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杭政储出(2015)26号地块商务金融用房项目
测量施工方案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1章 编制依据 3
1.1 标准规范 3
第2章 工程概况 3
第3章 施工部署 4
3.1施工准备 4
3.1.1仪器配备 4
3.1.2技术准备 5
3.2施工流程 5
3.2.1测量流程 5
3.3协调管理 6
3.3.1管理规定 6
3.3.2协调配合 7
3.4基准控制点复测 7
第4章 控制网的布设 8
4.1平面控制网布设 8
4.1.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8
4.1.2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 8
4.1.3建筑平面控制网布设 9
4.2高层控制网的布设 17
4.2.1高层控制网布设原则 17
5.2.2高层控制网布设等级 17
第5章 测量施工方法 18
5.1地下结构施工测量 18
5.1.1轴线投测方法 18
5.1.2标高引测方法 19
5.2地上结构施工测量 20
5.2.1轴线投测方法 20
5.2.2竖向投测方法 20
1.1.1 24
5.2.3细部测量放样 25
5.3装饰装修施工测量 27
5.3.1装饰装修测量方法 27
5.3.2装饰装修放线过程 27
5.4 室外工程、景观,安装施工测量 30
第6章 质量保证措施 30
6.1测量允许偏差 30
6.2质量控制措施 30
第7章 安全保证措施 31
第1章 编制依据
1.1 标准规范
类型
编制依据
备注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国家主席令9届75号文
国家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8-2007
国家
《城市测量规范》
CJJ/T8-2011
国家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国家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8-2009
国家
《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
GB/T50328-2014
国家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
第2章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路与古墩路交汇南侧,坐落于美女山西北面,三面环山,属于山坡地势,地块东临规划支路及灵峰山山体(支路东面为住宅小区),南靠灵峰山山体,西依上山通道(在西面局部邻接青春宝健康品制药厂),北至西溪路绿化带及卫匡国墓用地界线。
序号
内容
说明
1
建设单位
杭州云柯科技有限公司
2
设计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3
地质勘探单位
浙江省地矿勘察院
4
监理单位
浙江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5
施工单位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6
总建筑面积
312505㎡
7
总用地面积
88566㎡
8
地上建筑面积
158445㎡
9
地下建筑面积
154060㎡
建筑单体
建筑层数
层高(m)
建筑高度(m)
建筑面积(m²)
地上
地下
地上
地下
A栋
8层
3层
4.2
4.5
35.85
155125
B栋
10层
2层
4.2
4.5
48.10
95855
C栋
10层
2层
4.2
4.5
43.70
55760
D栋
5层
无
4.2
4.5
24.50
5415
第3章 施工部署
3.1施工准备
3.1.1仪器配备
为保证建筑物的施工测量控制及放样的要求,本工程测量仪器拟采用全站仪、激光铅直仪、经纬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测量人员之间的通信采用对讲机。主要仪器设备的数量、性能如下表所示:
设备
名称
规格
型号
数量
精度
用途
配置
时间
全站仪
TKS-302R
2套
角度测量精度5″
距离测量精度
(2mm±2ppm)
测量距离、角度、点的三维坐标
2016.12
自动安平水准仪
G1-38
4台
±2mm/km
一般高程测量
2016.12
经纬仪
J2
4台
2″
角度测量、投线
2016.12
钢卷尺
50m
8把
距离测量
2016.12
对讲机
5公里
4对
通信联络
2016.12
激光铅直仪
WILD–ZL
2台
1/200000
网点的竖向投递
2016.12
测量前所有测量仪器均送至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校核,并校正后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仪器若有损坏,必须修理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
