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2022 学年第一学期初二年级期末素养练习
物理
本问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7 页,19 小题,满分 90 分,用时 60 分钟。注意事项:
(1) 开始前,学生务必准备、并调试好电子设备,确保练习期间摄像头全程打开,并能够看到答题者和桌面。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通过智学网输入正确答案。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
如果没有条件打印试卷,答案需规范的写在 A4 纸上,可参考答题卡的格式:答题结束后,拍照上传到智学网,确保照片清晰,上传期间不可关闭摄像头。
(4)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请选出一个正确或最优答案;每小题 3 共分,共 30 分)
(1)以下是一位中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估测,其中合理的是( )
• 体温约为 26℃ B. 眨一次眼约用 1min
C. 质量约为 50kg D. 手掌宽度约为 50cm
(2)下列四种现象中,其形成过程与清晨草叶上露珠的形成相同的是( )
• 飘渺的雾
• 雪白的霜
• 窗上的冰花
第 1 页/共 24 页
• 晶莹的雾凇
(3)下列四种现象中,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 手影的形成 B. 蜡烛通过小孔成像
C. 荷花的“倒影” D. “折断”了的铅笔
(2) 在“2014 年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智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晶体(熔点为 48℃).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 48℃左右,人即可饮用,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这主要是利用( )
• 海波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B. 海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C. 海波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D. 海波熔化吸热、液化放热
(3) 如图 是幼教机器人正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 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108m/s
• 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4) 如图所示,这个行程码是“通信大数据行程卡”,通过微信或支付宝二维码扫一扫,可以查询本人在疫
情期间 14 天到访地信息。查寻时用手机摄像头扫描这个行程码,当手机描行程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第 5 页/共 24 页
(1) 我们能看见行程码,说明行程码是光源
(2) 手机摄像头使用的是凹透镜
(3) 行程码应位于手机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4)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个行程码,是由于光在其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5) 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
• 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 禁止广场舞活动
• 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 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6) 中国设计制造的高铁列车,其平稳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有外国记者将硬币竖立在车厢的窗台上(如图所示),发现硬币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站台 B. 铁轨 C. 车厢的窗台 D. 路边的树木
(7) 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甲物质的密度随体积增大而增大
• 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
• 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4:1
• 体积为 5cm3 的乙物质,质量为 10g
(8) 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在分度盘左边,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 在称物体质量前,应先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 称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 称量时,向砝码盘中加砝码的顺序是由小到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作图题(填空题每空 11 分,作图题每题 44 分,共 121 分)
(9) 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10) 小明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内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的,寒冬,若将坐满了乘客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
(11) 篆刻爱好者小庆收藏了一枚印章,为了鉴别印章所用石料,他用实验室的器材测量了印章的密度。
(1) 图甲是他在实验室用天平测量印章质量时的场景,请指出他操作的不当之处: ;
(2) 改为正确操作后,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这枚印章的质量是 g;
(3) 小庆把印章放入装有 30ml 水的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丙所示。由此可以求出这枚印章的密度为 g/cm3 。
(12)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请画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13) 请在图中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保留作图痕迹)。
(14) 根据物体 S 和像 S ' 的位置,在图中找出凸透镜的位置并标明焦点的位置。
三、实验题(除特殊说明外,其余每空 1 分,共 27 分)
(15) 如图所示,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 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
(2) 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填测量仪器名称);
(3) 图中 AB 段的距离 sAB = cm,测得时间tAB = 1.6s ,则 AB 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4) 实验中可以发现vBC vAC ;(选填“>”、“<”或“=”)
(5)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6)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B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 AB 段的平均速度
vAB 偏 (选填“大”或“小”)。
(1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 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 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
(3) 接着小勇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 “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4) 始终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适当向左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5) 若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中心部分,像会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且变 (选填
“亮”或“暗”);
(6) 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将向 (选填“下”或“上”)移动,可以向 (选填
“下”或“上”)调节凸透镜,使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
(17) 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同时将水加热 16min;
A. 图甲中,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
B. 如图乙所示的是实验中观察到的情景,是水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景,气泡内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或“小液滴”);
C. 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的温度是 ℃;
D. 图丁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①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标准大气
第 6 页/共 24 页
压;
②请根据图像分析,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 。
四、计算题
(18) 小华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整个茶壶的质量为 256g,其中壶盖的质量为 50.8g,他把壶盖浸没在装满水
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体积是12.7cm3 ,则:
1. 请你帮小华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2. 求出制作整个茶壶所有材料的体积?
