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讲座辅助材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现代散文(含散文诗)作品统计
年级
篇数
单元
课题
题材
主题
教学目标
七 年 级 上 册
第 一 单元
走一步,再走一步
﹡ 短文两篇(蝉、贝壳)
紫藤萝瀑布
散文
散文
散文
体味人生 关爱生命
(憧憬、体验和思考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2. 提高朗读能力(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第 二 单 元
﹡ 短文两篇(行(xíng)道树、第一次真好
散文
体味人生 (理想、信念、修养)
练习朗读 学习表达技巧
第 三 单 元
春
济南的冬天
﹡ 夏感
散文
散文
散文
关注自然陶冶美感
品味优美语言 朗读、揣摩欣赏精彩的句段词语
14
第 五 单 元
风筝
羚羊木雕
* 散步
* 散文诗 (金色花、荷叶)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诗
丰富多样的亲情
感知内容 语言积累和写法借鉴 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七 年 级 下 册
第 一 单 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散文
散文
成长启迪 (回忆、向往、烦恼)
整体把握内容 体味文中的情感 学习表达技巧
第 二 单 元
*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 土地的誓言
散文
散文
爱国感情
整体感知内容 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第 四 单 元
安塞腰鼓
* 竹影
* 观舞记
散文
散文
散文
关注文化艺术,提高文化素养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品味、积累优美的语言
9
第 六 单 元
珍珠鸟
*马
散文
散文
关爱动物 善待生命
发表自己的简介(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八 年 级 上 册
第 一 单 元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散文
散文
了解战争
把握人物和事件,对形象、语言有自己的评价,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6
第 二 单 元
阿长与《山海经》
背影
* 老王
*信客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关爱弱者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八 年 级 下 册
第一单元
藤野先生
散文
关爱与温情
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征,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第二单元
雪
* 雷电颂
*短文两篇(日、月)
海燕
* 组歌(浪之歌、雨之歌)
散文诗
心灵之声
加强朗读 联想与想象 了解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抒情性语言
13
第 四 单 元
云南的歌会 端午的鸡蛋 吆喝
* 春酒
* 俗世奇人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民俗风情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合计
这套教材共六册,按主题编排单元,每册六个单元,共 36 个单元,现代散文就选入 13个单元,共散文(含散文诗) 42 篇。
教案例2: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描写春天的经典散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更是紧扣一个“美”字写出了作者渴望美,观赏美,歌颂美的爱美情怀。一幅美丽的春天画卷,在朱自清摇曳生姿的笔尖缓缓流淌,这是一幅用拟人做“绿叶”,以比喻做“红花”,借生动的词语做点缀,凭巧妙的写法做妙手的一副巧夺天工的“水墨丹青”。在这幅画卷中,作者对春天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用无比喜爱的眼光去看春天的世界。针对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教师可以学生的品读贯穿整个课堂,在品的同时读,在读的同时品。文本就是需要多元化解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的要求。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实录
该课获2009年江西省初中语文创新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
邱显淋/执教 连万斌/整理
课堂实录
师:(背景音乐:《骊歌》)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一个奇人,(略作停顿)她出生在日本,生长在北京,成名在台湾,“两个故乡,一个童年”。她就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感受她心中深沉的父爱。
(深情的导入)
师:(板书课题,作者)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爸爸的花儿(huā ér)落了。
师:“儿”不自成音节,而和前面一个音节合在一起构成带卷舌韵母r的音节,应该这样读成“huār”。请同学再读一遍。
生:爸爸的花儿(huār)落了。
师:这下对了,读出了地道的北京味儿,我仿佛嗅到了“小英子”童年的味道。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1:这是一朵什么花?
生2: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2:“花儿落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提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惯。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涉及到对题目的理解,有的涉及到对内容的理解,有的问题的答案可以用眼睛去发现,有的则要动脑筋去想一想。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首先我们来解决掉关于题目的几个问题吧,借此来检查一下同学们读书的时候是否细心和用心。“爸爸的花儿落了”,出现在课文中什么地方?(教学切入点)
生:倒数第二段。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参加完毕业典礼之后。
师:家里发生什么事了?
