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791651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粮食企业设备日常管理   设备管理规范化 一、以“清洁一点检一保养一润滑”四位一体的设备现场管理规苑化   我们发现,清洁的过程,也是点检的过程。而在点检中,如果发现小的异常,现场操作者自然应该随手加以保养、维护,不-定非等专职维修入员来处理,在点检中,发现一些手工润滑点存在润滑不良、跑冒滴漏问题,现场人员也理应按照润滑“五定”的要求随手加以解决。于是,我们在“清洁一清洁一再清洁”的基础上,结合“全员”的理念提出了生产现场人员“清洁一点检一保养一润滑”这“四位一体”的作法。我们又编制了涵盖设备所有关键部件相关作业点的“作业指导文件”,使之成 为ISO文件的操作支撑文件。在“作业指导文件”中包含作业内容、作业工具和方法、作业标准、作业周期、作业人员等详细内容,落实“人人有责”的“全员”管理,并使之可操作、可检查评估,以此实现设备现场管理的规范化。 二、以“终生无大修”为方针的维修管理规范化   多年来我们沿用设备“两年一大修,一年一中修,半年一小修”的管理模式 。价值2000万元的PROTOS70机组,一次大修费用就高达600万元,为了减少费用支出,我们大胆地进行了维修模式改革。   1、用项修入、“总成”维修来取代大修我们对MK9-5采用一年两次项修,结束了大修的历史。实践证明,MK9-5机组项修费用平均每年仅为24万元。如果进行大修,-次大修费用便达160万元。1997年6台MK9-5机组平均有效作业率为82.4%。   所谓的“总成”维修,就是把备用的设备关键部件一零件组合替换在用的,进行机外维修生产线可以不停机持续运行。这虽然可能增加一定的备件存量,但可以有效地保证维修的质量,并使维修人员的时间分布更合理。过去,只要机器在转,维修工就可以“闲”;现在同样机器在转,维修工却“忙”了。 2、强化全员基础保养和规范化作业,延长项修和“总成”维修周期   除了改变传统的维修作业模式之外,通过TPM的推行,强化了全员参与设备基础保养和规范化作业的工作力度,从而使设备的劣化速度得到有效的控制,达到延长项修和“总成”维修周期的目标,在保证设备性能的条件下,使设备维修成本进一步降低。 3、规范设备维修模式   经过认真论证,我们对不同设备的维修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对那些关键的而又易于实现状态监测的设备,如各种电机、泵体,实施状态维修策略;对于动作复杂、状态监测尚不成熟的主流程没备如卷、接、包机组,采取“总成”周期预防维修的方式;而对干那些非主流程的C类设备,采取事后维修的策略。 三、以“3A管理”为导向的备件管理规范化 所谓“3A管理”就是按照设备、部件或零件在生产流程、工艺流程及运动方式上承载的负荷多少、运动频率的高低,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程度的大小,也即按照其重要性、关键性而确定的一种等级排序,最关键的即为A类,其次为B类,再次为C类。据此,我们把设备分为A、B、C三类,然后再把部件分为A、B、C三类,最后再把零件分为A、B、C三类。这样就划分出AAA到CCC共27类具有不同关键性等级的零备件。这27类零件可以再粗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重要性等级。按照备件损耗的规律,还可以把它们划分成若干类型,如常规损耗型、短时需求型备件等,对于不同的重要性等级,可以纳入有冗余储备、无冗余储备或可短缺储备模式管理。而对于不同的损耗类型,则可纳入不同的优化模型管理。按照“3A管理”方法,可以实现关键的备件不短缺,不重要的备件零库存,有损耗规律井掌握订货周期的备件纳入优化的库存模型管理,无损耗规律的备件采用经验作法,设定上、下限方式进行管理。随着备件耗损规律和订货规律逐渐被掌握,纳入优化库存模型管理的备件越来越多,库存逐渐减小,零库存备件逐渐增加,按上、下限方式管理的备件逐渐减少,备件管理可以逐步进入一个规范的、动态的良性循环。 四、以设备综舍效率指数为栋准的设备考核规范化   为了既反映单位时间内的台时产量,又能全面反映不同生产组织方式下的设备效能,我们提出了设备综合效率指数的概念。计算公式为: 设备综合效率指数 = 设备生产时间利用率X设备有效作业率 设备生产时间利用率=设备生产时间/日历时间 设备有效作业率=实际产量/理论产量   这个公式是建立在两个百分数的基础上设备生产时间利用率为百分之百,设备有效作业率为百分之百,两者的乘积等于1,为最大值。通过考核没备综合效率指数,提高产量和效益。用没备综合效率指数的标准来衡量,设备生产利用时间越多设备有效作业率越高,产出的效益越大。 返回目录 设备管理台帐设置  计算机设备台帐管理子系统,它为设备管理系统的其它子系统提供标准的统一的基础数据。 一、设备特征及其特点 简单地说,设备特征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特征,是可以用单个字段来表示的设备特征。如设备编号、设备型号、设备名称、制造年月、设备原值、制造厂家、规格、使用部门等信息。 这些特征,除个别特征(如巳提折旧、设备净值等)外,大部分是基本不变的。在应用这些特征建立特征基本表时,可用一个表或多个表实现,推荐采用一个表来存储这些特征。不论采用何种方案,如此多的特征,最好能分类使用,以使条理清晰。   第二类特征,是那些不能用字段而只能用记录来表达的设备特征。