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专题 出卷人:王 雪 2008/4/22
1.读图回答(1)-(8)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①
A.甲地的土壤具有粉沙性、
直立性、疏松性
B.乙地农业生产一年一熟,
以小麦种植为主
C.丙地大致与400mm等降水
量线、1月0 ℃等温线重合
D. ① ②两河流相比②河的冰
期较长且含沙量较大
(2)图中甲区域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是 ( )
A.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 B.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土壤为肥沃的紫色土 D.流经该地区的河流主要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
(3)流经该甲地区的河流,其水文特征变化最大的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4)甲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5)试比较甲地貌区与江南丘陵地貌区在治理水土流失问题上的异同点?
(6)关于乙地形区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
(7)乙地形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分析其发展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8)试分析①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口、城市、交通等人文地理现象空间分布有何影响?
②
2.读图回答(1)-(4)题
(1)A地形区的名称是
(2)分析A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分析A地形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
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4)A地形区重要的矿产资源有哪些 ,试说出如何利用该资源。
3.读图回答(1)-(4)题
(1)图中A是 水利枢纽
(2)B区域的油料作物主要是
(3)影响C平原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是什么?
(4)简要分析C商品棉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
反馈练习
1.右图是我国某地区水系和铁路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
四题。
(1)该地区铁路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2)该地区中低产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不足 B.水分不足 C.土壤贫瘠 D.耕作粗放
(3)该地区因地制宜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是( )
A.建小水电站 B.开采小煤窑 C.钻小气井 D.上山砍柴;
(4)为促进该地区农业的发展,应该( )
A.大力发展商品粮生产 B.大力种植牧草、发展乳畜业
C.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橡胶等作物 D.加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2.读右图回答下列四题。
(1)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
A.180千米 B.280千米 C.380千米 D.480千米
(2)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3)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 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4)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
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
C.湿地 D.草地
3.读右图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列三题。
(1)图中所示地区成为农业低产田的自然原因是( )
A.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B.土壤矿物质含量少
C.水分太多,土壤透气性差 D.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2)下列措施利于甲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大面积种植针阔混交林 B.发展“立体农业”
C.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土壤盐碱化 D.大力发展经济林木——苹果
(3)图示地区在发展中与和谐发展不协调的表现是( )
A.开发山区生态旅游资源 B.开发山区煤矿,弥补农村燃料不足
C.持续开展计划生育政策 D.积极开发山区小水电
4.读中国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四题。
1.有关该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山脉是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大致
分界线,相当于400mm等降水量线
B.甲所在的河段,解放以后曾出现过断流现象
C.乙地农业生产的优势有——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D.丁地铁路线是兰新线上的一段
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建设大型水电站最适宜建在(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丁地沙漠化严重,铁路有被风沙覆盖的危险,下列采取的措施可信的是( )
①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林,防风固沙
②用芦苇、稻草扎成方格状挡风墙,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③用芦苇、稻草扎成方格状沙障,截留水分,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进行固沙
④改建铁路进入黄河谷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4.abc三地降水量大小,正确的是( )
A. a>b>c B. b>a>c C. c>a>b D. c>b>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