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压力管道设计讲课资料汇集
(部份摘录)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室
刘铟 电话:0551-3626570
2010年4月
目录
一、关于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及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的文件及压力管道分级、分类 2
二、介质流体分类 9
三、爆炸危险区的分类 10
四、设备布置与管道布置 14
五、泵的布置与规定 19
六、压缩机的布置与配管 30
七、换热器的布置与配管 54
八、空冷器的布置与配管 61
九、管道材料 67
十、A1A2类介质管材要点 106
十一、B类流体介质管材要点 107
十二、C、D类流体介质管材要点 109
十三、关于安全及安全阀 111
十四、管道试压及检查 检查-水压-吹洗-气密性试验 112
附录J 管道的无损检测 115
一、关于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及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的文件及压力管道分级、分类:
关于压力管道类级别如何划分,首先须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 第 373 号)中压力管道的定义(即下文的第1 条 —“压力管道定义”的内容)进行判别是否属于压力管道,只有满足压力管道的定义要求,确认为压力管道后,才根据《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TSG R1001-2008)中的规定(即下文第2 条—“压力管道类别、级别划分”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压力管道类级别划分。
为便于查阅和判别,现列出经整理后的“压力管道定义”和“压力管道类别、级别划分”的相关内容,具体详见下文。
1. 压力管道定义
基本条件:① 介质最高工作压力 P≥0.1MPa(表压);
② 管道规格 DN>25mm。
结论:
1 同时符合基本条件①和②的所有气体介质管道,属于压力管道;
2 同时符合基本条件①和②的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液体介
质管道,属于压力管道;
3 同时符合基本条件①和②的不可燃、无毒、无腐蚀性,但最高工作
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液体介质管道,属于压力管道。
2. 压力管道类别、级别划分
B1 GA类(长输管道)
长输(油气)管道是指产地、储存库、使用单位之间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的管
道,划分为 GA1 级和GA2 级。
B1.1 GA1 级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长输管道为 GA1 级:
(1) 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4.0MPa 的长输(油气)
管道;
(2) 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 6.4MPa,并
且输送距离(指产地、储存地、用户间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管道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200km的长输(油气)管道。
B1.2 GA2 级
GA1 级以外的长输(油气)管道为 GA2 级。
B2 GB类(公用管道)
公用管道是指城市或乡镇范围内的用于公用事业或民用的燃气管道和热力
管道,划分为 GB1 级和 GB2 级。
B2.1 GB1 级
城镇燃气管道。
B2.2 GB2级
城镇热力管道。
B3 GC类(工业管道)
工业管道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的用于输送工艺介质的工艺管道、公用工
程管道及其他辅助管道,划分为 GC1 级、GC2 级、GC3 级。
B3.1 GC1 级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业管道为 GC1 级:
(1) 输送 GB5044-85《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规定的毒性程度为极度