3.1.2技术准备
序号
技术准备
工作内容
1
图纸规范
熟悉
会审图纸,掌握结构特点及工艺流程;
重要点位的坐标,轴线尺寸,标高关系进行验核
2
基准点交接
基准点现场确认,并要求提供移交点位记录及成果表;复核已完桩基工程,定期对控制点进行校准并设醒目的围栏
3
重难点措施
调配先进的测量仪器,用科学测量技术及建立高等级控制网
4
软件配合
利用平差软件对导线网进行平差;用CAD软件制作建筑物平面图和轴网图,形成电子版图纸,直接进行坐标捕捉
3.2施工流程
3.2.1测量流程
建立施工测量控制网
规划测量总体控制网
交接坐标控制点
各层释放轴线及高程
高程上引及轴线上移
建立内控高程控制网
沉降观测
测量资料整理
图3.2.1 测量流程
3.2.2质量流程
图3.2.2 测量工序质量控制流程图
3.3协调管理
3.3.1管理规定
序号
测量人员、设备和工作管理规定
1
人员管理
1.持证上岗,责任到人;
2.遵守《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
设备管理
1.定期进行保养、检查、维修;
2.按期检定,粘贴标识,具备检定证书,每半月自检;
3.专人负责,建立台帐,必须干燥,无灰尘;
4.运输过程中必须手提、抱等,禁止置于有振动的车上,现场使用时, 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使用完毕后进行擦拭,填写表格
3
测量工作管理
1.安排测量放线工作,编制测量方案、施工测量日志;
2.巡视控制点的保存情况;
3.对技术交底中的尺寸进行计算、复核,制定方案后方可进场;
4.严格执行“三检制”;
5.技术资料、记录要齐全、完整
3.3.2协调配合
序号
分包工程
协调配合内容
总承包单位
分包单位
1
沉降观测
工程
移交基准点,形成交接资料;
核对测量原始记录和测量成果;提供便利,进行桩点保护及安全防护
复核移交的基准点;
提交测量原始记录和测量成果;
2
电梯、幕墙、机电安装和室外等工程
移交基准点和基准线,形成交接资料;跟踪复核监控重点部位;复核引测控制点和重要轴线;审核报验资料
复核移交的基准点和基准线;
对控制点和主轴线进行自检;
提交报验资料
3.4基准控制点复测
基准点布置图
⑴我公司组织人员与前期桩基施工单位、监理、业主四方办理场区平面、高程控制点的交接手续后,指派测量人员对控制点的测量成果进行复测。
⑵平面控制基准点的测量复核采用TKS-302R全站仪,按照现场平面控制基准点的布设情况,采用坐标法对平面控制点进行复测检查。
⑶高程控制基准点的测量复核采用G1-38自动安平水准仪,用附合或闭合水准复测现场高程控制点,复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
⑷经过复测,如发现上述测量基准误差超过规范要求时,应向总监提交一份注明误差和修正后的成果表。在总监确定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测量。
第4章 控制网的布设
4.1平面控制网布设
4.1.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
⑴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
⑵布设平面控制网形首先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
⑶选点应在通视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⑷平面控制网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轴线结合测量方法进行设置;
⑸桩位必须用砼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标志牌做好测量标记。
4.1.2场区平面控制网布设
⑴场区轴线控制点以业主提供的控制点为基准,采用直角坐标法和极坐标法来测设主楼中心点及控制轴线。场区标高控制点暂时根据桩基单位移交的水准点为准,引测现场施工用水准点K1-K11(如图4.1.2-1),均匀布置在施工现场四周,建立水准基准组。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测量形成正式基准点资料,便于相互校核和满足分段施工的需要。
⑵场区平面控制点布设如图所示:
点号
H
X
Y
K1
12.061
82122.492
74102.432
K2
8.306
82017.205
73968.165
K3
10.828
81926.526
73878.771
图4.1.2-1 场区平面控制点
(K1,K2,K3为测绘单位移交的三个基准点;A,B,C为以三个临时基准点引出的场内基准点)
⑶场区平面控制点埋设如图所示:
控制点埋设采用不锈钢钢板150*150*10(中间刻十字丝,镶嵌钢丝)点中心采用500mmΦ12不锈钢钢柱,顶端磨圆,周围用混凝土砌筑一个方形底座。周边钢管搭设防护措施如右图(图4.1.2-2)
图4.1.2-2控制点保护
各控制点埋设后必须对其进行严格保护,在控制点周围砌净空1500×1500×500mm砖墙,外侧用四根钢管作成护栏,钢管表面刷红白相间的油漆,防止施工机械和人员损坏。
