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展室介绍.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793513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 页数:81 大小:18.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展室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展室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梵蒂冈 博物馆Part12 拉斐尔展室 Raphael's Room 拉斐尔展室(Raphael's Room,意大利语Stanze di Raffaello)原来是教皇朱利斯二世(Pope Julius II)的的私人寓所,位于梵蒂冈宫右端的第二层。1508年,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Raphael,1483-1520)与他的学生重新设计了四间房间的湿壁画(Buon fresco),画作从1508年开始至1524年完成。虽然拉斐尔在完工前已去世,但所有房间都是根据他的创作,反映出他的宗教与世界观,而这些壁画亦奠定了他在画坛上的地位。 原创照片 版权所有 更多图片游记 ... &extra=page%3D1 我到这里是为了专门来看《雅典学院 School of Athens,La Scuola d’atene》的 梵蒂冈二楼长廊里,看到黄色箭头所指图标后,向左拐入小门。 经过一走廊,天顶很漂亮。 继续走 先到了君士坦丁大厅(康斯坦丁大厅Hall of Constantine,1517-1524),是拉斐尔死后由徒弟Giulio Romano根据拉斐尔的设计绘画的。2008年维修期间是这样的参观过程,各室开放顺序按实际为准。 主要描绘基督教和异教徒的征战到最后君士坦丁大获全胜及受洗的故事。这里的壁画貌似还未修复过,颜色偏暗。 屋顶角部 又经过一拐间,光线昏暗,不太清楚内容。是海利欧多路斯厅(Room of Heliodorus,1512-1514)?那是拉斐尔继签字大厅后所设计的房间,主要是记录一些旧约事迹,以及上帝对教会的保护。 终于到了签字大厅(Room of the Segnatura),这里最著名的壁画就是《雅典学院》,高2.794米,长6.172米,颜色非常亮丽,这是国内画册上见不到的真实色彩。     这幅《雅典学院》(1510~1511年作),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艺术家企图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 寄托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这正是人文主义艺术家自己的宿愿。 全画以纵深展开的高大建筑拱门为背景,大厅上汇集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学派的著名学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当世的名人。他们在自由地讨论,情绪热烈,好像在举行什么典礼,或庆祝某个盛大节日,洋溢着百家争鸣的气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精华。这座建筑物显然是以布拉曼特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为范本的,两侧的壁龛里,分别供立着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在右侧)和音乐之神阿波罗雕像(在左侧 )。中心透视点的层层拱门,直通遥远的天际,这是一个极其神圣的环境,学者们被对称地、自然而富有节奏地配置台阶两侧,注意右边黄色箭头处。 中间这位头戴深色圆形软帽,正看着我们的的青年就是作者、拉斐尔本人自画像。把自己画进历史题材内,是当时画家们喜用的表现方式。右边上那个头戴白帽的人,应该是画家索多玛。 画面中心是两位伟大的学者——柏拉图(Plato)与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们似乎边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边向观众方向走来。 