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董健菲,才军:城市共生语境下哈尔滨工业遗产再生研究文章编号:1 6 7 4-4 1 4 4(2 0 2 3)0 1 0-0 0 4 8-0 7DOI:10.19924/ki.1674-4144.2023.010.006城市共生语境下哈尔滨工业遗产再生研究董健菲,才军Research on Regeneration of Harbin 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SymbiosisDONG Jianfei,CAI Jun摘要:城市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转型和再生中的重要资源,经历了城市的重要发展过程,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
2、但往往与城市的开发和更新产生难以避免的矛盾。通过梳理哈尔滨工业遗产的发展历程,明确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与工业遗产的依存关系。借助城市共生理念,基于经济、文化、精神3 个维度,通过对哈尔滨工业遗产的再生实践案例分析,提出城市更新层面上的工业遗产可持续再生策略,以期为今后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项目提供实践参考。关键词:城市共生;工业遗产;城市更新;保护再利用;哈尔滨Abstract:The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has experienced theimportan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ity,and has many values
3、,suchas cultural values,social values and technical values.As an importantresource in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it is often inconfict with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newal.This paper clarifie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Harbins urban development andindustrial heritage by combing through the
4、 development course ofHarbins industrial heritage.Based on the concept of urban symbiosis,this paper proposes a sustainable regeneration strategy for industrialheritage in urban renewal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regenerationpractic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Harbin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of econo
5、my,culture and spirit,aiming to provide correspondingreferenc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Key words:urban symbiosis;industrial heritage;urbanrenewal;conservation and reuse;Harbin City中图分类号:TU98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文化线路视野下的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文化特质及其保护研究”(编号:51 2 7 8 1 3 9)。作者简介:董健菲,
6、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才军,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引言工业遗产的概念源自于2 0 0 3 年7 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大会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该宪章首次在国际上明确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研究的重要性,并对其立法保护提出了原则和指导性意见。工业遗产在国内引起重视的标志是2 0 0 6 年4 月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通过的具有宪章作用的无锡建议,无锡建议具体地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的内涵及范畴。同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正式从国家层面指出了“
7、工业遗产保护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2 0 2 3 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重点强调了“遗产利用应注重生态保护、整体保护、周边保护,以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理念,实现动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2 ,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逐步走向科学、规范的轨道。工业文化遗产是国家工业文明辉煌的表征,也是近现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产业转型的影响,城市由增量时代转为存量时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课题逐年增多3。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与其他类型建筑遗产相比,研究起步时间晚,重视程度低,导致许多工业遗产遭到破坏。哈尔滨作文献标志码:A为中国工业的
