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用等效热降法对回热系统进行分析计算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for Heat Regenerative Systems
Using Equivalent Enthal py Drop Theary
王 芬
文 摘 回热系统是汽轮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分析了回热系统中各加热器端差、除氧器余汽冷却器的运行方式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并做了定量计算,为节能降耗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回热系统 经济性 节能降耗 等效热降法
大同第二发电厂现有装机容量6×200MW,汽轮机为东方汽轮机厂生产的N200-12.7-535/535型,回热系统由3台高压加热器(下称高加)、1台除氧器、4台低压加热器(下称低加)组成。自1984年第1台机组投产以来,回热系统进行了多次改进,运行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4号低加出水温度、给水温度低于设计值,除氧器超负荷运行等问题,严重影响机组的经济性。
汽轮机热力计算通常采用热平衡方法,该方法对热耗计算准确性高,但对热力系统局部计算需全面计算,既繁杂,又不明了。等效热降法适于热力系统局部定量计算,该方法只研究与热力系统变化有关的部分,简单明了,且计算结果与简易热平衡计算基本相同,但因汽轮机排汽焓和轴封用汽量难以取准,对汽轮机热耗计算误差较大。本文试采用等效热降方法对回热系统进行局部定量计算分析。
1 加热器端差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计算分析
加热器端差系加热器疏水温度与加热器出口水温之差。端差过大,一方面导致加热器出力下降,使能级较低的抽汽量减少,汽轮机排汽量增大;另一方面使上一级加热器的负荷增大,使能级较高的抽汽量增加,降低汽轮机的作功能力;而高加端差过大又使循环吸热量增加,这些因素导致汽轮机的循环效率下降,影响机组运行的经济性。下面以1995年4号机组大修后热力试验数据为例(见表1),用等效热降法进行具体分析计算。
1.1 3号高加端差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计算
3号高加端差为16℃,较设计值高14℃,造成1段抽汽量减少,减少的抽汽继续在汽轮机中作功,使蒸汽作功增加,即蒸汽等效热降增加,其值为:
ΔH=Δt8.η8=25.855(kJ/kg)
--3号高加端差与设计值的差值;
η8--1段抽汽的抽汽效率。
由于3号高加端差较设计值高,使给水温度降低,主蒸汽循环吸热量增加;同时,由于1段抽汽减少,2段抽汽变化不大,再热蒸汽量增加,再热蒸汽循环吸热量增加。蒸汽循环吸热量合计增加值:
ΔQ=Δt8+Δt8(1-7/q7)σ/q8=71.90(kJ/kg)
式中 σ--1kg再热蒸汽的吸热量;
7--1kg疏水在2号高加中的放热量;
q7--1kg抽汽在2号高加中的放热量;
q8--1kg抽汽在3号高加中的放热量。
汽轮机装置效率为:
ηi′=(H0+ΔH)/(Q0+ΔQ)=42.27%
式中 H0--设计工况新蒸汽等效热降;
Q0--设计工况新蒸汽循环吸热量。
汽轮机装置效率相对下降:
δηi=(ηi′-η0)/ηi′=-0.379%
式中 η0--设计工况下汽轮机装置效率。
汽轮机热耗增加:
Δq=q0.δηi=31.84(kJ/kg)
式中 q0--汽轮机设计热耗。
发电煤耗增加值:
Δb=b0.δηi=1.220[g/(kW.h)]
式中 b0--机组设计发电煤耗。
1.2 2号高加端差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计算
2号高加端差为11℃,较设计值高9℃,造成2段抽汽量减少,蒸汽作功能力增加;同时,2号高加出力不足,由3号高加补足,使1段抽汽量增加,蒸汽作功能力降低。蒸汽作功合计变化量:
ΔH=-Δt7(η8-η7)=-1.017(kJ/kg)
式中 η7--2段抽汽的抽汽效率。
由于1、2段抽汽量的改变,使再热蒸汽量及再热蒸汽循环吸热量增加,再热蒸汽循环吸热量增加值:
ΔQ=Δt7.σ[1/q7-(1-7/q7)/q8]
=0.4100(kJ/kg)