亚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说明:现实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课题;柏拉图则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灵的启示。这两个对立的手势,表达了他们思想上的原则分歧。其余的人,众星托月,有的在注视,有的正在谛听这两位老人的谈话, 自然地形成几个小组。     左侧台阶上层的人物:左上方柏拉图的一侧,一个大胡子老人沉浸在思考中,苏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刚转身向旁人阐述伦理学上的论据,左侧戴头盔的是个青年军人, 名叫阿尔西比亚底斯,他的背后有一个人正在招呼走来的两个青年。    左侧台阶下层的人物:以坐在地上专注地书写着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为中心,一少年在旁给他扶着木牌,牌上写的是“和谐”的数目比例图。在他背后一个老人正在记录毕达哥拉斯的论据数,后面那个伸着脖子、头缠白巾的学者,即是回教学者阿维洛依。背后稍远,还有一个头戴桂冠,胸靠柱基站立的人,他是语法大师伊壁鸠鲁。在毕达哥拉斯前面站立的那个用手指着书中句子的学者,是修辞家圣诺克利特斯,两人中间 还有一位身穿白色斗篷的金发青年,他面目英俊,表情冷峻,在向观众凝视着,被认为是弗朗西斯柯·德拉·罗斐尔,他是乌尔宾诺未来的大公。     画中央的台阶上,右边躺着一个孤寂的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这位学者主张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任何东西,包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平时只穿一身破烂衣服,住在一只木箱里。这个人物在构图上起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他与右侧正往台阶上走去的两个人物相联系,同时又与左侧那个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学者赫拉克里特彼此呼应。赫拉克里特形象孤单,据许多学者考证,认为是拉斐尔参照了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壁画里的一个预言家圣耶利米的形象的结果。事实上,这里的许多形象,体格壮健,动作有力,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形象颇有联系。更有意思的是,柏拉图的头像正是画家以达·芬奇的头像为范本的,台阶前的高个子据说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形象,可见拉斐尔对这两位大艺术家的崇敬心情。    右侧台阶下一组人物,中心那个身穿红袍躬着身子、手执圆规在一块黑板上给学生演算的是几何学家欧几里德(一说是阿基米德),周围是他的四个学生。这四个人似乎对老师的讲解领悟得不一样。旁边那个身穿古代黄袍、头戴荣誉冠冕、手持天文仪的,是埃及天文学家尔托勒密。在托勒密的对面,即是画家拉斐尔的同乡、建筑家布拉曼特(蓄须的老人)。上方亚里士多德的一侧,两个倚在壁龛墙基前的青年,一个在写着,一个在思考,另一个黑袍人物却孤独地站着,这3个人与左面的一组,在动势上是相反的。 这幅画的色彩处理也很协调,建筑背景全是乳黄色的大理石结构,人物的衣饰有 红、白、黄、紫、赭等色相交错。透视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远感,连地面的图案,拱顶的几何装饰结构,都精确到可以用数学来计算。可惜这个房间不大,广角拍摄有点难度。 整个房间很具艺术代表性,主题围绕着神学、哲学、法律学及诗歌艺术的“真、善、美”。墙面壁画与这些天花板全部都是由拉斐尔亲自绘画的。 代表着哲学的《雅典学院》的对面就是这幅代表着神学的《圣礼的辩论,Disputation of the Most Holy Sacrament》,描绘着教会、天国与人类的关系。 整幅画面(来自网络) 代表诗歌艺术美的《帕尔纳索斯的情景,The Parnassus》,在希腊Parnassus山上,太阳神Apollo被九位掌管文艺美术的女神缪思及十八位新旧派诗人包围着。左侧有个人物按但丁的形象画的,很容易辨认。整幅画面(来自网络) 代表着哲学的《雅典学院》的对面就是这幅代表着神学的《圣礼的辩论,Disputation of the Most Holy Sacrament》,描绘着教会、天国与人类的关系。 整幅画面(来自网络) 代表诗歌艺术美的《帕尔纳索斯的情景,The Parnassus》,在希腊Parnassus山上,太阳神Apollo被九位掌管文艺美术的女神缪思及十八位新旧派诗人包围着。