危害介质、高度危害气体介质和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沸点的高度危害液体介质的管道;
(2) 输送 GB50160-1999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及 GB50016-2006 《建
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为甲、乙类可燃气体或甲类可燃液体(包括液化烃),并且设计压力大于或者等于 4.0MPa 的管道;
(3) 输送流体介质并且设计压力大于或者等于 10.0MPa,或者设计压力大于或者等于 4.0MPa,并且设计温度大于或者等于 400℃的管道。
B3.2 GC2 级
除本规定 B3.3规定的 GC3 级管道外,介质毒性危害程度、火灾危险性(可
燃性)、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低于 B3.1规定 GC1 级的管道。
B3.3 GC3 级
输送无毒、非可燃流体介质,设计压小于或者等于 1.0MPa,并且设计温度
高于-20℃但是不高于 185℃的管道。
B4 GD类(动力管道)
火力发电厂用于输送蒸汽、汽水两相介质的管道,划分为GD1 级、GD2 级。
B4.1 GD1 级
设计压力大于等于 6.3MPa,或者设计温度大于等于 400℃的管道;
B4.2 GD2 级
设计压力小于 6.3MPa,且设计温度小于 400℃的管道;
附表:压力管道类别、级别划分表
压力管道类别、级别划分表(根据TSG R1001-2008《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附表2)
管道名称
类别
级别
介 质
相应条件
设计压力P设
输送距离L
管道公称直径DN
设计温度t设
长输管道(GA)是指产地、储存库、使用单位之间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的管道。
GA1
(1)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气体介质的管道
P设>4.0 MPa
(2)输送有毒、可燃、易爆液体介质的管道
P设≥6.4 MPa
L≥200km
GA2
GA1级范围之外的长输(油气)管道
公用管道(GB)是指城市或乡镇范围内的用于公用事业或民用的燃气管道或热力管道。
GB1
城镇燃气管道
GB2
城镇热力管道
工业管道(GC)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所属的用于输送工艺介质的工艺管道、公用工程管道及其他辅助管道。
GC1
(1)输送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的介质、高度危害介质和工作温度高于标准沸点的高度危害液体介质的管道。
(2)输送甲、乙类可燃气体,甲类可燃液体(包括液化烃)
P设≥4.0MPa
(3)输送流体介质
①P设≥10MPa
②P设≥4.0 MPa
t设≥400℃
GC2
除本规定GC3级管道外,介质毒性危害程度、
火灾危险性(可燃性)、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
小于GC1级规定的管道。
GC3
输送无毒、非可燃流体介质,
P设≤1.0MPa
且185℃≥t设≥-20℃
动力管道(GD)火力发电厂用于输送蒸汽、汽水两相介质的管道。
GD1
火力发电厂用于输送蒸汽、汽水两相介质的管道
P设≥6.3MPa
或者t设≥400℃
GD2
P设<6.3MPa
且t设<400℃
① 长输管道应包括长输管道工程中所属的站场和库
② 输送距离:指产地、储存库、用户间的用于输送商品介质管道的直接距离
③ 毒性程度按GB 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划分
④ 甲、乙类可燃气体、液体按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及GBJ 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⑤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压力管道是指利用一定压力,用于输送气体或者的管状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
二、介质流体分类
1.毒性
介质毒性程度参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的规定分为四级,其最高容许浓度分别为:
