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考前资料三
四、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八章)
(单项选择题为2道左右,多项选择题为1道左右)
内容
考试大纲要求
(一)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
(二)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
(三)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四)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
(五)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
(六)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七)了解户外声传播除几何发散衰减外的其他衰减计算
(八)了解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
(一)掌握噪声级相加与相减计算方法P258
知识点:
1.噪声级的相加
(1)公式法
此处首先要注意声压与声压级的换算,这个内容我们在现状调查中就已讲过。
Lp=10lgP2/P02=20lgP/P0
式中:Lp—声压级(dB);
P—声压(Pa);
P0—基准声压,为2×10-5Pa,该值是对1000Hz声音人耳刚能听到的最低声压。
对数换算:
能量加和:
合成声压级:L1+2=10lg(10L1/10+10L2/10)
合成声压级:
若上式的几个声压级均相同,即可简化为:
L总=LP+10lgN
式中:LP—单个声压级,dB;
N—相同声压级的个数。
(2)查表法
利用分贝和增值表直接查出不同声级值加和后的增加值,然后计算加和结果。在一般有关工具书或教科书中均附有该表。
分贝和增值表
2.噪声级的相减
例题:
1.L1=100dB , L2=98dB.求L1+2=?
解析:L1+2=10lg(10100/10+1098/10)=102.1
此题也可用查表法。即算出两个声音的声级差为2分贝,再从分贝和增值表中查得2分贝对应的增值为2.1分贝,然后加在分贝数大的声压级上,最后的合成声压级即是100+2.1=102.1分贝。
2.L1=80dB , L2=80dB.求L1+2=?
解析:L1+2=10lg(1080/10+1080/10)=3+80=83
(二)熟悉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P261
知识点:
1.点声源定义:以球面波形式辐射声波的声源。
从理论上可以认为任何形状的声源,只要声波波长远远大于声源几何尺寸,该声源就可视为点声源。
2.实际声源近似为点声源的条件:
(1)对于单一声源,如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2倍时,该声源可近似为点声源。
(2)由众多声源组成的广义噪声源,例如道路、铁路交通或工业区,可通过分区,用位于中心位置的等效点声源近似。
将某一分区等效为点声源的条件是:
①分区内声源有大致相同的强度和离地面的高度、到预测点有相同的传播条件;
②等效点声源到预测点的距离(d)应大于声源最大尺寸(Hmax)2倍(d>2Hmax),如距离较小(d≤2Hmax),总声源必须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区。
等效点声源的声功率级等于分区内各声源声功率级的能量和。
注意:实际上任何一个线声源和面声源均可采用分区的方法简化为点声源,然后通过每一个点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的叠加,获得线声源或面声源对于测点的影响。
例题:1.在声环境影响评价中,声源中心到预测点之间的距离超过声源最大几何尺寸( D )时,可将该声源近似为点声源。
A.很多
B.1倍
C.3倍
D.2倍
(三)掌握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P261
知识点:
1.已知点声源声功率级时的距离发散衰减
在自由声场条件下,点声源的声波遵循着球面发散规律,按声功率级做为点声源评价量,其衰减公式:
(8-1)
式中 ΔL—距离增加产生衰减值,dB;
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在距离点声源r1处至r2处的声级衰减值:
(8-2)
当r2=2r1时, △L= 6(dB),即点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6(dB)。
2.已知靠近点声源r0处声级时的几何发散衰减
无指向性点源几何发散衰减的基本公式:
(8-3)
式中 L(r),L(r0)——r,ro处的声级。
注意:对于声环境影响预测中要注意声功率级、声压级的区别。一般如果不指明的情况下,声级就指的是声压级。
例题:1.己知距某点声源10m处测得噪声值为90dB,则30m处的噪声值为 ( C )dB。
A.72
B.78
C.80.5
D.84
解析:根据
衰减值为0.477,则正确答案为C。
(四)熟悉线声源、面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计算和应用P262
知识点:
1.线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的衰减
(1)无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
按严格要求,当r/<1/10时,可视为无限长线声源。