左侧有个人物按但丁的形象画的,很容易辨认。整幅画面(来自网络) 代表法律学的《德善,Cardinal and Theological Virtues and the Law》  整幅画面(来自网络) 马赛克地板上的图案好象是“大卫之星”,和这签字大厅有什么渊源吗? 大厅中间的壁画介绍,可惜没有中文的。 波哥的火厅(Room of the Fire in the Borgo,1514-1517),《波尔哥的火灾》由拉斐尔画的草图,他的徒弟Giulio Romano(1499-1546)绘画完成。画中描述847年圣彼德教堂前发生的一场大火,后来因教皇利奥四世(Leo IV)的祈祷而熄灭的故事。 整幅画面(来自网络) 出口 梵蒂冈 博物馆Part13 现代宗教艺术 从拉斐尔展室出来,前往西斯廷教堂(Cappella Sistina)路上会经过一个展室,里面也有很多展品,内容当然离不开天主教,但是艺术风格很现代。因为心里早就惦记着马上就能参观西斯廷教堂了,所以这里匆匆而过,只拍了几张。 原创照片 版权所有 十字架组合,很有想象空间吧? 天花板好象是木质雕花的 这幅《圣母怜子图》,不知道米开朗基罗看了会怎么评论? 这个圣母很象是根雕作品,又象太湖石。 三步并成两步走,艺术颠峰作品马上就要出现了! 梵蒂冈 博物馆Part14 西斯廷礼拜堂 Sistine Chapel 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La Cappella Sistina)为梵蒂冈(Vaticano)宫的教皇礼拜堂,也是教宗的选出仪式的举行处。礼拜堂建于1480年,原为教皇个人的祈祷所,故有“西斯廷小教堂”之称。礼拜堂长40米,宽14米,堂内没有柱子,为长方形砖石建筑物。侧墙的高处有6扇半圆拱形窗户,房顶呈穹窿形状,其面积近600平方米。西斯廷礼拜堂因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精华而闻名于世,包括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拉斐尔Raffa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等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当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是绝对令人震撼的,不愧为梵蒂冈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原创照片 版权所有 《最后的审判 The Last Judgement》和《创世纪 Genesis》穹顶画,米开朗基罗的颠峰绘画水平代表作。堂内祭坛两侧墙壁各有6幅壁画,由平图里乔、佩鲁吉诺Perugino、波提切利Botticelli、科西莫·罗赛利、西尼奥利等名家创作。南墙上的摩西组画从西往东分别为《摩西前往埃及》、《摩西与叶忒罗的女儿》、《以色列人与法老军队在红海》、《摩西给以色列人带来“十诫”律法》、《惩罚可拉党》、《摩西之死》。北墙上的耶稣组画从西往东分别是:《耶稣受洗》、《耶稣受试探》、《耶稣招收门徒》、《耶稣登山宝训》、《耶稣传给圣彼得天国的钥匙》、《最后的晚餐》。 刚进来时会觉得这里光线黯淡 但是人的眼睛很快适应环境后,我们就开始情不自禁地惊叹了。 穹顶(The Sistine Chapel Ceiling)米开朗基罗用《创世记 Genesis》神话中的九个故事分别画了九幅巨型湿壁画。对于米开朗基罗这个雕刻家来说,受教皇儒略二世之命来绘天顶画虽非本愿,但是他一旦接手后却是非常敬业的。米开朗基罗从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此画,从教堂内脚手架设置,到设计创作,均为单独一人创作。1512年完成。穹顶中心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 20年后,教皇克莱孟特七世聘请米开朗基罗设计创作祭坛背面的壁画《最后的审判 The Last Judgement》,此任教皇没能活着看到这幅杰作,其继承者保禄三世接续这个合同。1535年至1541年间,米开朗基罗以《马太福音》中描述的“最后的审判”为题材完成了这个作品。画面大体上分为四个阶层,从最上层开始,分别描绘有天使群像,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狱的人群,地狱。米开朗基罗的“地狱”部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但丁叙事诗《神曲》之地狱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世界知识》画报上第一次看到这天顶画,那篇文章是关于清洗修复工作的。