Ⅰ级(极度危害)小于等于0.1mg/m3,
GB50316中A1类
Ⅱ级(高度危害)0.1~1.0mg/m3,
GB50316中A2类
Ⅲ级(中度危害)1.0~10mg/m3,
GB50316中A2类
Ⅳ级(轻度危害)大于10mg/m3。
GB50316中A2类
2.可燃易燃性 B类
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如何分类?
答: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见下表。
可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类别
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
甲
<10%(体积)
乙
≥10%(体积)
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如何分类?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见下表。
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类 别
名 称
特 征
甲
A
液化烃
15℃时的蒸汽压力>0.1MPa的烃类液体及其他类似的液体
B
可燃液体
甲A类以外,闪点<28℃
乙
A
闪点≥28℃至≤45℃
B
闪点>45℃至<60℃
丙
A
闪点≥60℃至≤120℃
B
闪点>120℃
GB 50316-2000《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中对流体的分类
A1类流体 category A1 fluid
在本规范内系指剧毒流体,在输送过程中如有极少量的流体泄漏到环境中,被人吸入或与人体接触时,能造成严重中毒,脱离接触后,不能治愈。相当于现行国家标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中Ⅰ级(极度危害)的毒物。
A2类流体 category A1 fluid
在本规范内系指有毒流体,接触此类流体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中毒,脱离接触后可治愈。相当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中Ⅱ级及以下(高度、中度、轻度危害)的毒物。
B类流体 category B fluid
在本规范内系指这些流体在环境或操作条件下是一种气体或可闪蒸产生气体的液体,这些流体能点燃并在空气中连续燃烧。
D类流体 category D fluid
指不可燃、无毒、设计压力小于或等于1.0MPa和设计温度介于-20~186℃之间的流体。
C类流体 category C fluid
系指不包括D类流体的不可燃、无毒的流体。
三、爆炸危险区的分类
1.划分爆炸危险区主要采用的标准和两个不同表示的系列
① GB、IEC、EN标准的系列
GB:中国标准(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IEC:国际电工协会标准(CIEC79-0~13)
EN:欧洲共同体级邻近国家(EN50014~50020,EN50039)
表示方式:X区(Zone)X级(Group)X组(T)
② NEC、API 标准系列
NEC:美国国家电工协会,隶属于NFPA(美国国家防火协会)NEC Article 500-4
API:美国石油协会 API RP500,机泵供应商均用此标准
表示方式:X级(Class)X区(Division)X类(Group)X组(T)
③ GB50058中爆炸危险区的划分
我国GB50058中爆炸危险区的划分与IEC相吻合,但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尺寸等交采用了API-RP-500及NFPA-497A有关规定及例图。
①、②两个系列的主要差别在Group划分中随着易燃方法与空气混合物危险性增加a)系列是ⅡA、ⅡB、ⅡC排列,而b)系列是ⅡD、ⅡC、ⅡB、ⅡA排列,所以在标示危险区(Group)时应标明按哪个标准。GB50058属a)系列划分。
2.危险区划分步骤
① 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步骤程度和持续时间对爆炸危险区的划分作如下定义:
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间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注:正常运行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易燃物质产品的装卸,密闭容器盖的开启,安全阀、排放阀以及所有工厂设备都在其设计参数范围内工作的状态。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
