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673053 上传时间:2025-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展规划 (2008.09 ~ 2011.06)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8年10月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发展规划 (2008.09--2011.06) 一、基本概况 (一)已有工作基础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由地理学系和人口研究所于1998年11月16日合并而成。现有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环境科学(未招生)5个本科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两个本科专业2008年被列为河北省本科教育特色品牌专业。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分别于1984、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也是我国较早的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至此,涵盖了地理学一级学科下的全部硕士学位授权点,使我校成为河北省最早也是唯一招收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研究生的院校。2005年获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与生命学院联合招收生态学专业博士,2005年自然地理学被重新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并与数信学院共建河北省数学与3S实验室。 1.学术队伍 现有教师65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教授19人,副教授16 人;硕士生导师2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学术队伍中,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 80%,专业教师学历结构:博、硕、学士比为1:1.8:1;职称结构:正高职、副高职、中职比为1.4:1.1:1;学缘结构:校内、外各占47%:53%;年龄结构:老(50岁以上)、中(35~50岁)、青(35岁以下)比为1.4:4.5:1。形成了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与科研水平较高,职称、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十足的学术队伍。 2.科学研究 2003年以来,主持或承担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1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1项,863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等部委项目6项,省级重大(点)科研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其它省级项目11项,各类科研项目累计经费5135万元。发表论文3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32篇,出版专著25部,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5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具有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测绘、地质勘查、旅游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资质。长期以来,一直承担河北省国土资源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等研究项目,大量成果被政府和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建设等部门采用。服务社会与学科建设的长期良性互动,铸就了地理学科在河北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良好声誉。 3.教学与人才培养 2003年以来,已培养本科生1168人,专业硕士研究生 374人,学历教育研究生18人,同等学力研究生65人,为河北省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地理教育、资源环境和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在读硕士生198人,本专科生918人。 现拥有《地理信息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地图学》和《中国经济地理》省级精品课;校立项重点建设课程10余门,教改课题10余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出版《中国经济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教材10部;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环境教育创新高地”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两个专业被评为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品牌特色专业。 2003年以来,本科生在河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立项100多项。荣获“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荣获河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河北省“2007年建模大赛”二等奖;河北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二等奖;在 2007首届国际GIS学生开源大赛第五届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中,共有5个小组26人次获等二、三等奖,为学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由于提高了学生素质,就业率稳步提高,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在学生创业方面实现零的突破。 4.基础条件建设 近年来,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龙头,基础条件建设跃上新台阶: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到1600m2,拥有仪器设备650台(件),仪器设备总值635万元。其中十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主要有DVB-S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磁盘阵列、图形工作站、全站仪、双频GPS接收机、高端生物显微镜、植物冠层分析系统、粒度粒形分析仪、遥感摄影测量系统、瞬变电磁勘探仪等和ARCGIS、ERDAS等国际最先进的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软件;建立了雾灵山、泰山、昌黎自然保护区、秦皇岛柳江盆地等野外实习基地;长期订阅中外文期刊20余种,拥有专业图书、地图集3.2万册。基本具备了从事地理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平台。 (二)主要问题与不足 1.学术团队中,具有强有力支撑的创新型人才短缺,学术带头人在国内的学术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35岁以下青年教师偏少,具有国外访学经历的人员比例偏低。 2.科学研究方面,虽然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不少,但高层次奖项、高层次成果较少,高档次专业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出版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著作数量偏少,有重大影响的应用性研究成果数量也显不足。 3.仪器设备尽管有一定改善,但由于经费原因高档次仪器设备偏少、不够配套,先进仪器更新较慢;缺乏自己的野外试验站。 4.各研究方向虽然存在明显优势,但相互间缺乏协作,团队意识亟待加强。 5.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存在因人设课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 6.管理队伍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年龄、知识结构有待调整。 二、规划与建设目标 (一)总体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争上博士点为契机,以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优质的学生培养为归宿,努力构建河北省最大、最强和全国知名的地理教育科研基地。 以内涵建设为主,加强学位点建设,争上地理学博士点;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应用研究。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位于全校第一阵营,部分特色和优势方向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成为我省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中心。 (二)具体建设目标 1.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方面 l 筹备并完成自然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评估工作; l 做好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 l 申报并力争获得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l 申报并建成地理学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 2.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 l 继续申报并力争建成资源环境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l 建设好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l 新增1~2门省级精品课程,组织申报并争上国家级精品课程; l 继续申报并成为地理学主干课程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力争成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校级教学名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 l 争上十二五规划教材; l 争上省级及其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 l 力争在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立项中立项数量保持前三,在大学生创业竞赛中实现零的突破; l 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河北省数学建模竞赛、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暨全国高校GIS应用开发大赛等重要赛事中再上新台阶。 l 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3.学术队伍、学术交流和科研方面 l 重点培养或引进1~2名人文地理学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l 主办1次国际性学术会议,承办1次自然地理学全国性学术会议; l 每年选派1~2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学术组织学习、进修; l 教师年均发表三大检索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l 年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4项; l 年均产生对省政府决策或社会公众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性科研成果1~2项; l 年均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 l 年均到校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 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学科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及管理水平等6个方面。 (一)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已形成花粉现代过程与环境演变、区域土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信息经济地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修复、量化信息可视化与3S集成应用、人口发展与城乡规划、旅游开发与管理等7大研究方向。发挥现有7大研究领域优势,创新研究内容,扩大特色研究影响,着重解决国家、地方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产生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 1.