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19/11/17,#,第三节 市场行为,一、价格行为:,竞争性价格行为、价格歧视、拍卖定价和协调价格行为,1.,竞争性价格行为:,阻止进入和掠夺对手的价格行为,(,1,)阻止进入价格行为(限制性定价),含义:,在位厂商制定低于诱发进入的价格行为,即制定价格,=,进入者的,AC,水平,使得潜在进入者不能够获得超利润,仅能够获得经济利润。,原因,进入壁垒和规模经济,类型:,绝对成本优势的阻止进入定价行为和规模经济的阻止进入定价行为,绝对成本优势的阻止进入定价行为,假设,产业内原企业,A,比进入企业,B,有成本的绝对优势,即,ACa,被掠夺者损失,P1BAP2,),将对手驱逐行业。,即“驱除对手定价”,在位企业为把竞争对手挤出行业市场或吓退潜在进入者而采取低价格行为。,掠夺对手价格行为的特征,暂时降价。,待驱逐对手后提价,谋取长期论垄断利润;,目的,是驱逐竞争对手形成垄断,而不是增加供给,是减少供给或扩大需求量;,掠夺者会亏损,,因此,只有大企业可以做到。,掠夺价格水平?,在一般意义上讲,只有,PAVC,,并且具有明显的排挤晶振给对手动机时,才能够确定其行为属于掠夺性定价(伍争荣,,2000,)。因为将价格确定在,AC,水平水平上属于阻止进入价格行为。,2.,价格歧视,含义,出售同一产品收取不同的价格,即差别定价。,形式,按照获取消费者剩余多少、差别定价依据分三种,一级价格歧视:照最高价格出售。现实中的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等都“明码不实价”及欧美农产品交易中拍卖定价是近似的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按照不同购买量收取不同价格。主要是易于度量产品:水、电话费和煤气等;,三级价格歧视:不同买者收取不同价格。车票、门票等。,条件,企业有价格控制能力(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知道消费者支付价格和商品价格弹性程度;企业由能力阻止市场或消费者之间的转换(串谋)。,实质,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肖兴志,.,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50-155,3.,搭售定价,含义:将两种或以上产品搭配在一起制定出售价格的行为,即成套定价或捆绑式定价。,特征:,类型:,原因:,效果:,肖兴志,.,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45-148,4.,协调性价格行为,主要形式:,卡特尔和价格领导制。,(,1,)卡特尔,含义:,在一个产业中两个或以上企业串谋联合行动限制价格和产量以便增加共同利润的企业联盟。,类型:,按照参加联盟企业数量多少分完全卡特尔和寡头卡特尔。完全卡特尔就是产业内部所有企业参加的联盟;寡头卡特尔就是产业内几个企业参加的联盟。,寡头垄断行业中寡头卡特尔就是完全卡特尔。,特点,-,不稳定:监督成本高昂;成员之间在产量分配上具有欺骗动机;新企业进入。,成功条件:,控制市场地位强,新企业难进入;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低:成员生产能力稳定。,假设产业中所有企业规模相同,图中,MC,为各企业,MC,加总形成的供给曲线,,D,为市场需求线。组建卡特尔前市场价格为,P2,,产量,Q2,。组建卡特尔后,根据,MR=MC,,市场价格为,P1,,产量,Q1,。所以,完全卡特尔是以控制产量提高价格从而获得垄断利润的。,图中,TD,为市场需求线,,D,、,MR,和,MC,分别为卡特尔组织的需求线,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线。卡特尔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P1,,产量,Q1,。未组建卡特尔,企业的市场价格为,P2,,产量,Q2,。,(,2,)价格领导制,含义,不公开的价格串谋形式。,支配型领导制,行业中处于支配地位企业确定价格后其他企业接受该价格。支配型企业一般是占有市场近,50%,份额。,晴雨表式领导制,最能够预测或感受市场条件变化的企业(或大或小企业)制定价格后其他企业响应。,形成条件:相对较低的集中度;产品之间高度替代;存在大批中小企业;进入壁垒较低。,串谋式领导制,寡头垄断行业中大企业联合控制价格。,形成的条件:高集中度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和生产成本相当,价格控制能力和利润率相当;进入壁垒高;各企业产品具有高度替代性;市场需求缺乏弹性。