8、重要奠基地,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存留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技术价值的文化遗产,不但记录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历程,而且承载了城市的人文精神,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哈尔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问题不可回避,应该成为市政建设和城市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48CHINAANCIENT CITYVol.37 No.10 20232023年第3 7 卷第1 0 期中國名城1哈尔滨工业的发展历程哈尔滨作为中国近代以来重要的工业城市,在外国资本的注入下兴起工业活动,而后便进人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新中国成立后,又在“南厂北迁”运动中进一步夯实了城市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工业
9、发展速度逐步减缓。总体来看,哈尔滨的工业发展历程比较完整,城市工业内涵丰富。1.1近代工业的发与发展中东铁路自1 8 9 8 年开始修筑,铁路工业的兴起使哈尔滨近代工业正式进入发期。与铁路建设有关的外国专业技术人员进人哈尔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设计理念,大量的工业建筑为满足铁路运输需要而被建造5。同时,外来移民、技术与资本的进入,使其他门类工业产业借由铁路的建设也逐渐发展起来。起初发展较快的是传统手工业,如榨油业、面粉业、卷烟业等,而后为了满足外国移民的生活需求,相继建造了大批外国食品制造厂,其技术效率相较于传统的手工业作坊有大幅度的提升。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作为后方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工业
10、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制粉工业、酿酒工业、榨油工业和烟草行业中。其中,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是当时酿酒工业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啤酒厂,英美烟草公司在哈尔滨设立的东三省烟草公司(后被老巴夺烟草公司合并)是当时烟草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家,也是今天哈尔滨卷烟厂的前身。1.2现代工业的奠基与转型哈尔滨作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其工业建设由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直接掌控,在国际局势与国内形势的共同推动下,哈尔滨的工业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期间,从辽宁省迁人黑龙江省的2 5家工厂为黑龙江地区的工业注人了新的活力,其中迁人哈尔滨的就有1 2 家,这对哈尔滨工业产业门类的扩充起
11、到了重要作用。从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小规模粮食加工业、木材采伐业、机械修理业、煤炭开采业等工业类型向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制造业、木材深加工业、纺织橡胶深加工业等工业类型转型,标志着哈尔滨开始在工业化道路上大踏步跃进。1953年,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式开始实施,目标是集中力量建设苏联援助中国的1 56 个重点工程项目。黑龙江省工业基础雄厚且在地理位置上与苏联接壤,便于及时联系和接受技术指导,被国家确立为该工程的重点建设省份,也将1 56 项重点工程中的2 2 项设置在黑龙江省,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哈尔滨占据1 0 项(表1)。届时,哈尔滨形成了较全面的、良好的工业发展格局,成为东北北部重要的工业
12、中心和贸易中心。表1 哈尔滨1 0 项重点工程基本信息项目名称性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新建19521958年哈尔滨锅炉厂新建19541960年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新建19531954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新建19531954年哈尔滨汽轮机厂新建19541960 年哈尔滨电机厂新建19541960年哈尔滨电碳厂新建19561958年哈尔滨轴承厂改建19571959年哈尔滨东安机械厂改建19531955年哈尔滨伟建机器厂改建19531955 年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 。1.3当代工业遗产的“遗产化”进程哈尔滨工业遗产“遗产化”的基础是集聚的建筑遗产及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与特定地景要素共同构成的历史空间所体现的各种价
13、值。哈尔滨的城市发展离不开它的工业建设,而今天能够保存下来的各类工业遗产蕴含着早期工业文明和时代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技术价值。在当代哈尔滨工业遗产保护活动中已经出现更为开放和普适化的多方遗产话语,“遗产化”进程已成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实践现象8。这个进程不仅包括工业遗产实体上的持续保护,还包括经济角度上的工业遗产再生产、文化角度上的工业遗产再认同、精神角度上的工业遗产再追忆。要为城市遗产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目标,需考虑其对于不同群体的不同意义,再结合遗产的整体意义重新规划用途。新的用途会为目前的遗产增添新的含义并影响这些群体(利益参与者),即遗产的再生产。要适应新时