①在自由声场条件下,按声功率级作为线声源评价量,则r处的声级L(r)可由下式计算:
L(r)=LW-10lg[1/(2πr)] (8-5)
式中:LW—单位长度线声源的声功率级,dB;
r—线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②经推算,在距离无限长线声源r1至r2处的衰减值为:
(8-6)
当r2=2r1时, 由上式可算出△L= -3dB,即线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3dB。
③已知垂直于无限长线声源的距离ro处的声级,则r处的声级可由下式计算得到:
(8-7)
④公式(8-7)中的第二项表示了无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8-8)
(2)有限长线声源的几何发散衰减
设线声源长度为,单位长度线声源辐射的倍频带声功率级为Lw。在线声源垂直平分线上距声源r处的声压级为:
(8-9)
或
(8-10)
但应用更多的还是该公式的简化公式,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看一下该公式的简化形式。
①当r> 且ro> 时,公式(8-10)可近似简化为:
(8-11)
即在有限长线声源的远场,有限长线声源可当作点声源处理。
②当r</3且ro</3时,公式(8-10)可近似简化为:
(8-12)
即在近场区,有限长线声源可当作无限长线声源处理。
③当/3<r<,且/3<ro< 时,公式(8-10)可作近似计算:
(8-13)
2.面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的衰减
一个大型机器设备的振动表面,车间透声的墙壁,均可以认为是面声源。
如果已知面声源单位面积的声功率为W,面声源可看作由无数点声源连续分布组合而成,其合成声级可按能量叠加法求出。
作为一个整体的长方形面源(b>a),中心轴线上的几何发散声衰减可近似如下:
①预测点和面声源中心距离r<a/π时,几乎不衰减(Adiv≈0);
②当a/π<r<b/π,距离加倍衰减3dB左右,类似线声源衰减特性(Adiv≈10 lg(r/r0));
③当r>b/π时,距离加倍衰减趋近于6dB,类似点声源衰减特性(Adiv≈20 lg(r/r0))。
例题:
1.有一列500m火车正在运行。若距铁路中心线20m处测得声压级为90dB,距铁路中心线40m处有一居民楼,则该居民楼的声压级是( A )dB。
A.87
B.84
C.80
D.78
解析:该题是按无限长线声源处理。因此可按无限长线声源衰减公式计算:居民楼的声压级 =Lp(20)-10lg(40/20)=90-3=87dB。
2.有一列500m火车正在运行。若距铁路中心线600m处测得声压级为70dB,距铁路中心线1 200m处有疗养院,则该疗养院的声压级是( C )dB。
A.67
B.70
C.64
D.60
解析:该题也是一个有限长线声源的题目。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当当r> 且ro> 时,按点声源处理。此题600>500且1 200>500,因此可按点声源衰减公式计算:该疗养院的声压级,即Lp(1200)=Lp(600)-20×1g(1 200/600)=70—6=64dB。
3.有一列600m火车正在运行。若距铁路中心线250m处测得声压级为65dB,距铁路中心线500m处有居民楼,则该居民楼的声压级是( B )dB。
A.62
B.60.5
C.59
D.63
解析:该题是一个有限长线声源的题目。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声环境》,当/3<r<,且/3<ro<时,按计算。此题600/3<250<600且600/3<500<600,因此可按上述公式计算:该居民楼的声压级Lp (500)= Lp (250)-151g(500/250)=65-4.5=60.5dB。
(五)熟悉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计算方法P264
知识点:
1.室内和室外声级差的计算
当声源位于室内,设靠近开口处(或窗户)室内和室外的声级分别为L1和L2。见图8-1。若声源所在室内声场近似扩散声场,且墙的隔声量远大于窗的隔声量,则室内和室外的声级差为:
NR=L1-L2=TL+6 (8-14)
式中:TL—窗户的隔声量,dB。
NR—室内和室外的声级差,或称插入损失,dB。
TL、NR均和声波的频率有关。其中室内声级L1可以是测量值或计算值,若为计算值时,按下式计算:
(8-15)
式中:
L1—靠近围护结构处的倍频带声压级。
LW1—某个室内声源在靠近围护结构处产生的倍频带声功率级;
r1—某个室内声源与靠近围护结构处的距离;
Q—指向性因子;通常对无指向性声源,①当声源放在房间中心时,Q=1;②当放在一面墙的中心时,Q=2;③当放在两面墙夹角处时,Q=4;④当放在三面墙夹角处时,Q=8;
R—房间常数;
R=Sα/(1-α)(8-16)
式中:S—房间内表面面积,m2;
α—平均吸声系数。
2.等效室外声源的声功率级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首先用(8-15)计算出某个声源在某个室内围护结构处(如窗户)的倍频带声压级,然后计算出所有室内声源在靠近围护结构处产生的总倍频带声压级(按噪声级叠加计算求和),再将室外声级L2和透声面积换算成等效室外声源,计算出等效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
Lw2=L2(T)+10 lgS (8-17)
式中:Lw2—等效声源的倍频带声功率级
S—透声面积,m2。
L2—室外声级