,-,马克哈姆,三种价格领导制模式的比较,类型,特征,支配性领导制,串谋式领导制,晴雨表式领导制,市场集中度,很高,较高,较低,领导者,产业中最大企业,规模、效率等有优势,预测能力强、反映敏感,成本条件,企业间差别较大,企业间大体相同,企业间差别较大,领导地位,固定不变,偶尔变化,经常变化,典型行业,微波炉,空调、烟草,汽油,二、非价格行为,:,广告、一体化、纵向约束和研究与开发,(一)广告,1.,广告的概述,含义,企业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介绍产品性能和诱导消费的行为。,类型(经济学划分):,信息性广告,传递产品信息:特点、价格和购买地点。,劝说性广告,促进消费者购买的广告。,特点:,卖方发布;买者无需对接收的广告付费。,目的或功能,影响市场结构最终增加企业收益:,促进产品差异化和形成进入壁垒。,广告的成要素,可以控制的形式:广告的内容、方式和时间;,非个体传播:借助传媒的无限制低传播给众人;,劝说:内容更具有劝说性和诱导性;,推销产品、拂去和观念;,目标市场:特定的区域和目标群体,并非尽可能大的范围;,确定的广告主体:谁发布、谁付费、为谁服务。,广告的经济效果(劝说性广告),没有广告的成本为,MC,,边际收益,MR,1,,市场需求线,D,1,,利润最大化的利润为,P,1,ABC,。广告后,,MR,1,MR,2,,,D,1,-D,2,。,利润最大化的利润为,AB,1,C,1,P,2,。,运用条件,在不同产品中该运用:先验品和后验品;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策略不同、内容不同;,不同各产业中的运用: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产品不同生命周期的运用: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最优广告水平或规模,多夫曼,-,斯坦纳条件:广告费与需求价格弹性程度成反比。(肖兴志,.,产业将经济学:,P185,),广告费增加所带来收益增加等于增加销售量乘以单位利润(刘志彪,产业经济分析:,295,)。,比较性广告和嵌入广告(,肖兴志,.,产业将经济学:,P181,,,193,),2.,广告运用问题:,3.,广告的社会福利效果,减低买者搜寻成本;,克服劣质品问题;,广告过度造成资源浪费;,提高市场集中度,损害竞争,降低社会福利水平。,黄桂田,.,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8-120,(二)企业一体化,1.,横向一体化,(,1,)含义,通过并购或联合同类企业争取对同类企业的控制权以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行为。,主要方式,并购即主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处于水平分工的某个企业之间为获得其他企业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2,)目的或动机,市场支配势力;,规模经济效应:,企业规模经济和工厂规模经济,避税动机;,企业的市场价值;,管理层驱动。,合谋促进效应,含义,企业之间并购后,企业之间能够更稳定地、更有效地协调合谋以便提高价格。,条件:,合谋协议得到遵守;及时发现和有效地惩罚背叛协议的行为;为参与合谋企业不能够通过进入破坏合谋的成果。,后果,降低了竞争;政府反垄断行为的提前。,(,3,)横向并购的反竞争效应,单边限制效应,并购后企业单边行使其市场垄断势力,提高价格,减低产量。,影响企业单边市场势力的主要因素:,市场集中度,并购后企业数量越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和市场势力就越小,影响社会福利也越小;,企业市场份额,并购后企业的市场份额越大,越损害竞争;,消费者转换市场供给者的能力,并购后消费者难以转换其他供给者,反竞争性越大;,进入条件,并购后进入难易程度与限制竞争程度成反比。,2.,纵向一体化,(,1,)含义,企业将上下游业务整合在一个企业内的活动。,(,2,)表现形式:,一是后向一体化,一个企业进入投入要素或原材料生产阶段,即向上游企业或各环节的延伸;二是前向一体化,一个企业进入最终产品的市场和销售阶段,即向下游企业或各环节的延伸。,(,3,)实质,市场交易还是内部决策。,(,4,)原因,交易成本理论,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信息不完全。,生产技术依赖性,产品生产中垂直分工、不同企业在产品生产中技术优势差异和主体企业技术开发中对相关企业的依赖。,提高纵向资源配置效率,克服上下游企业产品供求盲目性。,实现市场封锁;,消除纵向价格扭曲,(,5,)纵向并购的作用,降低交易费用、保障供给、克服市场失灵、避免政府干预和增加利润。,(,6,)应用范围,适用于产业链较长、生产环节紧密的行业。,(,7,)负面影响,减少市场交易灵活性、提高退出障碍和增加成本。