
0
-10
覆冰厚度
10
5
-5
最大风速
28
0
15
年平均气温
0
0
15
最高气温
0
0
40
安 装
10
0
-5
内过电压
15
0
15
外过电压
10
0
15
注:上表中基本风速高度均取离地10m。
2.导地线选型及使用应力
根据审查意见线路导线采用LGJ-300/40稀土铝钢芯铝绞线,地线采用GJ-50/1*7稀土铝镀层钢绞线。导地线应力及安全系数取值见下表:
序号
耐张段
导 线
地 线(GJ-50)
备 注
应力[MPa]
安全系数
应力[MPa]
安全系数
1
正常档
90
3.023
300
4.082
2
小孤立档
40
6.801
130
9.419
3
构架档
小于500kg
小于300kg
3.绝缘配合
根据浙江省电力公司浙电生【2008】363号 关于印发《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2007)执行规定》的通知,本工程需参照《浙江电网污区分布图(2007版)》中的划分重新调整污区,线路所处污秽等级为D1级,导线绝缘水平须满足泄漏比距大于2.8cm/kV的要求。
本工程直线塔均采用双串合成绝缘子,干弧距离不小于1.1米,上下两侧均安做装均压环;根据华东电力公司《华东电网500kV线路绝缘子选型导则》,耐张塔采用普通玻璃绝缘子,盘径320mm,泄漏距离为450mm,爬距有效利用系数K取0.9,经计算8片泄漏比距为2.95cm/kV,耐张串增加1片,本工程耐张串采用9片型式。进构架档及小孤立档采用普通玻璃型绝缘子单串耐张串;
跳线串采用防风复合绝缘子跳线串:转角角度在15度以内内外侧均安装一串单联固定防风跳线串,15~60度转角外侧安装一串单联固定防风跳线串,60~90度外角侧安装两串单联固定防风跳线串。
合成绝缘子及普通玻璃绝缘子的机械破坏荷重不小于70kN,跳线串中使用的复合绝缘子机械破坏荷重不小于100kN。
4.线路防雷
全线架设双地线作为线路的防雷措施。地线均不绝缘,采用直接接地。在直线、耐张塔上的保护角均小于0度。在档距中央,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在15℃、无冰、无风情况下满足规程要求:
S≥0.012L+1
其中,S——导线与地线间的距离(米)
L——档距(米)
5.铁塔接地
全线杆塔逐基接地,铁塔接地装置采用深埋式接地,接地型式采用四腿接地大环形型式,接地引下棒及接地体均采用φ12热镀锌圆钢,工频电阻不大于10Ω。接地体通过接地引下棒与各杆塔接地螺栓连接。
6.相位
根据桥新线相位排列型式确定本工程相位排列,为避免线路在进五乡表时线路交叉,在电缆段进行相位交换,相位具体参见施工图X1-06,线路施工前请先核对相位无误后方可紧线施工。
7.金具
全线采用(97)电力工业部部版标准金具。耐张线夹选用如下表:
导地线型号
耐张线夹
备 注
LGJ-300/40
NY-300/40
液压线夹
GJ-50
NX-2
楔型线夹
8.导地线防振
导地线采用节能型防震锤作为线路防震措施。防震锤选型如下表:
导地线型号
防振锤型号
备 注
LGJ-300/40
FDZ-5F
GJ-50
FDZ-2T
六、杆塔部分
1.设计依据
1.1《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092-1999)。
1.2《架空送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T 5154-2002)
2.全线采用双回路杆塔共17基,其中直线塔2基,转角塔7基,分支塔1基,电缆终端塔2基,钢管直线杆2基,钢管转角杆2基,钢管终端杆1基。(见杆塔一览图)
3.本工程采用安全系数2.5设计的塔型,当安全系数提高至3.0后,其它设计条件不变,可满足重要性系数1.1的要求。本工程在跨越铁路处铁路的安全系数达到3.0以上,满足重要性系数1.1的要求。钢管杆段采取放松应力的办法满足重要线路的要求。
4. 钢管转角杆加工时需做预弯,预弯值同挠度计算值(年平温,5m/s风速),施工时再作预偏补偿,预偏补偿方法具体是上法兰盘上采用不同厚度的垫片,详见地脚螺栓图DJ-01、DJ-02。
5.全线设置警示标牌,色标及杆号牌编牌方式由施工部门提供方案。
