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产业转移下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及碳转移时空演变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7451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转移下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及碳转移时空演变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产业转移下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及碳转移时空演变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产业转移下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及碳转移时空演变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4 期2023 年 8 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24August,2023作者简介:张瑶(199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产业转移下江苏省工业碳排放及碳转移时空演变研究张 瑶(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摘要:产业转移是实现工业降碳的新方案,也促使着碳排放时空格局不断变化。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与工业强省,其工业碳排放规模与产业转移从全国范围来看具有典型性。文章选择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研究产业转移背景下工业碳排放及碳转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江苏省的工业碳排放持续上升,各

2、地区工业碳排放差距大,高碳排放行业是众多城市的主要净转入或净转出行业。工业碳排放的“双核心”空间格局不再显著。工业碳转移格局由“南出北入”的态势,变为普遍碳转出。关键词:产业转移;碳排放;碳转移;江苏省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0 引言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能源消费上升带来的高碳排放,其中工业活动产生的碳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落实工业降碳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面对工业碳排放引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成为应对工业高碳排放问题的新方案,也促使着碳排放时空格局不断变化。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与工业强省,其工业碳排放规模与产业转移从全国范围来看具有典型性。本文的研究可以解决如下几

3、个问题:首先,可以明确各阶段各省辖市转入或转出了哪些产业;其次,产业转移会对各省辖市的碳排放量产生怎样的影响;最后,江苏省的碳转移格局时空格局发生了何种变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进一步为江苏省工业低碳转型提供政策建议。1 碳排放与碳转移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已对区域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李建豹等1-2定量计算了中国省域人均 CO2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省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梁中等3对省域层面的碳压力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刘玉珂等4研究了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吕可文等5聚焦河南省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行业差异进行研究。此外,许

4、多学者关注到了碳转移问题。碳转移是指得益于区际贸易与产业转移而实现的碳排放空间转移。早期许多学者对跨国层面的隐含碳转移进行了研究6-8。随着研究的深入,碳转移不再局限于国际贸易的概念。与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相比,区域间的空间转移规模更大。有学者将碳转移这一概念由贸易领域拓展到产业转移中,并运用贸易测度方法对产业转移进行测度9。目前,针对产业转移与碳排放转移趋势的研究,仍多基于全国层面、特定区域及全行业的综合分析,较少有深入省域或从工业领域探讨其内部产业转移与碳转移的研究。因此,对于产业转移背景下省域内城市层面的工业碳排放与碳转移的研究是相对稀缺且必要的。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2.1 研究区概况

5、江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传统工业强省,被国家同时赋予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重任。江苏的工业化进程与产业转移情况从全国范围来看具有典型性,因此,研究江苏省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工业碳排放及碳转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各市间较大的经济及资源禀赋差距为江苏省产业转移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苏南地区作为东南沿海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在行政区背景下,随着土地及用工成本的上升,地方政府有动力推动传统产业向省内其他地区转移。因此,苏46第 24 期2023 年 8 月江苏科技信息 科学与社会No.24August,2023南地区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多向苏北等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一系列产业转移相关

6、文件的出台则为江苏省产业转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作为工业强省,江苏省内各市皆面临巨大的工业碳减排压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在日益严苛的环境规制约束下,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或转出,因此,苏北地区成为苏南的“污染避难所”首选。但随着对工业碳排放的关注日益聚焦,苏北地区也停止了部分高污染产业企业生产或要求将其迁出。综上所述,江苏省内的产业转移,既是区域差异促成的一种客观趋势,也是在环境规制和政府政策支持下形成的结果。2.2 研究方法 “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将工业减排责任分解下达到各城市,江苏省下辖的 13 个城市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皆较高,因此,各城市都面临着艰巨的工业碳减排任务。2.2.1

7、工业碳排放估算方法 目前,未有权威机构对城市工业碳排放量进行监测与统计,因此,本文将沿用前人的方法,利用能源消耗量及能源折 CO2排放系数10等对碳排放进行估算。公式如下:C=kEk CORC-k NCV-sc CEF-k COF-k4412(1)式(1)中:C 为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产生的 CO2总量;CORC-k为第 k 类能源折标准煤系数;Ek为第 k 类能源工业消费量;NCV-sc为标煤的低位发热量;CEF-k为第 k 类能源单位热值含碳量;COF-k为第 k 类能源碳氧化因子;44 和 12 分别为 CO2和 C 的分子量。2.2.2 产业转移测算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资源

8、禀赋等因素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发生重置的过程。学者们多采用相关份额指标变动11-12、投入产出法13以及偏离份额14-15等研究方法测度产业转移。本文选择偏移份额法对产业转移进行测度,公式如下:Rt,i=i(Gt,ij-Gt-1,ij)iGt-1,ij=Gt,j-Gt-1,jGt-1,j(2)St,ij=Gt-1,ij(Rt,ij-Rt,i)=Gt,j-Gt-1,j-G(0)t,ij(3)式(2)或(3)中:t 为年份;i 为城市;j 为工业行业;Rt,i为第 t 年行业 j 产值平均增长率;Gt,ij为各市 t期的工业总产值;St,ij为各市第 t 年行业 j 产业转移量。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测度

9、的产业转移量并不能反映出产业具体转向何处,其正负体现了产业转移的净流向。2.2.3 碳转移估算 参考廖双红等9测度方式,对各市的碳转移量进行测度。et,i=t,i St,ij(4)式(4)中:t,i为第 t 年城市 i 的碳排放强度,用碳排放量与工业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et,i为第 t 年城市 i 的碳转移量。测算结果正负号代表的含义与产业转移一致。本文所用的各类能源消费量及工业产值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年鉴。3 结果分析3.1 江苏省工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 从时间上看,苏南地区的工业碳排放量远超苏中、苏北两地,工业碳排放量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具体来看,苏南地区工业碳排放占比逐步下降,