a)没有释放源不可能有易燃物质侵入的区域;
b)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的10%;
c)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度超过区域内易燃特质引燃温度的设备附近;
d)在生产装置区外,露天或开敞设置的输送易燃物质的架空管道地带,但其阀门处按具体情况定。
② 按释放源级别和通风区条件初步确定爆炸危险区的划分
——首先应按下列释放源的级别划分区域:
a)存在连续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0区。
b)存在第一级释放源的区域可划为1区。
c)存在第二级释放源的区域或划为2区。
——其次应根据通风条件调整区域划分:
a)当通风良好时应降低爆炸危险区域等级;当通风不良时应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
b)在障碍物、凹坑和死角处,应局部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
在完成爆炸危险区分区后,还应按易燃气体(蒸汽)本身固有的可燃性及空气混合物爆炸的难易程度和危险程度,划分易燃易爆物质的级别(Group)以及按各种不同爆炸性气体引爆温度确定组别(T)。
我国GB50058及IEC欧洲标准关于爆炸性气体分级分组等见下表。
两种划分表示系列(IEC、欧洲标准、中国/NEC.API)
与空气混合物的危险性
IEC/欧洲标准,中国(GB)
NEC
API Section 3.5
低
高
ⅡA(Group ⅡA)
ⅡD(GroupD)
ⅡD
ⅡB(Group ⅡB)
ⅡC(GroupC)
ⅡC
ⅡC(Group ⅡC)
ⅡB(GroupB)
ⅡB
ⅡA(GroupA)
ⅡA
爆炸性气体分级和分组(GB50058)
级别
引燃温度组别
T1
T2
T3
T4
T5
T6
ⅡA
乙烷、丙烷、丙酮苯、乙烯、甲苯、甲酚、一氧化碳、苯、醋酸、醋酸甲酯、氯苯、工业甲烷
乙烷、甲醇、乙醇、甲胺、二氯乙烷、氯乙烯、醋酸乙酯
戊醇、戊烷、已烷、庚烷、辛烷、煤油、洗涤汽油、醋酸丙酯、燃料油、柴油
乙醛、三甲胺、乙醚
亚硝酸乙酯
ⅡB
二乙醚、二丁醚、四氯乙烯
硝酸乙酯
ⅡC
水煤气、氢
乙炔
二硫化碳
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电流(MIC)分级(GB50058)
级别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mm
ⅡA
≥0.9
ⅡB
0.5<MESG<0.9
ⅡC
≤0.5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最小点燃电流(MIC)分级(GB50058)
级别
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①
ⅡA
≥0.8
ⅡB
0.45<MICR<0.8
ⅡC
≤0.45
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为各种气体和蒸汽按照它们最小点燃电流值与实验室的甲烷的最小电流值之比。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引然温度分组(GB50058)
组别
引然温度t,℃
组别
引然温度t,℃
T1
t>450
T4
135<t≤200
T2
300<t≤450
T5
100<t≤135
T3
200<t≤300
T6
80<t≤100
爆炸性粉尘按引然温度分组(GB500058)
引然温度组别
引然温度t,℃①
T11
t>270
T12
200<t≤270
T13
150<t≤200
注:确定粉尘温度咱别时,应取粉尘云的引然温度与粉尘的引然温度两者中的低值。
作为工艺管道设计主项应考虑的问题
3.按危险区划分等级布置
① 通风
② 上空排气
③ 不设地沟
④ 压缩机操作家地坪离出600mm
⑤ 压缩厂房楼板设钢格栅
⑥ 管道管架设独立基础及管架设计(固定、导向、滑动)
⑦ 进出压缩机及透平的蒸汽热管应进行柔性计算
确保:① 压缩机管口受力及力矩不超标(导向管架)
② 管系与机组不共振设弹簧支吊架
③ 蒸汽管热应力消除或自然补偿(L、Z、Ω型管道布置)
4.电气条件、自控条件
① 爆炸区等级(电机、照明开关接线盒、操作控制室均应满足防爆要求)
② 管道静电接地
③ 易燃介质管道不允许进入控制室
④ 设易燃介质监测仪(自动报警)
四、设备布置与管道布置
1. 设备布置的原则与一般要求
