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古陶瓷制作工艺.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790823 上传时间:2025-03-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陶瓷制作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陶瓷制作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陶瓷制作工艺——原料篇 1、粘土  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铝硅酸盐矿物,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结晶水,同时含有少量碱金属、碱土金属氧化物和着色氧化物等。粘土具有独特的可塑性和结合性。其加水膨润后可捏练成泥团,塑造成所需要的形状,经焙烧后变得坚硬致密,这种性能,构成了陶瓷制作的工艺基础,粘土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原料。 2、瓷土  制作瓷器的原料。由高岭土、长石、石英等组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铝,并含有少量的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和氧化钠等。它的可塑性能和结合性能均较高,耐火度高,是普遍使用的制瓷原料。 3、高岭土  陶瓷原料,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它的化学实验式为:Al2O3·2SiO2·2H2O,重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9.50%、46.54%、13.96%。纯净高岭土为致密或松疏的块状,外观呈白色、浅灰色,被其他杂质污染时,可显黑、褐、粉红、米黄色等,具有滑腻感,易用手捏成粉末。煅烧后颜色洁白,耐火度高,是一种优良的制瓷原料。 4、坩子土  陶瓷原料,是粘土的一种,产于北方地区。它的矿物组成以高岭土为主,其次还有石英等,是北方常用的制瓷原料。 5、瓷石  制作瓷器的原料,是一种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并有若干长石、高岭土等的岩石状矿物。呈致密块状,外观为白色、灰白色、黄白色和灰绿色。有的呈玻璃光泽,有的呈土状光泽。断面常呈贝壳状、无明显解理。 6、长石  陶瓷原料,属不含水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铝硅酸盐,是陶瓷生产中主要的熔剂原料。长石是一族矿物的总称,呈架状硅酸盐结构,化学成分主要是钾、钠、钙和少量钡的铝硅酸盐。在成瓷过程中,长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逐渐熔融,变成乳白色的粘稠玻璃体。这种玻璃体可以起到助熔作用。此外,还可以起到高温垫塑作用与高温胶结作用,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的长石增加透明度,提高光泽与透光度,改善瓷的外观质量与使用效能。长石在陶瓷生产中用作坏料、釉料、色料熔剂等。 7、石英  陶瓷原料。其比学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另含有少量杂质,它一部分以硅酸盐化合物状态存在,构成各种矿物岩石;另一部分则以独立状态存在,成为单独的矿物实体。常用作陶瓷原料的脉石英和石英岩二氧化硅的含量分别在99%、97%以上。脉石英作致密块状结晶态或凝固为玻璃态,并呈矿脉状产出,多呈白色、乳白色或灰色、不透明或半透明,质地坚硬,断面有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石英岩作致密坚固的块体,石英是硅酸盐工业的基本原料,也是陶瓷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原料。 8、滑石  陶瓷原料,是一种含水的镁硅酸盐,化学实验式为3MgO·4SiO2·H2O,一般成粗鳞片状和细鳞片状致密集合体,作块状。纯净的滑石外观呈白色,含杂质者一般为淡绿、浅黄、浅灰或浅褐等色,具有油脂光泽,富有滑腻感,薄片呈半透明透明状。滑石主要用于制造各种滑石质工业瓷和釉。在瓷中加入少量的滑石(1~2%),可以提高透明度、白度和致密芳,扩大烧结范围。坏体中如同时含有滑石和长石,则增强机械强度与耐磨性。在釉中滑石作助熔剂,提高釉的弹性,还可以增强釉料的乳浊性。 9、白垩  陶瓷原料,属于钙质类原料,主要成分为氧化钙,理论组成为氧化钙56%、二氧化碳44%。晶体呈菱面体,有时呈粒状或板状。颜色为白色或乳白色,杂质污染时可呈暗灰、黄、红、褐色。有玻璃光泽,质脆。在陶瓷生产中广泛用于配制釉料,主要起助熔作用,能降低釉的熔融温度,促使釉层玻化,提高釉的光泽度和透明度。 10、釉石  制备釉料的一种物质,俗称"釉果"。主要由石英、绢云母组成,常含有少量长石、方解石、高岭石和黄铁矿等杂质。为致密块状,外观多呈青绿、浅绿、微黄、浅黄色,断口呈贝壳状。釉石和少量石灰质原料配合,可制成釉料,常作青釉或纹片釉的配料。 11、釉灰  用来制备釉料,起助熔作用的物质。由石灰石和凤尾草(狼鸡草)炼制,经陈腐、淘洗而成。化学成分主要是氧化钙,制备方法很简单,即把石灰石和凤尾草相间层层堆放起来,经850℃~1100℃煅烧,停火冷却后置窑中湿式陈腐3个月,然后置于地面自然干燥,再研磨、淘洗成釉灰,称为头灰。其残渣经过一段时间陈腐,再进行粉碎和精细淘洗,所得釉灰称为二灰。