4.1.3建筑平面控制网布设
4.1.3.1建筑平面控制网布设方法
根据施工条件,1层以上结构采用内控法进行竖向测量控制,1层以下(包括一层)采用外控法进行测量控制。地下车库和主楼首层标高由室外高程控制网引测。
地下室控制线和主楼的控制线竖向传递图如下:
A区地下室
A-1栋地上部分
`
A-2栋地上部分
A-3栋地上部分
A-4栋地上部分
B区地下室
B-1栋、B-2栋地上部分
B-3栋地上部分
C区地下室
C-1栋地上部分
C-2栋地上部分
D区
4.1.3.2建筑平面控制网测设方法
为提高精度,使用TKS-302R全站仪采用极坐标法进行地下室、首层控制网点的侧设,再采用直角坐标法进行各轴线及楼层控制网的的测设,该仪器在一个测站上可以连续进行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角度和距离测量均作3个测回,将偏差严格控制在预控标准范围内。考虑到温度对混凝土楼面板上网点间距的影响,将测设时间选择在温差很小的清晨,并应保证做到同时间、同施测方法、同施测者、同仪器。
4.2高层控制网的布设
4.2.1高层控制网布设原则
⑴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时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建立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的建立是根据甲方提供的场区水准基点,采用G1-38自动安平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平面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
⑵高程控制网的精度,不低于三等水准的精度。
⑶在布设附合水准路线前,结合场区情况,在场区与甲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间埋设半永久性高程点,埋设3-6个月后,再进行联测,测出场区半永久性点的高程,该点也可以作为以后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⑷场区内布设有三个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应小于1公里,距离建筑物应大于25米,距离回土边线应不小于15米。
5.2.2高层控制网布设等级
⑴高程控制网的等级拟布设三等附合水准,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如下表:
等级
高差全中误差
(mm)
路线长度
(km)
水准仪
型号
水准尺
与已知点
联测次数
附合或环线次数
平地闭
合差
(mm)
三等
6
≤50
DS3
双面
往返各
一次
往返各一次
12√L
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⑵水准观测技术指标如下表:
等级
仪器
型号
视线
长度
前后视较
差(m)
前后视累积差(m)
最低地面高度(m)
基辅或红
黑读数差
基辅或红
黑所测较差
三等
DS3
75m
3
6
0.3
2.0mm
3.0mm
⑶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段施测时,应按下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
式中-------高差偶然全中误差(mm);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L-------测段长度;
n--------测段数。
②水准路线应按附合路线和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
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L------计算各W时,相应的线路长度(km);
N------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的总个数。
②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③测量员计算最后成果的取值:二等水准精确至0.1mm,三、四、五等精确至1mm。
第5章 测量施工方法
5.1地下结构施工测量
5.1.1轴线投测方法
⑴在垫层上进行基础定位放线前,根据总平面测量控制网,以建筑物平面控制线为准,校测轴线控制桩无误后,将经纬仪架设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位上,以正倒镜挑直法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垫层上,投测允许误差±2mm。轴线投测方法见图(地下结构施工平面控制网投测见下图)。垫层上建筑物轮廓轴线投测完成,经校测合格后,用墨线弹出各细部轴线,暗柱、暗梁、洞口必须在相应边角,用红油漆以三角形式标注清楚。
图5.1.1 地下结构轴线投测