生:爸爸去世了。 (理清文脉)
师:可是文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爸爸去世了呀,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从老高还没有说完的那句话知道的。
师:你能听出老高的未尽之意,了不起!
生2:“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我从“小英子”不祥的预感中,也可以猜到爸爸去世了。
生3:妈妈今早红肿的眼睛也为爸爸的去世埋下了伏笔。
生4:还有,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了,也暗示了爸爸去世了。
师:哦,原来作者在文中埋下了这么多伏笔啊。“爸爸的花儿落了”,不仅是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了,还暗示爸爸的生命之花凋谢了。那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读课题呢?
生:沉重、悲伤。
(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课题)
师:爸爸像“花儿”一样逝去了,小英子知道这个噩耗是在什么时候?
生:毕业典礼之后
师:谁参加毕业?
生:我。
师:你?
生:“小英子”。
师:课文除了写了毕业典礼之后的事,还写了什么?
生: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
生1:文章叙述了小英子参加毕业典礼的前前后后。
师:精辟!(生笑)文章除了写“我”,还有哪个人物很关键?
生:爸爸。
师:文中写了爸爸的哪几件事?
生1:我不肯去上学,爸爸打我。
生2:爸爸让我去银行寄钱给陈叔叔。
生3:爸爸喜欢种花。
生4:我请求爸爸去参加毕业典礼,爸爸叮嘱我。
师:把“爸爸”作为事件的主人公,语言再简洁一些就更完美了。(板书:医院叮嘱、逼我上学、喜欢种花、让我寄钱)这些事情是毕业典礼以前还是当前的事?
生:以前的事。
师:以前的事叫——
生:往事。
师:想起以前的事就叫?
生:回忆。
师:在毕业典礼过程中插入对往事的回忆,这种叙述的顺序叫什么?
生:插叙。
师:除了插叙,作者还用了一种写法,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伏笔。
师:对,还用了伏笔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文中有许多处,那个同学能举出来吗?
生: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这是伏笔的写法。
师:啊,同学真聪明!
(板书: 我: 毕业典礼
(回忆)↓(插叙) (伏笔)
爸: 几件往事)
师:看着板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怎么说?
生1:文章讲述了小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前后的全过程,在典礼中回忆了爸爸的几件往事。
师:非常好。同学们,刚才我们把一篇长长的课文,读成了短短的一句话。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做到的?
生:先找到文中事件的主要人物,再说说他干了什么事。
师:其实呀,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体验了一种读书方法,叫“把书读薄”(出示课件,学法小结:把书读薄 1.抓住主要人物;2.概括故事情节;人物+情节),以后再遇到这种长长的课文,大家可以运用这种读书方法。
师:然而,仅仅“把书读薄”,浅尝辄止,那就太肤浅了,尤其是这种写人记事的文章,还要深入研读,把握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同学们一开始提到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的问题。
师:在爸爸的几件往事中,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找到有关的句子、词语,说一说你的体会。
生1:“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父亲命令式的口吻,体现了他的威严,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师:很好,我们通过朗读来加深这种体会。大家把这句话改成“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或者“晚了也得去,不可以逃学。起!”读一读,效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没有原句语气那么强烈,不能充分表现父亲的严厉。
师:看来读书还真是要细心才行啊,一个标点,一种句式,都能传递出这么丰富的情感。
师:父亲的严厉除了体现在语言方面,还体现在……
生2:行动方面。“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这句话中的“拖”“抄”“抡”等动词表现了父亲的严厉。
师:把“抡”换成“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好不好。
生2:“抡”表示手臂用力旋动,换成“挥”力度不够,“抡”更能表现“爸爸”的严厉。
师:这段话除了表现父亲的威严,细心的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3:“左看右看”说明爸爸严中有爱,他在考虑拿什么打小英子,打重了怕伤着女儿,打轻了怕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师:细微之处显真情啊!你的眼睛就像是一台探测仪,具有敏锐的侦测能力,我很佩服你。如果说“挨打”过程中体现得更多的是父亲严厉的一面,那么“挨打”之后呢?
