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丹阳六中校本课程教案
课程:美文阅读
一、教学课题:赋别四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技巧
2、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3、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一、分小组讨论这四首诗的内容,两小组讨论一首
二、体会四首诗歌的情感,联系《赋别》体会
三、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学生讨论他们对诗歌技法的掌握,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讨论成果,老师做点评,总结。
这四首诗的情感基调都是比较哀伤的,凄凉的,作者北上长安求生计,和友人相遇,同游槐柳垂阴,曲径临水,突遇岔路半途而止,翌日重去又没去成,这年九月,辞京南归,读书园庐之下,在昌赣之间漂泊,有种飘零孤独之感,于是创作了这四首诗抒发了自己的感伤。
文中用了鸿雁,菊花,柳等具有特定内涵的意向:
鸿雁 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
鸿雁意象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鸿雁意象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
菊花 表示高洁的志向,坚贞的情操,如南宋画家郑思肖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寒菊》。
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示农民起义建立政权的斗志。《菊花》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借菊言志。
柳 一般多含送别、离别之意。“折柳”
作者借助景物来表达心中的愁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说明:备课以电子稿形式和纸质稿呈现并上交教务处,备课内容不能过于简单,最少两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