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五四运动:(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进程:1、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2、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三罢”斗争(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波及全国。(3)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
2、了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诞生:(1)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外部条件: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 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的建党活动。(2)时间:1921年7月23日(3)历史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南昌起义:(1)背景: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将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薄弱的南昌附近,以便发动起义。(2)时间:1927年8月1日(3)领导人
3、:周恩来、贺龙等(4)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广东分兵作战(湘南和海陆丰)(5)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四、红军长征:(1)直接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2)经过:1、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2、1935年1月,遵义会议时间1935年1月内容A、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错误BB、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
4、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4、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3)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为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了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五、九一八事变:(1)时间:1931年9月18日(2)影响: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 民族危机加深。六、七七事变:(1)时间:1937年7月7日(2)影响: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5、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史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八、重庆谈判:(1)背景:1、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与民主。(2)目的: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3)结果:签订双十协定。但是,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4)双十协定的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党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6、。九、三大战役:(1)概况战役时间结果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占领锦州,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以徐州为中心,解放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2)影响: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
7、气。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十一、共产党宣言:(1) 问世: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出席在轮动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接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2) 内容:A、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B、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
8、加蓬勃地发展起来。十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史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2、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十三、政治协商制度:(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条件: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B、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召开:1949年9月,北平 主要内容: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9、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C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D、会议决定该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历纪年。(2) 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职能的转变及定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狐疑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
10、商和民主监督。3、新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十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 背景: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实际日益成熟。(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 召开:1954年9月,北京2、 主要内容:A、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步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1、。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4、 历史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十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 原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 建立: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形式自治权利。(4) 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
12、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十六、“一国两制”:(1) 原因: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3)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十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 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借鉴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和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2) 内容: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补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3)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
13、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十八、日内瓦会议:(1)、背景:朝鲜战争后,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战,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召开:1954年,瑞士的日内瓦(4)内容:会议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但美国代表团激励阻挠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5)成果:当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候,周恩来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6)意义:A、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B、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十九、万隆会议:(1) 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形势。(2) 召
14、开:1955年,亚非29个国家领导人在印尼的万隆举行。(3) 内容:讨论包围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4) 成果: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完成。(5) 意义:A、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B、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了外交关系。二十、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 条件: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2) 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
15、合国驱逐出去。(3)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十三、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 背景:A、美国方面: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 B、中国方面: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只能各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C、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2)过程:1、“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在世界上引起巨大轰动。 2、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左准备。 3、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史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
16、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能够目标。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并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影响:A、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B、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二十四、上海合作组织:(1) 建立: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2)
17、 意义: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二十五、欧洲:(一)欧洲一体化:(1)背景:1、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在经济的回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2)进程:1、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2、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3、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
18、)影响:1、欧共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加强。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动摇了美国霸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二)纵深发展:(1)进程:1、1992年签订欧洲联盟条约 2、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2)影响: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二十六、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2) 表现:1、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欧洲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3、日本视两极格局瓦解为跻身政治大国的大好时机,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4、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5、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