等效室外声源的位置为围护结构的位置。等效声源的中心位置位于透声面积的中心。然后可按室外声源方法计算等效室外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声级。
例题:1.某车间一窗户面积为20m2,已知室内靠近窗户处的声压级为90dB,靠近窗户处的室内和室外声压级差为15dB,等效室外声源的声功率级应为 ( C )。
A.28dB
B.75dB
C.88dB
D.103dB
解析Lw2=L2(T)+10 lgS =90—15+101g20=88dB(A)
(六)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P269
知识点:
(1)基本要求和方法
①评价项目建设前环境噪声现状;
②评价建设项目在建设期、运行期噪声影响程度、超标范围和超标状况;
③分析受影响人口的分布状况;
④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分布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超标原因;
⑤分析建设项目选址、设备布置和选型的合理性,分析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措施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
⑥评价必须增加或调整的适用本工程的噪声防治措施,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
⑦提出针对该项工程有关环境噪声监督管理、环境监督计划的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2)工矿企业声环境影响评价
按厂区周围敏感目标所处的环境功能区类别评价噪声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说明受影响人口情况;分析主要影响的噪声源,说明厂界和功能区超标原因;评价厂区总图布置和控制噪声措施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必要的替代方案;明确必须增加的噪声控制措施及其降噪效果;
(3)公路、铁路声环境影响评价
除上述的评价基本要求和方法,公路、铁路声环境影响评价还需着重分析、说明以下问题:
评价沿线评价范围内各敏感目标按标准要求预测声级的达标及超标状况,并分析受影响人口的分布情况;对工程沿线两侧的城镇规划中受到噪声影响的范围绘制等声级曲线,明确合理的噪声控制距离和规划建设控制要求;结合工程选线和建设方案布局,评价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必要时提出环境替代方案;对提出的各种噪声防治措施需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在多方案比选后规定应采取的措施并说明措施降噪效果。
(4)机场飞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依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 9660—88) 评价 WECPNL评价量70dB、75dB、80dD、85dB、90dB等值线范围内各敏感目标的数目,受影响人口的分布情况;结合工程选址和机场跑道方案布局,评价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必要时提出环境替代方案;对超过标准的环境敏感区,按照等值线范围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降噪措施,并进行经济技术论证。
例题:1.依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 9660—88) 评价 WECPNL评价量( A )等值线范围内各敏感目标的数目,受影响人口的分布情况。
A. 70dB、75dB、80dD、85dB、90dB
B. 65dB、70dB、75dB、80dD、85dB
C. 75dB、80dD、85dB、90dB、95dB
D. 60dB、65dB、70dB、75dB、80dD
解析:依据《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 9660—88) 评价 WECPNL评价量70dB、75dB、80dD、85dB、90dB等值线范围内各敏感目标的数目,受影响人口的分布情况
(七)了解户外声传播除几何发散衰减外的其他衰减计算P266
知识点:
1.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 A atm)
空气吸收引起的衰减按公式(8-18)计算:
式中:
a空气吸收系数,a为温度、湿度和声波频率的函数,预测计算中一般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常年平均气温和湿度选择相应的空气吸收系数(见下表)。
表8-2倍频带噪声的大气吸收衰减系数α
2.地面效应衰减( Agr)
地面类型可分为:
a) 坚实地面,包括铺筑过的路面、水面、冰面以及夯实地面。
b) 疏松地面,包括被草或其他植物覆盖的地面,以及农田等适合于植物生长的地面。
c) 混合地面,由坚实地面和疏松地面组成。
声波越过不同地面时,其衰减量是不一样的。
声波越过疏松地面传播时,或大部分为疏松地面的混合地面,在预测点仅计算A声级前提下,地面效应引起的倍频带衰减可用公式(23)计算。
式中:
r—声源到预测点的距离,m;
hm—传播路径的平均离地高度,m;可按图5进行计算,
hm= F/r,;
F—面积,m2;
若Agr 计算出负值,则Agr 可用“0”代替。
