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颈椎病手术后八种颈椎康复法:
1、良好睡姿卧床时:不用戴颈托;保持良好的睡姿,取侧卧或仰卧时,头颈部、胸腰部保持生理曲度,双髋及双膝呈屈曲状,翻身要轴线。
2、合理用枕:枕头的高度,仰卧位时为其本人的拳头高度;侧卧时,枕头的高度应为一侧肩膀的宽度。
3、术后防颈部外伤:尤其防止在乘车急刹车时颈部前后剧烈晃动。引起损伤。所以,在出院乘车回家时,最好应平卧车上(可弯腿,下肢屈曲),戴好颈托。术后一年之内也应当小心,避免颈部的突然受力以及颈部外伤,以防止术后症状再次加重。
4、四肢功能锻炼:应当积极锻炼四肢的肌肉力量及功能活动。上肢的锻炼,包括肩臂腕的活动以及握拳练习,还有手的精细动作的训练,如穿针、拿筷子、系衣扣等,或者通过健身球的练习增强手的力量和灵活性。
下肢的锻炼,包括股四头肌的收缩练习、踢腿、抬腿等动作的练习,患者也可在家属和陪护人员的陪同或搀扶下练习行走,以增强下肢力量,尽早恢复下肢(行走)功能。
5、背肌锻炼:在佩带颈托下,应当渐渐开始进行项背肌的锻炼。这样有益于改善(增进)颈项部肌肉的血液循环,改善颈部劳损等症状,同时可防止项背肌的废用性萎缩,增进肌肉力量的恢复,特别是颈椎后路手术病人,应当长期坚持锻炼。
6、颈部保暖防湿: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俱裂。中医认为颈椎病因多与风寒温邪有关,故颈部的保暖防湿十分重要。颈椎病术后还应防止感冒,否则会加重症状。
7、正确工作体位:应避免过于低头,尤其是“埋头”工作的人群应隔时调整颈部姿势,并适当活动颈部。这样有助于增进颈椎部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肌力,保持患椎的稳定性。
8、全身锻炼:每周应定期进行全身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在复诊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加游泳,同时注意防寒保暖。
腰椎术后锻炼:
1、 术后当日,完全性瘫痪者卧气垫床;其余者卧硬板床。肢体功能位,下肢外展15°~30°,外侧垫枕或穿丁字鞋,保持踝关节90°中立位,防止足下垂及内翻畸形,双上肢屈伸及抬举活动,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完全瘫痪者除外,10次/组,3组/天,以防萎缩,因股四头肌萎缩在制动3天便可发生。
2、 术后1~2天,腹式深呼吸咳嗽咳痰,叩拍胸部,呼气末时,双手掌在肋弓下缘用力向后上方按压,促进肺的回缩助咳痰,吹气球或鼓腮等锻炼,以防呼吸功能低下,预防肺感染。足背伸或被动牵拉跟腱至踝关节90°,保持10秒后放松,或足蹬床尾及用牵引带牵拉足底部至踝背伸,以防足下垂。肌力0级时拍打、提拉、揉搓肌群的肌腹,并点穴肌群的起止点,从上至下给予感觉刺激。
3、 术后3天,双手托臂抬起,下肢肌力1~2级时,床上平面滑动;或滑板向上滑动下肢。肌力3级时,交替直腿抬高<30°,屈伸、内收,外展及旋转等锻炼。肌力= 级时,抗阻锻炼。
4、 术后4~7天,上肢负重锻炼,双手握哑铃或沙袋平举、上举、交叉举。下肢肌力4级时,胫前系沙袋、直腿抬高<30°,以防过度屈髋时牵拉刺激神经,不利于脊髓休克期水肿的消退和脊髓功能恢复。
5、 术后8~10天,渐进性抗阻锻炼,扩胸器行上、下、左、右各方向扩胸运动,以增强上肢及胸背部肌群的协调性;下肢抗阻锻炼,足蹬或足牵拉扩胸器,以增强下肢肌群的协调性。
6、 脊柱稳定的术后2周,自主翻身,五点式腰背肌锻炼,俯卧或侧卧行膝关节全范围的锻炼,0°~135°~145°。
7、 术后3~5周,双手抓住吊环体向上,双手支撑挺胸或伸肘外展抗阻锻炼,增强肱三头肌肌力和上肢。胸背及腰臀部肌力。
8、 术后8~12周,起坐屈曲锻炼,但锥板植骨融合术3个月后再进行,逐渐达到直立坐位后1~3周,再持拐下床或轮椅训练。
9、 注意事项N 运动顺序先远端关节,逐渐到近端关节,运动范围早期除屈髋小于30°外,其余关节均应达到生理性ROM,锻炼时不可操之过急,腰椎损伤伴截瘫者,需等待骨折愈合后做起坐锻炼。关节运动前,先固定近端关节,缓慢有序,避免冲击性粗暴牵拉,以防损伤,活动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运动量以轻度疲劳为度,不可劳累过度,以防止影响以后的锻练。
腰椎骨折术后早期肢体锻炼程序原则:
1、 积极主动参与原则;
2、 安全持之以恒原则;
3、 早期循序渐进抗阻原则,增进耐力锻炼用轻负载多重复方法,增进肌力用重负载少重复方法;
4、 重点突出与全身康复相结合原则,如伸肘支撑是锻炼肱三头肌肌力,是局部的,但是对以后双上肢支撑躯干,从床上移到轮椅上的动作需要三头肌的力量举起躯干的重量,又需要一定耐力将躯干移动至轮椅上,这就是整体康复,出院后出现各种并发症,考虑主要原因:与糖尿病及瘫痪体质差,康复意识差有关。
胸腰椎术后康复方案(石家庄交通医院)
注意事项:
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患者自身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
2. 胸腰椎伤病所致功能障碍的恢复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差别很大,难于预测术后恢复时间及程度,需做好长期坚持练习的思想准备,要将功能练习生活化习惯化,可以完成的动作在生活中应尽可能自己完成,不得依靠他人帮助。否则将影响功能的进展。
