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再别康桥》讲解要点(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讲教法).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767609 上传时间:2025-03-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别康桥》讲解要点(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讲教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再别康桥》讲解要点(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讲教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别康桥》讲解要点提示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诗歌特别是新诗在课堂上难以讲解。笔者曾作为实习带队教师,有机会针对语文教材选诗《再别康桥》深入中学听课、仔细阅读课本与教学参考书并与中学语文教师、实习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发现各个方面对《再别康桥》独特的艺术价值均未能把握。现仅以一个研究诗歌的学者眼光,分韵脚、节奏、双行空格、柳树意象、情感内蕴和康桥宁静美的纯粹性六个方面将该诗讲解要点提示如下,以供教学用书编写者及语文教师参考。 一 课堂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韵脚由教师指点出来效果不好,要让学生自己去标注,任课教师可从标注过程及结果与学生共同发现与探讨问题。关于这首诗的韵脚,一般而言有几个地方应该提请学生关注。一是全诗七节,每节换韵,而第一节与第七节同韵。二是每节内逢双行的尾字相互押韵,单行尾字既不相互押韵,也不与双行尾字相互押韵。这一点很浅显,但却是学生应当了解的有关新诗4自然包括本诗的重要知识点,因此不能不在课堂上落实下来。学生在标注韵脚时,最容易对第四节的韵脚“虹”读hong与“梦”读meng、第五节的韵脚“溯”读su“歌”读ge产生疑问,因为按现在的国家通行的普通话标音系统,两对韵脚的韵母是不同的,何以能够称为押韵呢?关于这两对韵脚,任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申明:押韵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之间进行,“虹”与“梦”都是后鼻音的韵母,虽不相同但是相近,可以互相押韵。“溯”与“歌”按照今天的语音标注韵母是不同的,但在徐志摩的时代,读音韵母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在徐志摩的浙江海宁方言系统里,“虹”与“梦”的韵母、“溯”与“歌”的韵母,是完全一样的。这样的简单介绍显然涉及到了古汉语、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不同的问题,可为中学生留下思索的空间。 二 关于本诗的节奏,任课教师可以不作解释,让学生自己按照基本标准读法实践与体会就可以了。笔者曾有机会听四位实习生讲《再别康桥》,对本诗的节奏,出现了三种处理方式:选择公开出版的朗诵带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跟着朗读。自己念让学生体会,然后让学生自己齐声朗读。选择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音乐带播放,让学生沉浸在乐曲的氛围里体会诗歌的节奏。课后笔者进行调查,发现第一种情况下,学生对诗歌的节奏把握得最好。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实习生本人在朗读时对诗歌节奏的理解与表达不够充分,未能产生感染力。第三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可能跟实习生未能明确区分音乐的旋律与诗歌的节奏有关。因为当我问任课人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带播放的原因时,他回答说是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而实际的教学效果表现为:学生感受到的,主要是《再别康桥》乐曲的旋律,但这种旋律,并非诗歌语言所固有的节奏。因此,由于对诗歌的节奏有误解,教学效果显然背离了教学目标。《再别康桥》节奏把握上,我们建议,如果自己没有非常出色的朗诵能力,最好选用朗诵带作为学生跟读的标准以增强节奏感。另外,在课堂上利用《再别康桥》乐曲,乐曲的旋律往往将诗歌的节奏冲淡到不大为人注意的地步,因此我们不提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再别康桥》的乐曲。 三 《再别康桥》在排行上一个独特点是:双行比单行后退一格排列。对于这一排行特点,旧的教材参考书一般要求任课教师向学生指出单双行排列错落有致,但新教材参考书则没有作类似要求。