图5估计平均高度hm的方法
3.有限长薄屏障在点声源声场中引起的衰减计算( Abar )
位于声源和预测点之间的实体障碍物,如围墙、建筑物、土坡或地堑等起声屏障作用,从而引起声能量的较大衰减。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可将各种形式的屏障简化为具有一定高度的薄屏障。
如图6所示,S、O、P三点在同一平面内且垂直于地面。
定义δ=SO+OP-SP为声程差,N=2δ/λ为菲涅尔数,其中λ为声波波长。
a) 首先计算图7所示三个传播途径的声程差δ1,δ2,δ3 和相应的菲涅尔数N1、N2、N3。
b) 声屏障引起的衰减按下式计算
当屏障很长(作无限长处理)时,则
图6 无限长声屏障示意图图7在有限长声屏障上不同的传播路径
(八)了解绘制等声级线图的技术要求P269
知识点:
计算出各网格点上的噪声级(如Leq、WECPNL)后,再采用某种数学方法计算并绘制出等声级线。
等声级线的间隔应不大于5dB(一般选5 dB)。
①对于Leq,等声级线最低值应与相应功能夜间标准值一致,最高值可为75dB,
②对于LWECPN,一般应有70dB、75dB、80dB、85dB、90dB的等声级线。
作用:等声级线图直观地表明了项目的噪声级分布,为分析功能区噪声超标状况提供了方便,同时为城市规划、城市环境噪声管理提供了依据。
例题:1.对于等声级线图绘制,正确的说法是( AD )。
A.等声级线的间隔不大于5dB
B.等声级线的间隔不大于10dB
C.对于WECPNL,一般应有70dB、75dB、80dB、85dB的等值线
D.对于Leq一般需对应项目所涉及的声环境功能区的昼夜间标准值要求
五、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单项选择题为3道左右),新年的考题不可能再减少。
内容
考试大纲要求
(一)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中基本图件和推荐图件的组成
(二)熟悉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与要求
(三)掌握生态机理分析法
(四)掌握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五)熟悉类比分析法
(六)掌握优势度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
(七)了解生物多样性评价的香农—威纳指数法
(八)熟悉土壤侵蚀、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一)掌握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中基本图件和推荐图件的组成(对照相应导则附录B)
根据评价项目自身特点、评价工作等级以及区域生态敏感性不同,生态影响评价图件由基本图件和推荐图件构成。
1.基本图件:
基本图件是指根据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不同,各级生态影响评价工作需提供的必要图件。
①当评价项目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域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必需提供能反映生态敏感特征的专题图,如保护物种空间分布图;②当开展生态监测工作时必需提供相应的生态监测点位图。
2.推荐图件:
推荐图件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以图形图像形式表达的、有助于阐明生态影响评价结果的选作图件。
表B.1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构成要求
评价工作等级
基本图件
推荐图件
一级
(1)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2)工程平面图
(3)土地利用现状图
(4)地表水系图
(5)植被类型图
(6)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
(7)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
(8)生态监测布点图
(9)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
(1)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山岭重丘时,可提供地形地貌图、土壤类型图和土壤侵蚀分布图;
(2)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时,可提供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当涉及地下水时,可提供水文地质图件等;
(3)当评价工作范围涉及海洋和海岸带时,可提供海域岸线图、海洋功能区划图,根据评价需要选做海洋渔业资源分布图、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分布图、滩涂分布现状图;
(4)当评价工作范围内已有土地利用规划时,可提供已有土地利用规划图和生态功能分区图;
(5)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地表塌陷时,可提供塌陷等值线图;
(6)此外,可根据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选作动植物资源分布图、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图、基本农田分布图、绿化布置图、荒漠化土地分布图等。