3. 功能练习中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退,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
4. 肌力练习应每组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根据自身条件调整,但必须肌肉出现酸胀疲劳感。过多过少很难达到效果。肌力练习中应注意均匀呼吸,不得屏气。
5. 下肢练习,双腿均应完成,不可只练习肌力较差的一侧,否则下肢肌力不能达到平衡,很难恢复功能,并有可能在生活中发生摔倒等意外,造成新的损伤。
6. 神经功能的恢复(如异常的皮肤感觉,肢体的放射痛或不适等症状)需要一定时间,通常不会在术后马上消失,需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练习逐步恢复。
正确的翻身动作:
术后正确的翻身动作,是避免再次受伤至关重要的,必须严格保证!应采用“整体翻身”的动作,即翻身前(以向左翻身为例)先伸直左腿,尽量屈起右腿,右脚蹬住床面,右手伸到身体左侧抓住床边等。右手和右腿同时向左边发力,翻身时脊柱必须保持呈一条直线,不得弯曲和旋转,完成整体翻身动作。
早期可由家属帮助,在病人身后托住腰背部协助完成翻身动作,熟练后自行完成。
正确的坐起动作(及站立):根据不同手术情况决定坐起时间,绝对不能自行尝试!
在正确翻身后,从侧卧位开始,用一侧手臂的力量将身体撑起至坐稳,整个过程中脊柱必须保持呈一条直线,不得弯曲和旋转。早期可由家属帮助,在病人身后托住腰背部协助完成翻身动作,熟练后自行完成。
卧床数天后初次下地时,可能由于体位性低血压产生恶心,晕眩,甚至极个别人眼前发黑的感觉。属正常现象,注意保护不要发生摔倒等意外。逐渐增加站立及行走的时间,数天后即可缓解。
腹式呼吸:
为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排气。每小时应做1-2分钟腹式呼吸。即缓慢用力深呼吸,呼气时收缩腹肌“瘪肚子”,吸气时用力“挺肚子”。或可增加难度,吸气时收缩腹肌“瘪肚子”,呼气时用力“挺肚子”。在不引起伤口明显疼痛的前提下尽量用力完成。
功能练习:
术后功能练习的早期,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逐渐增加小负荷的耐力练习,即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连续练习,至疲劳为止。
术后一天
1.踝泵练习: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5分/组,1组/小时。(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维持神经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被动或主动直抬腿练习:仰卧位,早期最好由专业人员操作完成被动直抬腿动作(>70°为正常)同时进行微动牵伸。出院后由家属帮助2-3次/日。禁止暴力,疼痛应在耐受范围内。
术后三天:
1.腹肌等长收缩:仰卧位,上身向前、向上方向抬起用力(但只是腹部肌肉用力,绝对不可引起动作!),腹肌绷紧,腰部向下压床面。50-100次/日。
2.腰背肌等长收缩练习:仰卧位,做挺身动作,但只是腰部肌肉用力,绝对不可引起动作!感到腰背肌收缩即可。50-100次/日。
术后一周:
1.直抬腿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为1次, 5~10次/组,2组/日。如可轻松完成,可用枕头沙袋等重物为负荷增加难度。
2.站立及平衡练习:保护下双足分离,与肩同宽,脚尖正向前,下肢及腰腹肌肉收缩,努力控制身体正直姿势,保持平衡。在可控制身体平衡范围内前后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移动向一方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10分/次,2次/日。
术后两周或六周(根据术式及稳定度):
1.“双桥”练习:仰面平卧,双腿屈曲,双脚平放床上,用力蹬起,使臀部离开床面,尽量挺直身体,并保持平衡。保持10秒,10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10-20次/组,2-4组/日。
2.“燕式”背肌练习:俯卧床上,手背后,双腿并拢,腰部用力,使头及腿同时抬离床面。无痛前提下保持至力竭为1次,5次/组。2-3组/日。
3.“反卷”腹肌练习:仰卧,屈髋屈膝,双足平放床面固定身体。双手上举,指尖朝向天花板,上身抬起收缩腹肌使肩部离床(不弯腰!)。在无痛前提下保持力竭为1次,5次/组。2—3组/日。
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长时间坐姿,腰部后应垫一小软垫,以保持腰的前凸位置(腰挺直的姿势)。
2.不宜长时间弯腰工作,如必须,则应屈膝降低身体高度。
3.伏身拾物时,应屈膝下蹲捡起用腿部力量站起,不宜弯腰用腰的力量
在进行功能练习的同时,必须密切注意症状是否变化,如症状加重或变化后,可能不再适合以上练习。必须及时就医,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