1.1设备布置的原则
按工艺流程顺序确定工艺单元的相对位置,然后按GB 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要求确定间距,对于放火、防爆、防腐要求相近的适当集中布置,还应考虑与全厂总平面的衔接:
(1) 根据风向条件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2) 根据气温、降水量、风沙等气候条件和生产过程或某些设备的特殊要求,决定是否采用室内布置;
(3) 根据装置竖向布置,确定装置地面零点标高与绝对标高的关系;
(4) 根据地质条件,合理布置中荷载和有震动的设备;
(5) 在满足生产要求和安全防火、防爆的条件下,应做到节省用地、降低能耗、节约投资、有利于环境保护;
(6) 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宜布置在同一地平面上。当受到地形限制时,应将控制室、变配电室、化验室、生活间等布置在较高的地平面上;装置储罐宜布置在较低的地平面上。
1.2设备布置的一般要求
(1)满足工艺流程要求,按物流顺序布置设备;
(2)满足设备的间距、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要求,符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
(3)考虑管道安装经济合理和整齐美观,节省用地和减少能耗,便于施工、操作和维修;
(4)应满足全厂总体规划的要求;装置的主管廊和设备的布置应根据装置在全厂总平面上的位置以及有关装置、罐区、系统管廊、道路等的相对位置确定,并与相邻装置的布置想协调;
(5)根据全年最小频率风向条件确定设备、设施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
(6)设备应按工艺流程顺序和同类设备适当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置。在管廊两侧按流程顺序布置设备、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处理腐蚀性、有毒、粘稠物料的设备宜按物性分别紧凑布置。
(7)设备、建筑物、构筑物应按生产过程的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类别分区布置。为防止结焦、堵塞、控制温降、压降,避免发生副反应等有工艺要求的相关设备,可靠近布置。
(8)工艺设备的竖面布置,应按下列原则考虑:
1)工艺设计不要求架高的设备,尤其是重型设备,应落地布置;
2)由泵抽吸的塔和容器以及真空、重力流、固体卸料等设备,应满足工艺流程的要求,布置在合适的高层位置;
3)当装置的面积受到限制或经济上更为合理时,可将设备布置在构架上。
(9)设备基础标高和地下受液容器的位置和标高,应结合装置的竖向布置设计确定;
(10)在确定设备和构筑物的位置时,应使其地下部分的基础不超出装置边界线。
2. 管道布置的原则与一般要求
2.1设计原则
(1)管道布置必须符合工艺及管道和仪表流程图(PID)的设计要求,应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并满足施工、操作、维修等方面的要求;
(2)管道布置必须遵守安全及环保的法规,对防火、防爆、安全防护、环抱要求等条件进行检查,以便管道布置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3)管道布置应满足热胀冷缩所需的柔性;
(4)对于动力设备的管道,应注意控制管道的固有频率,避免产生共振;
(5)管道布置应按照管道等级表和特殊件表选用管道组成件;
(6)在确定进、出装置的管道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
(7)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厂区整体协调;
(8)管道布置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
2.2一般要求
(1)管道布置的净空高度、通道宽度、基础标高应符合“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工程规定”(HG 20546.2)第3章中的规定。
(2)应按国家现行标准中许用最大支架间距的规定进行管道布置设计
(3)管道尽可能架空敷设,如必要时,也可埋地或管沟敷设。
(4)管道布置应考虑操作、安装及维护方便,不影响起重机的运行。在建筑物安装孔的区域不应布置管道。
(5)管道布置设计应考虑便于做支吊架的设计,使管道尽量靠近已有建筑物或构筑物,但应避免使柔性大的构件承受较大的荷载。
