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多米诺体系看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手法与五项原则
2013-09-13 00:34:18
【这篇文章本是缘于学校留的一个作品分析的假期作业,只不过要准备一个稍正式一些的汇报,于是把主要内容写在这里,希望在此方面能有更多交流,也算给自己组织语言、梳理思路。不足或遗漏之处还望指正】
一切都还要从20世纪初期的欧洲说起。工业革命的爆发把人群集中到了城市里,但却没有足够的房子给他们住,廉价而舒适的住宅供不应求。然而在这个时期,人们(或者说统治层)对于“住宅”的认识仍然被后期人文主义统治着,学校里对于建筑的教育也被学院派把持着。在工业革命为社会变革创造着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人们的居住问题这一基本矛盾却越来越激化。
也是在这个时候,年轻的柯布逐渐意识到“建筑不应得以抽身于工业化之外”[1],革命的浪潮更应漫及“居住”这一基本领域。这位时代的天才面向社会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们已经走到死胡同里了,必须找到一条出路。如若不然?革命。”[2]
柯布的战斗以他在报告中的一段回忆拉开序幕,他回忆曾在远洋轮船上度过了从波尔多(Bordeaux)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十五天,在这段日子里,他与其余世界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他住在一间狭小但精致的船舱里,这个船舱的尺寸是这样的——卧室3米×3.10米,卫生间与入口空间3米×2.15米,总共是3米×5.25米=15.75平方米。根据柯布的描述,这件船舱里还有两张床、一张桌子、一个很大的洗脸盆、一个放内衣的柜子、几张放洁具用品的抽屉、几面镜子、大量钩子、各种电灯以及卫生间里的各种洁具——看似狭小的房间里,其实容纳了旅行人士居住的各种需求,称得上是“豪华”住所,一个人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过得很愉快。关于食物与男仆的问题柯布经过计算——因为船上的服务都是统一供应的——仅需要1/40个厨子与1/20个贴身男仆总共3/40个佣人就可以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而这就是生活的成本了!
柯布举这样的例子,意义不言自明:建筑也应工业化;建筑应像轮船、飞机、汽车这样工业革命的产物学习,类似船舱般大小的空间即可满足人们舒适生活的需要了,不需要更多的装饰与多余的空间!
早在1908年,贝瑞就为柯布打开了钢筋混凝土这扇大门,而1914年爆发一战,战时对住宅更加强烈的需求催化了柯布的天才构想,终于在这年提出了“多米诺住宅”(the Dom-Ino Houses)的解决方案。下面请看柯布在1914年的手稿:
图1 柯布手稿-初期构想
柯布研究了佛兰德斯(Flandres)一些历史住宅建筑(左上图)后得出多米诺的雏形,关于右上角的几条自由曲线我猜想那是对周边景观的描述,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柯布已经对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有所思考,是否也是之后提出的架空城市景观与屋顶花园的前身呢?而左中图,柯布在矩形平面上画了六根柱,并“尝试了无数种平面组合,一切都有可能”[3],这也就是自由平面的前身吧。这里请大家注意柯布被我圈出来的这六根柱的位置,可不是随便画上去的,在这背后又藏着他对多米诺体系结构形式的更深一层的构想,这个我下面会提到。右中图呢则是柯布“发明”的带形窗与窗墙,即我们现在说的“横向长窗”与“玻璃幕墙”。最下面的图是他关于标准构件拼装的构想。这便涉及到多米诺住宅的使用方法,于是请看第二张手稿:
图2 柯布手稿-装配与使用
这种住宅可以如“机器”般在工厂中预制完成,然后卖给使用者,使用者拿到骨架后,可以采用以下装配方式:
1)分户墙。即户与户之间的隔断,“每栋房子都有两根钢柱……泥瓦匠已经在墙里预埋了两组钢支架,每组两个。”[4]从这里我们看出首先多米诺骨架还存在变体,其次它的空间其实可以更集约,再次组装方式也不是单一的(如右上图的三个“半房”拼接),最后注意这里是底层架空的,还有那标志性的室外楼梯! 架空空间中那寥寥几笔是人还是配景?不管怎样,看来底层架空的理论已经在柯布脑中越来越清晰了。而在柱墙混合承重的结构设计中我们好像又可以看到雪铁龙住宅的影子。
2)外墙。一面窗墙或者一条带形窗,围绕其四周的是镀锌金属板。
3)围护墙和隔墙采用压缩稻草、木屑压缩板或者软木制成。符合战时需求,普通大众也负担得起。
而中部柯布自绘的社会等级金字塔图也说明了,对居住需求最强烈的是最下层的普通大众,却被“学院派”压在身下,统治着建筑教育的认识与思想。
下面我借助柯布全集中给出的平立剖面图依次来对多米诺体系做各个方面的分析。首先看楼板剖面图。
图3 楼板剖面图
我在研究这张图的过程中,产生了两个疑问,我的初衷可以说也是为了解决这两个疑问而做了这些探讨。疑问如下:
疑问1:楼板剖面上明确地画了8根柱,而为什么那张经典透视图和许多地方将其柱的数量描述为6根?