二灰与头灰相比,氧比钙含量略有降低。 12、不子  制瓷原料的专用名词。瓷土由产地采掘后,加以粉碎淘洗,制成砖形小块,俗名"不子"。 13、助熔剂  制作陶瓷时,为了促进胎、釉原料的熔化而加进的助熔物质。助熔剂主要有氧化钙、氧比钠、氧化铅等。它在烧成过程中,可加速低温易熔物的形成,并降低制品的烧成温度。 14、着色剂  在陶瓷器的胎、釉中起呈包作用的物质。陶瓷中常见的着色剂有三氧化二铁、氧化铜、氧化钴、氧比锰、二氧化钛等,分别呈现红、绿、篮、紫、黄等色。 15、青花料  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即钴土矿物。中国青花料蕴藏较为丰富,江西、浙江以及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均有钴土矿藏。中国古代青花瓷使用的青花料一部分来自国外,大部分属国产,进口料有苏麻离青、回青;常用的国产料有石子青、平等青、浙料、珠明料等。 16、苏麻离青  又译作"苏泥勃青",一种进口青花料,产于西亚地区。元代、明代早期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花料,苏麻离青成分特点是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低锰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使青花色泽浓艳;高铁往往使青花出现黑疵斑点,浓艳与黑斑相映成趣,成为苏麻离青呈色的突出特点。 17、回青  一种进口青花料。上等回青亦称"佛头青"。回青主要是明代正德后期至万历早期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多与石子青配合制料。二料搭配,相得益彰,烧制出的青花色调蓝中微泛红紫,浓重,鲜艳,使青花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8、石子青  亦称"无名子"。青花料中的一种。明代后期至清代初年景德镇窑使用石子青绘画青花瓷。上高石子青含三氧化二铁5.38%、氧化锰29.87%、氧化钴4.15%,一般呈色蓝中带灰而清雅,个别明丽浓艳。 19、平等青  亦称"陂塘青"。青花料中的一种。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平等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效果颇佳。 20、浙料  青花料的一种。明代末期、清代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浙料。浙江江山生青料含三氧化二铁 4.40%、氧化锰19.97%、氧化钴1.81%。烧成后,青花色泽一般蓝中泛灰,清丽幽雅;也有的青翠鲜艳。 21、珠明料  青花料的一种。产于云南省。云南将其所产上等青花料称为"金片"或"珠密","珠明"即由"珠密"转音而来。清代景德镇窑和明、清时期云南一些瓷窑的青花器曾用此料。珠明料氧化钴含量较高,达4~11%。烧成后,青花色泽葱翠鲜艳。 22、玻璃白  绘制粉彩瓷器使用的颜料。玻璃白的成分是二氧比硅、氧化铅和氧化砷。二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白的主要成分,氧化铅为熔剂,氧化砷起乳浊剂的作用。它不透明,可以使彩的颜色明亮、滋润、柔和如含粉质。 古陶瓷制作工艺——成型篇 1、陶车  陶瓷器中圆形器成型的主要工具,古称"陶钧",又称"辘轳"。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完善的陶车由旋轮、轴顶帽、轴、复杆、荡箍组成。旋轮为圆形木质,轴顶帽嵌于旋轮背面中心部,覆置在插埋于土中的直轴顶端。荡箍套置于轴下部。夏杆安在轴两侧,起平衡、定位作用。制坯时,将胎泥放置于旋轮上面中间,拨动旋轮,使之快速持久转动,然后用手将放置于旋轮中间的胎泥拉成所需要的器形。陶车也用于修坯、装饰等工序,陶车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提高了陶瓷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对提高陶瓷器的质量有重要作用。 2、轴顶碗  陶车上的一个部件,又称"轴顶帽"。呈八棱矮柱形,底面有一锅底状凹窝,瓷质,凹面施釉,比较光滑,制作规整。镶嵌固定在陶车旋转背面中心部位,凹窝扣在直轴顶端,是使陶车旋转的关键部件。 3、荡箍  陶车上的一个部件。呈扁矮的圆筒状,瓷质,内侧面施釉,制作规整。安套在陶车直轴的下部,与直轴两侧的复杆下端相连,是使陶车平稳旋转的重要部件。 4、陶拍  制作陶瓷器的工具。器物成型后用来修整器物、拍印纹饰。由木板或陶制成,平面一般呈铲形。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颇为盛行。使用陶拍拍打器物的外壁,不但可以使器物的表面光整,而且可以使因手制等因素导致坯体结合不良之处紧密牢固。同时,在拍面上刻出阴纹或缠绳子,拍打后,在器物坏体上还可以出现各种花纹,装饰器物。拍打时,往往用砾石或陶垫垫在器物内壁,以防止变形。 5、淘洗  陶瓷原料加工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其过程是将开采、粉碎之后的原料放在水里簸动或加水搅动,以除去杂质,使其符合工艺的要求。 6、陈腐  陶瓷坯料加工的主要工序之一。将泥料放在不透光、不透气的室内储存一段时间,并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陈腐有利于坯料的氧化和水解反应的进行,从而改善泥料的性能。陈腐时间多在一年以上。现在的生产,多用真空练泥代替陈腐。 7、练泥  对泥料进一步加工的工序。