⑵为保证施工测量的定位准确,定时对测量控制网进行引测复核检查,以防桩位位移,从而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
5.1.2标高引测方法
⑴标高引测:地下结构施工开始后,需要向基坑下引测标高基准点,引测方法:悬吊钢尺法,即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使用精密水准仪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壁上,并标明数据,测量操作中钢尺需加拉力、尺长、温度三差改正。具体操作原理见下图。
图5.1.2 地下结构标高引测
⑵标高控制网建立:由高程总控制网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的 4 个标高基准点,经联测、闭合形成统一的高程控制网,联测误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地下结构所需标高控制网的基准并做好标识。标高控制网定期进行复核,根据复核结果及时调整、修正,保持整个工程标高控制的统一性。
5.2地上结构施工测量
5.2.1轴线投测方法
⑴首层的测量控制网基准控制点由平面测量控制网引测,测量控制网的基准层传递采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激光铅直仪进行。
⑵本工程采用激光铅垂仪配合经纬仪进行竖向轴线传递。将激光铅垂仪架设在首层内控点上,接收靶放在待测楼层的相应预留洞口上,对中整平铅垂仪后,打开发光电源并调整光束,直至接收靶接收到的光斑最小、最亮。慢慢旋转铅垂仪,每转90度停下来观察光斑的变化,最后接收靶将得到一个激光圆,当该圆直径小于2mm时,圆心即为该控制点的接受点,然后依次投测所需其它控制点。
⑶利用计算机通过对激光接收靶上测得的结构自振、风振产生的摆动影响的激光接收点摆动振幅进行自动处理的方法解决结构自振、风振对垂直度测量控制进度的影响;通过在清晨左右同一时间进行垂直度测量时间的控制解决日照对垂直度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固定的测量施工人员控制测量精度的人为误差。
⑷当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放线完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楼层放样记录表并报监理验线,以便能及时验证各轴线的正确。
5.2.2竖向投测方法
⑴首层放线验收后,应将控制轴线引测到建筑物内。根据施工前布设的控制网基准点,在各建筑物内做内控点,埋设在首层偏离轴线一米的位置。基准点的埋设采用10cm×10cm钢板,钢针刻画十字线,钢板通过锚固筋与首层楼面钢筋焊牢,作为竖向轴线投测的基准点。基准点周围严禁堆放杂物,网点竖向投递时,在每层楼板相应位置预留150mm×150mm的孔洞进行竖向传递。
图5.2.2-1 投测孔洞示意图
⑵竖向投测前,应对首层钢板基准点控制网进行校测,校测精度不得低于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精度,以确保轴线竖向传递精度。
⑶轴线竖向投测的允许误差见下表:
序号
项目
允许误差(mm)
备注
1
每层
±3
2
总高 H(m)
H≤30
±5
30<H≤60
±10
3
>60
±15
⑷竖向投测操作流程如下图:
图5.2.2-2 竖向投测操作流程图
⑸竖向投测具体过程如下:
⑹测量控制网基准控制点的传递方法:
图5.2.2-3 基准控制点传递
5.2.3细部测量放样
⑴电梯井施工测量
利用激光铅直仪将测量基准控制层的控制点通过激光投射到激光接收靶上,各控制点在操作层形成封闭测量控制网,通过从激光接收靶上的测量控制点到模板定点内口丈量的方法,控制模板的上口的墙边线定位。
⑵楼层控制轴线的放样:把控制轴线从预留洞口引测到各楼层上,必要时可放出轴线或控制点坐标点的位置。每次传导时四个控制点必须相互或和原始基准点复核,做好记录,检查四个点之间的距离、角度、坐标直至完全符合或在测量规范允许范围内为止。
⑶墙、柱及模板的放样:根据控制轴线和坐标控制点位置放样出墙、柱的位置、尺寸线或中心点,用于检查墙、柱钢筋位置,及时纠偏,以利于模板位置就位。再在其周围放出模板线控制线(控制线一般按距结构外边20cm)。放双线控制以保证墙、柱的截面尺寸及位置。然后放出柱中线,待柱拆除摸板后把此线引到柱面上,以确定上层梁的位置。如图示:
图5.2.3-1 墙、柱及模板放样
⑷梁、板的放样
待墙、柱拆模后,进行高程传递,立即在墙、柱上用墨线弹出 +1.000M线,不得漏弹,再据此线向上引测出梁、板底、模板线。如图示:
图5.2.3-2 粱、板放样
⑸门窗、洞口的放样
在放墙体线的同时弹出门窗洞口的平面位置,再在绑好的钢筋笼上放样出窗体洞口的高度,用油漆标注,放置窗体洞口成型模体。外墙门窗、洞口竖向弹出通线与平面位置校核,以控制门窗、洞口位置。
⑹楼梯踏步的放样:根据楼梯踏步的设计尺寸,在实际位置两边的墙上用墨线弹出,并弹出两条梯角平行线,以便纠偏。如下图所示:
图5.2.3-3 楼梯踏步放样
5.3装饰装修施工测量
5.3.1装饰装修测量方法
本工程的装饰装修施工测量主要采用“五步放线法”。