汽轮机装置效率:
ηi=(H0+ΔH)/(Q0+ΔQ)=42.39%
汽轮机装置效率相对下降值:
δηi=(ηi′-η0)/ηi′=-0.0944%
1.3 1号高加端差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计算
1号高加端差10℃,较设计值-1℃高11℃,使蒸汽作功下降,其下降值:
ΔH=-Δt6(η7-η6)=-5.642(kJ/kg)
式中 η6--3段抽汽的抽汽效率。
由于3号高加的出力不足,由2号高加补足,使2段抽汽量增加,再热蒸汽循环吸热量减少,其减少值:
ΔQ=-Δt6.σ/q7=-10.94(kJ/kg)
汽轮机装置效率为:
ηi′=(H0+ΔH)/(Q0+ΔQ)=42.39%
汽轮机装置效率相对下降值:
δηi=(ηi′-η0)/ηi′=-0.0944%
1.4 4号低加端差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计算
4号低加端差8℃,较设计值高7℃,使蒸汽作功下降,其下降值:
ΔH=-αH.Δt4(η5-η4)q4/
(q4+Δt4)=-0.964(kJ/kg)
式中 αH--经3、4号低加的凝结水量占主汽量
的份额;
q4--1kg抽汽在4号低加中的放热量;
η5--4段抽汽的抽汽效率;
η4--5段抽汽的抽汽效率。
由于4号低加端差过大,使蒸汽作功下降,但不影响蒸汽循环吸热量,汽轮机装置效率相对下降值:
δηi=(ηi′-η0)/ηi′=ΔH/
(H0+ΔH)=-0.0802%
1.5 3号低加端差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计算
3号低加端差10℃,较设计值高7℃,使蒸汽作功下降,其下降值:
ΔH=-αH.Δt3(η4-η3)=-0.977(kJ/kg)
式中 η3--6段抽汽的抽汽效率。
汽轮机装置效率相对下降值:
δηi=ΔH/(H0+ΔH)=-0.0813%
1.6 2号低加端差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计算
2号低加端差20℃,较设计值高16℃,使蒸汽作功下降,其下降值:
ΔH=-αn.Δt2(η3-η2)=-1.615(kJ/kg)
式中 αn--经1、2号低加的凝结水量占主蒸汽
量的份额;
η2--7段抽汽的抽汽效率。
汽轮机装置效率相对下降值:
δηi=ΔH/(H0+ΔH)=-0.1345%
1.7 1号低加端差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计算
1号低加端差25℃,较设计值高21℃,使蒸汽作功下降,其下降值:
ΔH=-αn.Δt1(η2-η1)q2/
(q2+Δt1)=-4.685(kJ/kg)
式中 η1--8段抽汽的抽汽效率;
q2--1kg抽汽在2号低加中的放热量。
汽轮机装置效率相对下降值:
δηi=ΔH/(H0+ΔH)=-0.391%
以上计算结果汇总于表1。
表1 加热器端差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1995年)
项 目
1号低加
2号低加
3号低加
4号低加
1号高加
2号高加
3号高加
加热器端差设计值/℃
4
4
3
1
-1
2
2
加热器端差实际值/℃
25
20
10
8
10
11
16
装置效率相对下降/%
0.391
0.1345
0.0813
0.0802
0.0944
0.0944
0.379
汽轮机热耗升高/kJ.kg-1
32.84
11.30
6.83
6.73
7.92
7.92
31.84
发电煤耗升高/g.(kW.h)-1
1.259
0.433
0.261
0.258
0.304
0.304
1.220
单机年多耗标煤/t
1259
433
261
258
304
304
1220
注:发电量按10亿kW.h计。
表2 加热器端差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1998年)
项 目
1号低加
2号低加
3号低加
4号低加
1号高加
2号高加
3号高加
加热器端差实际值/℃
16
14
9
7
7
8
8
装置效率相对下降/%
0.227
0.0833
0.0697
0.0688
0.0708
0.0708
0.165
汽轮机热耗升高/kJ.kg-1
19.07
7.00
5.85
5.78
5.95
5.95
13.86
发电煤耗升高/g.(kW.h)-1
0.731
0.268
0.224
0.222
0.228
0.228
