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次“特别”的培训课
石马中心小学 陈岑
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南京举办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幸福生成与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学习,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育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如何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特别是余国良和周慧玲两位德育专家的课,余老师朴实诚恳,从一位老教育者讲述教育的趣事,德育的趣事,深入浅出,富有哲理和深意,这是开始去听这讲座之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原本认为讲座都是走过场,没有太多的“新意”,但是余老师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如沐春风,周慧玲老师呢,是一位智慧型、生活十分乐观的老人,上课之前周老师与我们亲切的交流,老师准备三个部分的内容,让我们选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这些方面无不体现出一个老师的良苦用心。接下来我来谈谈两位德育专家的精彩讲座给我留下的深刻启示:
教育是水,生活是源
听到这个课题,我就想到了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种生活化的教育离不开社会。余老师的育人道理全部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教育往往走入了枯燥理论的死胡同,纸上谈兵,达不到预定的目标。余国良老师列举生活中平凡的例子和自己的育人故事,帮助我们答疑解难,解决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头疼事”。例如知道牛的习性是放牛娃的入口,望闻问切是中医看病的入口,知道什么秧苗是农民种田的入口。三个简单的生活故事能被余老师讲的那么生动贴切,深入浅出,语言风趣幽默,在场的老师无不兴趣盎然。
在谈到如何教育好孩子时,余老师的研究更加深入。埋怨不如换个眼光,教育者应该确立一个鲜明的观点,首先为自己的快乐健康而奋斗,其次才是为学生的快乐健康而奋斗,在余老师的眼里,满校园都是好孩子,难教育的孩子多半是家庭的原因:例如双亲都不要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可能还会犯罪。双亲都抢的孩子,个人会产生娇生惯养的极端秉性。单独由母亲抚养的孩子,往往背负生活的重担,在班级都是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生活压力太大。接下来余老师举了几个自己经历的事情,给我印象较深一件事是关于保护男孩的野性方面的,故事来源于一群孩子在墙面上留下的脚印,余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厉声的批评,反而当着孩子面假装狠踢了一下墙面,但并未留下脚印,孩子们这时已经有点不好意思了,有点想阻止的样子,余老师见状,对孩子们说:余老师绝不想阻止你们踢,男孩子就应该多锻炼身体,但是我们要多想想运动的场所,就像厕所不是吃饭的地方,大家说一说怎么处理吧?”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找布擦掉,有的说用白色粉笔画画盖住。最后问题解决,孩子都去了适合运动的地方。再也没有孩子损坏墙面,余老师成功的保护了男孩子的野性,也教育了孩子应该具备的爱护意识,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在平时工作中运用梯度解决法,缓一缓,也许效果会更好,这便是经常提到的“罗森泰尔效应”。
余老师的敬业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的,25个春秋心血的灌注,才换来今日的硕果累累,非常不易,作为管理者,余老师工作做的非常细,非常认真,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帮助任何一个可以帮助的学生,多么的不容易,“每一个同学的生日都会准备一些小礼物,每一个学生生病都会去看望照顾”,这些方法对于问题学生的效果很好。作为一名经验还不足的班主任,我认为自己做的远远不够,从余老师的课堂学到了很多,在以后德育工作中,应该积极学习余老师这些敬业的做法,提升自己的班主任能力。因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余老师总结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小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可以在出黑板报时用到,例如:附感恩篇一则:
知足长乐心态平,忙忙碌碌不烦心;
为人处世平常心,老老少少都可亲。
凡事多念他人好,真情实意自然表;
常为感恩找理由,人间真情全都有。
感恩不是为讨好,为的是把真心表;
感恩不是走过场,为的是把恩来偿。
感恩切莫假惺惺,虚情假意伤人心;
感恩要用平常心,情真意切慰人心。
总的来说,在平时教育工作中,班主任认为孩子为什么难管?难就难在我们总想通过“管”的方式,例如用权利、命令等手段“锁住”学生,试图像拍黄瓜一样,让他一拍就扁,又试图像捏橡皮泥一样,让他成什么形状,就什么形状。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拍也拍不下去,捏也捏不像。这是管理之大忌。林格先生说:“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卫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这句话说得在理。只要我们相信这一道理,充分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当他们从“奴隶”变为“将军”后,“管”也就多余了。
既要耕好事业的田,又要育好自家的园
这是著名德育专家周慧玲老师的讲座内容,儒家经典是周老师传递给我们的秘诀。作为一名教师,不再是“舍小家,为大家”,而应该是“兴小家,为大家”,我们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家庭,要以“和”“谐”为生活的源泉。出门是老师,在家是爹娘——时刻注意自己的角色转换。当爹像爹,当娘像娘,父亲是“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母亲是“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父亲是“山”——高大、 宽厚, 母亲是”水”——上善、 柔顺、 坚韧, 父亲——在外是须眉,回家做仁夫慈父, 母亲——在外是巾帼,回家做贤妻良母, 修上善之德、建富贵人家、育龙族传人。父为天,母为地,天地相生,父母之间融洽的配合给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一问题上,周老师也有独特的见解。她首先提到自己的育女秘诀——不管、不惯。“不管”即精神上不控制、生活上不包办,不惯即物质上不纵容、行为上不放任。在这里周老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到了初中就有了逆反心理。在孩子刚刚做一件你认为不好的事时就去立马阻止他,在孩子想要不停的问你问题时你却告诉他闭嘴,在孩子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想要触摸感受的时候你却说不准动,这样的孩子成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代言人,孩子所有的天性在你的教育下一步一步的消失,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越感束缚压力越大,想要挣脱的时候,便自然产生了逆反心理。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些比较好的伦理观来教育孩子甚至是自己,例如仁、义、礼、智、信。对于“仁”,可以理解为父慈子孝。对于“义”在古代,理解为君臣有义,但现在可以理解成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老师和领导的关系,“智”就是夫妇和顺,在生活中不抱怨,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来,以免“委屈”了孩子。“礼”理解为兄弟谦恭。“信”可以表示为朋友之间的信任与理解。生命之轮是圆的,则代表了你事业顺利、家庭美满、育子有方。我们口中经常说的“教”代表了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孝敬的心,二是一个有文学素养的人,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该教育孩子的方面。
最后,周老师提到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为国教子,为世育人,多看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从小树立孩子的爱国思想,而不是一味的灌输孩子,你要爱国。
这两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清醒地知道如何去当好这个班主任,在以后的班主任教育当中,我要充分智慧和勇气,来提升自身的班主任水平,努力做一个幸福快乐的班主任!
2014年3月4日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