二级
(1)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2)工程平面图
(3)土地利用现状图
(4)地表水系图
(5)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图
(6)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和预测图
(7)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
(1)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山岭重丘区时,可提供地形地貌图和土壤侵蚀分布图;
(2)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时,可提供水环境功能区划图;当涉及地下水时,可提供水文地质图件;
(3)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海域时,可提供海域岸线图和海洋功能区划图;
(4)当评价工作范围内已有土地利用规划时,可提供已有土地利用规划图和生态功能分区图;
(5)评价工作范围内,陆域可根据评价需要选做植被类型图或绿化布置图。
三级
(1)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
(2)工程平面图
(3)土地利用或水体利用现状图
(4)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
(1)评价工作范围内,陆域可根据评价需要选做植被类型图或绿化布置图;
(2)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山岭重丘区时,可提供地形地貌图;
(3)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时,可提供地表水系图;
(4)当评价工作范围内涉及海域时,可提供海洋功能区划图;
(5)当涉及重要生态敏感区时,可提供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
例题: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下列哪些图件不属于生态影响二级评价中的基本图件。( CD )
A.地表水系图
B.典型生态保护措施平面布置示意图
C.植被类型图
D.生态监测布点图
E.土地利用现状图
解析:CD属于一级评价的基本图件。
(二)熟悉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与要求(对照相应导则附录B)
知识点:
1. 数据来源与要求
a)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制作基础数据来源包括:已有图件资料、采样、实验、地面勘测和遥感信息等。
b) 图件基础数据来源应满足生态影响评价的时效要求,选择与评价基准时段相匹配的数据源。当图件主题内容无显著变化时,制图数据源的时效要求可在无显著变化期内适当放宽,但必须经过现场勘验校核。
2.制图与成图精度要求
生态影响评价制图的工作精度一般不低于工程可行性研究制图精度,成图精度应满足生态影响判别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
生态影响评价成图应能准确、清晰地反映评价主题内容,成图比例不应低于表B.2中的规范要求(项目区域地理位置图除外)。
表B.2生态影响评价图件成图比例规范要求
当成图范围过大时,可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分幅成图;当涉及敏感生态保护目标时,应分幅单独成图,以提高成图精度。
3.图形整饬规范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应符合专题地图制图的整饬规范要求,成图应包括图名、比例尺、方向标/经纬度、图例、注记、制图数据源(调查数据、实验数据、遥感信息源或其他)、成图时间等要素。
例题:
1. 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某拟建高速公路长度为40 km,如二级评价的生态评价成图比例尺应≥1:10万,则三级评价成图比例尺应( C )。
A.≥1:1万
B.≥1:5万
C.≥1:25万
D.≥1:10万
2.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寻则—生态影响》,生态影响评价图件中的专题地图应包括( ABCDE )、图名、成图时间等要素。
A.比例尺
B.方向标
C.图例
D.注记
E.制图数据源
解析:此题出自图形整饬规范,成图应包括图名、比例尺、方向标/经纬度、图例、注记、制图数据源(调查数据、实验数据、遥感信息源或其他)、成图时间等要素。
(三)掌握生态机理分析法P273
知识点:
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生态学原理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生态机理分析法的工作步骤如下:
(1)调查环境背景现状和搜集工程组成和建设等有关资料;
(2)调查植物和动物分布,动物栖息地和迁徙路线;
(3)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植物或动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进行分析,描述其分布特点、结构特征和演化等级;