把经过淘洗压滤的泥料反复翻打,或切成小块反复堆积敲打踏练。练泥可使泥料致密均匀,其致密性、可塑性,并改善其成型性能。 8、成型  陶瓷器生产工序之一。将制备好的坯料制成规定的尺寸和形状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生坯。古代多用手工捏塑、模制、泥条筑成及轮制拉坯等方法。成型后的坯件仅为半成品,其后还有干燥、施釉、烧成等多道工序。 9、手制  陶瓷制品的手工成型方法,是最古老的成型方法。包括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等。我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陶器普遍彩手制,有些地方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仍然采用,已发现的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也为手制成型。虽然随着陶瓷工艺的进步,手制已从最初的主导地位退到从属、次要地位,但迄今未曾间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殉葬用的青瓷冥器、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的瓷塑玩具均为手制成型。云南边境傣族的制陶,迄今还以手制为主。手制的陶瓷器,不论时代早晚、地域差别,其共同点是器物造型不规范,器壁厚薄不匀,有的留有手制痕迹,如指纹、泥条盘旋痕等。 10、轮制  比手制进步的一种陶瓷成型工艺。将泥料放在劝的陶车旋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轮制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盛行于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蛋壳陶,即是轮制陶的精品。之后,轮制更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陶瓷成型工艺的主流。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器已由原来的手制成型改为轮制。瓷质轴顶碗,是一种相当进步的陶车设备,表明成熟瓷器一出现即采用轮制成型。轮制陶瓷器的特点是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在器壁表里普遍留有平行的轮纹,器底则往往遗有线割的编心纹。 11、慢轮成型  陶器成型方法之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一部分陶器开始使用结构极为简单、转动很慢的轮盘即慢轮辅助成型,提高了劳动效率,为轮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慢轮也可以用来修坯和装饰花纹。用慢轮修整的坏体往往遗留有局部轮纹。 12、快轮成型  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将胎泥放置于陶车旋轮上面中间,拨动旋轮,使之快速旋转,然后以手工拉坯的方式制成所需要的器形。快轮成型技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沿用至今。快轮成型法比手工和慢轮结合的成型法有了明显进步,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可以制作器壁很薄的器物。快轮成型法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提高了陶瓷器的产量和质量。 13、拉坯  即做坯,日用陶瓷器的成型方法之一。随轮制法的出现而出现。把作坯用的泥料放在陶车上,转动轮盘,双手按泥向上提拉,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把坯拉成所需形状。一般盘、碗、盅、碟等圆器类均需拉坯成型。现在除一些念古瓷厂采用拉坯成型,一般不再使用。 14、圆器  ①古代陶瓷手工业专业分工术语,指能够直接在陶车上拉坯,或用陶模(范)成型的器物,如碗、盘、碟、杯、盏、洗等。景德镇制瓷行业分工精细,专门生产这类器物的行业称为圆器业或圆器作坊。②古瓷器分类术语。将圆器作坊中制作的器物称为圆器。 15、琢器  ①古代陶瓷手工业专业分工术语。将不能仅靠陶车,而需要多种工序或进一步加工成型的器物称为琢器,区别于盘、碗、碟一类圆器。琢器的制作方法有在陶车上拉坯,也有分段制作,然后粘接成型。②古瓷器分类术语,指琢器作坊中制作的器物。此类器物既有生活用瓷,又有陈设艺术瓷,常见的有方形、圆形、扁形、多角形或雕塑的器物。 16、泥条筑成法  陶器的手制成型方法之一,是新石器时代最常用的制陶方法。包括泥条圈筑法和泥条盘筑法。即将坯泥制成圈状层层相叠,或用一根长泥条从下向上螺旋式盘筑,再将里外抹平,制成器形。商、周时期原始瓷器亦为泥条盘筑法制成。用这种方法制成的器物,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或圈筑的痕迹。 17、捏塑法  陶瓷制品手制成型方法之一。将泥料用手捏塑成型。新石器时代早期即已出现。这种方法出现后一直沿用,这种方法适用于制作比较小、对工艺要求不太精的器物。器壁上往往留有指纹,器形也不大规整。 18、雕镶成型法  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方形或多角形的器物,因不能用陶车成型,因此先将练好的泥料制成坯板,再切成合适的小块,然后用泥浆将其粘接成所需要的坯体形状,最后将表面加以修整成器。 19、模制  陶瓷器成型方法之一,即用模子制坯。