,3.,混合一体化,(,1,)含义,彼此没有相关联的行业或生产环节的企业之间并购行为,,(,2,)表现形式,:,横向并购与纵向并购的相互结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没有上下游关系企业之间的并购。,(,3,)原因,分散经营风险、获得范围经济效益、避免反垄断制裁和企业高层价值观。,(,4,)条件,主业成绩突出并拥有稳定市场地位;,原领域无市场潜力或进入新领域更有机会与前景;,与主业高度关联领域;,足够的资源,人财物;,收益大于成本。,(三)纵向约束,1.,含义,非纵向一体化厂商与上下游企业签订长期的具有约束力的合同(零售价格、销售数量和销售地域)以约束上下游企业的行为。,2.,类型,前向纵向约束和后向纵向约束,3.,原因,避免双重加价;防止投资外部化、限制竞争。,1.,创新概述:含义、类型、构成要素和内在驱动,含义,企业为获得超额利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进行的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应用的行为总和。,类型,根据对象与内容分为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根据创新程度分为渐进式创新和激进式创新;根据创新主体分为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和国家创新。,构成要素,制度、企业家、研发资本和知识存量。,内在驱动,(,1,)需求拉动,市场需求决定创新的潜在利润进而决定产业创新的投入水平和创新程度。,(,2,)供给推动,技术创新的动力来于科学进步的推动,实验室的研究爱及其风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四)研究与开发等创新行为,2.,市场结构与创新,(,1,)熊彼特假说,主流经济学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福利最大化”忽视了企业创新行为。他从动态分析出发,根据历史事件的观察认为,在剧烈的变化条件下,尤其是新技术从几下,进行长期投资的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需要进行保护更有利于企业进行创新投资;具有市场势力的大企业因可以从创新中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剩余而更乐于把垄断利润投入创新。即垄断(大企业)不抑制创新,从长期看,大企业更有力于创新。这样,就形成了熊彼特假说:,大企业比小企业承担更大比例的创新;,高集中度及其高市场势力与企业创新之间具有正相关系。,2.,阿罗创新激励模型,p,Q,w,x,c,y,u,p,v,O,MR,D,c,竞争与垄断市场下的创新激励,p/c,产业需求线为,D,,采纳创新前的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C,),采纳创新后,不考虑专利费,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c,)。,在市场结构为垄断市场下,垄断企业按照,MR=,确定产量(与的焦点),利润,wcpx,;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下,企业按照成本线(,c,)与需求线(,D,)的焦点确定产量,利润为零。假设产业外的企业创新发明了节约成本的技术创新,成本降低至,c,。,假设创新者向竞争型产业内的创新采纳者(企业)收取单位使用费,r,,创新后的产品价格,=,c,+,r,。创新收益最大化应按照,MR=c,生产。创新利润,puvc,,创新的单位最优收取费,r=p-c,。所以,研发成本小于创新收益,企业愿意创新。,假设是垄断市场结构,创新者收取一性性使用费(垄断企业可以减少产量少收取使用费)。垄断企业采纳创新后成本为,c,,最大化利润为,puvc,,比没有创新增加了利润(,puvc -wcpx,)。即使增加利润全部为使用费,也小于竞争市场下收取的创新使用费。所以,竞争性市场的创新激励大于垄断市场的创新激励。,3.,德姆塞茨创新激励模型,p/c,Q,p,t,c,P,u,y,P,x,O,MR,D,m,P,c,P,v,w,D,c,=MR,m,竞争与垄断市场下的创新激励,4.,企业规模与创新关系,P,202-203,(,1,)大企业有利于创新,具有承担创新风险能力;,有承担投资创新的能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2,)小企业有利于创新,灵活性高,与市场和顾客关系密切,能够迅速进行技术创新。,创新意识强;,沟通顺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