(4)识别有无珍稀濒危物种及重要经济、历史、景观和科研价值的物种;
(5)监测项目建成后该地区动物、植物生长环境的变化;
(6)根据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水、气、土和生命组分)变化,对照无开发项目条件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系统演替趋势,预测项目对动物和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的影响,并预测生态系统演替方向。
评价过程中有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生物模拟试验,如环境条件、生物习性模拟试验、生物毒理学试验、实地种植或放养试验等;或进行数学模拟,如种群增长模型的应用。
该方法需与生物学、地理学、水文学、数学及其他多学科合作评价,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例题: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依照( A )分析、预测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
A.生态学原理
B.生命科学原理
C.景观学原理
D.生物学原理
(四)掌握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P275
知识点:
指数法是利用同度量因素的相对值来表明因素变化状况的方法,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评价方法,指数法同样可将其拓展而用于生态影响评价中。
指数法简明扼要,且符合人们所熟悉的环境污染影响评价思路,但困难之点在于需明确建立表征生态质量的标准体系,且难以赋权和准确定量。
综合指数法是从确定同度量因素出发,把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变成能够同度量的方法。
1.单因子指数法
选定合适的评价标准,采集拟评价项目区的现状资料。
可进行生态因子现状评价:例如以同类型立地条件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为标准,可评价项目建设区的植被覆盖现状情况;
亦可进行生态因子的预测评价:如以评价区现状植被盖度为评价标准,可评价建设项目建成后植被盖度的变化率。
2.综合指数法
1) 分析研究评价的生态因子的性质及变化规律;
2) 建立表征各生态因子特性的指标体系;
3) 确定评价标准;
4) 建立评价函数曲线,将评价的环境因子的现状值(开发建设活动前)与预测值(开发建设活动后)转换为统一的无量纲的环境质量指标。用l~0表示优劣(“l”表示最佳的、顶极的、原始或人类干预甚少的生态状况,“0”表示最差的、极度破坏的、几乎无生物性的生态状况)由此计算出开发建设活动前后环境因子质量的变化值;
5) 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赋予权重;
6) 将各因子的变化值综合,提出综合影响评价值。
式中:
△E—开发建设活动日前后生态质量变化值;
Ehi—开发建设活动后i因子的质量指标;
Eqi—开发建设活动前i因子的质量指标;
Wi—i因子的权值。
3.指数法应用
1)可用于生态因子单因子质量评价;
2)可用于生态多因子综合质量评价;
3)可用于生态系统功能评价。
4.说明
建立评价函数曲线须根据标准规定的指标值确定曲线的上、下限。
对于空气和水这些已有明确质量标准的因子,可直接用不同级别的标准值作上、下限;
对于无明确标准的生态因子,须根据评价目的、评价要求和环境特点选择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值,再确定上、下限。
例题: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影响评价中,关于指数法评价的说法,正确有是( ACD )。
A.单因子指数法可评价项目建设区的植被覆盖现状情况
B.单因子指数法不可进行生态因子的预测评价
C.综合指数法需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赋予权重
D.综合指数法中对各评价因子赋予权重有一定难度,带有一定的人为因素
解析:B的正确说法应该是“单因子指数法可进行生态因子现状评价;亦可进行生态因子的预测评价。”
(五)熟悉类比分析法P276
知识点:
类比分析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方法,一般有生态整体类比、生态因子类比和生态问题类比等。
1.方法
根据已有的开发建设活动(项目、工程)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项目、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选择好类比对象(类比项目)是进行类比分析或预测评价的基础,也是该法成败的关键。
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是:
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拟建项目基本相当,生态因子(地理、地质、气候、生物因素等)相似,项目建成已有一定时间,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
类比对象确定后,则需选择和确定类比因子及指标,并对类比对象开展调查与评价,再分析拟建项目与类比对象的差异。根据类比对象与拟建项目的比较,做出类比分析结论。
