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内蒙古通辽大林高中3233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工具——八年级语文(上)
第22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 组名: 姓名: 主备人:高伟迪 审核人:韩丽丽 时间:
【教师寄语】:学习周敦颐,永远做一个“虚心”、“正直”,“洁身自好”的人。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感受莲花形象,理解莲花的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预习评价】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 ,谥号“元”, 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 》。
2、给下列词语注音
蕃( ) 淤( ) 濯( ) 涟( )蔓( ) 亵( )噫( )鲜( )
3、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
4、读懂:翻译课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5.解释下列词语
蕃( )濯( ) 妖( ) 蔓( )君子( ) 植( )宜( )
亵( )谓( )鲜( )益( )清涟( )亭亭( )
6.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我的问题】
【多元评价】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回归复习评价
初学日期
3天复习日期
7天复习日期
15天复习日期
学 习 日 期
同伴签字
《短文两篇——爱莲说》问题解决——评价单
【学生生成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
1、《爱莲说》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2、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3、文中为什么写牡丹?
4、从课文原句中分析,作者对三种花持什么态度?
【拓展延伸】
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写一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我爱 ,因为它 , 。
【多元评价】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学科长评价: 组长评价:
回归复习评价
初学日期
3天复习日期
7天复习日期
15天复习日期
学 习 日 期
同伴签字
《短文两篇——爱莲说》问题训练——评价单
一、课后习题、练习册(有选择性)
二、巩固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2.简答
(1)全文的中心句是: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
是:
(6)表现作者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三、综合性训练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加的虚线的词
出淤泥而不染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待到山花烂漫时
2.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甲】文用 , 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 , 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4. 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回归复习评价
初学日期
3天复习日期
7天复习日期
15天复习日期
学 习 日 期
同伴签字
- 3 -
校长寄语:中国梦 高中梦 我的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