疑问2:楼板剖面的左上角为何无故缺掉一块?而缺掉的这一角也在那张经典的透视图中体现出来。
先把疑问放在一边。在这张图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楼板的构造,是存在暗梁的(这在下面骨架的纵剖面图中也能看出),其次就是柯布的模数,在这里,柱的位置与间距是模数化的,采用的是2.5-5-5的模数,在后面的设计中柯布的模数会愈加富有秩序性与灵活性——五米的跨度适应了混凝土单向板的经济性,同时又可以容纳两个2.5m的空间(如停车位或者一部楼梯),利用两种模数有利于将服务空间、交通空间(楼梯的位置)与主要居室分开,使空间划分更明确和富有节奏感。在柯布之后的作品中,如萨伏伊的模数为4.75m,马赛公寓4.8m,他的模数理论将日趋成熟。
多米诺体系的平面对于柯布的新建筑五点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砌体结构向框架结构的转变解放了墙体,空间变得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快速组织设计,柯布才得以提出“自由平面”的经典理论,而仅此一点理论就几乎决定了现代主义空间中平面设计的走势——平面的自由不是墙体的自由蜿蜒,而是人在其中行走的自由。建筑第一次将人的“运动”概念纳入了设计。
后人有从柯布的手法中归纳出几点原则,例如其中的交通流线环通原则(即尽可能地围绕核心或厨卫空间组织环形封闭流线,通过开门、走廊使人们的路线首尾相连)与空间设计中的轴网设计,从中我们看到,多米诺体系作为柯布初期的设计为其之后的成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相应地,承重方式的改变使柱得以脱离墙体——虽然柯布在之后的几个作品中并未有意识地强调该项操作,但这作为一种由技术革新带来的新型结构形式已经逐渐渗透到柯布的空间营造手法中——从而解放了立面,“横向长窗”与“自由立面”的构想得以施展。
图4 骨架的纵剖面图
从骨架的纵剖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点:屋顶排水方式与架空的基础。
1)屋顶排水方式。我们看到这里主要的排水方式为倾斜屋面排水,平面的8根柱中其中一根是排水柱。可将其理解为柯布对“箱体”建筑的定义与形体轮廓的控制。这里不妨对比妹岛的“直島海の家”(Naoshima Ferry Terminal)。见下图。同样是通过屋顶找坡的排水方式,妹岛算不算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了呢?
图5 直島海の家
2)架空的基础。据柯布自己描述,底层架空的初衷其实只是为了让这些小住宅可以适应各种地形。只是柯布的城市规划研究做着做着才发现架空的底层可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便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支撑设计。我将其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利用空间。如可以用作车库。
②考虑到城市整体景观,结合柯布架空城市的构想,底层架空是作为一种城市景观的延续。
③解决交通问题。这也在他的城市规划报告中被明确提出。可参考他的另外几张手稿,我就不一一贴出了。
④为其理论提供更多的普适性。多米诺住宅的普适即为理论的普适。
这样我们就分析完了多米诺体系的基本图。关于我上面提到的两个疑问,我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写在下面,欢迎交流。
疑问一:柱子的数量。柯布对于无重力或者结构的“轻盈”一直有着强烈的向往。这就如同多米诺的楼板在形象上看不到梁,因为任何结构的暴露都暗示着力,而为了追求轻盈柯布试图把力藏匿于楼板之中。在这里,有争议的柱子是位于楼梯外侧的两根,恰好是悬挑的部位。我猜想柯布的那张经典透视或许是一种强调,一方面他表现了这架楼梯是彻底的悬挑,另一方面又“藏起”结构,暗示这部分的轻盈(或许也是整体的轻盈)。另外,根据柯布自己举出的几个例子,多米诺体系应该存在着一些变体,具体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这也许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实地分析受力情况吧。
疑问二:缺失的一角。彼得·艾森曼在他的《现代主义的角度——多米诺住宅和自我指涉符号》一文中,对该楼梯缺口部位做了详细的介绍。他认为多米诺体系中每个构建位置、尺寸有“超越功能和使用而存在的有意识的操作意义”,“论述这一有意识的操作所形成的自我指涉性是建筑学对从人文主义到现代主义转换的反应”,而且“是否具有意识的操作”这一问题区分了“房子(building)”和“建筑(architecture)”,同样也形成了建筑物和雕塑(sculpture)、几何形式(geometry)之间的本质差异。[5]