6.铁塔钢材采用Q235钢,Q345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普通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GB700-88),《低合金结构钢技术条件》(GB/T1591-94)的要求。
7.铁塔连接螺栓采用4.8~6.8 级通粗制螺栓,其质量标准应符合《紧固件机械性能》(GB3098.1-2000)的要求。所有铁塔构件、螺栓及基础外露构件均采用热镀锌防腐。
8.塔身离地8米内的螺栓采用经省级鉴定合格的防盗螺栓。
9、铁塔脚钉布置在1#、4#腿的主材上。
七、 基础
1.本工程基础分坑塔腿编号
五乡变
2
1
3
4
桥新线电38
2.根据五乡线输电线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线路路径经过地段主要是耕田,地质情况为0~1.1米为粉质粘土,1.1米以下为淤泥质粘土为主,地耐力为50kPa;
3.电1分支塔分坑参见下图:
4.本工程线路垫层采用200mm厚度的块石垫层,垫层宽度比基础边长大100mm;
5.本工程线路全线位于开发地段,本工程基础立柱顶面控制比现有地面标高高出1000mm,考虑后期回填土500mm,并且基础施工好后必须满足基础的覆土要求。
6.平地基础埋深超过2.0米的,考虑到沿线地质较差,基础施工时应作好防护措施,避免基础开挖时,发生基坑塌方。
7.自立塔基础均需按线路运行部门要求浇制混凝土保护帽,以免雨水顺主材流入塔脚而腐蚀塔材。基础保护帽宽度以包住塔脚板为准,保护帽高度直线塔为300mm,转角塔为400mm。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10级(基础保护帽)。
8.基础施工时应参照基础施工图中的《基础施工说明》以及有关的技术规程。施工时要求垫层平整,钢筋表面干净,各项尺寸准确。基础施工单位应根据《基础选择明细表》对受压腿基础作预高处理。基础开挖时,施工单位应注意地下管道、光缆等地线设施,一旦发现,应立即与设计部门联系,以便妥善处理。遇有不良地质情况或塔位需小范围移动请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
9.基础钢材采用I级钢和II级钢,其质量标准应分别符合《普通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GB700-88),《低合金结构钢技术条件》(GB1591-94)的要求。
10. 在基础施工时,如有地质与设计不符时,请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
八、 注意事项及其他
1.本工程按国家标准GB50233-2005《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及验收。所有用于本线路的产品如:导线、地线、绝缘子、金具和钢材等都应有生产厂家合格证或试验证明。所有的产品应当有着良好的包装,防止在运输和装卸过程中的损伤,以保证具有优良的电气和机械性能。
2.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和经有关方面会审的设计施工图施工。
3.施工中若发现情况与设计图纸不符或出现新情况时,施工单位应及时通知设计人员,以便研究协商,妥善处理。
4.挂线时对于孤立档、较小耐张段的过牵引长度应符合《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3-2005)的有关规定。
5.合成绝缘子运输和搬运必须在包装完好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绝缘子变形破损。
合成绝缘子运输及安装中应轻拿轻放,不得投掷,绝缘子伞盘严禁用脚踩、手撕及硬物碰撞、刻划,安装时严禁在合成绝缘子上爬行及站在伞群和均压环上。
安装均压环时,按图用螺栓卡在绝缘子金具上,同时注意调整,使环与绝缘子轴线垂直,对于开口型均压环,注意两端方向一致,以利于放电、保护伞盘。
6.敷设接地装置时,接地射线(即φ12圆钢)的走向可因地制宜,尽量保持直线状,尽量避开有人居住的房屋及地埋电缆,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m。
接地引下线与水平接地体、水平接地体与水平接地体之间采用焊接连接。