生4:“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面前。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句话中两个无声的行为——“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递给我”不算,还得亲眼“看着我穿上”,怎么理解?
生4:“爸爸”有点不放心,怕“我”赌气不肯穿上。
师:那“两个铜板”又有什么含义呢?
生4:给铜板我是让我买早点,或者放学后坐车回家,或者买药搽伤口。
师:沉默是最深沉的爱!“爸爸”的心,你懂的!是啊,有时候,父亲的爱肃若秋霜,有时候,父亲的爱和若春风,可是我却要说父亲的爱深如大海!父亲的一些言行,对我具有深远的影响。请你从书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结合前后文,体会其中所蕴藏的深远的教育意义。
生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父亲在培养“我”的勇气,后来,“小英子”一个人去寄钱,一个人走上毕业典礼的讲台,“爸爸”的教育目的达到了。
生2:“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父亲教育“我”要勇于担当,承担家庭责任。与之相照应的是后文,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我”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说明小英子有了责任意识,做好了帮助妈妈,照顾弟妹的心理准备。
生3:“我”赖床不肯上学,父亲打了我。后来“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这说明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我”养成了上学不迟到的良好习惯。
生4:“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父亲鼓励我独立、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风浪,这与后文“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遥相呼应。
师:父亲在我幼小的心田播下了一粒粒种子,它们是“勇敢” “责任”“习惯”“自立”……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种子在我的内心深处萌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将芬芳融入我的血脉。同学们刚才找到的这些句子和词语大部分都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
生: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师: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1: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生2: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的父亲。
生3:关心疼爱孩子的父亲。
师:是啊,严而有度,爱而不溺,教育有方。这样,我们就把父亲的性格特征读出来了,父亲的形象也就丰满了、厚重了。这种读方法叫 “把人读厚”(小结学法:把人读厚 1.分析细节描写; 2.把握性格特征;细节→性格)。
品位体会文章含蓄,伏笔的写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师问:作者不仅在“花”这一形象上如此巧妙,如此细腻,在文章的其他地方也体现了作者哪些的巧妙构思?
学生试着从文中找出对父亲的病情写的含蓄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师:父亲的爱就像一条绵延的河,流向我生命的深处;父亲的爱更像一朵凋零的花,香气凝固于花籽.待到春天,换来另一朵花灿烂地绽放。正因为有了父亲对女儿那无私、深沉的爱,才有女儿对父亲那淡淡的哀伤和沉沉的思念。
师:同学们,在你的记忆里一定也曾有过父亲宽厚温暖的脊背,凝眸无语的守望抑或是声色俱厉的呵斥,你是否也能像小英子一样理解父亲?今天,让我们敞开心扉,对父亲说几句心里话吧!
生1:我的爸爸总是放大我的缺点,忽视我的优点,对我批评得多,表扬得少。我觉得爸爸不喜欢我,甚至怀疑我是不是他捡来的,因此跟常常跟他赌气。现在我明白了,原来爱是有很多种方式的,爸爸的批评是对我的严格要求,是鞭策我不要满足,不断进取,这是一种更深沉的爱!我想对爸爸说,爸,对不起!女儿错怪你了。(声音哽咽,低头抹泪)
师:都说母爱温婉如水,父爱厚重如山,你能这样理解你的爸爸,说明你真的懂事了。我要把掌声送给你,送给你的爸爸!
生2:我的爸爸每天晚饭后,就坐在沙发上看书、看报,从来不玩电脑,不看电视,从来不留客人在家里打扑克、打麻将,一直到我做完作业,他才去睡觉。我知道并不是爸爸不喜欢玩,而是他想为我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用他的行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成长。我想对我的老爸说,谢谢你!