14、代的生活、与社会发展相向而行,就要寻求再生路径9。在重新规划利用的过程中面临的技术性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需要对城市工业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便减少发展规划在落地的过程中对城市造成的“伤害”。2哈尔滨工业遗产的当代境遇2.1老城区的区域化更新21世纪以来,哈尔滨在城市建设上实现了快速扩张。城市扩张的总体态势呈现出沿江东西伸展、跨江南北并发的结构布局1 0 。新城区的建设自2 0 世纪8 0 年代末开始,包括东部经济技术开发区、松北新区、哈西开发区和群力新区。然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建设时间行业有色金属机械机械机械机械机械机械机械军工军工49董健菲,才军:城市共生语境下哈尔滨工业遗产再生研
15、究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愈发紧张,老城区不得不进行区域化更新,主要有3 种模式:一是对传统街区的历史建筑周边进行建筑改造及环境的综合治理;二是对老旧建筑进行升级改造;三是对因产业结构调整已不适应当前发展的工业厂区进行腾迁和拆除。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工业遗产遭到了“一刀切”式的“抹除”,致使工业遗产数量不断减少,整体价值逐渐被削弱。2.2城市工业遗产的时代契机近年来,城市工业遗产愈加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成为城市转型和更新中的重要资源。工业遗产保护也受到了学界的关注,热度不断上升,工业遗产与城市的互融再生得到了公众广泛的认可。首先,低廉的租金和易被改造利用的空间成为这些遗产建筑得到再利用的直接原
16、因,但需要在政府干预及专业指导下体现其品质与完整性;其次,工业厂区围墙被拆除后,工业建筑的空间与形象的独特性让游客“耳目一新”;最后,工业遗产的内涵和文化意义不断被相关学者挖掘和普及,逐渐受到应有的“尊重”。基于此,越来越多的工业建筑改造项目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被提出。这些项目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政府主导的博物馆式改造,第二类为地产开发商主导的文娱建筑的改造与扩建项目。由于现阶段中国对工业遗产类的历史建筑还未提出具体的标准与要求,未针对性地对该类项目的设计与建设进行规范,工业遗产类改造项目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建设中遗产定位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等成为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转型的典型问题。3城市共生
17、语境下哈尔滨工业遗产的再生策略3.1城市共生理念与工业遗产可持续“共生”(symbiosis)的概念最早应用于生物学领域,是从系统的角度描述生物种间关系及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方法论。2 0 世纪中叶以后,共生理论在其他学科中广泛传播,其概念和方法论被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所使用和借鉴,成为各领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1 9 8 7 年,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在他的著作共生思想一书中,首次在建筑规划领域提出“城市共生”理念,强调“历史与未来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部分和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建筑与环境的共生”1 2 等,主张城市中各要素与其历史文化进行整体网状
18、动态发展,变化发展的城市由此成为可持续性(sustainable)城市1 3 。50本文将基于城市共生理念,针对当前哈尔滨面临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研究城市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的共生之道。城市更新作为一个城市的时代机遇,是当代人对原有城市格局的重新划分、界定。部分旧的城市结构已不适应新的城市秩序,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不仅要解决城市当前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问题,还要给城市的未来发展找到一个更全面、平衡的方向4。共生理论则可作为一个合适的切人点去协调城市更新的走向和老旧工业遗产的归宿,通过一系列的共生策略去弱化这种“新”与“旧”的不平衡,增加彼此的包容性,实现城市与工
19、业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城市工业厂区的更新中,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传承城市工业文化、存续城市记忆的认知是讨论城市工业遗产是否可持续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层面上,能够带动地块及周边街区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是城市工业遗产经济可持续的重要任务1 5;在文化层面上,再生后的工业遗产能否与城市内核文化互融、互动,能否打造成新的城市名片,提升市民社区身份认同感,吸引多方游客,是城市工业遗产文化可持续的重要“指征”1;在精神层面上,通过工业遗产的新面貌续城市的近现代工业叙事,为相关者带来情感及文化意义上的寄托,成为其精神可持续的最终愿景。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工业遗产的再生问题,是解决工业城市的过
