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生物复习第五单元生物圈中其它生物第一章生物圈中的动物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其体内有没有脊柱,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特点: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腔肠动物:特点:体壁由外胚层和内胚层构成,围成的空腔既是体腔又是消化腔,有口无肛门,身体呈辐射对称。外胚层中分散有刺细胞(内有刺丝和毒液,用于捕食和防御);如水螅、水母、海葵(称为海中之花)、珊瑚虫(分泌物积累形成珊瑚岛或珊瑚嶕)。扁形动物:特点: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多数是寄生动物(一生中要变更宿主)。如血吸虫(幼虫寄生于钉螺体内,成虫寄生于人的血管)、猪
2、肉绦虫(幼虫寄生于猪的肌肉,成虫寄生于人的消化道)、涡虫自由生活,生活于阴暗潮湿的环境。线形动物:特点:身体细长线形,体表有发达的角质层,有口有肛门,多数是寄生动物。如蛔虫、蛲虫、钩虫等;秀丽隐杆线虫是自由生活。环节动物:特点:身体分节,有背腹之分(即左右对称)。如蚯蚓(生活于阴暗潮湿含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以腐殖质为食,用皮肤与空气之间完成呼吸,这样皮肤要保持湿润,但土壤中水不能过多;皮肤中分散有感光细胞,怕光适于夜间活动;腹面体节有刚毛,运动时可支撑身体)、水蛭(俗称蚂蟥)、沙蚕(生活于海边的沙滩)。软体动物:特点: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外套膜能分泌贝壳和珍珠质。如河蚌、田螺、蜗牛、乌贼(俗称墨鱼
3、)、鱿鱼和章鱼由于游泳能力强贝壳完全退化。节肢动物:特点:身体分节附肢分节,有外骨骼。是种类数量最多的一个类群,占120多万,可分为:甲壳类如螃蟹、虾等、蛛形类如蜘蛛、螨等、多足类如蜈蚣等、昆虫类特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胸足,有外骨骼;发育过程变化较大,有蛹出现的属于完全变态如蝴蝶、蜜蜂、蚊、蝇等,不出现属于不完全变态如蝗虫、蜻蜓等。蝗虫的前翅用于保护,后翅用于飞行,后足粗大适于跳跃,触角用于辨别食物,气门位于腹部体节两侧。把卵产在干燥的土壤中,北方有大旱之年有虫灾的说法。脊椎动物鱼类:特点: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体表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躯干
4、和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鳃是水生动物的标志,特点:鳃丝多、毛细血管丰富(有利于与水完成气体交换),水流从口进入,流经鳃,从鳃盖后沿流出,氧气降低、二氧化碳增高;心脏由一心房和一心室构成;背鳍、胸鳍、腹鳍主要控制鱼的平衡,尾和尾鳍主要控制鱼的快速运动和转向(模拟鳍作用的实验是用棉线和小木板固定相应的鳍,观察鱼的活动状况);侧线是鱼的感觉器官,感知水流的速度和方向;雌雄异体水中受精。“四大家鱼”包括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分清有的动物带有鱼字,但不属于这个类群。海马属鱼类。两栖类:特点: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可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如青蛙,生活于水边的草丛,背面绿色腹面白色
5、(属于一种保护色),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三部分,由于皮肤要辅助呼吸,必须保持湿润,后肢粗大适于跳跃,趾间有蹼适于游泳,眼只能观察移动的物体,心脏由两心房和一心室构成,雌雄异体水中受精。蝌蚪发育成青蛙的主要变化:用鳃呼吸变成用肺呼吸皮肤辅助、有尾到消失长出四肢、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变成两心房一心室。蟾蜍、大鲵(俗称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蝾螈等。爬行类:特点:皮肤干燥,体表有鳞片或甲,用肺呼吸,雌雄异体体内受精(从这个类群开始被称为真正的陆生动物)。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构成,心室中有不完全的膈膜(血管内动脉血和静脉血不能完全分开属于变温动物,多数有冬眠现象
6、),蛇在进化过程中四肢退化,2亿年前的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恐龙处于鼎盛时期。蜥蜴、龟、鳄鱼等。鸟类:多数个体具备飞行生活的能力;特点:身体呈流线形(可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体表有羽毛、前肢特化成翼、骨薄中空连接紧密(减轻体重)、龙骨突发达胸肌发达(可为飞行提供所需的动力)、小肠发达(消化能力强,可提供大量的营养,飞行时消耗大量的能量,食量很大)、心脏由两心房两心室构成(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运输物质的能力强,属于恒温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具双重呼吸现象(提供大量的氧气,有利于分解更多的物质,释放所需的能量)。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繁殖时多数都有求偶、筑巢、孵卵、育雏等本能行为(幼
7、体的成活率比爬行动物高);气囊可辅助肺呼吸(储存空气)、降低体温(鸟散热主要通过呼吸来完成);羽毛分为正羽(分布于翅膀、躯干、尾)、绒羽(分布于躯干),作用是保护和飞行。鸟类被称为禽,如鸡、鸭、家鸽等;猛禽类如鹰:喙粗大弯曲、爪粗大有力;攀禽类如啄木鸟:喙直尖、两趾向前两趾向后、尾羽硬直;涉禽类如丹顶鹤:喙直尖长,足长;游禽类如野鸭:喙宽扁平,趾间有蹼。哺乳类:特点:胎生哺乳(幼体的成活率更高),体表有毛或退化,皮肤上多有汗腺(可调节体温、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口中的牙齿有分化(更有利于对食物的消化;门齿固定和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犬齿固定和撕裂食物,是肉食动物的标志),心脏由两心房两心室构成
8、(属恒温动物)。鲸重新适应水环境生活,体表的毛和汗腺退化,后肢退化,前肢和尾特化成鳍状;鸭嘴兽生活于澳大利亚,是比较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哺乳;袋鼠较原始,胚胎在母体内发育不全,出生后要在雌性腹面的育儿袋内继续发育;熊属肉食动物,它的食性最杂。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运动系统由骨、关节、骨骼肌组成;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支持、
9、保护。在运动中,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可见,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能量来自有机物的分解)。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关节是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关节面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及囊里面、外面的韧带。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是:关节面上覆盖一
10、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囊的内表面还能分泌滑液,可减少运动时两骨间关节面的摩擦和缓冲运动时的震动。脱臼是关节头脱离关节窝的现象,由于用力过猛或运动不当造成。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行为(本能)和学习行为(后天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
11、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还形成等级。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是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即:(1)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2)制造干扰使昆虫不能识
12、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仿生关系密切。细菌和真菌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细菌菌落特点: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白色;真菌菌落特点: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有红、绿、黄、褐、黑等颜色。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营养物质)、一定的生存空