由于柯布本人在一些图纸中显示楼梯时每个多米诺之间的连接件,我们可以假设楼梯所在位置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设定的。这样的话,关于楼梯与楼板的位置,就出现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种位置关系,它们分别是楼板延伸到楼梯外侧、中部与内侧。
图6 艾森曼对多米诺楼梯的解读
而柯布最终选择了中间的一种形式:楼板眼神到楼梯的中部,楼梯一半落在楼板上,另一半在楼板外。在这种情况下的两个切除部分,不论增加或者减去,都可以同时阅读。而由于柯布通过柱子在平面上的位置预留了延长平面的可能(这个下面会详细解释),暗示了通过外部进入楼板空间,而非在内部通过表面穿透进入下一个平面的方式。因此,楼梯的位置产生了两个相对的可能性——允许多个住宅单元拼装形成体系,也默认它作为独立住宅的可能。所谓形式体现功能,柯布也许是在用这样隐晦又巧妙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多米诺体系的精髓,宣扬着它那卓越的适用性。
这样我也为自己的疑问找到了一些答案,虽然都只停留在猜想或推测的阶段,但我也能据此为基础进行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
首先将对前面一直提到的,柯布在多米诺平面上预留的暗示做出解释,进而分析该结构体系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对后世建筑师的广泛影响,然后简介柯布的建筑风格,最后附上一点我对多米诺体系的评价。过程中我虽极力保持客观,但资历尚浅、难免主观,欢迎各位交流探讨,疏漏之处还请指正。
柯布在多米诺体系的平面上预留的暗示。这里还请大家细心观察平面与透视,请注意“柱”与“楼板”的关系,在透视图或平面图中我们看出,柱与楼板边缘普遍表现为一种“相离”的关系,距离大约为三块混凝土单向板的宽度。 见下图中我在楼板剖面图中的彩色标注。
图7 楼梯剖面注释
首先我们看图中,被红色虚线圈起来的矩形部分,是6根柱加上楼板的正常承重结构,而虚线外缘则为悬挑的部分,所谓柱与楼板边缘相离,说的即是这种位置关系。我们设相离的距离为a,则楼梯的宽度为2a,那么大家请注意看,楼板横向皆为a,而纵向一侧为2a,另一侧则为0(柱与楼板边缘齐平),再看下图8,多米诺连接而成的社区,而连接部位都是“楼梯”。综上,结合这两幅图的分析,我们能看出什么结论了吗?
没错,柯布通过首先给我们一种相离的印象,再通过纵向打破这种印象的方式,向我们暗示了住宅的水平(纵向)延伸性。这也可以从另一种角度解释,为什么住宅的柱子数量会有变化,如在图7中用蓝色方框圈出的四根柱,正是住宅连接处的连接构件,是再一次的形式反映功能。
图8 由多米诺住宅连接而成的社区
关于多米诺体系的意义,首先为柯布在 1926年提出的新建筑五项原则打下了基础,其次影响了柯布在之后建筑中的造型与空间营造手法,最后再由柯布更多基于其上的杰出作品与理论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
其中一点重要的意义是,在它出现之前的人文主义时期的建筑统统是以形式端庄、气势恢宏的石材墙体围合空间,由于技术的限制,窗尚不能开得太大,这种结构形式形成的空间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封闭而向心的,而多米诺框架结构的出现,解放了墙体,暗示了楼板的水平延展性,这便消解了石材墙体带来的封闭感,并使空间由离心趋于均质。这对之后诸如拉罗歇、萨伏伊的出现,不能说没有深刻的意义。
而提到均质,不能不提的另一个人就是密斯。如果说柯布的多米诺住宅是用由楼板加隔墙限定空间的方式取代了之前的石墙内向结构,而这个严谨而固执的德国人则更进一步,干干净净地拨掉了围护墙,仅用楼板限定空间,正所谓少即是多。1929年德国馆流动空间的出现让世人为之一惊,1950年范斯沃斯的落成则标志着其均质空间的理论日趋成熟,我们肯定密斯的才华,但也不能否认天才的柯布为他做了一块踏板,助他一飞冲天。
同样站在柯布巨人肩膀上的建筑师数不胜数,如丹下健三、奥斯卡·尼迈耶等人,他们也许只是吸收了柯布的一部分理论,便取得了无数耀眼的成就。
图9 范斯沃斯住宅(从某种角度上有多米诺的影子)
对于柯布的建筑风格,后人普遍将其归结为两种,第一种是多米诺(雪铁龙住宅),另一种是Monol系列住宅。“雪铁龙住宅(1920年)源于把住宅比喻为类似轿车的装置,具有精密的功能和明确的空间构成。平面由两个正方形构成,墙体左右平行,结构单纯,室外还设有楼梯。”[6]而Monol系列住宅(1919)是由板状屋顶的连续和支撑其的墙壁构成的体系,就是以“板”为基本单元的水平连续空间,追求屋顶的造型,刻意展示从地坪上引申出来的形态,努力将自然界的材料融入到建筑中,“以期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哦能够以,就是受大自然的启发,对多米诺型建筑技术的灵活展开应用。”[7]
最后是个人基于以上研究基础的一点看法。