五、综合题(每空 1 分,共 5 分)
(1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路”上的热棒技术
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C~-2°C,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就要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水结冰,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鼓起来,冻土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严重危及铁路路基,火车极易脱轨.因此,为了使冻土层保持稳定,工程建设者们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项技术叫“热棒”。
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如图甲所示,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 2m,高出路面 2m,插入路基下 5m。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图乙是热棒的工作原理图。我们知道,酒精比水更容易变成气体,而液态氨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 易。当棒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态氮会吸热而变成气态氨,在管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蒸气上升至冷
第 7 页/共 24 页
凝段,与较冷的冷凝器管壁接触,放出热量,再通过冷凝器的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蒸气物质遇冷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管壁回流到下方一端,再蒸发,如此循环往复。正是液态氨在 “热棒”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它成了保持路基冻土的“冰箱”。
1. 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态氨会变成气态氨,气态氨跑到上方一端时会变成液体需要
(选填“吸热”、“放热”);
2. “热棒”能够保持路基冻土,是因为液态氨具有 的特性;
• 沸点高 B.沸点低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热棒工作时,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 B.散热片的作用是提高气态氨的吸热效果
C.热棒工作时,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D.冻土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要收缩
4. 热棒工作时,地面空气温度 (低于/等于/高于)冻土的温度;
5. 热棒具有独特的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 (向上/向下)传输,反向不能传热
22022 学年第一学期初二年级期末素养练习
物理
本问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7 页,19 小题,满分 90 分,用时 60 分钟。注意事项:
(1) 开始前,学生务必准备、并调试好电子设备,确保练习期间摄像头全程打开,并能够看到答题者和桌面。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通过智学网输入正确答案。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
如果没有条件打印试卷,答案需规范的写在 A4 纸上,可参考答题卡的格式:答题结束后,拍照上传到智学网,确保照片清晰,上传期间不可关闭摄像头。
(4)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请选出一个正确或最优答案;每小题 3 共分,共 30 分)
(1) 以下是一位中学生对自身情况的估测,其中合理的是( )
• 体温约为 26℃ B. 眨一次眼约用 1min
C. 质量约为 50kg D. 手掌宽度约为 50cm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体温约为 37℃,故 A 不符合题意;
• 眨一次眼约用 2s,故 B 不符合题意;
• 质量约为 50kg 是合理的,故 C 符合题意;
• 手掌宽度约为 10cm,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 下列四种现象中,其形成过程与清晨草叶上露珠的形成相同的是( )
• 飘渺的雾
第 9 页/共 24 页
B.
雪白的霜
(1) 窗上的冰花
(2) 晶莹的雾凇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晨草叶上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 A 符合题意; BCD.霜、冰花、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 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3) 下列四种现象中,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
A. 手影的形成 B. 蜡烛通过小孔成像
C. 荷花的“倒影” D. “折断”了的铅笔
【答案】C
【解析】
【详解】平面镜成像原理为光的反射;
第 10 页/共 24 页
A.手影的形成,利用的是光沿直线传播,故 A 不符合题意;
B.蜡烛通过小孔成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故 B 不符合题意;
C.荷花的“倒影”类似于平面镜成像,利用光的反射,故 C 符合题意; D.“折断”了的铅笔,利用光的折射,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4) 在“2014 年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小智同学发明了一种“神奇恒温杯”,他在双层玻璃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海波晶体(熔点为 48℃).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会迅速降至 48℃左右,人即可饮用,并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这主要是利用( )
• 海波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B. 海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C. 海波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D. 海波熔化吸热、液化放热
【答案】B
【解析】
【详解】开水倒入杯中后,此时海波晶体被熔化,此过程海波会吸收热量,当水的温度下降到 48℃以下时,此时海波会凝固,会放出热量,在此过程中水能较长时间保持水温不变。
故选 B。
(5) 如图 是幼教机器人正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 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108m/s
• 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故 C 不正确.
D、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故 D 正确;
第 3 页/共 24 页
故选 D.