2.应用
1) 进行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2) 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可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
3) 进行生态影响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4) 进行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
5) 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6) 确定环保目标和寻求最有效、可行的生态保护措施。
例题:1.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生态影响评价中,类比分析法可应用于(ABDE )。
A.进行生态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B.以原始生态系统作为参照,可评价目标生态系统的质量
C.进行生态影响的定量分析与评价
D.进行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影响评价
E.预测生态问题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及其危害
解析:此题是关于类比分析法的应用。其中C的正确说法应该是“进行生态影响的定性分析与评价”。
(六)掌握优势度及其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参照导则中的景观生态学方法)
景观生态学法中基质的判定是空间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
判定基质有三个标准,即相对面积大、连通程度高、有动态控制功能。
基质的判定多借用传统生态学中计算植被重要值的方法。
决定某一斑块类型在景观中的优势,也称优势度值(Do)。优势度值由密度(Rd)、频率(Rf)和景观比例(Lp)三个参数计算得出。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Rd=(斑块i的数目/斑块总数)×l00%
Rf=(斑块i出现的样方数/总样方数)×l00%
Lp=(斑块i的面积/样地总面积)×l00%
Do=0.5×[0.5×(Rd+Rf)+Lp]×100%
(七)了解生物多样性评价的香农—威纳指数法P278
知识点: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的历史变迁、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方法,评价目的是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通常用香农-威纳指数表征:
式中:
H—样品的信息含量(彼得/个体)=群落的多样性指数;
S—种数;
Pi—样品中属于第i种的个体比例,如样品总个体数为N,第i种个体数为ni,则Pi=ni/N。
(八)熟悉土壤侵蚀、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知识点:
1.土壤侵蚀
(1)定义
水土流失,又称土壤侵蚀,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并且主要指水力侵蚀。
(2)土壤侵蚀的表示数据
一般有侵蚀模数[侵蚀强度,t/(km2·a)]、侵蚀面积和侵蚀量几个定量数据。
侵蚀面积可通过资料调查或遥感解译而得出。
侵蚀量可根据侵蚀面积与侵蚀模数的乘积计算得出,也可根据实测得出。
侵蚀模数:侵蚀模数是土壤侵蚀强度单位,是衡量土壤侵蚀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也称为土壤侵蚀率、土壤流失率或土壤损失幅度。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其单位为(t/km2•a)。
(3)侵蚀模数预测方法
①已有资料调查法。根据各地水土保持试验、水土保持研究站所的实测径流、泥沙资料,经统计分析和计算后作为该类型区土壤侵蚀的基础数据。
②物理模型法。在野外和室内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不同土壤、植被、坡度、土地利用等情况下的侵蚀量进行试验。
③现场调查法。通过对坡面侵蚀沟和沟道侵蚀量的量测,建立定点定位观测,对沟道水库、塘坝淤积量进行实测,对已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测算,计算侵蚀量。利用小水库、塘坝、淤地坝的淤积量进行量算,经来沙淤积折算,计算出土壤侵蚀量。
④水文手册查算法。根据各地《水文手册》中土壤侵蚀模数、河流输沙模数等资料,推算侵蚀量。
⑤土壤侵蚀及产沙数学模型法: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式(USLE)。
A=R·K·L·S·C·P (9-1)
式中:
A—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t/(km2·a);
R—降雨侵蚀力因子,R=EI30(一次降雨总动能×最大30min雨强);
K—土壤可蚀性因子,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及渗透性确定;
L—坡长因子;