这类特征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些基本固定不变的数据,如设备包含的部件、组件,备件,部位等;另一种是动态变化的数据,如设备的添置、调动、封存开启、报废等信息。设备的这些特征显然只能用包含多个记录的表来进行描述。 二、设备特征描述 设备特征描述采用基本表和辅助表共同进行。 1、设备特征基本表 设备特征基本表描述的设备特征信息很多,其分类如下: (1)基本信息:设备编号、型号、名称、制造厂、重量、控制方式、规格、外形尺寸、出厂编号、制造年月等; (2)管理信息:设备分项、大类、小类、组别、计算机编码、ABC分类、应用分类等; (3)使用信息:使用部门、操作工种、新度系数、工程能力指数、工序号、使用状态、工作节拍等; (4)财务信息:设备原值、是否折旧、年折旧率、折旧方法、折旧年月、已提折旧、设备残值、净值等; (5)费用科目,计算设备消耗的各科目号及科目名称,如材料、人工、管理、杂费等; (6)附加信息:备注及为弥补考虑不周而增加的备用字段。 应注意到,在设备基本表的这些构成字段中,尽管这些字段很多,但不同设备所具有的特征信息有-,定的重复性。为了对不同设备相同特征信息进行统一的标准描述,在认真分析所采用的特征描述的基础上,这类特征专门使用一些基础数据表来进行设置。 这类特征包括;制造厂家、设备分项、大类、小类、组别、国别、控制方式、精度等级、重量级别、重要程度、使用状况、安全程度、环保特点、ABC分类、使用方式、工序说明、影响生产均衡程度、质量控制、维修性能等。 2.用辅助表描述的设备特征 这类设备特征可分为固定不变型和动态变化型两类。 (1)固定不变型信息 A、设备部件目录:描述部件编号、名称、装配图号; B、设备组件目录:描述组件编号、名称、装配图号; C、设备部位目录;设备部位编号、名称; 设备部件、组件、部位目录,除具有细化设备结构描述的功能外,还为设备管理的其他子系统,如设备故障管理,提供统一标准的部位、部件、组件数据,有助于系统数据的一致性。 D、设备备件目录;设备使用的所有单一备件型号、规格、名称、数量及所处的部件、组件和部位,相当于备件单机卡; E、精度卡:记录设备入厂时的精度检测结果、允差、检测方法、检测项目等。 (2)动态信息:设备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的记录,如设备购置、外调、内调、封存或开启、设备报废,以及设备折旧等。 采用基本表和辅助表共同描述设备特征,基本上能全面地反映设备的特点。 按资金运用又可分为资金计划信息、作业费用信息和效益评价信息等。 (3)设备管理的内容分类:包括部门设置(A)、设备分类(B)、主次设备(C)、用途分类(D)、变动形式(E)、管理类型(F)等。 (4)设备管理的作业分类(C);主要按设备管理的作业类型进行划分,包括设备购置计划、变动记录、运行记录(含停机记录)、完好检查记录、事故故障记录、点检作业、保养作业、维修作业和润滑作业等。 3、系统的技术标准体系   分类总是相对的,分类的目的在于建立可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的一个标准化的技术体系,按以上分类形成的系统的技术标准体系。   衡量系统所遵循的分类标准是否合理的依据是,根据分类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必须与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模式吻合,同时符合国家的设备管理政策。在此基础上,开发者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应做到所有的分类元素在系统中具有开放的性质,也就是分类元素应该由用户进行定义,以便用户根据工作变动与制度改革情况随时对分类进行必要的调整,保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对用户工作的最大适应能力。 另一个必须处理的间题是,在已有分类基础上,确定各分类的细化标准,如停机记录,在记录处理时,必须从统计的角度考虑停机的类型或者原因;再如事故记录,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计箕机系统必须按用户的习惯将事故原因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影响系统先进性与实用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先进性与实用性的主要因素有:  (1)模式的合理性:可从两个方面对模式的合理性迸行评价。一方面在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已建立的惰况下,按设备管理的工作模式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而不是按计算机的功能模式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在具体到每一个管理功能时,要求开发者按标准分类准确地建立各个功能的正确算法模型。以月度维修计划生成为例,条件是由用户定义了设备的大修、中修和小修时间周期。计算机自动生成维修的月度计划时,在算法模型中必须包括企业维修实施的各种可能性因素: A、如果已有年度计划应将年度计划中的当月设备计入, B、上次维修计划已实施并提前完工, C、上次维修计划巳实施并延迟完工, D、上次维修计划已制订但未实施, E、上次制订维修计划时巳将某设备的计划维修时间提前,但该计划未能实施, F、上次制订维修计划时将计划时间延迟, G、发生事故、故障设备未即时维修, W、增加一设备的维修计划在本月进行制订等。