新石器时代的模制法是局部内模。利用较大的圆形砾石作内模,以制成圆腹圜底的陶器。另一种意义上的模制是用模型作外范。将泥料涂敷或打成泥片置入模型内,用手或机械压制,稍干取出,即为器坯。模制用的模型有单模和合模,古代多用生土制成(或经素烧),现在一般多用石膏。 20、陶范  金属或陶瓷成型时的用具。一般为陶质。先做成阳模,再用泥从模上翻出,然后入窑烧结。出现于商代,当时用来铸造铜器的。秦代及其以后,用于制作陶瓷俑、动物模型和器物部件、花纹等。以陶范制陶瓷器物,可使器形规范并提高产量。 21、旋坯  制坯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又称"利坯"。拉坯制成的器坯,粗厚不平整,必须经过旋削。旋车与拉坯陶车相同,只是中心多一木桩,桩顶浑圆,多裹以丝绵。旋时将坯体扣合桩上,拨动轮盘使之转动,用刀旋削器坯,使之内外平整光滑、厚薄适当。 22、慢轮修坯  与泥条盘筑法结合使用的一种制陶工艺。制坯时放在可以转动的轮盘(慢轮)上,利用轮盘的旋转修整器物口沿,使之规整。此工艺大体开始于仰韶文化中期,为后来轮制陶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慢轮修整的器物往往局部留有轮纹,个别人小型陶器有时器壁上也遗有较多轮纹,但轮纹密度比轮制的小得多,且往往仅存在于局部。 23、脱胎  一种薄胎细白瓷的制作工艺。这种瓷器的胎体薄到几乎看不到的程度,似乎脱去胎体,仅剩釉层。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制的白瓷中出现了半脱胎状,成化时期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脱胎的效果。白瓷脱胎,从配方、拉坯、旋坏、修坯、旋釉到装窑烧成,工艺要求极严。旋坯最为艰难、紧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过厚,多一刀则坯破器废。 24、挖足  将拉坯时留下的泥把切削掉一部分,然后挖成器物底足的工艺。近现代又称为挖坯或剐坯。 25、削足  瓷器成型工艺之一,指将拉坯时留下的泥把切削掉一部分,制成器足。 26、挖足过肩  瓷器成型工艺之一,碗的圈足与碗壁相接处称为"碗肩",所挖圈足内的深度超过碗肩,形成碗底薄、圈足内深外浅的碗足形式,称为挖足过肩。 27、涩圈  亦称"砂圈"。在碗、盘类器物旋釉后,将内底刮去一圈釉,使胎体裸露,这一环形无釉区域,称之为"涩圈"。涩圈工艺出现于金代,流行于元代北方地区,元代以后仍存在。这类器物叠烧时不用间隔具,将器物的圈足直接置于另一件的涩圈上,装烧简便,节省空间,可提高产量。但器物内底一圈无釉,影响美观,只能作为普通的民用瓷器。 古陶瓷制作工艺——装饰篇 1、陶衣  陶器表面施加的一层薄薄的物质。以较好的陶土或瓷土经淘洗加工,用水调和成泥浆,涂于陶器坯体表面,入窑烧成后即形成陶衣。陶衣有白、红、赭等颜色。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上,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等陶器也往往涂陶衣。陶衣可以使陶器表面光洁美观,将彩陶花纹衬托得更加鲜明。 2、化妆土  起瓷器美化作用的一层物质。化妆土是以上好的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质地较粗糙或颜色较深的瓷器坯体表面,其颜色有灰色、浅灰色、白色等。这种工艺出现于西晋时期浙江金华的婺州窑,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等处也开始采用,南北朝起,湖南、江西、四川、河北等地的窑口相继使用。施用化妆土可以使粗糙的坯体表面变得光滑、整洁,坯体较深的颜色得以覆盖,釉层外观显得美观、光亮。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工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器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3、划花  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在半干的器物坯体表面以竹、木铁扦等工具浅划出线状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划花手法灵活,线条自然、纤巧。它用工具直接在坯体上划制,操作简便,整体感强。划花出现的时间早,应用广泛,还往往与刻花、剔花结合使用。 4、刻花  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刻花是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表面以铁刀等工具刻制出花纹,然后施釉或直接入窑焙烧。刻花线条有宽有窄,转折变化多样,兼有线和面的艺术效果。它用刀直接在坯体上刻制,整体感强,装饰效果颇佳。 5、刻填花  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亦称"刻花填色"。在器物的坯体表现或施釉坏体釉面以刻刀刻出花纹,将色泥或白彩浓汁填在花纹凹线内,然后入窑烧制。 6、印花  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以有花纹的陶瓷质料的印具,在尚未干的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纹,或用有纹样的模子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纹,然后入窑或施釉入窑烧制。印花规格统一,操作简单,节省工时,生产效率较高。