S—坡度因子,我国黄河流域试验资料,LS=0.067L0.2S1.3;
C—植被和经营管理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期相关;
P—水土保持措施因子,主要有农业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注】水土流失预测还包括可能造成危害的预测,如土地退化问题、下游河道泥沙增加和淤积问题、对下游防洪的影响、地下水的影响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都根据评价中的具体需求和要求进行。
(4)水土流失评价
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评价。土壤侵蚀强度以土壤侵蚀模数(t/km2·a))表示。
①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
土壤容许流失量是指在长时期内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维持土地生产力基本稳定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根据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区的成土速度也不相同的实际,该标准规定了我国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表9-1 主要侵蚀类型区的土壤容许流失量
侵蚀类型区
土壤容许流失量/[t/(km2·a)]
西北黄土高原区
1000
东北黑土区
200
北方土石山区
200
南方红壤丘陵区
500
西南土石山区
500
②水力侵蚀、重力侵蚀的强度分级。
微度侵蚀:<200 t/(km2·a),500 t/(km2·a),1000 t/(km2·a)(分别指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
轻度侵蚀:200 t/(km2·a),500 t/(km2·a),1000~2500 t/(km2·a)(地域界限同“微度侵蚀”);
中度侵蚀:2500~5000 t/(km2·a);
强度侵蚀:5000~8000 t/(km2·a);
极强度侵蚀:8000~15000 t/(km2·a);
剧烈侵蚀:>15000 t/(km2·a)。
③风蚀强度分级。
风力侵蚀的强度分级按植被覆盖度、年风蚀厚度、侵蚀模数三项指标划分。
2.水体富营养化
定义: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指人为因素引起的湖泊、水库中氮、磷增加对其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不良的影响。
特点:富营养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影响因素:一般认为,水体中磷的增加是导致富营养化的原因,但富营养化亦是与氮含量、水温及水体特征(湖泊水面积、水源、形状、流速、水深等)有关。
(1)流域污染源调查
①根据地形图估计流域面积;
②通过水文气象资料了解流域内年降水量和径流量;
③调查流域内地形地貌和景观特征,了解城区、农区、森林和湿地的面积和分布;
④调查污染物点源和面源排放情况。
在稳定状况下,湖泊总磷的浓度可用下式进行描述:
ρP=L/·(p+σ) (9-2)
式中:
ρP——湖水中总磷的浓度,mg/m3;
L——单位面积总磷年负荷量,mg/(m2·a);
——湖水平均深度,m;
σ——特定磷沉积率,1/a;
p——湖水年替换率。
p=Q/V(9-3)
Q——年出湖水量,m3/a;
V——湖泊水体积,m3。
磷的特定沉积率(σ)不容易实际测定。
Dillion(迪利恩)和Rigler(里格勒)建议用磷的滞留系数(R)来取代:
R=(Pin-Pout)/Pin (9-4)
式中:
R——磷的滞留系数;
Pin——输入磷;
Pout——输出磷。
将上式改写为:
ρP=L(1-R)/·p (9-5)
一般认为春季湖水循环期问总磷浓度在10 mg/m3以下时,基本上不会发生藻花和降低水的透明度;而总磷在20 mg/m3时,则常常伴随着数量较大的藻类。因此,可用总磷浓度10 mg/m3作为最大可接受的负荷量,大于20 mg/m3则是不可接受的。
水中总磷的收支数据可用输出系数法和实际测定法获得。
(2)营养物质负荷法预测富营养化(三种方法)
①Vollenweider1969年提出湖泊营养状况与营养物质特别是与总磷浓度之间有密切关系。Vollenweider-OECD模型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总磷负荷增加,藻类生物量增加,鱼类产量也增加。
这种关系受到水体平均深度、水面积、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将总磷负荷概化后,建立藻类叶绿素与总磷负荷之间的统计学回归关系。
②Dillon根据总磷负荷[L(1-R)/p]与平均水深()之间的线性关系预测湖泊总磷浓度和营养状况。从关系图就可得出湖泊富营养化等级。
a.TP浓度<10mg/m3,为贫营养;b.10~20 mg/m3,为中营养;c.>20 mg/m3,为富营养。该方法简单、方便,但依据指标太少,难以准确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真实状况及其时空变化趋势。
③在此基础上,提出湖泊磷滞留的估计方法。设湖泊进出水相等、稳定,湖水充分混合,在稳态状况下,湖泊年均总磷浓度(ρP)可用年均输入磷浓度P和年均磷的沉积率(RP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