20、去与现在的衔接、现在与未来的发展问题的重要策略,是体现城市特有文化风貌的重要手段。3.2城市工业遗产的再生策略对待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项目,不应将其“内视”为独立的片区,而应尽力“外视”,将更新后的工业遗产片区纳人城市整体发展格局1 7 。本文将基于经济、文化、精神3 个维度,以哈尔滨工业遗产中的再生实践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具体的再生策略实现工业遗产之于城市更新在经济、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共生。3.2.1工业遗产与城市的经济共生一一城市肌理缝合在哈尔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历史环境的城市肌理正逐渐受到破坏,废弃与闲置的城市工业厂区一度成为城市的“伤疤”在城区内孤独地“仁立”,既是交通禁区,也是安全
21、隐患。这对于本就用地紧张的城市中心区而言,其庞大的用地面积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对工业遗产进行适应性再利用,使遗产作为城市资源对社区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成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而不是继脚石1 8 。通过城市肌理缝合的方法消隐老工业厂区的用地边界,将荒废闲置的工业厂区的历史面貌展现出来,从建筑遗产再循环的层面延CHINAANCIENTCITYVol.37No.1020232023年第3 7 卷第1 0 期中國名城续城市肌理和历史空间,为历史环境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在老旧工业遗产改造项目中融入生活居住、休闲娱乐、商业体验、文化展览、教育办公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功能,是
22、弥补城区服务设施不足、带动周边地块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工业遗产与城市经济共生的有效策略。由老道外的“仁昌”“协和”等1 7 家小型铁工厂联合组成的哈尔滨机联机械厂始建于1 9 52 年,主要产品是用于重工业的制氢设备和重型机械。该厂诞生了当时闻名遐迩的“蚂蚁精神”以及“小、土、群”的积木式创新车床搭建方式,曾经被国家授予“大庆式企业”和“全国红旗厂”的称号。2 0 0 5年,按照哈西新区的改造规划,该企业搬迁至哈西新区的工业园区。原工业厂址中建设年代约为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3 座占地约2 万多m的厂房得到了保留,分别是工厂的制氢车间、冶金车间和除尘车间,同时也保留
23、了龙门吊、水塔、烟岗等工业设备和设施。哈尔滨机联机械厂旧址于2 0 0 8 年启动改造工程,历时7 年建成了西城红场商业综合体项目。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工厂旧址与哈西新区在城市肌理上的缝合,实现了工业遗产与城市互融的效果。一是基于现有空间基础,适度加建,更新功能。项目整体建设分区主要有三大块,分别是老厂房改造区、新建商业区、景观休闲区。老厂房改造成文化艺术展馆和美术馆,新建商业区分为创意港和生活港,新旧空间通过艺术港实现功能过渡和空间衔接。老厂房遗留下来的树木景观区则基本被改造为停车场,原有城市路网得到了保留。宏观的城区肌理、中观的城市意象均在改造中得到了尊重。二是将旧有工业元素与时代城市元素进
24、行创意重组(图1)。首先,改造后的西城红场依旧维持了厂区原有的风貌,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有建筑的外立面进行了适宜性修复,并未进行较大的调整。旧厂的机械设备及厂房等都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仅对建筑的结构进行了加固与维修。其次,基于新业态功能的需求,将原厂房内部高达1 2 一1 5m的举架采用垂直分隔法分为上下两层空间,同时在3 个厂房之间设置景观桥和廊道,促进室内外空间融合,使游客产生更好的空间体验。最后,基于“蚂蚁精神”的主题建造景观小品和集散广场,供人们室外休憩及活动,增设城市服务设施,缓解城区户外休闲空间紧凑的压力。根据相关学者对项目的POE调查分析,得出项目运行过程中游客对改造后的各项
25、指标满意度较高(图2),哈西新区原有的城市展览空间、休闲空间、艺术空间不足的问题通过该项目的运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运营状态较好,建筑环境维护率和店铺的租住率较高,充分促进了周边地块的经济发展。3.2.2工业遗产与城市的文化共生一一城市公园转型当城市工业遗产园区处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场地条a基于新业态的结构改造b工业设施转化为景观小品图1 1旧有工业元素与时代城市元素的创意重组活动氛围工业文化氛围标识系统娱乐餐饮公共卫生间休息座椅景观小品绿化景观夜景观广场空间尺度广场空间布局室内物理环境室内空间改造工业建筑原真性停车便利程度内部交通便利程度公共交通便利程度0图2 西城红场商业综合体项目POE评价
26、指标与结论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 9 3.784.263.883:893.813.953.653.553.483.613.453.163.954.163.963.753.871很差2较差等级3一般4较好5很好51董健菲,才军:城市共生语境下哈尔滨工业遗产再生研究件下时,工业场区建设条件往往相对复杂,占地面积较大但建筑容积率相对较低。针对城市大型绿化不足的问题,这类工业遗产厂区为建造城市后工业公园的景观创造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后工业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公园,它不仅是调节城市功能的补充性空间,更因其独特的工业文脉而兼具城市工业文化传播的功能,其景观组织手段多以工业遗产的原型为主题,结合地势安排观览情节