显然,上述每一种可能的情形都要求维修计划不能简单地按上次维修计划时间加周期时间进行直接计算。 (2)结构的开放性:除了上面提到的在结构上允许用户定义分类元素外,还必须根据各功能模块的工作特性尽可能地予以开放性处理。如设备类别的定义,标准的分类方法支持将设备进行三级类别分类,即大类、中类和小类。但有些企业在设备统计中往往只按二级分类,或一级分类进行统计,这就要求软件应提供统计时的类别选择功能。 (3)规范化管理的标准程度:企业设备管理的标准化程度差异很大,;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来说,软件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只是一个是否完全适用的问题,但对标准化程度较低的企业来说,软件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越高,其实用性就越低。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软件设计中尽可能多地为用户提供可选择性操作功能,即软件应具有强大的差异处理能力。  (4)分类标准的合理性与适宜性;衡蟹一个软件所建立的分类体系是否合理与适宜的一个直观方法,是看操作界面所提供的有关设备管理的概念和术语是否规范和准确。  (5)操作的简易性:数据登录、检索、输出和统计分析的操作应简单和容易掌握。其评价方法是,具备汉字输入技能的操作人员可以按界面提示进行操作而不需要进行专门的操作培训。 四、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棕准 概括起来,一个好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同时具备如下持性: (1)管理模式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模式,为企业提供一个规范化的计算机管理体系。 (2)按设备管理的工作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的功能模式进行结构设计,具有开放的体系结构,以满足企业工作变动与制度改革的需要。 (3)突出设备管理的主体内容,切实解决设备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繁琐的事务处理工作,保证各种纳人管理的作业记录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4)建立基于分类标准的综合技术标准体系,有利于形成规范、标准的设备管理机制。 (5)一个完善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还必须做到设备的物质形态管理与价值形态管理相统一。 (6)先进技术与简易操作的结合永远是应用软件实用性的评价标准之一。   当然,一个好的软件,有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过高的期望与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准之间总会有差距,理想化的要求正是推进软件完善的原动力。但是,最关键的,也是应用软件的核心问题是,软件的各项管理功能是否是真正实用的,因为用户乐意购买的始终是软件的使用价值。 多年来,工业管理只注重生产而大都忽视维修。 但是,现在这种状况正在改变。维修已成为成本的主要因素,维修费用每年平均增长9% - 11%,节约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是如果采用某些维修管理的做法,节约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综合维修各方面的做法会产生眼前的和长远的效益。如果采用适当的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技术经验,成本降低35%或更多是可能的。完善的维修管理能够把各种彤响和控制维像效能的所有事项集中起来。它的能否成功取决于如何将正确的运作和组织与设备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综合维修的内容有12个方面。 1、示范班组。要获得获得最好的实践做法,必须在技术上和组织上建立示范班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做到,改革的循环就不能继续下去。 2、改革。人们大多害怕改革,那些愿意改革的人都会获得成功。当工厂决定改革成为世界级水平时必须制定实施规划。 3、互相配合。工厂的全体人员需要随时获得关于计划的愤况,并必须参与整个管理过程,协商和合作可减轻以后的困难。整个组织机构的互相配合是很关键的。 4、培训。应利用餐种会议和培训期间进行介绍新的维修概念。车间把目前经常出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的实际方法作为重点。培训必须不断地进行以保持标准状态。 5、资产管理。   资产(工厂、设备)构成成本的核心。管理部门为了了解资金花费在哪里,需要对资产进行跟踪和监控。应该建立设备档案,以便把各种派工号 和各种费用记入专门的费用帐户上。每台设备应有识别的标签,说明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数据检索。没有一个完善的资产管理方案,派工制度就不能最充分发挥潜力。 