印花技法出现较早,至隋唐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宋代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典型作品如定窑白釉印花盘、碗、枕等。 7、剔花  陶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先在器物坯体表面施釉或施化妆土,并刻划出花纹,然后将花纹部分或纹样以外的釉层或化妆土层剔去,露出胎体。施化妆土者罩以透明釉。器物烧成后,釉色、化妆土色与胎地形成对比,花纹具有浅浮雕感,装饰效果颇佳。剔花技法始于北宋磁州窑,陆续被其他一些窑场采用。 8、珍珠地划花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工艺过程是在已成型的呈色较深的器胎上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以尖状工具划出装饰纹样,再以细竹管或金属细管在纹样以外的空隙戳出珍珠般的小圆圈,罩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焙烧而成。划花线条和戳印的小圈呈深褐或浅褐色,与白色化妆土形成颜色对比,装饰效果独特。它是借鉴唐代金银器錾花工艺而创制出的一种工艺,晚唐时兴起于河南密县窑,北宋以后传播到省内周围各窑及河北、山西两省的窑场。珍珠地划花瓷器的造型有枕、瓶、罐、炉、洗、碗、灯等。 9、贴花  亦称"模印贴花"、"塑贴花"。瓷器装饰技法之一。贴花是将模印或捏塑的各种人物、动物、花卉、铺首等纹样的泥片用泥浆粘贴在已成形的器物坯体表面,然后施釉入窑焙烧。贴花纹样生动,逼真,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这种技法出现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唐代流行。 10、剪纸贴花  宋代吉州窑瓷器装饰工艺之一,是将民间剪纸艺术与瓷器装饰相结合的一种独特技法,一般装饰在碗、盏内壁。制作时,先在坯体上施一层含铁量同的釉,贴上各种图的剪纸,再施一层含铁量低的釉,揭掉剪纸,入窑经高湿烧成,即在色彩斑斓的浅褐色窑变釉地上呈现出酱黑色剪纸纹样。剪纸贴花的装饰效果朴实典雅,具有民间气息。 11、堆塑  陶瓷器技法之一。净以手捏或模制的立体人物、动物、亭阙等密集而又有规律地粘贴在器物坯体上,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三国两晋时期流行的青釉谷仓罐是这种装饰技法的代表作品。 12、锥拱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又称锥花。用尖细的锥状工具在瓷坯面划刻出龙凤、花草等细线纹饰,再罩釉烧制。这种工艺始于明永乐年间,一直延用至清。 13、镂空  亦称"镂雕"、"透雕"。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在器物坯体未干时,将装饰花纹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镂空的纹样一般较为简单,多为几何形图案。这种技法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后来继续延用,并有所发展,工艺日趋复杂。元代出现双层结构的镂空高足杯,清代又出现外层镂空、内层绘画的转心瓶。 14、玲珑  瓷器的一种雕镂装饰技法。在器物的坯体上,按设计的位置以金属刀透雕出若干米粒状孔眼,称为"米花"或"米通",用笔蘸釉填满孔眼(有些器物孔眼不填釉),然后通体施悉入窑高温一次烧成。孔眼处充满玻璃状透明悉汁,具有玲珑剔透的装饰效果。玲珑技法出现于明代早期,明代晚期盛行,清代仍有烧造。 15、彩绘  陶瓷器技法之一,即用毛笔蘸各种颜料,在陶瓷器上绘制纹饰。彩绘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汉、唐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彩陶上的彩绘是在器物坯体或涂施陶衣的坯体上绘画花纹,入窑一次烧成。彩绘陶则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绘画。瓷器有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之别。釉下彩绘是用颜料在坯体上绘画花纹,然后施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釉上彩一般是以颜料在施釉后高温烧过的器物釉画上绘画,然后再入窑以600℃~900℃的低温烘烧。 16、点彩  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将褐彩点绘在瓷器的釉面上,入窑高温一次烧成。青瓷点彩出现于西晋时期,流行于东晋、南朝早期,至唐代仍可见到。彩点多见于器物的口沿、肩和器盖盖面上,有的还以彩点组成几何形图案,自然和谐,疏密得体,简洁明快。 17、分水  绘制青花纹饰的一种工艺,又称"混水",出现于清康熙朝。青花绘制有勾线与染色的分工。画面勾线后,用混入适量料水的青花料染色,根据画面需要,可将青花料调配成不同的浓淡,分出5种、7种甚至9种色阶,称为"青花五彩"。康熙青花利用分水技法描绘的山景、岩石、花草待纹饰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富于表现力。 古陶瓷制作工艺——施釉篇 1、施釉  又称上釉、挂釉、罩釉。是指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其方法有蘸釉 、荡釉、浇釉、刷釉、吹釉、轮釉等多种。