师:同学说得真是感人肺腑,我相信在你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是留给父亲的,希望你们课后把发生在你和父亲之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细节描写,展现父亲的性格特征。写好以后,在父亲节、爸爸生日或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日子来临时,做为礼物送给他。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案例2:
朱自清先生的《春》是描写春天的经典散文。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更是紧扣一个“美”字写出了作者渴望美,观赏美,歌颂美的爱美情怀。一幅美丽的春天画卷,在朱自清摇曳生姿的笔尖缓缓流淌,这是一幅用拟人做“绿叶”,以比喻做“红花”,借生动的词语做点缀,凭巧妙的写法做妙手的一副巧夺天工的“水墨丹青”。在这幅画卷中,作者对春天倾注了满腔的热情,用无比喜爱的眼光去看春天的世界。针对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教师可以学生的品读贯穿整个课堂,在品的同时读,在读的同时品。文本就是需要多元化解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的要求。
《春》公开课教学设计
2006年江西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赣州三中 杨 敏
教养方面: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4、学习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育方面:
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
2、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品析画面。
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一.聊天导入:关于春的四字词语(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生机无限、春意盎然等)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描绘说——?(同学背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白居易的《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韩愈笔下的早春时节又是怎样?(同学背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二.师生赛读:1、提出朗读、背诵要求。朗读采用的基本调是轻盈的,其中表达盼春到来,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欣赏,可用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
2、老师有感情背诵其中几段,几位学生赛读。(配乐)
3、学生点评。 (以读熟文)
三.浅层次品析:
提问: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教学切入)
春天是新生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全班朗读结尾三段。
问: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
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问:哪位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睁眼、山、水、太阳;草、花、气息……
问: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是让人——
希望、未来
问:那有没有喜欢春姑娘的?“美”体现在哪里?
轻盈、舒适的美(小草);匀称、和谐的美(花);诗情画意的美(村庄);
问:有没有看不见但能感受得到的美?
引人遐思的美(风筝) 令人期待的美(秋实)……
问: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大家去——
追寻、追求。
问: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娃娃,比喻成小姑娘,还比喻成——
健壮的青年。
问:人们常把春叫做春姑娘,文中的健壮好像不合适吧?“健壮”体现在哪里?
“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词,都强调活力。
“钻”字,生命力
四、深层次品析:
1、展示同学画出的春天。结合课文看图挑刺。
2、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说:“领悟深刻的同学,可以为师矣。”今天,让我们玩个游戏“角色互换”,让我们大胆联想,放飞想象的翅膀,选出全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赏析,或者谈感受。
3、学生做老师,教大家赏析;师适当提问。
各种修辞、间接描写、调动五官、想象表现手法、使用叠词等。
回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钻”字体现了小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写出了草长时的拥挤。偷偷写出了小草的(情态),嫩嫩写出了(质地),绿绿写出了(色泽),园子里,田野里,写出了(长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把百花争春的热闹场面写出来了)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和煦、温暖的特点。这是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
可别恼。看,象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运用比喻、排比,突出雨多、细、密、斜、薄的特点;用“别恼”撇开,细说春雨的可喜;用“斜织”“薄烟”状春雨紧密、迷蒙,形象贴切。)
“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词,都强调活力。
“钻”字,生命力
“让”, “闹”, “眨”,热闹,竞相争艳。
“抚摸”柔和、芳香、喜悦,尽情想象。
五、无论赏析或者写作,学习本文后的心得:
如何写景
(一)、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二)、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描写,如视觉、听觉、 触觉等;
(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
(四)、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五)……
六、动手写作《我心目中的春》:
1、学生习作片段 2、老师下水作文
七、相关文章选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匆匆》
林斤澜的《春风》; 电视散文《丁香赋》
【板书】:
高傲 暴 海鸥
勇敢 海燕 风 海鸭 恐惧
敏感 雨 企鹅
对比
散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总分:100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