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单选题
1.李斯曾上书秦王嬴政:“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果,嬴政接受了李斯的主张。材料反映的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是
A.秦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的局面
B.秦国地理位置优越
C.秦国广纳贤才
D.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宋书•百官志》记载:郡守,秦官。秦灭诸侯,随以其地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汉景帝中二年,更名守曰太守,尉为都尉……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晋成帝成康七年,又省诸郡丞……宋太祖元嘉四年,复置。据此可知( )
A.郡的设置最早出现于秦朝
B.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和封国并行
C.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加强
D.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具有延续性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开创皇帝制度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职能细化,各负其责
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中“中央集权制度”指的是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的至高无上为基本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
6.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7.秦统一后关东地区奉儒学为政治根基。秦始皇四次东巡,在东巡过程中进行了系列文化活动,如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此行为意在
A.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 B.加强法、儒家思想的融合
C.恢复思想活跃的局面 D.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
8.学者钱穆认为秦始皇做皇帝后,并不重农而轻工商,而是农工商并重,他不依照商鞅之政策,所行乃近乎东方诸国的经济思想。以下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选项
出处
内容
A
琅邪刻石
“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B
石门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
C
李斯焚书奏言
“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D
史书记载
始皇“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
A.A B.B C.C D.D
9.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秦朝统一车轨 B.秦朝统一文字
C.秦朝统一货币 D.秦朝统一度量衡
10.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
A.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 B.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
C.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D.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
11.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至琅邪山时立有《琅邪台刻石》,上书“普天之下,传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对于“同书文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A.该石刻文字由大篆、隶书统一为小篆
B.后来发展为楷书,再发展为行书和草书
C.石刻文字夸大了秦始皇的功绩和作用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12.秦统一后,对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一做法
A.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 B.体现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观念
C.有利于对城市人口的行政管理 D.体现了按“犬牙交错”划分的特点
13.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修阿房宫、建始皇陵,求仙访药,又“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还有刑罚严苛,人民摇手触禁,以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这些内容反映的是
A.秦朝统治腐朽 B.秦朝的暴政
C.秦朝的建设轰轰烈烈 D.秦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14.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并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该称号主要反映了( )
A.皇帝尊号的独特性 B.皇权地位的至上性
C.皇位世袭的合法性 D.君主专制的唯一性
15.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代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代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以看出秦代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以法治国,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16.秦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中,县、乡一级的正式官员是县令和乡啬夫。但《里耶秦简》中却记载秦统一后在东方六国的故地大量使用了守丞,乡守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这说明秦朝( )
A.地方官员权力被削弱 B.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尊重东方六国的传统 D.官僚制度尚不完善
17.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下列对有关秦长城诗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②“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丈高。”
③“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④“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疿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代后,功及万世长。”
A.四首诗中④的评价比较全面
B.四首诗中只有②③认同秦修筑长城具有历史功绩
C.①④都强调了秦始皇滥用民力,给当时留下了巨大的灾难
D.因评价标准和评价角度的差异,对同一历史事件会形成不同的评价
18.“云梦睡虎地秦简”考古发现,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制定( )
A.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
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
C.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
D.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
19.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称皇帝制《秦律》 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一文字平南越
20.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解决进攻南越的粮食供应,派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灵渠,打通了粮道,将越族打败后,在岭南地区建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并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由此可知,当时( )
A.征服越族是秦完成统一的关键
B.交通运输决定兼并战争的进程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逐步奠定
D.北方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的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
——摘编自王绍东《论统一后秦吏治败坏的原因及与秦朝速亡之关系》
材料二 秦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没有以发展经济、安定民生为首务,而是为满足自身好大喜功的政治私欲……在击胡攻越的扩张战争中耗尽民财国力。
——摘编自高旭《记忆 反思 民权——〈淮南子〉视阈中的秦末陈胜起义》
(1)史料一作者认为秦朝速亡的原因何在?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深层制度原因。
(2)归纳史料二中作者对秦亡观点的认识。你怎样评价秦朝“击胡攻越”的战争政策?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少年时为人做雇工,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胜、广皆为屯长(戍边军中的领队)”。
刘邦,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
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世代为楚将,陈胜、吴广起义后,和他的叔叔项梁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
材料二 (李斯)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自陈胜起事到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刘邦和项羽在身份上与陈胜、吴广有什么不同。项梁和项羽为何会响应陈胜、吴广起义?