0.531
单机年多耗标煤/t
731
268
224
222
228
228
531
注:发电量按10亿kW.h计。
表3 加热器端差高于设计值10℃时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项 目
1号低加
2号低加
3号低加
4号低加
1号高加
2号高加
3号高加
装置效率相对下降/%
0.189
0.0833
0.116
0.115
0.0802
0.114
0.284
汽轮机热耗升高/kJ.(kW.h)-1
15.87
7.00
9.74
9.66
6.74
9.58
23.85
发电煤耗升高/g.(kW.h)-1
0.609
0.268
0.373
0.370
0.258
0.367
0.914
用上述计算方法,取1998年一季度4号机组热力试验数据,计算结果见表2。
为便于横向比较,设加热器端差高于设计值10℃,用上述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见表3。
1.8 计算结果分析
从表3可看出,每台加热器端差对机组经济性有程度不同的影响,而3号高加和1号低加的影响程度更大。由此可得出结论:高加、低加对机组经济运行同样重要。
从表1、表2可看出,通过设备的治理、系统改进及加强回热系统运行调整,高、低压加热器的端差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目前回热系统各加热器的端差仍较设计值高6~12℃,对机组经济性影响较大,如1号低加端差较设计值高12℃,使机组年多耗标煤731t。
2 除氧器余汽冷却器对机组经济性影响的计算分析
除氧器余汽冷却器的冷却水为凝结水,原设计冷却水取自3号低加出口,现部分机组改到1号低加出口,现用等效热降法对两种运行方式分别进行计算分析(余汽冷却器的冷却水量为30t,即αy=0.0491,冷却水温升为0.5℃,即Δt=2.09kJ/kg)。
2.1 冷却水取自1号低加出口的计算
除氧器余汽冷却器的冷却水取自1号低加出口,经余汽冷却器加热后进入除氧器。由于除氧器排汽量较少,余汽冷却器中冷却水的焓升很小,远低于4号低加的出口水焓,使除氧器入口水焓降低:
Δt=αY(t1+Δty-t4)/αH=-17.15(kJ/kg)
式中 αY--余汽冷却器的冷却水占主蒸汽量的
份额;
t1--1号低加出口水温;
t4--4号低加出口水温。
除氧器入口水焓下降,使除氧器的热负荷增大,4段抽汽增加,作功减少;同时做为冷却水的这部分凝结水不再经过2、3、4号低加,使5、6、7段抽汽减少,蒸汽作功增加。合计蒸汽作功变化(较余汽冷却器不运行时):
ΔH=αH.Δt4.η5+αH.αY(τ4.η4+
τ3.η3+τ2.η2)=-1.67(kJ/kg)
式中 τ4、τ3、τ2--分别为凝结水在4、3、2号低加中的焓升。
汽轮机装置效率相对下降值:
δηi=-0.139%
2.2 冷却水取自3号低加出口的计算
除氧器余汽冷却器的冷却水取自3号低加出口,使除氧器入口水焓降低,其降低值:
Δt=-5.01(kJ/kg)
蒸汽作功变化(较余汽冷却器不运行时):
ΔH=αH.Δt4.η5+αH.αY.
τ4.η4=-0.302(kJ/kg)
汽轮机装置效率相对下降:
δηi=-0.025%
上述计算结果汇总于表4。
表4 除氧器余汽冷却器运行方式对机组经济性的影响
项 目
1号低加出口
3号低加出口
装置效率相对变化/%
-0.139
-0.025
汽轮机热耗变化/kJ.kg-1
11.67
2.1
发电煤耗变化/g.(kW.h)-1
0.447
0.080
单机年多耗标煤/t
447
80
注:发电量按10亿kW.h计。
2.3 计算结果分析
由表4可看出,从整个热力系统来讲,尽管除氧器余汽冷却器利用了除氧器排汽的热量,但却使机组的经济性略有下降;原设计方式,即冷却水取自3号低加出口,使机组发电煤耗升高0.008g/(kW.h),机组经济性略有下降;冷却水位置改到1号低加出口,使机组发电煤耗上升0.477g/(kW.h),年多耗标煤477t,机组经济性下降较多。
3 结论及建议
目前回热系统中加热器的端差高于设计值6~12℃,对机组经济性影响较大,说明回热系统的节能潜力很大。建议从提高检修质量和运行调整上做工作,以改善加热器经济运行状况。
目前部分机组除氧器余汽冷却器的冷却水位置已改到1号低加出口,这种运行方式不合理,建议恢复原设计方式,即冷却水位置恢复到3号低加出口。
作者单位:大同第二发电厂(大同037043) 王 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