6. 如图所示,这个行程码是“通信大数据行程卡”,通过微信或支付宝二维码扫一扫,可以查询本人在疫
情期间 14 天到访地信息。查寻时用手机摄像头扫描这个行程码,当手机描行程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 我们能看见行程码,说明行程码是光源
(2) 手机摄像头使用的是凹透镜
(3) 行程码应位于手机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4)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个行程码,是由于光在其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行程码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不是光源,故 A 错误; BC.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手机摄像头与照相机原理相同,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描行程码时镜头和行程码之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 B 错误,C 正确; D.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个行程码,是由于光在其表面发生了漫反射,故 D 错误。
故选 C。
(5) 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但同时广场舞的音响却给周边住宅楼休息的居民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你认为采取下面哪种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
A. 住宅楼的居民都戴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B. 禁止广场舞活动
C. 跳舞的大妈都戴一个播放音乐的耳机
D. 住宅楼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一、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消声;二、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三、在接收处减弱噪声——吸声.由题意知,为了使双方的利益都得到尊重,和谐相处,下
第 4 页/共 24 页
面方法最有效、合理的是选项 C,故选 C.
8.
中国设计制造的高铁列车,其平稳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有外国记者将硬币竖立在
车厢的窗台上(如图所示),发现硬币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站台 B. 铁轨 C. 车厢的窗台 D. 路边的树木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站台、铁轨、路边的树木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因此是运动的,故
ABD 不符合题意; C.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车厢的窗台位置没有改变,因此是静止的,故 C 符合题意。故选 C。
(20) 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密度随体积增大而增大
B. 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
C. 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4:1
D. 体积为 5cm3 的乙物质,质量为 10g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故 A 错误;
B.由图象可知,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如质量都为 2g),乙物质的体积较小,故 B 错误;
第 5 页/共 24 页
C.由图象可知,当甲物质的质量 m 甲=2g 时,V 甲=4cm3,V 乙=2cm3,
第 6 页/共 24 页
m甲
V
ρ 甲=
甲
2g
3
= =0.5g/cm3
4cm
当乙物质的质量 m 乙=4g 时,V 乙=2cm3,
m乙 4g
V
ρ 乙=
乙
= =2g/cm3
3
2cm
所以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1:4,故 C 错误; D.体积为 V 乙′=5cm3 的乙物质的质量:
m 乙′=ρ 乙 V 乙′=2g/cm3×5cm3=10g,
D 正确。
(21) 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指在分度盘左边,应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 在称物体质量前,应先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C. 称量时,被测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D. 称量时,向砝码盘中加砝码的顺序是由小到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天平调节平衡时,左偏右调,右偏左调,所以指针指在分度盘左边,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故 A 错误;
B.称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损坏天平,故 B 正确; C.称量时,应该是“左物右码”,且加减砝码用镊子,故 C 错误; D.称量时,向砝码盘中加砝码的顺序应由大到小,这样方便调换砝码,故 D 错误。
故选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填空作图题(填空题每空 11 分,作图题每题 44 分,共 121 分)
(22) 如图所示,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答案】 ①. 1 ②. 2.70 ③. 338.5
【解析】
【详解】[1]图中,刻度尺上 1cm 之间有 10 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 = 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5) 物体左侧与 1.00cm 对齐,右侧与 3.70cm 对齐,故物体的长度为
L = 3.70cm -1.00cm = 2.70cm
(6) 图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 0.5min,指针在 5min 和 6min 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 0.1s,而大盘指针在 38.5s,因此秒表读数为 5min38.5s,即:338.5s。
(23) 小明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内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的,寒冬,若将坐满了乘客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
【答案】 ①. 凝华 ②. 液化 ③. 内
【解析】
【详解】[1]小明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内一段时间,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会使得铝罐周围的空气温度瞬间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罐外壁凝华形成霜。
[2][3]寒冬,若将坐满了乘客的汽车门窗紧闭,由于车外的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会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内侧。