6、仓库/库存量控制。 多数仓库中的零部件存放得不适当。零部件的保管必须适当,配合维修工作进行,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整个仓库要经常捡查和清点,做到帐物相符,为了使零部件能够容易找到,所有零部件必须加以鉴别,挂上标签 。 库存零部件和设备还需要进行互相对照,这样使维修单位每次安排项目时,对零部件和设备都不必进行匹配。根据设备记录的分析,对没有利用的和过量的库存零件可加以标签,以便像改利用或者报废。应该确定最佳的库存量。 零部件的接收、发放、增添、修改利用、报废等都应有规定的手续。对库房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应该结合他们的工作职责进行有关方面的墙训。进入仓库的人应当有所限制。. 7.改进维修(简称为CM)。 为了使资产和实物相一致.可以进行有目的的改进维修和预防维修。要将派工号宜接写入有问题的设备编号上,以便使各项费用得以积累,并用于预测。 每个参加维修工作的人员应了解他正在做什么工作,派工制度总体上应有一定的程序和完成任务所承担的责任。在派工制度中计划是最关键的一项工作,它要确定估计需要的工作量和材料,帮助确定能完成多少工作和还有多少待做的工作。 8.预防维修(简称为PM)。 对预防维修计划应当再作适当评价,故障太多可以说明一些预防维修应当做的工作而没有做。预防维修计划的目标是减少故障,达到可以控制的水平。预防维修计划必须与改进维修计划和预知维修计划相结合,以减少不必要的设备停工。生产与维修之间的协调应该是实际工作的标准。 9.预知维修(简称为PdM)。 延长设备寿命必须有预测方法。没有预测方法,不可能确定故障模式。常用的预测方法有振动分析,润滑油分析、自动测温和超声波。 所有机器都会有故障的早期报警征兆,预测方法确定问题的范围和提醒维修部门注意那些可能影响设备性能的趋势。预知维修应是任何顶防维修计划的组成部分。 10、采购。采购工作在任何现代综合维修机构中起重要作用。建立自动化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使申请采购的数量控制在规定库存量的最低限度以下。有计划的采购可减少缺货、降低库存量水平和减少采购活动。 11、主动维修(简称为HAM)。 前面10个方面的目的是在于帮助恢复维修管理,只要把这10个方面处理好就可以取得改进。主动维修能提高预防维修和预知维修技术,减少维修总量并能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寿命。没有可用设备的档案,就不可能进行主动维修。 12、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简称为HCM)。 重新组合的维修方式,其最后阶段是将预防维修、预知维修和主动维修连同设备设计和应用结合起来。其结果是一个解决问题和改进设备可靠性的总体维修途径。预防维修、预知维修和主动维修必须互相配合。 综合维修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包括减少突发故障75%削减采购量25%,备件准确性提高到95%,而且增加预防维修200%。维修是一门先进的料学,当认真贯彻执行时,综合维修管理计划就会见效。 返回目录 设备管理现场管理举例   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始建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下属19个工厂,现有装置56套,设备23357台。其中老装置所占比例高达89.2%,68%的设备属于超期服役,相当一批设备巳到报废、更新年限。总厂针对现场区域大、设备潜在问题多以及设备更新改造资金有限这一现状,提出了“要保证设备安全、稳定、有效运行,首先必须搞好设备现场管理”的设备管理方针,坚持对设备现场进行专责、规范、动态和完好管理,使设备综合效能有了较大提高。多年来全厂重大设备事故为零,设备完好率保持在98%以上,主要设备故障率控制在8%o以内。总厂从1994年起已连续四年被湖南省经贸委授予“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又被中国设备管理协会授予“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的荣誉称号。 一、对设备现场进行专责管理 首先,把设备管理的技术经济指标纳入工厂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考核,把分解指标、具体搭施落实到入,与经济责任制挂钩,纳入工厂双文明竞赛综合考核。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对设备现场管理的职责,健全了组织领导体系。要求各厂生产副厂长、车间生产副主任对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包括润滑和卫生)负领导责任;设备副厂长、车间设备副主任对设备的管理、检修、消除设备隐患及防止跑冒滴漏负领导责任;各厂厂长、车间主任对设备管理的各个环节负总的协调、领导责任。对操作人员明确设备操作、维护和设备巡检、交接责任;对维修人员明确巡检、定检(重点、关键设备)责任。 其次,成立现场包机小组,对现场重点设备、关键机组实行特护管理。包机组一般由操作工、钳工、电工、仪表工组成,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和包机责任j口操作工巡检的路线、时间、部位、方法、记录要求,设备润滑,设备状态监测情况记录,卫生区域及标准等。