花粉现代过程与环境演变 使花粉现代过程和华北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方向有一个质的提升,创新研究能力、自身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形成孢粉研究在国内的领先优势,提升孢粉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并在花粉现代过程、不同沉积相、不同植物群花粉组合、中国北方花粉组合与气候的定量关系、人工和人工扰动植被花粉组合及人类活动影响强度等领域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理论上为全球变化定量恢复古气候、古环境做出贡献,应用上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特别是环京津地区气候和环境变化趋势和应对策略做出贡献。 2.区域土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以综合自然地理学为基础,以省内及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人地关系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研究特色,重点培育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和区域土地多用途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等领域。本方向将围绕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我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战略的重点需求开展研究,夯实在河北省的领先地位,并在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信息经济地理 本方向拓宽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通过加强人地关系理论和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以信息为对象,侧重网站信息流对多类型空间人流导引作用的机理研究,进一步开展增强作用和替代作用同时存在下的作用模型、虚拟社区中信息流通过用户的交流产生的导引作用、网络空间与地理空间比较性研究,特别是结合地理网络空间说明跨距离的作用衰减问题和城市内部电子服务网点的位置选择问题,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4.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修复 以我国北方典型脆弱生态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环境变化敏感、易受破坏且不易恢复等特点,在干旱区环境变化与脆弱性、温带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计算机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计算机模拟等方面开展研究。尝试将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农业节水灌溉和农作物种植管理,为解决我国和地方脆弱生态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提供技术支撑,并力求实现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5.量化信息可视化与3S集成应用 主要研究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分析、量化信息可视化和3S技术的集成与应用,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建立坐标系基础上的量化图形,用图解形式显示地理事物的数量特征与量变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发展状况和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大信息量、高表现力、多功能、可视性强”的特点。开展数—图自适应理论和图库建设,加强量化信息的时空可视化模型研究,实现地学量化信息的高效传输,拓展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功能。以3S技术为支撑,承担各类数字工程项目,加强地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为我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空间决策做出贡献。 6.人口发展与城乡规划 该方向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立足河北、面向全国,加强对人口发展和城乡规划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重点以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以人口规划预测、人口发展战略、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人口承载力等特色研究;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口研究和区域发展研究相结合,形成地区综合发展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特色领域。 7.旅游开发与管理 本方向以旅游者休闲游憩为核心,以人文环境与生态自然协调发展为目标,在与当前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立足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面向环渤海旅游经济圈,侧重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影响评估、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项目策划、旅游新业态开发与管理、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产业政策的研究,通过与旅游学界、业界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力争三年内,在城乡旅游和谐互动发展、环京津区域休闲旅游规划与开发管理等方面,形成国内较有影响的研究领域。 (二)学术队伍建设 进一步优化学术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在引进国内知名学者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提升现有学术带头人和中年骨干教师的水平,培养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完善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加强各研究领域的密切协作,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形成以一档教授、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博士为主体的有竞争实力的优秀学术团队。 主要措施: 1.加强岗位目标责任制的实施力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创新学术团队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软引进,力争每个研究方向有一名在本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知名专家,开展实质性的科研指导与合作,带动学科建设上水平。 3.强化对现有学术队伍中学术骨干的培养,在条件平台建设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同时结合国家、河北省的留学资助计划,分批申请出国进修。 (三)教学与人才培养 牢固树立教学是学校工作中心的理念,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重视,深入实施质量工程,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着力点,在特色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多种形式的学生职业素质培训以及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主要措施: 1.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做好课程体系规划,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改变教学内容陈旧、因人设课问题。 2.落实“顶岗实习支教”工程,完善“3.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教学实验室作用;整合野外教学实习资源,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生产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制订研究生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调动导师和研究生的双重积极性,稳定并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必备条件,硕士研究生需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公开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含1篇);博士研究生需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篇以上。 4.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实行“X+1”模式联合培养。 5.依托我院学科应用性强、科研课题较多的优势,加大教师课题对学生的支持和培养力度,发挥重大课题的辐射作用。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择优支持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建立学生科研报告制度,加强对学生科研的扶持和引导。 6.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生信息员和网上评教的作用,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地保障本科教学质量。 7.加强师德教育,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良好教风带动学风建设。加强对学生教育、管理,引导并形成良好的学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四)科学研究 紧密围绕国家和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立足于河北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的实际,提高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形成富有竞争实力的创新型学术团队,能够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争取每个研究方向都能在本专业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主要措施: 1.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学科建设系列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整体目标的如期实现。 2.出台科研绩效量化考核办法,建立以主管院长为组长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和检查学科建设的执行情况,狠抓关键环节,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奖惩分明,确保规划目标的有效实施。 3.规范科研管理,制订与完善一系列政策与管理制度,加大科研奖励力度,鼓励多出高质量科研成果,提高基础理论研究水平。 4.加强基础研究课题申报的组织工作,提高科研课题立项率,确保科研投入能产出良好的效益。 (五)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围绕教学科研工作目标,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做好自然地理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基础工作,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资源,为申报地理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奠定基础。加大实验室投入与产出效益,为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申报创造条件。 主要措施: 1.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使实验室面积达到3600m2,优化实验室结构布局,完善实验室功能。 2.加大教学实验室面积,增加本科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增开创新性、研究性和自主型实验,实现以学生自主型实验学习为目标的实验教学平台。 3.科学引进DSP开发及仿真系统、图像分析系统、安德森大气采样仪、磁化率仪、生物显微镜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室管理,完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和实验室开放等制度,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六)管理水平 加强学院的全面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为教学科研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拓宽创收渠道。确保学院收入稳定提高。 落实岗位责任制,更好地发挥各类人员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加强行政、教辅队伍建设,优化年龄、知识结构,提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专兼职学生工作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