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财务报表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分析
1.货币资金:与应交税费对比,分析纳税能力。
2.短期投资:假准期末比期初大幅减少,应关注投资收益与否确认。
3.应收账款
(1)应收账款的增减幅度要结合利润表中收入的增减幅度,防备隐瞒收入。
(2)应收账款如发生大幅下降应分析:
核销的应收账款与否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与否进行过债务重组,债务人与否存在财务困难,重组损失与否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3)应收账款如发生大幅上升应分析:
企业与否在税收优惠期结束之前集中开票销售;
与否存在借方发生额直接对应存货类账户,故意隐瞒收入。
4.其他应收款:假如其他应收款的余额比应收账款的余额还大,或者占总资产的比重比较大,一定要检查其他应收款明细账。注意关注如下问题:
(1)关联方占用资金(关联方借款)。
(2)个人股东挪用企业借款。
(3)运用其他应收款隐匿收入 。
5.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
(1)结合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检查企业有无股利所得,与否对的申报投资收益。
(2)结合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检查企业有无利息收入。
(3)本项目需要结合现金流量表中“收回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收到的现金 ”和“获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这两个项目进行对比分析。
6.存货
在正常状况下,存货发生额与税负率呈反向变动。存货发生大额下降,当期税负率应提高;存货发生大额上升,当期税负率应下降。如企业税负与存货呈同向变动时,则企业也许存在虚抵进项或销售未申报行为。
(1)原材料
用企业发出材料汇总表上的数据与成本计算单上的数据比较,假如前者不小于后者,则阐明原材料除了用于生产外,还也许对内用于在建工程和职工福利,对外用于投资、抵债、换货、捐赠等。
(2)库存商品
用库存商品账户的贷方发生额与利润表上的主营业务成本比较,假如前者不小于后者阐明企业的产品也许有视同销售的用途。除检查“库存商品”明细账外,还要关注企业可以增设的“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和“委托代销商品”等账户。此外还要关注与否在税收优惠期结束之前故意少转存货成本的行为。
(3)存货与否有合法扣除凭证。
(4)存货发出与否采用了后进先出法。
(5)对比材料成本差异率与“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账户的余额,检查与否存在调整利润行为。
(6)与否存在将到达固定资产原则或者用于在建工程的工程物资混入存货项目。
7.长期股权投资
(1)企业以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与否按税法规定作为视同销售处理。
(2)持有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损益,与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转让成本与否对的。
8.固定资产、合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
A:增值税方面
(1)在建工程(不动产)领用了本企业产品,假如是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与否按视同销售确认了销项税金;假如是外购的,与否作进项转出。
(2)属于应征增值税范围对外发售的固定资产,与否未按对应措施计缴税金;
(3)外购的非生产用或不动产固定资产,与否错误地抵扣了进项税额。
B:所得税方面
(1)关注固定资产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2)对增长的固定资产,与否将运杂费、安装费等资本化支出计入了当期损益。
(3)固定资产建造发生的利息与否对的的资本化。
(4)固定资产折旧与否符合税法规定。
(5)固定资产盘亏、毁损的损失与否私自在税前扣除。
(6)固定资产清理与否长期挂账。
9.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
(1)工程试运行收入,与否申报所得。
(2)土地使用权的核算与否对的。
(3)无形资产的摊销与否对的。
(4)长期待摊费用与否对的摊销。
10.开发支出
(1)与否将不属于“三新”的研发支出列入三新研发支出项目。
(2)与否将应当资本化的开发支出费用化列入研究支出。
11.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及预收款项
(1)三年以上未支付的应付账款,与否并入所得征税。
(2)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与否确认为所得。
(3)逾期的包装物押金 ,与否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和增值税销项税额。
(4)与否运用往来账隐瞒收入。
(5)计入其他应付款的价外费用与否计算了增值税。
(6)房地产企业的预收账款与否确认了所得税和营业税,与否将预收账款挂入其他应付款。
12.应付职工薪酬:关注对应的税收政策的扣除原则。
13.递延收益:关注与财政性资金税收政策的关系。
14.资本公积
(1)与否对因资产评估增值导致增长的折旧等进行了纳税调整。
(2)资本公积增长时,与否缴纳了印花税。
(二)资产负债表的指标分析
重要涉税指标: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这两个指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假如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3.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总资产×100%。
该指标表达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期期内(一般一年)周转的次数,它是反应企业的总资产在一定期期内发明了多少销售收入或周转额的指标。
4.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一般状况下,存货的周转率越高越好,存货周转率越高,周转次数就越多,表明企业存货变现速度越快,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效率越高,资产流动性越强。
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状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紧,而应纳税税额减少,也许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5.存货变动率:存货变动率=(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期初存货×100%
6.资产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用于反应平均资产的获利能力,表明了企业资产运用的综合效果。类似的尚有资产净利润率(资金酬劳率)。
7 .销售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
该指标表达每百元销售收入带来的利润的多少,用以衡量企业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8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状况,判断其销售实现的状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也许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二、利润表分析
(一)利润表的项目分析
1.营业收入
(1)营业收入的变动趋势要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规模、应收应付账款的增减变动、现金流量表中“销售产成品、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等原因综合分析。
(2)对符合税法视同销售规定但会计不确认收入的业务,与否进行纳税调整。
(3)与否存在将营业收入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导致减少营业税的问题。
2.营业成本与营业税金及附加
结合营业收入的变动比例进行分析,正常状况应同向等比例变动。否则也许存在隐瞒收入或多转成本的问题,重点抓住营业成本的形成。详细的现象包括成本计算措施的变化、单位成本的虚高、结转数量不配比等。
3.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假如波动较大,需要分析:
——与否有账外经营?
——与否有关联交易?
——与否有虚报费用?
——与否将应计成本的计入期间费用。
4.投资收益
(1)结合资产负债中“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进行分析。
(2)结合现金流量表中“收回短期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收到的现金 ”和“获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 ”进行分析。
5.营业外收入
(1)注意结合现金流量表中“收到的与其他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进行分析。
(2)关注政府补助的税收调整。
6.营业外支出
注意检查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关注营业外支出中的纳税调整项目
(二)利润表的指标分析
重要涉税指标——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2.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3.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4.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
5.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
6.成本费用率。
7.成本费用利润率。
8.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9.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
10.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三、现金流量表分析
重要项目的分析:
(1)假如“销售产成品、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和“购置原材料、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的金额相称,则阐明企业经营正常;假如出现大额正差,则存在收入不入账的也许;
(2)“支付的职工薪酬”和“支付的税费”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相比,假如出现较大反差,表明存在账外销售的也许;
(3)“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的各项目与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比较,假如反差较大,则也许少计投资收益、多计营业外支出或隐藏有关交易的也许;
(4)“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中各项目与财务费用比较,假如反差较大,则有多计或少计财务费用以调整利润、调整应税所得的也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