10、苏北地区碳排放占比稳步上升,这说明在产业转移政策促使下,江苏省内的工业碳排放有从南向北转移的趋势。苏中地区则在江苏省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着中转站的作用,承担了“承南启北”的过渡作用。从空间上看,江苏省的工业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出以南京与苏州为“双核心”的特征,徐州则是省内工业碳排放新的次级中心。随着时间的变化,江苏省工业碳排放量从“南高北低”,逐步演变为苏南地区高、中北部不断提升的空间分布格局。曾经的“双核心”空间格局不再显著,由于苏锡常之间的高强度网,导致工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以苏州为“单核心”向西北方向延伸的趋势。3.2 江苏各省辖市产业转移情况 从时间上看,高碳行业的产业转移日益频繁,“十

11、三五”期间,高碳排放行业是众多城市的主要转入或转出行业;从空间上看,苏南地区虽然是江苏省高碳行业的转出地,但也承担了少部分高碳行业的转入任务,从数值上看,其承担的高碳行业转入规模远小于转出规模。相反,苏北地区则是江苏省高碳行业的主要转入地,但在转入的同时,也有部分高碳行业逐步转出,转出规模较转入规模小。而苏中地区对高碳行业的转入和转出都很少。江苏省各市工业生产分工定位不同,苏南地区的“增长极”特征显著,而苏北及苏中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考虑到苏南地区传统产业与衰退产业相对优势的下降,与承接新一轮新兴产业56第 24 期2023 年 8 月江苏科技信息 科学与社会No.24August,2023转入

12、的空间需求,江苏省内产业转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虽然苏北明确要求转入行业应当清洁,但许多高污染产业不可避免地仍会选择向苏北地区转移。3.3 江苏省工业碳转移的时空演变特征 从区域划分来看,苏北地区碳转移特征统一,由碳排放净转入地变为净转出地,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苏北地区对于工业碳减排任务的重视。南通与苏州之间碳转移的互补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缘经济下,苏州与南通“总部+生产基地”工业布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城市由碳转入地变为碳转出地。从江苏省来看,除无锡、常州、扬州和南通外,其余城市皆成为碳转出地,这反映出碳减排战略已略有成效(见图 12)。图 1 20052020 年江苏省分区域工业碳排放量

13、图 2 江苏省各时期碳转移量4 结语 从时序上看,江苏省工业碳排放量持续上升,苏南地区的工业碳排放量远超苏中及苏北。与“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相比,高碳排放行业是“十三五”期间众多城市的主要净转入或净转出行业。除苏州与南通外,各城市的碳转移定位不断发生变化。从空间演变来看,工业碳排放从“南高北低”逐步演变为苏南地区高、中北部不断提升的格局。江苏省工业碳转入城市主要集中在苏北以及苏中地区,而苏南地区城市多为碳转出地,起初江苏省的碳转移整体上呈现出“南出北入”的态势,但“十三五”期间该趋势不再,大多数城市都已成为碳排放转出地,反映出碳减排战略已略有成效。66第 24 期2023 年 8 月江苏科技

14、信息 科学与社会No.24August,2023参考文献1李建豹,张志强,曲建升,等.中国省域 CO2排放时空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14(9):158-165.2李建豹,黄贤金,吴常艳,等.中国省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J.经济地理,2015(11):21-28.3梁中,徐蓓.中国省域碳压力空间分布及其重心迁移J.经济地理,2017(2):179-186.4刘玉珂,金声甜.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J.经济地理,2019(1):182-191.5吕可文,苗长虹,尚文英.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行业差异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12):15-20.6兰天

15、,韩玉晶.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省际转移研究 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框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4-106.7李富佳.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8(10):1303-1313.8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 CO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学报,2009(2):234-242.9廖双红,肖雁飞.污染产业区域间转移与中部地区碳转移空间特征及启示J.经济地理,2017(2):132-140.10王少剑,田莎莎,蔡清楠,等.产业转移背景下广东省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碳转移分析J.地理研究,2021(9):2606-2622.11王少剑,谢

16、紫寒,王泽宏.中国县域碳排放的时空演 变 及 影 响 因 素 J.地 理 学 报,2021(12):3103-3118.12刘明,王霞.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趋势及其影响因素:20072017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3):26-46.13张友国.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与梯度优势重构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中国软科学,2020(3):87-99.14仇方道,蒋涛,张纯敏,等.江苏省污染密集型产业空间转移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13(7):789-796.15罗良文,赵凡.中国高耗能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和影 响 因 素 研 究 J.学 习 与 探 索,2020(11):102-109.(编辑

17、何 琳)Research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transfer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erZhang Yao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transfer is a new solution to achieve industrial carbon

18、reduction and it also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change of carbon emission time and space.As a major economic province and an industrial powerhouse Jiangsu province s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scale and industrial transfer are typical from a nationwide perspective.In this paper Jiangsu province is sel

19、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 to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transf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al transfer.The study finds that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in Jiangsu province continue to rise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ind

20、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high-carbon emission industries are the main net transfer in or out industries in many cities.The Dual-core spatial pattern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is no longer significant.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carbon transfer has changed from south-out north-in to universal carbon transfer.Key words industrial transfer carbon emission carbon transfer Jiangsu province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