7.施工复测时,若实际断面与设计提供有出入(包括新增交叉跨越及施工基面不足等),施工单位应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以便妥善处理。
九、 电缆部分
1、电缆选型:根据初设审查意见,电缆截面选用500mm2 ,本工程选用 YJLW03-64/110-1×500mm2交联聚乙烯绝缘波纹铝护套中密度聚乙烯护套电力电缆,电缆使用长度2×3×150=900米。具体订货长度按沟体施工后实测为准。
2、电缆路径:考虑到500kV停电及靠近高速公路等因素,本次采用电缆穿越500kV北天线。本工程电缆从电6至电7,电缆路径长度约124米。
新建工作井、排管数量统计表:
序号
名 称
单位
数 量
备 注
1
8孔MPP顶管
米
120
8×120
2
M2530
个
2
3
电缆沟
米
40
3、本工程电缆顶管采用MPP管,外径为200mm,壁厚13mm。顶管施工时,其排列方式应尽量与排管接近。顶管在穿越35kV五乡线电缆时,需注意对35kV五乡线电缆的保护。
4、工作井:工作井采用砖砌型式,砖砌工作井内、外壁采用防水砂浆抹面,上部设置混凝土圈梁并加复合盖板。
4.1顶管工作井如实际施工中顶管尺寸范围不能适用时,请及时与设计部门联系。
4.2工作井深度根据场地适当调整,要求底面距下层排管孔中心不少于450mm。
4.3在电缆终端塔下采用电缆沟绕终端塔一圈后与电缆工作井连接,电缆沟长度40米。
4.4工井盖板采用复合型盖板,盖板上应有明显整齐的电力标志。
5、接地体:排管、电缆沟的所有纵向钢筋均采用电焊连接,在工作井中用扁铁与工作井接地装置焊接。工作井接地体采用50x5角钢,在工作井挖坑后从底部往下打。接地体应获得良好的接地电阻,验收工频电阻必须小于3Ω。
6、电缆沟、工作井排水:电缆沟、工作井均设置了排水用的UPVC管,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情况埋设UPVC管至窨井或水沟等地,如果就近无窨井或水沟,则应在适当地方设置集水井。
7、电缆附件:
名 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 注
户外终端头
500 mm2
套
12
直接接地箱
三相式
套
2
护层保护箱
三相式
套
2
接地电缆
150 mm2
米
120
包括出线端子
回流线
150 mm2
米
300
避雷器
个
12
包括在线监测仪
8、金属护层接地方式:根据电缆长度及特征,本线路电缆护套一端采用三相式护层保护箱接地,即非线性电阻保护器接地,另一端设置直接接地,电缆护套其它部位对地绝缘,护套本身不构成回路,可以减少及消除护套上的环行电流,提高电缆的输送容量。
9、电缆敷设
9.1电缆敷缆时采用履带式牵引方式,履带对电缆的最大压力调整到不超过电缆的允许侧压力。
9.2在敷缆之前,应对全线缆沟作清扫检查,防治细石对护套的磨损破坏,并做好排水工作。
9.3电缆盘到达现场后,应对缆盘的长度、出厂许可证等进行校对,对缆盘的外观及表层电缆外护套有否损坏进行检查,并用摇表检查外护套的绝缘电阻,认真做好记录。
9.4敷设后,应注意对电缆的整理。变电所电缆层内电缆采用蛇形敷设,以免电缆热涨冷缩引起的纵向的产生而影响电缆附件的安全。
9.5电缆敷设后,应及时在缆沟中用不锈钢带在电缆上注明线路名称、相位。
10、附件安装:
10.1 附件的安装应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安装说明书进行。
10.2 中间接地安装后井内充淡细砂。
10.3 电缆从终端塔和终端杆引下时需用φ150高强度管保护,管长是6米,共使用长度是72米。
11、相位:电缆相位以电缆敷设时不交叉为原则。
12、试验:
12.1出厂试验应严格按GB11017-89、IEC840(1991)进行。
12.2竣工试验
12.2.1主绝缘耐压试验可采用直流耐压或交流耐压。试验标准见GB11017-89附录C第C1、C2条。
12.2.2进行非金属外护套直流电压试验时,在非金属外护套内金属层和外导电层之间施加直流电压25kV,保持1min,外护套应不击穿;试验前应拆除护层保护器。
12.2.3如需进行其它项目试验也应严格按照GB11017-89进行。
第 12 页 共12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