5.3.2装饰装修放线过程
⑴主控线及轴线的定位
根据土建的轴线平移,考虑到能贯穿整个平面的一条线,定位施工中地面的轴线,再根据地面轴线用红外线反引到墙、顶上,成为贯穿顶地墙为一体的轴线,再在主轴线上找出合适的位置,定出坐标线,将这两条坐标线定位主控线。
⑵标高线的定位
根据土建方在建筑外墙上提供的红三角标记沿外墙引入室内,定为室内一层楼面的原始±0.000标高,再根据装饰图纸上地面材料的要求,定出地面完成面的±0.000,根据此±0.000向上量出1米,用红外线水平测出该层每面墙的1米标高线,再按照图纸标注的吊顶标高尺寸,在每面墙上弹出吊顶完成面线,标出机电安装控制标高线,最后根据该建筑的层高依次放出每层的标高线。
图5.3.2-1 1米线标高 图5.3.2-2 顶面及机电完成面
⑶粉刷完成面测量放线
根据主轴线,测出土建墙面的平整度,垂直度,确定是否满足粉刷完成面。放出各层、各区域新砌墙体的完成面线,原墙面瓦工需粉刷的完成面线,木饰面、软硬包、石材干挂、石材湿贴的完成面线。
图5.3.2-3 粉刷完成面
图5.3.2-4 卫生间地面定位放线
⑷将吊顶造型大样放到对应地面上,标出送风口尺寸,灯具尺寸,烟感、喷淋的定位,找出图纸尺寸与现场尺寸不符合的地方,记在顶平面图上,供设计深化。
图5.3.2-5 空调定位线
图5.3.2-6 吊顶放线
⑸以走道控制线采用平移法弹出走道完成面以及与走道有关的门,内外墙完成面线。所以所有与走道有关的门内线必须统一,以便成品化门统一尺寸一致加工。
图5.3.2-7 走道控制线
⑹被粉刷校正的墙面,地面找平,顶面造型以及木基层覆盖掉的线,重新放线,即二次放线。
图5.3.2-8 二次放线
5.4 室外工程、景观,安装施工测量
室外工程、景观,安装中测量施工内容均在施工后期编制专项方案
第6章 质量保证措施
6.1测量允许偏差
部位
项目
允许偏差
场地平面控制网
测角
±15〞
边长相对允许偏差
1/15000
轴线竖向投测
每层
3mm
总高
30mm
基础桩位放样
单桩或群桩中的边桩
±10mm
群桩
±20mm
施工层放线
外部主轴线
±10mm
细部轴线
±2mm
承重墙、梁、柱边线
±3mm
非承重墙边线
±3mm
门窗洞口线
±3mm
标高竖向传递
每层
±3mm
全高
±30mm
6.2质量控制措施
⑴测量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测量,并实行复核制度,做到点点有复核,前一步未检核合格,不进行后一步的测量。
⑵所有测量仪器必须送专门机构检测,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测量前,对所涉及的仪器,如全站仪、垂准仪、水准仪.塔尺.钢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必要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到测量施工中。
⑶控制点测量作业要做好书面记录,对施工过程中用到的全部测设数据,进行计算,并交由测量主管负责人复核,最后经监理工程师认证,方可投入使用并归档保存。
⑷每次放样、放高程前必须与控制点进行复核无误后才进行细部放样、放高程的工作。测点时尽量将仪器架设在砼结构上,以避免临时设施变形误导测量或影响测量精度。
⑸变形测量应考虑温度的影响,尽可能利用早上时间进行对关键节点进行复测。对外围标高控制点应做好保护,与第三方监测单位保持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整体结构沉降变形情况。
⑹引入结构构件安装前预检,安装时校正,安装后复检的机制;
⑺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优化测量方案,并尽量在外界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进行测量。
⑻架设仪器时要保证架设地点坚硬,不致因架设仪器后,发生下沉现象。
⑼监控时要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太阳照射、风力等因素。
⑽施工图、测量桩点必须经过验算校测合格后,才能作为测量依据。
第7章 安全保证措施
⑴施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
⑵在基坑边投放基础轴线时,确保架设的全站仪稳定性。
⑶操作人员不得从轴线洞口上仰视,以免掉物伤人。
⑷轴线投测完毕,须将洞上防护盖板复位。
⑸操作仪器时,同一垂直面上其他工作要注意尽量避开。
⑹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旁边的模板或钢管堆放情况,以免仪器碰撞或倾倒。
⑺所用线坠不能置于不稳定处,以防受碰被晃掉落伤人。
⑻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有关工种交叉作业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事先联系安排,避免发生仪器、人员安全事故。
⑼基坑周边作业时应观察好周边环境,察看能否满足施工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