1993年教堂顶部画被修复完成,罗马教廷为这里安装了两台空气调节和净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和75个电子传感器,使教堂温度昼夜保持在稳定的25摄氏度。 同时,参观教堂的人数一次将被限制在700人以内。专家认为,过去几百年的蜡烛的烟熏和火炬的燃烧是壁画损坏的主要原因,而空气污染、温度和湿度的起伏,以及每年高达200万游客的呼吸则是这些艺术品的现代天敌。从理论上讲,教堂的12扇窗户将永远封闭,以使教堂内部系统免受罗马日益拥挤的交通状况产生的污染的危害。(照片右下角亮白处为入口) 现在开始细细品味吧 天顶画上最著名的就是《创造亚当 Creation of Adam》 画里的人物丝毫没有平面的感觉,如同雕塑一般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亚当无力地倒在地上,尽管体格成熟而健美,但还没有饱含生机,等待的只是上帝那轻轻的一触。上帝涨满了的斗篷使他看上去如同热烈的火球般飞卷而来,他伸出坚定有力的臂膀,不仅赋予亚当以智慧,更重要的是给他带来了“神的热情”。 米开朗琪罗绘出了上帝的手与亚当的手,上帝由右方探出右臂,食指指向左下方的亚当,这一只神奇的手,便完成了宇宙的创造。在这幅图中,米开朗琪罗不仅写出上帝的创造人类与万物,而且暗示上帝将创造的技巧授与了人类,这个瞬间散发着无比神奇的力量让人震撼不已。 (我用的是尼康D80,镜头是18-200,这张是长焦的极限了。) 画面上还有一个人物的衣服颜色很显眼,姿态很个性。 先知以西结(EZECHIEL),以西结是元前六世纪的先知,《旧约知识》三大先知书《以西结书》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西结一词希伯来文含义是“上帝加力量” 。 再来看《最后的审判 The Last Judgement》     《最后的审判Giudizio universale》最突出的地方是没有一个画中人物的目光是望向观众的,画面上有大片的蓝色(当时这种矿物颜料在意大利本土很稀少,要从土耳其进口的,非常昂贵)。年轻帅气的基督自天而降在对天下人进行审判。受审的人们表情各异,性格鲜明,有人扪心自问;有人惊魂未定;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急于表述;有人则绝望至极。天使正把上天堂的人带入天堂,撒旦则把下地狱的人赶进地狱。     这幅画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因为米开朗琪罗画了很裸体人像,当时很多人向教皇说他的坏话。其中有个白痴比斯纳和教皇说:“陛下,米开朗基罗在这神圣的地方画了这么多赤身露体的人,简直是亵渎神灵,这种画应该放在到澡堂里去”。教皇要米开朗琪罗为画中人穿裤叉,“陛下,你去照管人的灵魂吧,他们的肉体由我来负责。”老米拒绝修改,他心中十分痛恨比斯纳的献媚和攻击,于是我们在画面左下角的就能看到比斯纳在地狱中被毒蛇缠绕。不过貌似这位教皇去世后这幅画还是被迫在重点部位加了遮羞布。     画面中以耶稣为中心,围着他的是他门徒和殉道者,最突出的那位裸体巨人,是门徒彼得,正拿着钥匙(钥匙是彼得的标志)。旁边还有被钉死的安德烈拿着十字架,被箭射死的塞巴手执弓箭,被车轮辗死卡得琳戴着车轮,吊死的劳伦斯劳伦帝拿着铁栏杆,被扒了皮的法伏尔提着剥下的人皮。说道这位被扒了皮的法伏尔,又有一段故事:米开朗琪罗原来的一位朋友亚列丁诺曾向他要过画,画家没理他,于是他到处写文章攻击米开朗基罗是异教徒,应受宗教法庭制裁。这使老米十分恼火,心想你这个混蛋,为了私利竟加害于我,装得像正人君子一样,实际内藏奸诈。于是老米就把他画成圣徒法伏尔,他手里举着一把刀子,提一张人皮,画家在人皮上画了自己的自画像,意思是你装得像圣徒,实际上你是刽子手,你害了我,剥了我的皮。呵呵,艺术来源于生活啊。 我第一次来这里时,因为前几馆参观耗时较多,时间不够了只能随着博物馆最后一批游客进来的,所以当时这里的状况就像夏天的游泳池,礼拜堂里人潮涌动,摩肩接踵,整个房间都沸腾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时十几个保安根本无法阻止游客们的热情,所以拍摄就显得比较容易些,当然眼疾手快还是必要的。我边上的好几个大块头白种游客因为出手太慢就被叫停了,还有一个和保安口角说了声“意大利人”,大概是语气轻蔑,结果把保安激怒了,差点打起来,还好大家给劝开了。第二次来参观时,游客大概只占满半个礼拜堂,所以拍的机会就少多了。     米开朗琪罗对艺术评论有句名言:“把作品放到广场上去”!我个人是很赞同的,有更多的观众才能有更客观的评价。当初还是个初中生的我是因为看了画报的图片后,才向往有朝一日能来此目睹完整的真迹。