27、。在城市工业遗产的设施、事件,记忆的融人过程中,采用提炼与浓缩等方式,总结当地的工业发展史,凝结城市特有的记忆,使工业遗产成为城市工业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实现工业遗产与城市工业文化共生的有效策略。哈尔滨松江电机厂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旭升街东南侧,始建于1 9 55年,占地面积6.1 hm,是国家航天部直属军工企业。作为新中国早期工业的见证和缩影,经历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国防工业发展改革等各个历史阶段,为国防工业的发展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2 0 1 6 年,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升级改造中被改造为哈尔滨劳动公园。在落实“城市双修”的时代任务中,建成后的劳动公园将真切的城市生活情节融人城市工业遗产的新生命
28、中。在延续城市工业文脉方面,劳动公园将艰苦卓绝的劳动精神融人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叙述中,创造性地形成了哈尔滨工业发展的“历史廊道”,市民可在游憩健身中得到城市工业文脉的滋养,增强荣誉感。在细节的刻画方面,将保留下来的工业设备、工业厂房等工业设施改造成展示空间、集体活动空间和景观小品,在公园的景观节点处和游憩路径上分布设置,激发了场地活力,调动起市民的感官体验,形成视觉、触觉上真实的直观感受。在环境品质的塑造方面(图3),可持续的共生理念贯穿了公园的人文环境与生态环境。一方面使工业遗产主题融人市民观览游园的行走路线,如可以边走边看的劳动法典、劳模事迹等;另一方面以包容持续的态度组织公共空间,如建造
29、市民可以休息停留的休闲节点、举办不定期的主题展览活动等。由昔日城市工业遗产“蝶化”而来的劳动公园诠释了城市公园存在的新方式,在后工业时代形成了集文化活动、教育、游览、休憩于一体的当代城市园林,对于传播城市工业文化、让市民在休闲时接受文化熏陶、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具有重要意义。3.2.3工业遗产与城市的精神共生一一城市叙事阐释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修订的巴拉宪章(TheBurraCharter)认为“阐释”(interpretation)是“展现某遗产地文化意义的所有方式”。弗里曼提尔顿(FreemanTilden)在阐释我们的遗产一书中提出“通过阐释,即能了
30、解;通过了解,即会欣赏;通过欣赏,即会产生保护行为”2 1 。工业遗产的叙事性阐释将尘封在历史场景、历史文件中的工业遗产信息通过不同的阐释方式展现给大众,让大众直观地感受时代变迁带来的松海路工业展墙原有水面廊桥及泊岸机械设备作为景观节点旭升街原有机械设备作景观节点劳动法典大道第门松乐街图3 哈尔滨劳动公园环境品质的塑造资料来源:底图来源于参考文献2 0 52CHINAANCIENTCITYVol.37 No.1020232023年第3 7 卷第1 0 期中國名城思想冲击,使工业遗产的价值与意义能够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所认同和共享2 。阐释的方法是在重要的城市节点将已修过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业遗产改造
31、为基于不同主题的展示城市工业发展相关轶事及文化的博物馆或文化创意基地等。通过展览品、历史文件和相关人员的引导介绍可以让人们了解工业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也可以采用数字化再现的方法复原已经消逝的历史场景,最大限度地给予观者真实的体验2 。工业遗产成为老一代人乡愁的物质载体,承担着延续城市记忆、弘扬工业精神的使命,这对于当地居民建立自己的城市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在精神层面共生的有效途径。哈尔滨轴承厂(以下简称“哈轴”)位于香坊区红旗大街,由原天兴福第二制粉厂旧址改建而来,拥有悠久的历史。厂区现存留着生产车间、宿舍楼、食堂等建筑。这些建筑无论在构造、结构还是外观上
32、,对于研究哈尔滨早期的城市民族工业发展历史和建筑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哈轴搬迁改造后对原有工业遗产进行了保护和改造利用,对其物资库建筑(原天兴福第二制粉厂火磨楼)进行了改造和修,作为中国轴承工业展览馆来展示国家轴承工业的发展历程。这种“博物馆化”的工业遗产再生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工业遗产的历史信息和人文信息,保证文化情境的完整性,彰显工业建筑的技术美学。首先,该建筑的原有结构保存完整,层高充足,内部空间连续、宽阔,有利于布置连续性的展示空间和特色性的展览节点,增强现有空间展示与历史本源跨越时间的联结性。其次,在展示空间的设置方面,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前提下根据展厅功能的具体需求对空间进行了扩展与
33、削减,并基于原有工业生产流程的递进性穿插了轴承产品展厅、中国轴承工业暨哈轴发展史展厅、轴承加工体验区、轴承加工新技术展示馆等展示空间。最后,在建筑外立面的改造方面,以原有立面为蓝本,结合内部展陈空间的实际需求,通过局部提取相应装饰元素的方式进行补充再创作,以期实现新旧共生的效果(图4)。这种以“工业精神之路”为主题的“活态”保护模式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展示了工业生产的历史信息和技术流程2 4,让参观者有全方位的感官认识并在思想上受到强烈的鼓舞,进而增强城市文化自信2 5。4结语后工业时代的背景下,在进行城市工业遗产更新的改造项目中,我们面临的考验不仅是再现场地工业生产时代的辉煌,而且不可避免地会面
34、对工业遗产衰败以来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场地和周边社区发生的种种变迁。基于城市共生理念探索城市工业遗产再生策略,可以逐渐消减和化解城市工业遗产再生与城市更新的时代矛盾。从城市经济共生的角度,通过缝合城市肌理,引导城市工业遗产融入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城市文化共生的角度,通过转变城市功能,引导城市工业遗产成为城市生活的新角色;从城市精神共生的角度,通过促进城市工业遗产的“遗产化”多元阐释,引导城市工业遗产转型为“城市资源”。这是哈尔滨近现代以来在城市更新与区域复兴的过程中,立足城市工业文脉,促进文化共享、资源共生,提升人民体验感、参与感、历史认知的工业遗产再生之路。A改造前图4 原天兴福第二制粉