(2)材料二中李斯建议焚烧除秦之外六国之书的目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概括秦末农民战争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根据“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以看出这与语言文字有关,结合所学秦朝统一了文字,使中华民族有了统一的文字,故B正确;ACD项与语言文字无关,排除。
2.D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在很多朝代均有设置等信息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的设置具有延续性,故答案为D项;郡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排除C项。
3.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虽然二世而亡,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它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度量衡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具体体现,故A选项错误;开创皇帝制度也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的具体体现,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政体,材料“秦,虽死犹存”指的是秦朝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而不是具体指建立三公九卿制度,故C选项错误。
4.A
【解析】
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都是国家官员,但他们都负责皇室的日常家族管理,体现了国与家之间的密切联系,由此说明古代政治的本质是化国为家,君权至上,故选A;材料主要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BCD项都无法体现这一主旨,排除。
5.D
【解析】
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主要针对地方的管理。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属于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经济
6.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为了避讳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体现了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的特点,C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A错误;材料说到的是避讳,未涉及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B错误;材料未涉及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D错误。
7.D
【解析】
秦始皇采取的泰山封禅、推行祭师文化和祭拜禹舜等先王的措施,是为了强化统一国家的文化认同,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故答案为D项;秦朝信奉法家思想,没有将儒学作为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将法家和儒家思想进行融合,排除B项;秦朝时期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排除C项。
8.C
【解析】
秦始皇主张“农工商并重”,C项“力农工”即言农工并重,故C项正确;A项重在教导百姓务农致富,不涉及对工商的态度,排除;B项反映重视农业,提倡男耕女织,不涉及对工商的态度,排除;D项反映了秦始皇大修离官别苑,生活骄奢,与题意无关,排除。
9.B
【解析】
根据“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可以看出这与语言文字有关,结合所学秦朝统一了文字,使中华民族有了统一的文字,故B正确;ACD项与语言文字无关,排除。
10.D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六国贵族蠢蠢欲动、严酷的刑法及沉重的劳役兵役,说明的是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D正确;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A排除;材料与分封制无关,B排除;C仅是材料的一部分原因,排除。故选D。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始皇下令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统一问小篆,但是隶书并没有被取代而在民间流行,所以A错误;B错误,楷书形成于汉末;C错误,材料真实地描述了秦始皇的一些功绩;D正确,统一文字,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的意义。
12.A
【解析】
根据“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可以看出,政府强调对郡划分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影响到周边边地区,加强对周边的管理,因此这有利于发挥郡的政治辐射作用,A项正确;“农工商皆本”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城市,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郡的设置,不能反映“犬牙交错”的特征,排除D。
13.B
【解析】
秦始皇修建宫殿、陵墓,横征暴敛不得民心,这些都是其暴政的体现,故B正确;A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1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秦王蠃政统一全国后,感觉以前的称号“王”不能与自己的功绩相匹配,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诏,为皇帝专称,任何人不得使用,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B正确;ACD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15.D
【解析】
根据“20多个单行法规,共计法条多达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可知,当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而严刑峻法,如肉刑、死刑等容易激化社会矛盾,隐含统治危机,D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社会秩序稳定,排除A;法律中多数是死刑、肉刑,明显不是宽严相济,排除B;推行严刑酷法,实行专制,不等于依法治国,秦朝二世而亡,统治基础并不牢固,排除C。
16.D。
【解析】
材料中未涉及地方官员的权力变化,故A选项错误;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选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东方六国,但并无法体现使用临时官员是东方六国的传统,故排除C选项;这种临时性的代理官员大量出现说明了秦朝的官僚制度尚不完善,所以答案选D。
17.B
【解析】
①认为长城给百姓造成灾难,②认为秦修筑长城有效的阻止了少数民族南下,③认为长城可以为万世利,可以制中外④评价较为全面,认为修筑长城使得秦朝民怨沸腾,导致秦灭亡,但是长城对后续王朝有利。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③④较为认同修筑长城的历史功绩,选项B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①④都认识到了秦朝修筑长城属于滥用民力,因此选项C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四首诗是从不同视角和标准对秦朝修筑长城进行评价,因此会造成评价存在差异,选项D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8. B。
【解析】
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都有关于官吏,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故选B;
题干中没有体现传达过程,排除A;“防止了”的说法太绝对,C错误;题干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D错误。
19.C
【解析】
本题讨论的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从材料中“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说明秦朝灭亡是因为失去了人心。B、D选项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A选项与C选项相比C选项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0.C。
【解析】
A.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而征服越族并不是秦完成统一的关键,故排除A;B.交通运输并不是兼并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故排除B;C.材料反映了秦朝开凿灵渠,打败越族,并设郡、移民对岭南地区加强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C符合题意;D.公元前214年北方并非战乱频繁,故排除D。
21【答案】(1)速亡原因:秦朝吏治的败坏。制度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2)认识:不能及时调整统治政策,而是好大喜功,继续施行武力征伐政策。
评价: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了多民族国家;但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短命而亡。
22.【答案】(1)不同:陈胜、吴广是农民,刘邦是基层官吏,项羽是旧贵族。
原因:项梁和项羽是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
(2)消灭六国文化,厉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巩固统一。
(3)特点:都发生在关东地区,关中地区未发生反秦斗争。
原因:秦灭六国后,用自己相对落后的秦文化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激起了六国民众和贵族的强烈不满,导致了关东地区反秦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
【解析】(1)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的第一段可知陈胜、吴广是农民,据第二段可知刘邦是基层官吏,据第三段可知项羽是旧贵族;第二小问,据第三段可知项梁、项羽为楚国旧贵族,对秦怀有仇恨。
(2)据材料“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是文化专制,巩固统一。
(3)第一小问,据材料“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直接得出;第二小问,主要从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冲突的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