我们认为,由于双行预留的空格是诗人的故意安排,是本诗艺术匠心的亮点,故应理解为具有充分意义内涵的特殊文字,好比是乐曲中的休止符。在讲解时不仅不能忽略,反而要作为重点提请学生关注。根据我们的调查,在绝大多数能够背诵《再别康桥》的学生印象里,使单双行错位的空格是不存在的。但双行首字前没有空格的《再别康桥》是不完整的,至少也可被判定为不是原汁原味的。这表明,由于任课教师教学时对空格的存在讲解不够,已经导致了学生对文本面貌的误解。当然,在向学生介绍这个空格存在的时候,任课教师会面对小小的尴尬。因为根据现在能够得到的资料,徐志摩本人未曾对所以要安排这个空格的理由作过任何阐释;而相关的学术成果,也还没有对空格存在的意义内涵作出出令人信服的说明。一方面我们知道这个空格有意义内涵,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说出其意义内涵到底是什么,所谓的尴尬,主要就产生在这里。但教学的任务,主要是提请学生关注空格的存在,因此能否准确地阐释空格的意义内涵无关要旨。有一个实习生告诉我,他在讲解该诗空格时,说空格处标志朗读时要额外停顿几秒钟。他知道这种讲解并非基于学术根据,但他说这样解释让学生对空格的存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教学方法相当聪明。 四 关于金柳意象。首先应当说明“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在诗中是最精彩的比喻。其次,应当向学生点明,所谓柳树的意象,具体地说,包括柳树这个物象,以及诗中由柳树所暗示的情感。其三可以提出一个设问:康桥众多的物象中,作者为什么对柳树最有会心,解释第三个问题最为重要。解释可以从分析古诗中柳树的形象入手。举诗例一,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该诗中柳是仅作为春天里被歌咏的对象。例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例三,王昌龄诗:“杨柳东风岸,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只为离别多。”例四,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例二、例三、例四诗中的柳树均与离别有关。因为“柳”音同“留”,“丝”音合“思”,故古人有折柳丝以赠别的习惯,寓“留思”之意,即尽管不得不离别,但要将思念之情永久地保留在心中。用柳树暗示一种非常沉重的离情别意,几乎是古诗的基本手法。《再别康桥》的作者徐志摩所以在离别康桥时选择柳的形象入诗,应该是深受古典诗词影响的原因。但徐志摩所描绘的金柳,以及由金柳形象所生发的夕阳中新娘的比喻,暗含的离别情感是甜蜜的遗憾,这相对于中国古诗中柳所暗示的浓重离愁,是绝对新鲜的。之所以要在中学课堂上讲这一点,是因为中学生应了解《再别康桥》是新诗的典范之作。而新诗的“新”,原是在与古诗相比较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拿“金柳”形象与古诗中柳的意象比较,新诗与旧诗的继承与创新脉络能够分析得比较具体。 五 关于诗中蕴涵情感的复杂性。实习生讲课时基本上都是用“依依不舍、离情别绪”八个字总结《再别康桥》的思想情感。这种总结自然是不错的,但并不精确,因为“依依不舍、离情别绪”八个字几乎可以概括一切离别诗的情感,比如用于形容徐志摩的《沙扬娜拉》,也完全是可以,用于描述《再别康桥》并没有特殊的针对性。同时我们应该指出,这样的总结流于简单,因为诗中所蕴涵的情感是非常丰富与复杂的。在这里我们简单地举出几节加以分析:“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两节所内含的情感是类似于新婚小别的甜蜜遗憾,甜蜜来自诗人所体验出的金柳好似新娘、波光艳影荡漾的优美形象,而遗憾则源于做康河水草而不得的别离之情。讲课者多仅仅提及柳枝的婀娜生姿恰如新娘的优美多情,比喻精妙绝伦,其解释未能切中要害。“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些诗句是诗人回忆自己在康桥读书时,曾经向往像英国诗人拜伦一样有着浪漫的诗情与济世救民的政治理想。但接下来的一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则是在生活现实褪尽迷幻色彩之后,对康桥往日激情作温情的回味。特别应该提出的是,讲课人多喜欢将这三节理解成是诗人理想,破灭后产生了暗淡的心情,这种解释不准确,且破坏了诗情的和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以及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两节所传达的,是对康桥完整宁静美的绝对尊重,即,康桥于自己是永恒不忘的美,而自己于康桥的美是无足轻重的。诗人泯灭了破坏欲与占有欲的和谐自然的心境,烘托出了对于康桥很纯粹、无杂质的美感体验。 以上仅以节为规模,就可以分析出如是丰富复杂的诗情,其实,如果我们愿意在文本细节上深入,比如对“云彩”形象作透视,比如体味“轻轻”与“悄悄”用法与意蕴的相互差别,还能分析出更加精微细致的情感。诗的可贵在于其情感复杂性,如果我们在讲解《再别康桥》时不试图去挖掘所包孕的丰富情感,那不仅令人索然寡味,而且是一种错误。 六 关于诗中康桥宁静美的纯粹性。