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 法。 2、蘸釉  又称"浸釉",是最基本的施釉技法之一。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利用 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釉层厚度由坯体的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 入时间决定。一般适用于厚胎坯体及杯、碗类制品。 3、荡釉  即"荡内釉",施釉方法之一。把釉浆注入坯体内部,然后将坯体上下左右旋荡 ,使釉浆满布坯体,再倾倒出多余的釉浆,随后将坯体继续回转,使器口不留残釉。根据 不同的要求,也有两次荡釉的,但不能多过两次,否则易产生气泡。荡釉法适用于口小而 腹深的制品,如壶、瓶等内部上釉。 4、浇釉  大型器物的施釉方法之一。也适用于一面施釉的坯体。方法是:在盆中架放一 木板,将坯体放在木板上,用勺或碗臼取釉浆泼浇器物。过大的坯体多由两人共同操作, 但两人手法必须一致,方可使釉层均匀。 5、刷釉  又叫"涂釉",施釉方法之一。用毛笔或刷子蘸取釉浆涂在器体表面。刷釉法多 用于长方有棱角的器物或是局部上釉、补釉、同一坯体上施几种不同釉料等情况。在艺术 陶瓷生产上也常用此法,以增加一些特殊的艺术效果。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因其 不是通体施釉,而仅为口、肩及内底等处的局部施釉,因而采用刷釉的方法。 6、吹釉  施釉方法之一。用一节小竹管,一段蒙上细纱蘸取釉浆,对准器坯应施釉部位 ,用嘴吹竹管另一端,釉浆即通过细纱孔附着在器坯表面,如此反复进行,即可得到厚度 适宜的釉层。吹釉的发明,使器物里外均得以均匀施釉。适用于大型坯体、薄胎坯体、色 釉制品及需要上几种釉的坯体。吹青、吹红两种吹釉工艺均为清初所创。 7、洒釉  施釉方法之一,亦称洒彩。在坯体上先施一种釉,然后将另一种釉料洒散其上 ,使两种釉色产生网状交织、线面对比、方向变化的纹理。有全器洒釉,也有局部洒釉。 8、轮釉  施釉方法之一。将坯体放在旋转的轮上,用勺臼取釉浆倒入坯体中央,利用离 心力的作用,使釉浆均匀地散开而附着在坯体上,多余的釉浆飞散到坯外。这种方法适用 于盘、碟类形状扁平的器物。 9、玳瑁斑  一种黑釉结晶斑。釉面以黑黄等色交错混合,黑色中有黄褐色斑纹,有如海 洋动物玳瑁壳的色泽。玳瑁斑器物的坯体用含铁量较低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釉,入窑焙烧 后再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二次烧成。由于釉层的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 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纹。玳瑁斑始见于宋代。以江西吉安永和窑制品为代表,因这类制品 在盏为主,宋代称玳瑁盏。 10、兔毫斑  宋代建阳窑创烧的黑釉结晶斑纹。在黑色釉面上透出尖细的棕黄色或铁锈色 条纹,状如兔毫,釉中含有较多量的氧化铁,还含有微量到少量的氧化锰、氧化钴、氧化 铜、氧化铬等其他着色剂。兔毫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釉层中产生的气泡将其中 的铁质带到釉面,在1300℃高温下,釉层流动时,富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这些细条纹 都闪银灰色光泽,是冷却时析出的赤铁矿小晶体所致。兔毫纹结晶釉制品均为宋代建阳窑 茶盏,即所谓"兔毫盏",是宋代点茶器的上品。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窑也仿烧兔毫 盏,但数 量比福建少。 11、油滴斑  宋代建阳窑创烧的黑釉结晶斑纹。釉面上散布着许多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 小圆点,大小不一,油滴斑的生成是因为釉中含铁量大,烧成时铁的氧化物一群群富集, 冷却时局部形成过饱和状态,析出赤铁矿和磁铁矿的晶体所致。一般釉厚入油滴较大,釉 薄处油滴较小,甚至不能形成油滴,油滴的形成还与烧成温度有关,一般不超过20℃左右 ,油滴斑结晶釉都施于茶盏上。除福建建阳窑,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鹤壁窑、临汾 窑也发现过油滴结晶釉标本,以临汾窑为多。定窑、鹤壁窑烧造的油滴结晶斑点很小,但 有很强的 银质光泽。 12、鹧鸪斑  宋代建阳窑烧制的一种黑釉结晶斑。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 便呈现类似鹧鸪胸前羽毛一样的白色圆点花斑,宋代文献里称为鹧鸪斑。后代称为"油滴 斑"。 古陶瓷制作工艺——烧成篇 1、陶窑  烧造陶器的窑炉。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已使用窑烧造陶器。新石器时代的陶 窑有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火焰流动属于升焰式。商周时期,横穴窑消失,竖穴窑继续使 用。商代南方出现了龙窑,为平焰式,主要用于烧制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大约西周晚 期,北方发明了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此后,馒头窑逐渐成为烧制陶器的主要窑炉。 2、横穴窑  陶窑窑炉形制之一。