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运用教材,复习散文
• 扬州树人学校 李梅
(一)授课背景:
1、基于教材编排:苏教版教材以主题组元,每单元为一个主题,六册书分为“亲近文学”“金色年华”等35个主题单元,各种体裁的文本分散其中。
2、基于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兼顾文体特点,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文体命题。
(二)本课目标——运用教材,复习散文
充分运用教材里的散文,复习散文阅读的要领和方法,总结、提炼出散文基础性、规律性的知识。
(三)课堂流程:
一、梳理苏教版教材中的典型散文
七上: 巴金《繁星》 于漪《往事依依》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朱自清《春》 老舍《济南的冬天》 梁衡《夏》
七下: 阿累《一面》 魏巍《我的老师》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贾平凹《月迹》宋学孟《柳叶儿》
八上: 陆定一《老山界》萧乾《枣核》朱自清《背影》邹韬奋《我的母亲》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舒乙《都市精灵》 季羡林《幽径悲剧》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八下: 茅盾《白杨礼赞》 郭沫若《石榴》宗璞《紫藤萝瀑布》 莫怀戚《散步》
九上: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杨朔《画山绣水》 朱自清《绿》陆蠡《囚绿记》姜孟之《一双手》
九下: 鲁迅《藤野先生》铁凝《生命与和平相爱》比尔博姆《送行》
二、散文的“形与神”
1.(七下)
《我的老师》一文中,魏巍是如何通过七件小事表现主题的?
本文以回忆、依恋和思念我的蔡老师为感情线索,选取与老师相处的七件小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来组材,写出了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真挚情感。
2.(八上)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并非只写背影,为何截取父亲车站买橘的背影来构建文章呢?
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这一惨淡特殊的环境中出现的。背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不仅写出了父亲的“形”,更刻画出他内在的精神,从而表现出父子情深。
3.(九上)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一文,贯穿全文的是“泉”还是“听”?
文章移步换景,先由听到泉声而想见到山泉,联想起爱女而爱上山泉,及至亭前观山,闻钟泉之声相应,点出泉水活泼流动的青春气息,及至夜间,由听泉生悟,写出了泉声所蕴含的精神和作者关于历史人生的感悟。全文在颂泉,“听” 只是认识泉的手段,因而贯穿全文的是“泉”。
散文的写作内容看似零散,实则都有凝聚全篇的“神”,即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
——物线
《阿里山纪行》《鼎湖山听泉 》
——行踪线
《紫藤萝瀑布》《石榴》
——情感线
《藤野先生》
——事与情双线
总结1——把握散文的“形散神聚”
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可以作为散文的写作素材。但不论所写的内容多么散,都有贯穿全文的线索(人、事、物、情),最终都必须“凝”聚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来,这就是散文的“神聚”。
阅读散文,就要整体感知散文的内容(形),把握散文的线索(神),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散文的写法
4.(九上)
朱自清《绿》一文中作者赞美的中心是梅雨潭的绿,为何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以及西湖、秦淮河的绿波?
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北京什刹海绿杨的“淡”,杭州虎跑寺绿壁的“浓”,西湖波的“明”,秦淮河的“暗”进行衬托,突出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恰到好处。
5.(八下)
莫怀戚《散步》一文中,作者为何要通过“散步”这一平常的生活事件来表现家庭成员间真挚感情?
作者虽只选取散步这一生活的小事,但没有停留在单纯表现人之常情上,而是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年人的人生责任感的深意,这样以小见大,既明快含蓄,又浅显深刻。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春》《济南的冬天》《绿》等
—— 借景抒情
《紫藤萝瀑布》《石榴》《幽径悲剧》等
——借物抒怀(借物寓理、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
——象征
《枣核》《一面》《生命与和平相爱》《一双手》等
——以小见大
《绿》《都市精灵》《幽径悲剧》等
——对比、衬托
《白杨礼赞》
——欲扬先抑
《繁星》《紫藤萝瀑布》等
——虚实结合:
总结2——深入领会散文的写法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阅读散文时,既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又要把握作者是借助怎样的手法表情达意的。
四、散文的语言
6.(九上)
《绿》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一句中,“招引”和“追捉”两个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招引是召唤、吸引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梅雨潭绿色的无穷魅力。
追捉有追寻和捕捉的意思,生动刻画出我们探寻梅雨潭之绿时的急切和倾心喜爱。
7.(八上)
《我的母亲》
“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
详写了心理活动, “说不出”“坐着陪陪”“似乎可以”等词表现了“我”看到母亲深夜劳作不休时的感激、歉疚和回报之情无比强烈,更侧面体现了母爱的光辉。
“不敢说”的原因也许是怕说出来了母亲不让我“陪”,越是不敢说,越显得真诚、执著。
8.(八上)
《阿里山纪行》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用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整句与散句交错,流畅而节奏鲜明,富有声感和音乐美。描绘出阿里山林区的静谧、洁净和清新,体现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
总结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意蕴,这样的语言经过作者情感的凝炼,又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散文,应当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联系具体语境、文章主旨和写作手法,对散文中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
五、本课小结
把握散文的“形散神聚”
深入领会散文的写法
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六、复习延伸
1.结合教材和课外阅读实践,打通课内外,不断学习、思考、积累,加深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领悟。
2.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复习参考。
七、课后作业
在课堂复习整理和课外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完成《中考指要》散文阅读的三篇文章:
P165《岁月钟声》
P170《消失的年声》
P171《走向虫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