(6)在有条件的地方,管道应集中成排布置。裸管的管底与管托底面取齐,以便设支架。
(7)无绝热层的管道不用管托或支座。大口径薄壁裸管及有绝热层的管道应采用管托或支座支承。
(8)在跨越通道或转动设备上方的输送腐蚀性介质的管道上,不应设置法兰或螺纹连接等可能产生泄漏的连接点。
(9)管道穿过为隔离剧毒或易爆介质的建筑物隔离墙时应加套管,套管内的空隙应采用非金属柔性材料充填。管道上的焊缝不应在套管内,并距套管端口不小于100mm。管道穿屋面处,应有防雨措施。
(10)消防水和冷却水总管以及下水管一般为埋地敷设,管外表面应按有关规定采取防腐措施。.
(11)埋地管道应考虑车辆荷载的影响,管顶与路面的距离不小于0。6m,并应在冻土深度以下。
(12)对于“无袋形”、“带有坡度”及“带液封”等要求的管道,应严格按PID的要求配管。
(13)从水平的气体主管上引接支管时,应从主管的顶部接出。
2.3平行管道的间距及安装空间
(1)平行管道间净距应满足管子焊接、隔热层及组成件安装维修的要求。管道上突出部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例如法兰外缘与相邻管道隔热层外壁间的净距或法兰与法兰间净距等。
(2)无法兰不隔热的管道壁间的距离应满足管道焊接及检验的要求一般不小于50mm。
(3)有侧向位移的管道应适当加大管道间的净距。
(4)管道突出部或管道隔热层的外壁的最突出部分,距管架或框架的支柱、建筑墙壁的净距不应小于100mm,并考虑拧紧法兰螺栓所需的空间。
2.4排气与排液
(1)由于管道布置形成的高点或低点,应设置排气和排液口:
1)高点排气口最小管径为DNl5,低点排液口最小管径为DN20(主管为DNl5时,排液口为DNl5)。高粘度介质的排气、排液口最小管径为DN25。
2)气体管的高点排气口可不设阀门,采用螺纹管帽或法兰盖封闭。除管廊上的管道外,DN小于或等于25的管道可不设高点排气口。
3)非工艺性的高点排气和低点排液口可不在PID上表示。
(2)工艺要求的排气和排液口(包括设备上连接的)应按PID上的要求设置。
(3)排气口的高度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规定。
(4)有毒及易燃易爆液体管道的排放点不得接入下水道,应接入封闭系统。比空气重的气体的放空点应考虑对操作环境的影响及人身安全的防护。
2.5 管径的限制
应符合化工装置管道材料设计规定(HG/T 20646.2)的规定。
2.6阀门的布置
(1)一般要求
1)阀门应设在容易操作、便于安装、维修的地方。成排管道(如进出装置的管道)上的阀门应集中布置,有利于设置操作平台及梯子。
2)有的阀门位置有工艺操作的要求及锁定的要求,应按PID的说明进行布置及
标注。
3)塔、反应器、立式容器等设备底部管道上的阀门,不应布置在裙座内。
4)需要根据就地仪表的指示操作的手动阀门,其位置应靠近就地仪表。
5)调节阀和安全阀应布置在地面或平台上便于维修与调试的地方。疏水阀布置
应符合《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HG/T 20549.5)中第15章的规定。
6)消火栓或消防用的阀门,应设在发生火灾时能安全接近的位置;
7)埋地管道的阀门要设在阀门井内,并留有维修的空间。
8)阀门应设在管道热位移小的位置。
9)阀门上有旁路或偏置的传动部件时(如齿轮传动阀),应为旁路或偏置部件留
有足够的安装和操作空间。
(2)阀门的位置要求
1)立管上阀门的阀杆中心线的安装高度宜在地面或平台以上0.7至1.6m的范
围,DN40及以下阀门可布置在2m高度以下。位置过高或过低时应设平台或操纵装置,如链轮或伸长杆等以便于操作。
2)极少数不经常操作的阀,且其操作高度离地面不大于2.5m,又不便另设永久性平台时,应用便携梯或移动式平台使人能够操作。
3)布置在操作平台周围的阀门手轮中心距操作平台边缘不宜大于400mm,当阀杆和手轮伸入平台上方且高度小于2m时,应使其不影响操作人员的操作和通行安全。
4)阀门相邻布置时,手轮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00mm。
5)阀门的阀杆不应向下垂直或倾斜安装。
6)安装在管沟内或阀门井内经常操作的阀门,当手轮低于盖板以下300mm时,
应加装伸长杆,使其在盖板下100mm以内。
2.7非金属管道和非金属衬里管道
(1)本规定仅适用于塑料管道和塑料衬里、橡胶衬里管道的设计。
(2)根据非金属管道具有强度和刚度低、线胀系数大、易老化等弱点,管道的布置
应满足下列要求。
1)管架的支承方式及管架的间距,应能满足管道对强度和刚度条件的要求,一般取二者中小者作为最大管架间距;
2)管道应有足够的柔性或有效的热补偿措施,以防因膨胀(或收缩)或管架和管
端的位移造成泄漏或损坏;
3)管道应采取有效的防静电措施;
4)露天敷设的管道,应有防老化措施;