(24) 篆刻爱好者小庆收藏了一枚印章,为了鉴别印章所用石料,他用实验室的器材测量了印章的密度。
(4) 图甲是他在实验室用天平测量印章质量时的场景,请指出他操作的不当之处: ;
第 10 页/共 24 页
(5) 改为正确操作后,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这枚印章的质量是 g;
(6) 小庆把印章放入装有 30ml 水的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丙所示。由此可以求出这枚印章的密度为 g/cm3 。
【答案】 ①. 用手直接拿砝码了(或调节天平时没有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②. 14.4
③. 2.88
【解析】
【详解】(1)[1]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要用镊子拿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以免砝码粘上汗液导致砝码生锈,从而影响了测量的准确性;在测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应该先把游码先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2]由图乙可知,砝码的质量为 10g,游码左侧对应的示数为 4.4g,则印章的质量为砝码的质量加游码示数为 14.4g。
(3)[3]由图丙可知,印章的体积为 35mL-30mL=5mL,则印章的密度为
r= m = 14.4g = 2.88g/cm3
V 5cm3
(25) 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请画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度数。
【答案】
【解析】
【详解】入射光线与水面相交于 O 点,O 为入射点,过入射点 O 点作水面的垂线,即为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空气中的角大,即折射光线比入射光线更靠近法线,过 O 点画一条比 AO 更倾斜的直线,即为折射光线,故如下图所示:
(26) 请在图中作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
【详解】先作出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27) 根据物体 S 和像 S ' 的位置,在图中找出凸透镜的位置并标明焦点的位置。
【答案】
【解析】
【详解】由于过关心的光线不发生折射,所以连接 S 和 Sˊ,与主光轴的交点为凸透镜的光心,过光心作出凸透镜,由于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的光线经过焦点,所以经过凸透镜折射的光线与主光轴的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有两个焦点,则凸透镜的位置和焦点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三、 实验题(除特殊说明外,其余每空 1 分,共 27 分)
(28) 如图所示,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7) 本实验测平均速度的原理公式是: ;
(8) 除图中的刻度尺外,本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填测量仪器名称);
(9) 图中 AB 段的距离 sAB = cm,测得时间tAB = 1.6s ,则 AB 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10) 实验中可以发现vBC vAC ;(选填“>”、“<”或“=”)
(11)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12)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B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 AB 段的平均速度
vAB 偏 (选填“大”或“小”)。
【答案】 ①.
【解析】
v = s
t
②. 秒表 ③. 40.0 ④. 0.25 ⑤. > ⑥. 小 ⑦. 小
【详解】(1)[1]实验中通过小车运动的路程与运动的时间之比来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所以测平均速度的
原理公式是v = s 。
t
(2)[2]实验中需要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运动的时间,所以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所以还需要测量时间的秒表。
(3)[3]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cm,A 点对应的刻度为 80.0cm,B 点对应的刻度为 40.0cm,所以 AB 段的距离
sAB=80.0cm-40.0cm=40.0cm
[4]AB 段的平均速度
v = sAB = 40.0cm = 0.4m = 0.25m/s
第 11 页/共 24 页
t
AB
AB
1.6s 1.6s
(4)[5]由于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小车在上半程平均速度小于小车在下半程平均速度,所以小车在
BC 段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故vBC 大于vAC 。
(5)[6]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增长,所以应使斜面的的坡度较小。
s
(6)[7]如果让小车过了 B 点后才停止计时,则测量的AB 段的时间变大,AB 段的距离不变,由v = 可
t
知,测量的 AB 段的速度变小。
(29)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勇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7) 如图甲所示操作,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8) 实验时,首先调节烛焰、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
(9) 接着小勇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发现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选填 “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了这样的成像原理;
(10) 始终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适当向左移动蜡烛时,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11) 若用不透明物体挡住透镜中心部分,像会 (选填“完整”或“不完整”),且变 (选填
“亮”或“暗”);
(12) 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将向 (选填“下”或“上”)移动,可以向 (选填
“下”或“上”)调节凸透镜,使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
【答案】 ①. 10.0 ②. 主光轴上 ③. 缩小 ④. 照相机 ⑤. 左 ⑥. 完整 ⑦. 暗
⑧. 上 ⑨. 下
【解析】
【详解】(1)[1]由图可知,光透过凸透镜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会聚在焦点处,所以焦距
f=60.0cm-50.0cm=10.0cm
(2)[2]实验过程中,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目的是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3][4]观察图乙中蜡烛、凸透镜对应的刻度位置可得,物距
u=50.0cm-25.0cm=25.0cm