最早的资料发现于河南新郑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流 行于仰韶文化时期。商、西周时期基本不见,横穴窑是在生土层中掏挖修制而成的,由火 膛、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上升流 经坯件,最后烟从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横穴窑升温较快,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 烧成气氛,燃料的利用率较低。 3、竖穴窑   陶窑窑炉形制之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商、西周时期继续 使用,此后逐渐被半倒焰式的馒头窑取代,竖穴窑是在生土层掏挖修制而成的,由火膛、 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龙山文化、商、西周时期普遍有窑箅,窑箅上设火眼。烧 窑时,火焰从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上升流经坯件,最后烟由窑室顶部的 排烟孔排出窑外。竖穴窑比横穴窑有所进步,可将烧成温度提高一些,但也不易控制烧成 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的利用率较低。 4、仰韶文化陶窑  仰韶文化的陶窑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横穴窑的火膛位于窑室的前方,顶部有弧度,其后有3条大火道倾斜而上,火焰由此通入窑室之中。窑室平面略近 圆形,直径1米左右,窑室的上部向里收缩,底部有大小各异的火眼。竖穴窑的特点是窑 室位于火膛之上,火膛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并有数股火道与窑室相通。火膛的外侧有火 门,从这里递送燃料。早期的竖穴窑比较原始,到仰韶文化晚期有了较大改进,窑室逐渐 后移,火道也由垂直道变为沟状道。 5、龙山文化陶窑  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窑由火膛。火道和窑室3部分组成,火膛较深,位于窑室的前方下部,火道有三股主火道及两侧两三股支火道,火道的上部有窑箅,箅上有火眼,离火瞠近的火眼较小,远的较大,这样使窑内受热均匀。窑箅的上部即窑室,窑室呈 圆形,直径近1米,窑壁的上部往里收缩成穹隆顶。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窑结构更趋合理, 火膛同窖室之间的距离变长,位于窑室的正前方,火膛为椭圆形竖坑状,后面为沟状火道 ,火焰由火道进入窑室,窑室圆形,直径1.3米左右,窑室周边由低到高依次向里收缩成 穹隆顶。 6、商代陶窑  商代早期窑炉火膛结构呈直壁平底的圆筒形,直径约1.4米。火膛一侧有人门.火膛上部为窑算。窑箅由支往支撑,厚约0.1米,上面密布直径10厘米的圆形箅孔。窑算的上面即窑室。商中期的窑炉与商代前期基本相同,但是箅孔直径变大,有利于升 高窑室内的温度。商代后期的陶窑仍然属于圆形馒头窑,火膛上面窑箅箅孔的数量减少, 但是直径增大,火膛内的支柱减掉,这样火膛内可容纳更多的柴草,增强火力,提高窑室 内陶器的烧成温度。 7、西周陶窑  西周陶窑炉的形制属于圆形馒头窑,分为两种:一种由窑室、窑箅、火膛。支柱和火门等5部分组成。窑室底部平面呈圆形,直径1.8米左右,窑箅厚0.4米,箅上有4个对称的椭圆形箅孔,箅下为圆形火膛,在火膛中部和后壁相接处,有一长方形支柱,在与支柱相应的壁上挖有火门。另一种窑箅底部没有支柱,窑炉由窑室、窑箅、火膛 和火门4部分组成。 8、瓷窑  烧造瓷器的窑炉。早期并无专门的瓷窑,瓷器与陶器应为同窑烧造由于烧瓷比 烧陶需要更高的温度和工艺,随着制瓷业的发展,瓷窑逐渐从陶窑中分离,成为专门烧造 瓷器的窑炉。瓷窑的类型较多,按形制划分,有馒头窑,龙窑、阶级窑、蛋形窑等;按火 焰走向划分,有直焰窑、倒焰窑、半倒焰窑、平焰窑等。馒头窑和龙窑是最常见的,也是 延续时间最长的。一般说来,北方的平原地区多使用馒头窑,南方的山区、半山区多依山 建造龙窑。 9、馒头窑  窑炉形制之一。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一说因外形近似馒头而得名。通常所说的馒头窑是指半倒焰。倒焰式的窑炉馒头窑是北方地区流行的陶瓷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约出现于西周晚期,至今仍在使用。烧瓷器的馒头窑以砖坯或砖砌筑,平面形制主要有3种,一是火膛为半圆形;二是火瞠呈半圆形或扇形,这种形制的馒头窑,因平面近以马蹄形,故又名马蹄形窑;三是火膛、窑室平面合起来为圆形,烧瓷馒头窑立面为券顶或穹隆式顶,火膛一般低于窑床。馒头窑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温性能好,适于焙烧胎体较厚,高温下釉粘度较大 的瓷器。 10、马蹄形窑  馒头窑的形制之一。因其平面状似马蹄形而得名。其火瞠呈半圆形或扇形,窑室从前至后渐宽,左右两壁外弧或略外弧,后壁齐直,一般后部左右各设一个平面呈 方形或半圆形的较大的烟囱,后壁下部左右设徘烟孔,与烟囱相通,火焰流动方式属于半 倒焰。马蹄形窑唐至元代流行于北方地区,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有的窑口也用马蹄形窑烧 制瓷器。 11、龙窑  窑炉形制之一。以粘土或砖坯、砖依倾斜的山坡建筑而成,因形如龙身而得名 ,是南方地区五行的烧制陶瓷器的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部分组成。 