5)在有火灾危险的区域内,应为其设置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
(3)非金属衬里管道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特别注意非金属材料的特性与金属材料之间的差异,使膨胀(或收缩)及其它位移产生的应力降到最小;
2)每一根管线都应在三维坐标系的至少一个方向上设置一个尺寸调整管段,以保证安装准确;
3)非金属衬里管不宜用于真空管道。
2.8安全措施
(1)消防与防护
1)对于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的温度高于物料自燃温度的烃类气体泄放阀出口管道,应设置灭火用的蒸汽或氮气管道,并由地面上控制。
2)烃类液体储罐外应设置水喷淋的防火措施,阀门应设在火灾时可接近的地方。
(2)事故应急设施
在输送酸性、碱性及有害介质的各种管道和设备附近应配备专用的洗眼和淋浴设施,该设施应布置在使用方便的地方,还要考虑淋浴器的安装高度,使水能从头上喷淋。在寒冷地区户外使用时,应对该设施采取防冻措施,以应急用。
(3)防静电
对输送有静电危害的介质的管道,必须考虑静电接地措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GBl2158)的规定。
五.泵的布置与规定
1.泵的布置原则
1.1敞开、半敞开与室内布置
(1)年极端最低温度在―38℃以下的地区,宜采用室内布置。其它地区可根据雨雪量和风沙情况等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布置。
(2)输送高温介质的热油泵和输送易燃易爆的或有害(如氨等)介质的泵,要求通风的环境,一般宜采用敞开或半敞开布置。
1.2集中或分散布置
(1)集中布置是将泵集中布置在泵房或露天、半露天的管廊下或者框架下,呈单排或双排布置形式。对于工艺流程中塔类设备较多时,常将泵集中布置在管廊下面,在寒冷地区则集中在泵房内。
(2)分散布置是按工艺流程将泵直接布置在塔或容器附近。泵的数量较少时,从经济上考虑集中不合理,或工艺有特殊要求,或因安全方面等原因,可采用分散布置。
1.3排列方式
泵的布置首先要考虑方便操作与检修,其次是注意整齐美观。由于泵的型号、特性、外形不一,难于布置得十分整齐。因此,泵群在集中布置时,一般采用下列两种布置方式。
1)离心泵的排出口取齐,并列布置,使泵的出口管整齐,也便于操作。这是泵的典型布置方式。
2)当泵的排出口不能取齐时,则可采用泵的一端基础取齐。这种布置方式便于设置排污管或排污沟。
1.4当移动式起动设施无法接近重量较大的泵及其驱动机时,应设置检修用固定式起重设施,如吊梁、单轨吊车或桥式吊车。在建、构筑物内要留有足够的空间。
1.5布置泵时要考虑阀门的安装和操作的位置。
1.6泵前沿基础边应设置带盖板的排水沟。为了防止可燃气体沿排水沟窜入,也可使用排水漏斗和埋地管以取代排水沟。
1.7泵房设计应符合防火、防焊、安全、卫生等有关规定,并应考虑采暖、通风、采光、噪声控制等措施。
2泵布置的一般要求
2.1在管廊下泵的布置
(1)管廊上部安装空冷器时,若泵的操作温度<340℃,则泵出口管中心线在管廊柱中心线外侧600mm。若泵的操作温度>340℃,则泵不应布置在管廊下面。
(2)管廊上部不安装空冷器时,泵出口管中心线一般在管廊柱中心线内侧600mm。
(3)布置在管廊下的泵,其方位为泵头向管廊外侧,驱动机朝管廊下的通道一侧,见图1。但大型泵底板较长时,可转90°布置(即沿管廊的纵向布置)。
(4)对于大的装置管廊的跨度很大时,泵出口管中心线可不受4.1.2的限制。
2.2泵的维修与操作通道
(1)泵的维修通道的宽度,泵之间和泵至建、构筑物的净距,见ECEC•DM306B24;构筑物内泵的布置净距可参照建筑物内部泵的布置净距进行设计,见ECEC•DM306B24。
(2)泵前方的检修通道可考虑用小型叉车搬运零件时所需宽度,一般不应小于1250mm,对于大泵应适当加大净距。
(3)两台相同的小泵可布置在同一基础上,相邻泵的突出部位之间最小间距为400mm。
2.3泵房内泵的布置
(1)如泵房靠管廊时,柱距宜与管廊的柱距相同。一般为4m和6m。跨距一般采用4.5m、6m、9m和12m。可采用单排布置或双排布置。其净距见ECEC•DM306B24。
(2)泵房的层高(梁底标高)应由进出口管线和设备检修用起重设施所需的高度来确定,一般层高为4.0~5.0m。
(3)罐区泵房一般设置在防火堤外,距防火堤外侧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与易燃、易爆液体贮罐的距离应满足防火要求。
2.4泵的标高
(1)泵的吸入口标高与贮槽或塔类设备的标高的关系应满足NPSH的要求。
(2)确定泵吸入口标高时,一般要求吸入管线应无袋形(指露天布置时)。对于可能产生聚合的物料,应在停车时必须完全排放干净。因此,要求吸入管带有坡度,坡度坡向泵的方向,并按照此要求决定泵的标高。
