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09年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 参评组别: B类
优秀教研成果评选活动参评教案 专业分类:机加工
课程名称:普通车床实训
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教案
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生产实习课教案纸
共 6 页第1页
课 题
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
审阅签名
审阅日期
授课日期
2009年 6月 11日第11周星期 四 第1-2 节
授课时数
2学时
(90分钟)
教学目的
1、 了解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方法。
2、 了解切断刀和切槽刀的组成部分和几何角度。
3、 掌握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巡回指导
教学重点
掌握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方法
预 习 及 课后作业
每人按照角度要求刃磨出一把切断刀,并上交
课前准备内容
图 样
见续页
器 材
眼镜,10×10×200钢条,落地式砂轮机,白刚玉砂轮
工 量 具
游标卡尺,150mm钢板直尺,油壶,毛刷,方钢条、车刀、眼镜
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生产实习课教案纸(次页)
第2 页
教学环节
内 容 要 点
时间
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人数,着装以及胸卡的佩戴情况,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中。
5分钟
入 门 指 导
讲 解 要 点
1、 了解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方法。
2、 了解切断刀和切槽刀的组成部分和几何角度。
3、 掌握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方法。
30分钟
演 示
黑板上及动手使用工具讲解演示
20分钟
布置 练习
切断刀的刃磨
巡回指导
让学生动手刃磨切断刀,及时发现指正学生在刃磨过程中存在问题并解答学生还存在疑问的地方(提问)。
30分钟
结束指导
对车刀刃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总结,对磨得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先发白钢刀让其刃磨,鼓励其再接再厉做得更好。对刃磨得不是很好的同学要求其继续刃磨练习,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5分钟
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生产实习课教案纸(续页)
第 3 页
时间分配及 备 注
入 门 指 导 内 容 及 步 骤
[5分钟]
[25分钟]
[复习旧课]:
1、常用车刀的材料和种类有哪些?
2、常用砂轮的种类有哪些?
[讲授新课]:
一、矩形切槽刀和切断刀的几何角度及种类
1、 切断刀的种类:
按刀具材料可分为 : (1)硬质合金切断刀
(2)高速钢切断刀
2、切断刀和切槽刀几何角度图示:
前 角:切断中碳钢,20-30度;切断铸铁0-10度
主后角:6-8度
主偏角:切断刀以横向进给为主 k=90度
副偏角:1-1.3度
副后角:1-3度
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生产实习课教案纸(续页)
第 4 页
时间分配及 备 注
入 门 指 导 内 容 及 步 骤
[40分钟讲解+演示]切断刀的刃磨全班练习时间约为三天
刀头宽度:刀头不能磨的太宽,不但浪费工件材料而且会使刀具强度降低引起 。
刀头宽度与工件直径有关,一般按经验公式计算
a=(0.5-0.6)√D
a(为刀头宽度,单位:毫米)
D(工件直径,单位:毫米)
刀头长度:刀头长度L不宜过长易引振动和刀头折断,刀头长度L可按下式计
L=H+(2+3)
L(刀头长度,单位:毫米)
H(切入深度,切断实心工件时,切入深度等于工件的半径)
切断空心工件时,切入深度等于工件的壁厚。
二、刃磨方法和步骤
1、选择砂轮、氧化铝和冷却液:
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生产实习课教案纸(续页)
第 5页
时间分配及 备 注
入 门 指 导 内 容 及 步 骤
[15分钟]
2、粗磨成形:
两手握刀,前刀面向上。按L×a首先刃磨右侧副后面使刀头靠左,成长方形。
粗磨左右副偏角和副后角,粗磨主后角。
3、精 磨:
a) 首先精磨左副后刀面,连接刀尖与圆弧相切,刀体顺时针旋转10-20,刀体水平旋转10---30,刀尖微翘30左右,同时磨出副后角和副偏角。刀侧与砂轮的接触点应放在砂轮的边缘处。
b) 精磨右侧副后角和副偏角。
c) 修磨主后刀面和后角60---80。
d) 修磨前刀面和前角50----200。
e) 修磨刀尖圆弧。
三、注意事项
1、卷屑槽不宜过深,.一般0.75-1.5㎜。卷屑槽太深前角过大宜扎刀,前角过大楔角减小刀头散热面积减小,使刀尖强度降低,刀具寿命降低。下图:
2、 防止磨成台阶形,切削时切屑流出不顺利,排屑困难,切削力增加刀具强度相对降低易折断。
3、 两侧副后角对称相等,如两副偏角不同,一侧为副值与工件已加工表面磨擦,造成两切削刃切削力不均衡,使刀头受到一个扭力而折断。
切断刀和切槽刀的刃磨生产实习课教案纸(续页)
第 6 页
时间分配及 备 注
入 门 指 导 内 容 及 步 骤
[5分钟]
4、 图示:
5、 两侧副偏角要对称相等平直、前宽后窄。图示:
6、 高速钢车刀要随时冷却以防退火。
7、 硬质合金车刀,刃磨时不能用力过猛以防脱焊。刃磨副刀刃时,刀侧与砂轮接触点应放在砂轮的边缘处。
四、总结:
1、对切断刀的刃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总结。
2、课堂情况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