拱形顶,整体平面呈很窄的长方形,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火焰由下部的窑头至上部的窑 尾,与窑身平行流动。龙窑出现于商代,称"陶瓷同窑合烧"。东汉中晚期出现了专烧瓷器 的龙窑。两晋时期发明了分段烧成技术。南朝时期倾斜度、结构渐趋合理,隋、唐时期完 全成熟。宋、元时期长度显著增加,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快,降温 也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12、阶级窑  窑炉形制之一。出现于明代福建德化窑,由宋元时期的分室龙窑发展而成, 以砖等材料依倾斜的山超建筑,倾斜度在21°左右。由窑门、火膛、若干个室和烟囱等部 分组成。各室依次相连,从下至上底部一室高于一室,形成层层阶级,故名阶级窑。阶级 窑就整体而言,是一个有较大倾斜度的龙窑;就每个室而言,又是一个半倒焰式的馒头窑 。既有龙窑装烧量大、产量高的长处,又有馒头窑容易控制升、降温速度等优点,并能充 分利用前一室的余热,节省燃料,它适合于烧制德化窑白釉瓷器等含氧化钾成分较高、釉 在高温下 粘度大的瓷器。 13、葫芦形窑  窑炉形制之一,窑因其形状而得名。以砖、或砖砌筑,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券顶,整体平面呈长条束腰状,以束腰处为界,分为前后两 室。窑床与地面有一夹角,角度比龙窑小得多,一般为4~12°。至明末清初后室消失, 发展演变成了蛋形窑,葫芦形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对龙窑进行了较大的改造,适合于 烧造氧化钾含量较高、釉在高温下粘度较大的瓷器。 14、蛋形窑  窑炉形制之一。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窑,是由元明时期的葫芦形窑发 展演变而成的。以砖等材料闹筑,由窑门、火瞠、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床前 低后渐高,倾斜度为3°左右。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窄,略呈扁长圆形,似平卧在 地上的半个蛋,故名蛋形窑,蛋形窑窑身全长15~20米,最高,最宽处约5米左右,容积 150~200立方米。蛋形窑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产品质量好。它对清 代景德镇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蛋形窑的建筑结构,对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 响。 15、升焰窑  亦称"直焰窑",陶窑窑炉的一类,是中国古代陶窑的早期形制,流行于新石 器时代和商。西周时期。在生上层掏挖修制而成,由火瞠、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 。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从室底往上升,流经坯件,烟由 窑室顶部的徘烟孔排出窑外。这种火焰流动方式的窑炉称为"升焰窑"。横穴窑、竖穴窑即 属于升焰窑。升焰窑易升温,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料利用率较低,装烧量 小。西周后期,逐渐被半倒焰式的馒头窑所取代。 16、平焰窑  陶瓷器在烧成过程中,火焰在窑内与窑身平行流动的窑炉称为"平焰窑"。龙 窑为典型的平焰式窑炉它升温快,烧成时间短,可提高产量。 17、半倒焰窑  馒头窑形制之一。其火膛呈半圆形或扇形,窑室左、右、后壁齐直、略外弧或外弧。窑室底,即窑床较平或略向后倾斜,后部设烟囱,陶瓷器烧成过程中,火焰由 火膛斜直喷向窑室顶部,由于设在后壁下部的排烟孔和烟囱的吸引,倒向窑室后半部,烟 则由排烟孔进入烟囱,排出窑外。这种火焰流动方式的馒头窑,成为"半倒焰窑"。半倒焰 窑约出现于西周晚期,此后逐渐流行,用于烧制陶器和瓷器。 18、倒焰窑  馒头窑形制之一,亦称"全倒焰窑"。从半倒焰窑发展演变而来,在形制结构 上与半倒焰窑有明显不同。其平面火膛、窑室合为一个圆形,壁直立,上部收缩成穹隆式 顶,外观呈圆形馒头状。烧窑时,火焰从火膛斜直喷至窑室顶部,然后全部倒向窑底,流 经坯件,由吸火孔进入烟道,借助烟囱的抽力,将烟从排窑孔排出窑外。倒焰窑出现于明 代,沿用至今,主要用于烧制瓷器,也用来烧制琉璃瓦和琉璃建筑构件等。 19、窑门  陶瓷窑炉的组成部分之一,供窑工进窑摆放坯件和开窑搬运烧成品使用。古代 除横穴窑和竖穴,其余各种窑炉均在前窒开设一问,龙窑,阶级窑由于腰身比较长,除前 壁的门外,还在窑室左右壁设若干个门,数量随窑身长度而定,多者可达10个以上。窑门 形制,左右两边直立,顶部一般呈拱形。装完坯件后,以粘土或砖等材料封闭,一般留有 观火孔和取火样的孔道。 20、火膛  陶瓷窑炉的组成部分之一,亦名"燃烧室"。因窑炉形制不同,火膛的位置、形 状上下尽相同。横穴窑的火膛位于窑室的前方或斜下方、呈甬道状。竖穴窑的位于窑室的 下方或斜下方,呈袋坑状或竖坑状。其余各种窑炉的火瞠均位于窑室前部,平面呈半圆形 ,扇形或前窄后略宽的梯形等。底面低于或略低于窑床。龙窑、阶级窑、葫芦形窑由于窑 身较长,需在窑室顶部两刚设投柴孔分段烧成,有的投柴孔下有特建的火膛,如阶级窑。 有的虽无特建火膛,但窑室底部柴的燃烧处,实际上起到了火膛的作用。 21、火道   窑炉的组成部分之一。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的横穴窑和竖穴窑火道设在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