(3)地下槽用离心泵,一般应放在与地下槽同层的高度。
2.5对于需设置移动式泵的场合,应考虑同类型泵集中布置,并在附近布置移动式泵,使移动泵处在易通行又不妨碍操作与检修作业的区域。如需要以移动泵替代泵群中某台泵时,此泵应留有切换管道作业的位置。
3布置实例
3.1 室内泵的布置见图1
3.2 室外管廊下泵的布置(管廊上有空冷器)见图2。
3.3 室外管廊下泵的布置(管廊上无空冷器)见图3。
图—1 室内泵的布置
尺寸C按阀门布置情况决定
图—2 室外管廊下泵的布置(管廊上有空冷器)
图—3 室外管
4配管原则概述
本规定阐述了以离心泵为主的配管原则和基本要求,并简要说明配管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1 应按2.1---2.2节所规定的有关设计原则进行管道布置设计。
4.2 管系柔性分析应满足泵制造厂关于管口受力的要求,
4.3 配管必须满足净正吸入压头(NPSH)的要求,
4.4 配管应留出合适的通道宽度及阀门的高度等。
4.5 配管应防止偏流而影响泵的性能。
5泵配管的一般要求
5.1泵的管道布置不得影响起重机的运行,包括吊有重物行走时不受管道的阻碍。
5.2在考虑管道柔性时,应注意备用泵管道温度不同的工况,在任何工况下,管道柔性均应满足要求。
5.3在泵维修时,其配管应不需要设临时支架。
5.4距泵最近的一个支架,宜设计为垂直向可调式支架,并尽量设在该管无垂直位移的点上。
5.5管道的高、低点应按ECEC·DM305B26-2002要求设高点排气及低点排液,并应满足安装要求,危险介质应排入封闭系统。
5.6对于螺纹连接的管道,每个设备接口应设一个活接头,并设在靠近阀门的位置;
5.7离心泵管道的固有频率不宜低于4Hz。
5.8对中开式泵不应在泵体上方布置进出口阀门。
5.9泵的入口管道
(1)为防止泵产生汽蚀和使泵入口管道不存在气袋,应满足以下要求:
1)泵对净正吸入压头的要求;
2)吸入管保持水平或带有1/50—1/100的坡度(向上抽吸时应向泵入口上坡;向下灌注时应向泵入口下坡);
3)当泵入口处有变径时,应采用偏心异径管。即当弯头向下时,使异径管顶平;弯头向上并无直管段时,使异径管底平,见DM305B14-01图泵入口偏心变径管使用中的A和B。如弯头与异径问有直管段,仍应采用顶平的异径管,并在低点增加排液口;
4)尽可能将入口切断阀布置在垂直管道上。
DM305B14-01图 泵入口偏心变径管的使用
5.10为防止偏流、旋涡流而使泵性能降低,通常配管要求:
(1)单侧吸入口处如有水平布置的弯头时,应在吸入口和弯头之间设一段长度大于三倍管径的直管段,如DM305B14-01图(D)所示。
(2)双侧吸入口处的布置同本章第5.10(1)款,但所设置管段长度应至少为七倍管径。
(3)当直管段不够长时,应在短管内安装整流或导流板,或改变配管。
(4)为防止杂物进入泵内应在泵入口管线上安装粗滤器:
1)临时粗滤器(锥形过滤器)
通常用于试车期间,当管道吹扫或冲洗干净后可拆除。为便于拆卸,应设置一段法兰短管,并备有一个与临时粗滤器同厚的垫环,以置换临时粗滤器。过滤面积应不小于管道内截面的2—4倍。
2)永久粗滤器通常用Y型或T型粗滤器,安装在泵的入口处。
(5)泵入口靠近供液罐时,应考虑不同基础的沉降差可能危害泵接口,此时,管段应有足够的柔性,并合理确定支架位置。
(6)泵入口管应符合NPSH的要求,应将管道轴测草图提交系统专业确认。
5.11泵的出口管道
(1)当泵出口管道垂直向上时,应根据需要在止回阀出口侧管道(或止回阀盖上钻
孔)安装放净阀。亦可在止回阀出口法兰所夹的排液环的接口安装放净阀。
(2)压力表:泵出口压力表,应安装在泵出口与第一个切断阀之间的管道上且易于观察之处。
(3)泵出口阀应布置在便于操作的高度或设置小平台操作。
(4)泵出口管的布置举例见DM305B14-02图离心泵出口管道典型布置。
5.12泵的辅助管道
(1)冷却水管道
1)设在冷却水管上的检流器应便于观察水流情况(防止断流)。冷却水管布置应尽量靠近泵座,使之不影响检修,并要考虑美观,注意防冻。这类管道宜由制造厂设计配套供应。
2)轴承部位需要冷却时,其冷却水管道应根据制造厂图纸上的接口连接。
(2)用于冲洗的管道,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固定管或接头。
(3)密封液管道
管道布置时,应了解泵是否带有密封液系统,该系统通常由制造厂设计及配套供应。泵的管道应与密封液设备及管道协调布置。
5.13泵的特殊用途管道
在某些情况下,为保护泵体不受损坏并能正常运行,泵的进、出口管道上常设置保护管道、自起动管道等。配管时这类旁通支管的连接应尽量靠近主管的阀。
(1)暖泵管道:输送230℃以上介质的泵组中,常在泵的出口阀(组)前后设置使液体少量回流的旁通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