则物距大于 2 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5]保持图乙中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当向左移动蜡烛时,由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物距变大时,像距应减小,故应该向左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5)[6][7]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透过光线,同样能会聚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仍然是完整的,只是亮度会变暗。
(6)[8]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实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向下运动,则在光屏上成的像向上运动。
[9]由于烛焰向下运动,为了使像再次成在光屏中央,应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所以将凸透镜向下调节。
(30) 如图甲是小明、小红两名同学分别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同时将水加热 16min;
E. 图甲中,中心有孔的纸板的主要作用是 (写出一条即可);
F. 如图乙所示的是实验中观察到的情景,是水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景,气泡内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空气”或“水蒸气”或“小液滴”);
G. 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的温度是 ℃;
H. 图丁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①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此时的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一标准大气压;
②请根据图像分析,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的原因是 。
第 12 页/共 24 页
【答案】 ①. 减少蒸发带走热量,缩短实验时间 ②. 沸腾时 ③. 水蒸气 ④. 94 ⑤. 99
⑥. 低于 ⑦. 水的初温较低
【解析】
【详解】(1)[1]图甲中,中心有孔的纸板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即减少由于水蒸发损失的热量,可以缩短实验时间。
(2)[2]观察图乙发现,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增大,由于水沸腾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水沸腾过程中,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增大。
[3]由于水沸腾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所以气泡中主要是水蒸气。
(3)[4]观察图丙发现,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所以温度计示数为 94℃。
(4)①[5]观察图丁中温度变化图像发现,水温达到 99℃后保持不变,由于水沸腾时,温度达到沸点,保持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 99℃。
[6]由于在 1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100℃,水的沸点随大气压降低而降低,实验中水的 99℃,所以此时的气压低于 1 标准大气压。
②[7]分析水温变化图像发现,试验开始时,小红在实验中用的水的初温低于小明在实验中用的水的初温,他们所用的器材规格完全相同,所以小红从给水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较长。
四、计算题
(31) 小华买了一只宜兴茶壶如图所示。她听说宜兴茶壶是用宜兴特有的泥土材料制成的,很想知道这种材料的密度。于是她用天平测出整个茶壶的质量为 256g,其中壶盖的质量为 50.8g,他把壶盖浸没在装满水
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体积是12.7cm3 ,则:
3. 请你帮小华算出这种材料的密度是多少?
4. 求出制作整个茶壶所有材料的体积?
第 13 页/共 24 页
【答案】(1)4g/cm3;(2)64cm3
【解析】
【详解】解:(1)壶盖的质量为 50.8g,他把壶盖浸没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并测得溢出水的体积是
12.7cm3 ,则壶盖的体积为12.7cm3 ,则这种材料的密度
第 15 页/共 24 页
r= m =
V
50.8g
12.7cm3
= 4g/cm3
(2)整个茶壶的质量为 256g,制作整个茶壶所有材料的体积
V = m1 =
1 r
256g
4g/cm3
= 64cm3
答:(1)这种材料的密度是 4g/cm3;
(2)制作整个茶壶所有材料的体积为 64cm3。
五、综合题(每空 1 分,共 5 分)
(3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路”上的热棒技术
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在修建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多年冻土对路基的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约为-3.5°C~-2°C,夏天气温上升,冻土层中的冰就要熔化,使路基硬度减弱,火车的重压会使路基及铁轨严重变形,而冬天温度降低,冻土层的水结冰,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鼓起来,冻土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严重危及铁路路基,火车极易脱轨.因此,为了使冻土层保持稳定,工程建设者们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项技术叫“热棒”。
在冻土区,路基两旁插有一排排碗口粗细、看上去像护栏的金属棒,如图甲所示,这就是“热棒”。它们的间隔为 2m,高出路面 2m,插入路基下 5m。棒体是封闭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态的氨,外表顶端有散热片。图乙是热棒的工作原理图。我们知道,酒精比水更容易变成气体,而液态氨变成气体比酒精还要容 易。当棒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态氮会吸热而变成气态氨,在管内压力差的作用下,蒸气上升至冷凝段,与较冷的冷凝器管壁接触,放出热量,再通过冷凝器的散热片将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同时蒸气物质遇冷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沿管壁回流到下方一端,再蒸发,如此循环往复。正是液态氨在 “热棒”中默默无闻地工作,使它成了保持路基冻土的“冰箱”。
6. 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态氨会变成气态氨,气态氨跑到上方一端时会变成液体需要
(选填“吸热”、“放热”);
7. “热棒”能够保持路基冻土,是因为液态氨具有 的特性;
• 沸点高 B.沸点低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热棒工作时,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 B.散热片的作用是提高气态氨的吸热效果
C.热棒工作时,上端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D.冻土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要收缩
9. 热棒工作时,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