对包机目标实行定量考核,如设备完好率、泄漏率、故障停机率等。 第三,设备现场管理实行专业服务承诺制,要求专业人员“四到现场”,即设备管理到现场、设备检查到现场、设备工作协调到现场、设备问题处理到现场,使现场专业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比如,热电厂针对热工仪表故障率高的问题,对热工仪表实行现场24小时 专业承诺服务,使热工仪表的故障频率由过去的每月30次左右降到每月10次以下,确保了仪表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二、对设备现场迸行规范蕾理 总厂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设备管理制度,对设备现场管理行为进行系统、全面的规范,使设备现场管理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总厂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设备管理制度),先后制订了40多种专业管理制度,结合全厂设备现场管理实际,系统地编写 50 多万字的设备现场管理专业手册,对全厂设备现场管理进行了严格的专业细化。 总厂根据长期的设备管理经验,对设备现场管理工作进行了统一规范。要求操作人员对现场设备做到“四懂、三会、三好”即懂结构、懂性能、懂原理、懂用途;会操作、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用好、管好、修好。对设备现场维护要求做到“三勤一定”即勤检查、勤擦扫、勤保养、定时准确记录。要求严格执行“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设备维护十字操作法,对设备现场巡检要遵循“听、摸、闻、比、看”五字现场巡检法,在巡检过程中要求携带“三件宝”,即扳手(紧)、抹布(擦)、听诊器(听L设备运行必须做到“四不准”(不准超温、不准超压、不准超速、不准超负荷)和“四不漏”(不漏水、不漏气、不漏油、不漏液)。确保设备现场“一平、二净、三见、四无、五不缺”,即场地平整、门窗玻璃净、四周墙壁净,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无垃圾、无杂草、无废料、无闲散器材,保温油漆不缺、螺栓手轮不缺、门窗玻璃不缺、灯泡灯罩不缺、地沟盖板不缺。 三、对设备现场进行动态管理 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总厂对现场运行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和预知性维修。通过运用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不停车带压堵漏等一批新型的技术和手段,对现场设备进行动态监控、维护,有效避免了设备停机故障及跑、冒、滴、漏现象,保证了现场设备持续、平稳运行。比如:化工二厂对运行装置进行不停车带压堵漏中,采用注胶、压入、粘补三种方式,成功地堵住泄漏点143次,直接或间接挽回损失2%多万元,减少了装置非计划停车。热电厂运用振动监测技术、动平衡技术、热像监测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每月对关键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定期现场监测,判断、确定设备技术状况,分析设备故障和缺陷性质,并及时反馈信息,作出监测报表。通过开展设备综合诊断,及时发现设备缺陷9起。其中对5#炉球磨机减速箱监测出的少油故障,由于发现和处理及时,避免了一起重大设备损坏事故。供排水厂中和车间两台SZ - 4型空压机,由于使用年限长、振动大、配件损耗快、故障 频率高,该车间维修入员经常深入设备现场,积极采集设备状态信号,对空压机状况进行认真分析,及时采取措施将设备原轴套紧固螺母由单螺母改为双螺母,使空压机运行平稳,延长了设备检修周期。1997年总厂通过对设备现场进行动态管理,实现关键机组故障率为零,非计划停车时数比去年减少5%。 四、对设备现场进行完好管理 总厂针对设备老化、装置陈旧,在全厂大力开展群众性创完好设备、创完好岗位、创完好装置、创红旗机台和技术管理竞赛活动。 一是明确设备现场完好标准,、要求现场所有设备完好,各项运行参数在允许范判内,主体完整,附件齐全,不见脏、乱、缺、锈、漏;现场设备、管线、阀门、电气线路表盘等安装合理,横平竖直,成行成线;要求认真执行设备管理专责制及没备维护保养等规章制度;设备润滑要做到“五定”和“三级”过滤、润滑容器完整清洁;维修工具、安全设施、消防器具齐备完整,灵活好用,摆放整齐;要求现场四壁、顶棚、地面、仪表盘前后清洁,门窗玻璃明亮无缺;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物品放置有序;要求设备运行记录、交接班日志、各种规章制度齐全,记录准确,字体工整、无涂改,保管妥善。 二是把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引入设备现场管理领域。在设备系统开展机泵、电气、压力容器、仪表等8 个单项的现场管理“争先创优”竞赛,评选优秀“三手两员-者”,即优秀设备检修能手、优秀设备维护保养能手、优秀节能能手,优秀计量员优秀设备员和优秀设 备管理者。评选活动做到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三是利用总厂岗位责任制大检查活动,大力开展设备现场大检查。