如今我拍了照片放在网络上,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看完之后想去看看大师的杰作,领略艺术的震撼(大家都知道现场感和看照片是有很大差别的),没有机会去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人也能从这里对米开朗琪罗的绘画艺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我这么做应该是为大师介绍了更多的观众,虽然没有遵守这里“no photo”的规则,但是我相信米开朗琪罗大师是能理解的,肯定不会批评我的吧,嘿嘿。     插一句,这些是创作的艺术作品,不能算是宗教文物遗迹,为什么不能拍呢?我们都不开闪光灯拍的,所以光污染的理由也是不成立的。 从圣彼得教堂顶鸟瞰梵蒂冈博物馆http://mv.vatican.va/3_EN/pages/MV_Visite.html 以下照片来自图册 《最后的审判 The Last Judgement》 那些后补的裤头头 这样的拍摄角度是我们的梦想 租了语音导游的游客还要返回原地去还设备,这点是梵蒂冈博物馆需要改进的。 从上至下:《诺亚之醉 Drunkenness of Noah》、《大洪水 The Deluge》、《诺亚的献祭 Sacrifice of Noah》、《原罪与逐出乐园 The Fall and Expulsion from Garden of Eden》。 从上至下:《创造夏娃 Creation of Eve》、《创造亚当 Creation of Adam》、《分开海水与陆地 Separation of the Earth from the Waters》、《创造众星 Creation of the Sun, Moon, and Plants》、《分开光明与黑暗 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 女先知德尔菲卡据说是米开朗基罗所有女性绘画作品中最为柔美的 米开朗基罗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描述工作时的艰辛,右边的草图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天顶画说明 上海图书馆开讲《罗马》 2010年1月30日 以图解方式解析《罗马假日》中的经典地标以及周边的徒步景点,并附罗马官方旅游地图的详细说明。 在上海的朋友可以来听一下,特别是2月后想去意大利自助游的朋友们。 要定位的朋友点这里 感谢jerry19801980和Arlenz最初的《罗马假日》今与昔的思路,我这次又充分扩展了一下。 更多图片游记 ... &extra=page%3D1 梵蒂冈 博物馆Part15 螺旋形坡道 Spiral Ramp 看完众多展馆的精彩之后,还有一处很值得游客品味的地方,那就是通往梵蒂冈博物馆目前的出口处的螺旋形坡道(Spiral Ramp,原为博物馆的入口处)。 原创照片 版权所有 这个角度的照片可见于各种媒体 从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出来后,这样的天顶画就显得非常普通了。 当然,值得细看的还是有的。 又见摩西(Moses或Móshe;也译为梅瑟) 有一点我一直不太明白,走廊上面的这些一根根铁丝样的东西的功用到底是什么? 好象不是承重结构,不去除肯定有理由,不过实在有碍观瞻。有空一定去探究一下建筑类书籍。 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纪念品柜台 展室,匆匆而过。 里面有教皇的印章等等 又是纪念品柜台,石板油画的价格不菲,上层的70欧元以上,下层的35欧元以上。 10欧元一张,感觉有点贵也不方便携带,没舍得买。 犹豫了一下,现在有点后悔。 对面的展馆我肯定没参观过,一天时间真的不够啊。 此处顺序可能有些出入(两次入馆的原因) 继续向前 语音导游器归还处 貌似这里也是个入口 梵蒂冈博物馆内的邮电局,临近现在的出口处(2008年)。 SAVE THE BEST FOR LAST 最好的留在最后,本帖游览过程中最精彩的就是通往出口处的螺旋形坡道(Spiral Ramp)了。 螺旋坡道/楼梯,1932年由摩莫(Giuseppe Momo)设计建造。 世界上独此一个 上面装饰有教皇们的徽章 仔细看,黄色箭头所指这条道上是没有游客的。事实上这条螺旋坡道是由两条环形坡道构成的,因为视觉上的错觉,看起来好象只有一条坡道,十分地有趣,估计是轮换开放的。 下来之后,再向上拍一张,貌似这个角度以前没人拍过,在网上应该是首发。 匆匆忙忙的参观就此结束,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梵蒂冈博物馆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