诗所写的景物主要有: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榆阴下的一潭。所用的动词,主要有:走,来,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沉淀,撑,漫溯,满载,放歌,挥衣袖。核心形容词有:轻轻的,悄悄的,沉默。我们容易发现,轻轻招手———西天云彩、波光中金柳艳影———心头荡漾、康河柔波——— 青荇招摇、彩虹似的梦———揉碎在浮藻间、挥一挥衣袖———西天云彩等这些语词组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身心对景物的反应是一些亲切自然的肢体语言作轻柔地重复,如轻轻招手、心头荡漾、揉碎、挥一挥衣袖;而景物则都具有轻灵、柔和、自由的美,如云彩飘逸、金柳婀娜、柔波荡漾。诗人所选择的景物与诗人对景物的身心感应,是和谐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诗中所用的有些动词,直接从字面上看与这种宁静和谐的美谈不上十分契合, 如走、来、撑三个词;而“放歌”一词,甚至可以说能破坏这种宁静和谐之美。不过诗人巧妙地在第一节用“轻轻的”、最后一节用“悄悄的”限定“去”和“来”,非常自然地为全诗宁静和谐之美作了铺垫与总结。在第五节用“漫溯”一词描述“撑”的状态,从而使这个经常是紧张用力的动作,显得悠闲自由。在第六节用“但我不能”来限定“放歌”,以克制表达强烈欲望而迁就宁静和谐状态的方式,使康桥美的特征在与放歌的反差对比中更富有张力。同样的处理方法出现于“悄悄是离别的笙箫”以及“夏虫也为我沉默”两句。在这两句中有一个问题很容易被发现:笙箫是发声的乐器,而夏虫是吟唱的精灵,既然都失去声音,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提及“我想目的还是在烘托康桥宁静美的纯粹性。因为吹笙箫以寄托情怀是中国古人=包括徐志摩所处的时代”离别的经典节目,而夏虫的歌唱是浪漫的夜曲,二者无疑都有动人心弦的美,但都要让位给康桥的宁静。康桥宁静和谐美在诗人的生命体验中独特而无与伦比的价值,在这样的对比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根据笔者的了解,相关研究成果尚未涉及《再别康桥》中语义的契合与矛盾,而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都还未曾意识到第六节是《再别康桥》成为好诗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使意识到了,也难能进行清晰的讲解。上面的分析可以帮助中学师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再别康桥》的写作技巧。 总结与回味 善于思考的读者或许会问:上文所讨论的六个问题有较浓的学术意味,对高中生而言是否太深了些。这种担心实在是没有必要,从大学的教学任务看,无论是在大学语文课堂上还是在中文专业现当代文学专业课上,当《再别康桥》进入研究或鉴赏视野时,都是以上述知识已经被学生领会作为前提的。但由于中学语文教师对该诗的讲解要点普通比较模糊,大学新生对该诗的理解往往既不深入,也不准确,因而对进一步的赏析与研究既难理解,便无兴趣。这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新诗经典之作《再别康桥》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语文教育所负载的文化传承目标看,结合高中生的知识水平,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再别康桥》时,一定要将该诗独特的价值准确地阐释出来。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学术素养。目前中学新诗教育薄弱,一方面是因为高考出题一般不涉及到新诗,教师往往马虎对待;另一方面,认为诗歌只要读读、背背、听听、感受感受就可以的教学观念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最为主要的原因,据我们观察,则在于语文教师普遍缺乏学术素养,因而不能判断诗歌的独特价值之所在,这导致阐释时不能心领神会,教学效果自然堪忧。根据我们的调查,即使是《再别康桥》这样的经典之作,多半学习过该诗的中学生不能体会诗的美感;而在能背诵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对该诗或多或少存在明显的误解。这与语文教师未能进行准确解释有直接关系。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我们对老师有一个经常使用的建议:以规范的方式写教案,以学术的方式备课,以通俗的方式演讲和讨论。在对《再别康桥》教学状况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规范的方式写教案、以通俗的方式演讲与讨论这两点表现良好;而学术素养的缺乏则直接导致语文课既无法精彩起来,也无法深入下去。因此,加强学术素养,应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师接受培训和再教育的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