总厂每年除进行两次全厂性的设备现场大检查外,还坚持季度专项现场检查。针对设备现场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通过对设备现场的检查、整改、治理,积极开展“完好岗位”、“完好设备”的评选活动,对获得“完好”称号的授予荣誉牌,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完好岗位”、“完好没备”的命名,坚持“成熟一个、命名一个、创建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不搞终身制。每次设备现场大检查,都要对已命名的“完好岗位”“完好设备”进行复查和重新验收,对完好水平下降的岗位、设备取消荣誉牌。通过开展创设备现场完好活动,全厂涌现了一大批“免检岗位”、“完好设备“,设备现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据现场检查统计,全厂设备现场“完好”成果保持率在90%以上。目前总厂设备的12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部达到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规定标准。 返回目录 设备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   一、先进性与实用性的评价依据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逻辑系统,与其他种类的计箕机应用软件一样,应该是先进和实用的。对设备管理软件来说,先进性首先表现在所使用的软件技术符合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潮流方向,目前的形势要求是,应用软件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并在网络应用上支持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其次,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能否根据设备管理的工作要求充分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因为,在面向对象技术这一层级上,所有的软件开发工具,都具有大体类同的功能,也各有所长,采用哪一种工具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开发工具的特性,使应用软件成为一个实用的系统。 软件的实用性与两方面的问题有关。一方面是软件技术的实用化应用,即利用软件开发工具本身的技术特点,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实用化功能,如容错性、差异处理能力、检索能力、可操作性等。以可操作性为例,必须考虑设备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与计算机操作者的能力,这就要求不能简单地按计算机的功能模式来设计软件,它会为操作者带来困难,而应该按设备管理的工作模式设计软件的结构,让操作者看到所使用的软件展示的就是他的日常工作。另一方面,软件的实用性建立在设计者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透彻理解和准确把握基础上,这将决定软件提供的管理功能的规范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从而使软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符合设备管理对计算机的使用要求,使用起来有一种“的确如此”的感觉。   能否使先进性和实用性结合,主要取决于开发者是否对设备管理有真正的理解。评价开发者理解力的根据是他能否建立起设备管理的标准技术体系,以便使他能根据设备管理的工作特性,正确地运用计算机的工作内容。 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标准 1、建立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较工业企业其他应用软件系统管理对象涉及面广、管理事务繁杂、数据类型多、保障性质强。因此,系统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对设备管理事务理解的准确性,而不仅仅是基于对数据关系的认识。   可以说,一方面由于设备管理事务的专业性很强,-般的软件开发人员无法很好地掌握设备管理工作的特性;另一方面,设备管理工作者由于计算机开发能力的限制,也不容易成功地编好。一套设备管理软件,这正是目前社会上大多数设备管理软件难以为设备管理界认 同的主要原因。建立分类标准的重要性就在于解决设备管理软件开发的这一双重性质问题。 (1)合理的分类标准的建立,体现了开发者对设备管理事务的理解能力。 (2)分类标准提供了合理划分设备管理内容与功能的内在准则,是系统的设计基础。 (3)合理的分类标准的建立,有助于确立设备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机制。 (4)合理的分类标准也是保证系统实用性的基础。 2.