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书香飘逸农家 田野充满希望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叫陈芳芳,来自汉光武帝刘秀故里-------吴店,是一名农家书屋管理员。我的演讲题目是《 》。
我们肖湾村有12个村民小组,4140人,人均纯收入9200元。2008年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怀和扶持下,兴建了宽敞明亮的8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配备有标准图书柜6个,各类图书5000余册,电子光碟400多张,桌椅30套,电脑、投影仪、影碟机、音响设备、报刊架齐全,每年订阅报刊杂志18种。几年来,我们切实把农家书屋当成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打造成了贴近农村、贴近农民、传播文化科学、提供培训、娱乐于一体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我村农家书屋建成后,我很荣幸担任了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没有特殊津贴,在村里安排的其他工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等于是义务承担了书屋管理工作。事多了,同时我也深深感到责任更重大了。在业务和管理利用方面特别是对于图书的分类知识,图书的编目等基础知识我做到全面系统的了解,为做好本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书屋虽小,学问不少。为了让农家书屋发挥其存在的价值,让农民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新型实用技术。为此,我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创新方法
为了实现书屋规范化管理,我将农家书屋的相关要求和技术指标概括为“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三三”即三个牌:农家书屋门牌、开放时间公示牌、三个制度牌。“四四”即四个登记簿:图书登记簿、财产登记簿、借阅登记簿、意见反馈登记簿和四百套电子出版物。“五五”即五套配置:电脑、投影仪、报刊架、桌椅、灭火器和五千册图书。“六六”即六个图书柜和六天开放时间。并且我发挥自身学过的电脑特长,创新编制了一套农家书屋借阅查阅专用软件,严格借阅登记和归还登记制度,做到“借阅有程序,本本有去处”。
二是从实际出发,巧妙安排开放时段
为了有效培养农民阅读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更好的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我们以“农忙时节抓生产,农闲时节抓知识”巧妙安排开放时段,做到五个结合。即结合“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结合特殊时间,结合共青团活动,结合党员远程教育工作,结合特殊人群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知识讲座,开展青年种植能手养殖能手比赛,慰问特困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同时开展送书送文化活动。
2012年暑假,我们农家书屋组织“慰问留守儿童,送书下乡”活动,就是那时我认识了一个叫小伟的孩子。临行前我们把每个孩子的大致情况作了了解:小伟15岁,初中毕业,出生几个月母亲就永远的离开了。父亲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家里就剩下他和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看完资料后,我的鼻子有些酸,一路上我不停的想着,那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家呀?根据资料的情况我们找到了小伟的家,找到了小伟,我们的到来使他有些吃惊,也有些拘束,他不爱讲话,我们问什么他只是点头摇头。临走时我把带来的书塞进了他怀里,并告诉他上面有我的电话,让他来农家书屋玩。我怀着异样的心情离开了,那孩子在我的脑海却挥之不去,瞬间我的眼睛模糊了。我该做点什么呢?之后我一直在等待,一天、两天、第三天他终于拨通了我的电话,我很惊喜农家书屋等待的客人终于来了。我小心翼翼的和他接触,给他推荐图书,以一位阿姨,甚至一位母亲的口吻跟他聊天。渐渐地我们成了朋友,无话不说。他告诉我:妈妈这个称呼他从来没叫过,听到别的孩子叫妈,他就忍不住想叫一声。他觉得上天从来都没眷顾过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家,也没聪明的大脑,连高中都没考上。虽然农家书屋不能给他一位母亲,但在这一方天地里,他收获了自信,也收获到了母爱一般的温暖。在大家的鼓励下,小伟去学厨师了。今年九月,他因为一技之长被优先应征入伍。临走前,他穿着一身军装来和我道别,此刻的他多了几分帅气几分自信。他告诉我:芳芳阿姨,谢谢你!我觉得你的工作很伟大,等我退伍回来,我来当农家书屋管理员!
作为一名农家书屋管理员,那一刻我无比的自豪与欣慰。
农家飘逸书香,田野充满希望。
书香农家一小步,文明社会一大步!让我们共同祝愿:“农家书屋”的灿烂阳光,铺满汉城的每一寸沃土!“农家书屋”的浓郁书香,沉醉汉城的每一户农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