对于多米诺体系的出现,是基于柯布对时代特征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而这却成为了柯布日后五项原则与架空城市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不可或缺的贡献,可以说它的理论指导意义已经逐渐超过了它的设计初衷。其杰出的光彩已不必赘述,而最后要说的是它依然存在的几点局限性。
1)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其本质的驱动力是资本与利益,而柯布对时代矛盾的解答过程却不是以资本与利益、而是以“人”为基础展开思考的,这在本质上就与资本主义社会有所出入,因此在当时是很难得以大面积得生产与实现的(虽然在小规模内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没有哪个资本家愿意投资本钱来为相对底层的工人盖房子。所以柯布的构想是带有乌托邦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虽然这并不妨碍它所达到的理论成就。
2)新建筑的五项原则发端于多米诺体系,而多米诺体系是框架结构,因此这五项原则也是只适用于框架结构。这在当时也许象征着进步的意义,但在建筑结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的历史进程中却不免有着自身时代技术的限制。
3)柯布希望找到一套体系,并用一些特定的比例和数据来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式,这本来就是理想化的。虽然柯布在《走向新建筑》及城市规划汇报中曾多次强调,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与自然相容的,世间万物有法可循,因此也存在一套“万能模数”给世间建筑以秩序。这种想法仍然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也并不排除柯布有想神化自己的可能。但后人证实他的模数并非那样好用——是世间万物因势造型,还是当代巨擘棋输一招,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仰望他丰腴羽翼的天才光辉,照耀了一代又一代人。
注释:
[1] [2] [3] [4] 参考引自:《人性化尺度的住所》,柯布于1929年10月10日在精密科学学院的讲座。
[5] 参考引自:《现代主义的角度——多米诺住宅和自我指涉符号》,彼得·艾森曼。
[6] 参考引自: [日]富永让.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7] 参考引自:《建筑的散步路——论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空间构成》,作者不详.
图1.2摘自《精确性——建筑与城市规划状态报告》 勒·柯布西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图3.4.8摘自《勒·柯布西耶全集 第一卷(1910-1929)》,W·博奥席耶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图5摘自forca兄的文章《[日(本)记]——聪明的妹岛桑》
图6摘自《现代主义的角度——多米诺住宅和自我指涉符号》,彼得·艾森曼。
其他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法]勒·柯布西耶. 精确性——建筑与城市规划状态报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 [法]勒·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 [瑞士]W·博奥席耶编著. 勒·柯布西耶全集 第一卷(1910-1929).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4] [日]安藤忠雄研究室编. 勒·柯布西耶全住宅. 宁波出版社。 2001.
[5] [日]富永让. 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 [美]彼得·艾森曼. 现代主义的角度——多米诺住宅和自我指涉符号.
[6] 王琨. 镜像空间:多米诺体系的多重性建构.
[7] 邹青. 对柯布西耶和密斯“匀质空间”的比较研究——从萨伏伊别墅到范斯沃斯住宅.
[8] 石雅云. 举例论证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具有乌托邦和理想主义色彩.
[9] 作者不详. 建筑的散步路——论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空间构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