分类标准 从计算机的信息观点来看,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信息可从四个角度进行分类。 (1)管理层级分类:一般可分为管理与控制级、执行与调度级、作业与事务处理级三个层级。 (2)设备管理的信息分类:按工作对象可分为投资规划信息(对应于前期管理)、设备资产与变动信息(对应于资产台帐及档案管理)、技术状态信息、维修及其费用信息、备件信息、润滑信息和人员管理信息:按信息的性质分为计划信息、作业实施信息和统计信息等。 返回目录 在市场经济下设备维修方式的变革   在市场经济下要求设备为企业经济效益出力,设备应满足市场所期望的产品的产量(p)、质量(Q)、成本(C)、交货期(T)的需要。设备维修的目的是为实现P、Q、c、T目标。为此,维修方式应作如下的改变与调整。 一、变计划预修(时间维慷)为针对性维修 1、针对性应作为维修的核心。避免修理过剩或修理不足是衡量维修工作者能力和水平的标志。在各种修理方式中,事后修理是针对性最强、最准确的对症修理方式。在设备出现故障停机不影响产品交货期或不增加在制品储备的条件下,事后修理则是最经济的修理方式,不应一味地把它看成是坏事。 2、按功能需要修理,减少功能过剩。在流水生产线上往往把通用设备用于某一工序加工,出现功能过剩。例如,普通车床用在车外圆的工序上,过去在大修时需更换纵进丝杠,这是一种浪费。 3、检查后修理,减少盲由胜。通过检查或信息反馈、确诊,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损坏就修换什么。 4、在顶防维修中增加针对性修理、项目修理,减少大修。所谓针对性修理,就是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的措施进行修理,而不是采取全面恢复出厂精度的修理。只有机器“全面崩溃”时才采取大修或更新。 这样可大大缩短修理周期,降低修理成本1997年我厂目标 1、企业所有设备都达到零故障是做不到的,然而不间断地连续产出产成品是有可能的。为了这一目标,我们把总装配线作为设备故障管理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是因为是否影响产品P、T,最终取决于总装配线的P、T,所以称它为落脚点;另一方面,一旦出现设备故障影响总装配线出车,就要以它为始点,追根溯源,查出究竟厂予以消除,所以它又应是出发点。 影响总装配线停产的并不是所有设备,而是个别的“瓶颈”设备。一旦解决了“瓶颈”问题,就解决了全局问题,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开展了以总装为龙头,以破“瓶颈”为重点的拉动式故障管理。 2、在具体作法上,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跟踪统计。以统计贤料为依据,由机动部门以总装配线为始点跟踪查找停机责任单位,若是设备故障引起的,则查出具体设备。  分析处理。设备出现故障及时消除,然后分析设备故障特征,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根除隐患。 目标分解、责任考核。根据统计资料,我们规定全公司中、轻、轿三种车型每月设备故障影响总装配线停机限额为2000分钟。再根据实际情况将限额分解到24个单位。按分解结果对各单位按月进行经济责任制考核。 采取以上措施后效果明显,“瓶颈”逐年减少,每年设备故障影响总装停机时间都有降低。 四、变追求设备的高精度为追求产品的高质量 1、设备的各项精度不,定都决定加工对象的质量,关键在于要保证耶些与加丁质景有关的项目符合标准,满足了工艺要求。在设备所有的精度和参数的技术保证指标中,设备工序能力指数C值是最有效、最直接、最确切、最稳定的保证。 过去,我们在推行TPM时,曾用过精度指数T值.它没有与加工对象联系在一起,是一个不分主次、不管工序要求的孤立指标,不能说明对工序的满足程度,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式的管理思想的典型体现。 2、我们已在公司内开展了Cp值评价升级活动,先是从新进设备、大修设备、重点工序设备开始。规定了新进设备的工序能力指数Cp>1.33(在具体操作时测Cp值,根据实际情况再来分析评估Cp值),大修及重点工序Cp>l。对于新建企业,对Cp值要求更高些。例如,一汽大众Cp>1.67为设备验收标准,其他合资企业以1.33或1.67作为设备验收标准。 五、变不计成本为追求成本最低 1、把维修成本作为衡量维修成果的尺子。唯有维修成本才能反映市场经济下的维修成果,体现维修所形成的或所制约的企业效益。 2、维修成本要素包括:物耗成本、时间损失成本、资金成本、人工成本。 物耗成本,包括维修备件、材料、维修工具、技术资料等各种物耗。其中维修备件材料所占比重较大。 对备件管理,强调计划的准确性(不积压),质量的可靠性,价格的合理性,交货的及时性。 时间损失成本,指由于设备影响产品数量、交货期所造成的损失,对维修部门来说叫间接损失,这种损失主要表现在影响整车、总成产出的损失。 资金成本,设备或备件的闲置所占用的资金,这种占用实际是一种浪费。几年来我公司通过加强管理备件资金占用减少50%。 人工成本,工资、福利、保险等费用支出。 我公司机动系统人员达1万人,每年工资支出1.5亿元。为节省支出,我们采取考核考试后持证上岗制度,提高素质、精简人员。   返回目录 企业设备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实现  二 粮食加工生产线设备的特点   概括地说,面粉、大米、饲料、油脂加工生产线,不论是进口还是国产设备都具有以下特点: 1、生产线固定资产投资大,生产规模大,消耗原料多,劳动生产率高、创产值大等特点,是一种生产效率较高的生产组织形式。 