35、厂火磨楼改造资料来源:https:/w w w.h l j i f e n g.c o m/a p p/h r b/d e t a i l 2 0 1 50 4/2 9/3 8 4 50 0 5O s h t ml 参考文献7 B改造后效果53董健菲,才军:城市共生语境下哈尔滨工业遗产再生研究注释:“遗产化”在目前的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社会学者王晓葵认为,“遗产化”是指将过去的遗产意义化、价值化并拼接展示出来的过程。笔者认为该定义比较适合现阶段工业遗产的存续状态。“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行动。2 0 1 5年第一次在中央层面提出“城市双修”的概念,是国家
36、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其要旨是治理“城市病”。参考文献:程萍.工业文化遗产:城市疮疤还是项链?EB/OL(2 0 1 0-0 6-2 4)2 0 2 3-0 4-1 5.h t t p s:/n e w s.s c i e n c e n e t.c n/sbhtmlnews/2010/6/233509.html.2】新华社.工信部修订印发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EB/OL.(2 0 2 3-0 3-1 5)2 0 2 3-0 4-1 5.h t t p s:/w w w.g o v.c n/xinwen/2023-03/15/content_5746887.htm.3】王丹,吴珺蕙,苏媛,
37、等.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一以新疆石河子西工业区为例DJ.建筑与文化,2 0 2 3(5):104-106.4武海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记忆延续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 0 1 9.5】张立娟.哈尔滨近代工业建筑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 0 1 5.6张一平.黑龙江工业遗产概况及现代工业遗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 0 1 9.张一平,刘大平,刘梦萱.城市工业遗存再生模式探究一一以哈尔滨改造项目为例.创意设计源,2 0 1 9(1):4-1 0.8】司道光,刘大平,国外“遗产化”研究引介一一对国内遗产认知和遗产实践的启示.建筑师,2 0 2 0(4):1 0
38、 9-1 1 5.9常青,过去的未来:关于建成遗产问题的批判性认知与实践建筑学报,2 0 1 8(4):8-1 2.10刘大平,李国友,从时尚唯美走向地域理性一一演进中的新世纪哈尔滨建筑创作启示D.建筑学报,2 0 1 0(7):1 4-1 9.11罗文婧:英国工业建筑遗产可持续再利用实践及启示 世界建筑,2 0 1 9(6):1 0 6-1 0 9,1 2 6.12万丰登.基于共生理念的城市历史建筑再生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 0 1 7.13黑川纪章,共生城市.建筑学报,2 0 0 1(4):7-1 2.14王辉谁的城市更新.建筑师,2 0 2 3(1):2 9-3 6.15朱怡晨,
39、李昂.工业遗产推动城市可持续更新的杰出案例: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MASSMoCAJ.中国园林,2 0 2 2,38(7):91-96.16SUN M,CHEN C.Reno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andsustainable urban regeneration in postindustrial ShanghailJournalof urban affairs,2021:729-752.17翟洪雯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区域发展的互哺以美国高线公园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 0 2 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
40、文集(0 9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2 1:6 3 4-6 4 5.18董一平,侯斌超,工业遗存的“遗产化过程”思考.新建筑,2014(4):4 0-4 4.19赵天翊.哈尔滨近现代工业遗存改造使用后评价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 0 2 1.5420赵丽佳,基于东北老工业文脉延续的哈尔滨市劳动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 0 1 8.21 CURULLI G I.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M.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8.22丛桂芹,价值建构与阐释基于传播理念的文化遗产保护D.北京:清华大学,2 0 1 3.23孙志敏,揭元峰,刘璐,等.基于城市记忆角度的工业遗产保护模式的解析以克拉玛依市为例J.城市建筑,2 0 2 2,19((1 9):2 7-3 1.24张文卓,韩锋,工业遗产保护的博物馆模式以德国鲁尔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 0 1 8(1):1 0 2-1 0 8.25】李忠林,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以昆明为例.中国名城,2 0 2 2,3 6(1 2):6 8-7 4.责任编辑:仇宇收稿邮箱:在线投稿: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