2、它由许多的设备、电器、气控元件,按照先进加工工艺技术的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自动化程度高、相互之间联系紧密。设备三班二十四小时连续运转。某台设备或某个元件发生故障,将导致全线或某一工艺段停产。 3、生产线上虽然操作简单工人少,但是设备管理和维修的技术含量高,工作量加大。所以要保证全部设备和电器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就必须加强设备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设备的计划预修制度。 面粉、大米、饲料、油脂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虽不同,但都需要从维修工程技术、维修经济费用、维修组织管理三个方面,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以达到降低故障率,减少维修费用,延长使用寿命目的。 三、粮食企业设备管理的现状   我国粮食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大都仍然采取手工填写卡片、表格,帐本登记的方式,这不利于设备信息的收集、分类、查询和统计。有些粮食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利用ExceL或 Lotus 1-2-3电子表格软件,处理设备管理的某些方面的信息,但是没有把设备管理各方面的工作都纳入计算机处理,缺乏设备管理的完整性。由于电子表格类的软件,不易把各方面的设备管理信息,融为一体处理,所以用电子表格处理设备管理信息,应该只是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我们所倡导和通过几年实践的设备管理信息化,是把粮食企业的设备前期管理、技术状态管理、设备档案管理、设备维修、润滑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集成在一个规范的设备管理体系中,使设备管理工作比较容易组织和实施。如不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 使用微机进行高层次的设备管理,是很难管理好粮食加工生产线的设备。 四、设备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   在粮食加工企业的资产中设备资产的价值,一般都要占企业资产价值的一半以上。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粮食加工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设备无形磨损速度,已经接近和超过有形磨损速度。如何在设备的使用周期内,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创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认为企业应该采取设备管理信息化,全面优化设备管理工作。要回答粮食加工企业设备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只要从每年设备维修的费用,由设备故障停机引发的经济损失究竞有多大,这二个方面便可找到答案。现在各个行业的竞争已经不完全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而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工业企业对加工设备、工艺技术知识的积累,或对有效信息的利用。粮食加工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是否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的要求,可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志。 五、什么是《粮食加工生产线设备管理系统》   它从经济和技术二个方面,对设备的一生进行动态管理和辅助决策,实现设备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管理的相统一。从用户的使用角度看,《系统》就是一个设备管理现代化信息仓库。开发者为用户统筹规划好信息存放的范围和存放位置,制定了处理信息的方案,使用户输入和输出信息准确迅速、信息存储安全可靠。 六、编制《粮食加工生产线设备管理系统》原则   我们长期主持进口粮食生产线的设备管理工作,从93年起着手研究生产线设备管理的特点,把手工管理的设备台帐,通过数据库技术编制程序,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各项设备日常管理工作,其开发程序的原则和具体做法是: 1、针对工业生产线特点,以设备电器技术资料、 设备日常保养维修、设备使用现场、设备配件、能源消耗、安全技术、固定资产等方面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为编制程序的基础。凡是输入到《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