13、间等。另外,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除少数细菌外,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即营养方式为异养)。科学家在深海的火山口等极特殊的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古细菌的存在说明: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细菌的分布很广泛。炎热的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得胃肠炎的人很多,原因是:炎热的夏季,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适于细菌、真菌的繁殖和生长,食物保存不当或时间过长,就会因被细菌、真菌污染而变质,人们吃了变质的食品就会的胃肠炎。洗净晾干的衣服不会长霉,而脏衣服脏鞋就容易长霉,原因是:洗净晾干的衣服清洁干燥、缺乏营养物质,不适合真菌的繁殖,所以洗净晾干的衣服不易长霉
14、;反之,脏衣服给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脏衣服容易发霉。制作泡菜时加盖后用水封口,其目的是不让空气进入坛内,而保持坛内缺氧环境,因为乳酸菌只有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才能把蔬菜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乳酸。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细菌特征:微小,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形态,无成形细胞核。细菌的结构特点: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附属结构: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荚膜(保护作用),有些细菌有鞭毛(用于在水中游动)
15、;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形成芽孢(轻,对恶劣环境有抵抗能力的休眠体)。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有关:细菌个体微小,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芽孢小而轻,可以随风四处飘散,落在适当环境中,就能萌发为细菌。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细菌的广泛分布。真菌特征:菌体由许多细胞连接形成的菌丝构成;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另外还有单细胞的真菌,如酵母菌;没有叶绿体,均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即异养型;用孢子繁殖后代。青霉:青绿色,着生孢子
16、的菌丝成扫帚状;曲霉:黑褐色(有时也有黄、绿等色),孢子呈球着生在放射状菌丝顶端;蘑菇从腐烂的植物体获得营养。这些真菌生活在温度适宜、水分充足且富含有机物的地方。各种各样的真菌:蘑菇、木耳、银耳、灵芝。蘑菇也是由菌丝集合而成,营养方式:异养(腐生),生殖:孢子生殖,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 。酵母菌:形态:单细胞。生殖方式:出芽生殖(条件好时),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蘑菇、木耳等可以食用的真菌统称为食用菌。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引起动植物和
17、人患病。这类微生物多营寄生生活,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癣、小麦叶锈病 。注意:脚气病与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1导致的).与动植物共生。共生指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不能分开的现象,简言之,互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再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从而使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增高,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氮是植物生活中需要量较大的物质)。与人: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体现在四个方面:食品制作。即发酵原理的应用,发酵就是有机物
18、在一定温度下被酵母或其他菌类分解成某些产物的过程。食品保存。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常用保存方法:“巴斯德“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冷冻法、冷藏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晒制与烟熏法、腌制法、脱水法、渗透保存法 (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使用防腐剂。使用射线。疾病防治。主要指抗生素治病(如青霉素)与转基因技术生产药品(如胰岛素)。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环境保护
19、。无氧时一些杆菌、甲烷菌可将引发污染的有机物发酵分解,产生甲烷等,而有氧时另外一些细菌(如黄杆菌)可将这些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样都使污水得到净化。制作馒头或面包时,要用到酵母菌,它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或面包膨大和松软,而面团中所含的酒精,则在蒸烤过程中挥发掉了。制作馒头要用酵母菌,制酸奶用乳酸菌,制泡菜用醋酸菌,酿酒用酒曲。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极其保护生物分类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
20、缘关系和进化关系;意义:可以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生物,了解各种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的地位及其进化的途径和过程。另外也可根据生活环境和用途对生物进行分类。植物所属类群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藻类植物(植物体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如水绵、衣藻、海带、紫菜等)、苔藓植物(植物体有茎、叶的分化;可作为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如葫芦藓、地钱等)、蕨类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依靠孢子繁殖,现在的煤是古代的蕨类植物形成;如肾蕨、桫椤等)、裸子植物(多是高大的乔木,被称为原始森林之母,如油松、侧柏、水杉、苏铁、银杏等)、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种类最多,被称为植物界的后起之秀,可分为单子叶植物:玉米、水稻
21、、竹等;双子叶植物:向日葵、花生、大豆等)。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观察其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最重要的依据。已知的植物有30多万种。动物根据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顺序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学主要类群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但物种间的相似程度越小,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
22、而共同特征越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
23、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典型实例:美国引进我国的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多次杂交,培育出产量很高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
24、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1)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影响。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银
25、杉;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的是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们把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人们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的法律和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我国还是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作为一名公民,在保护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方面,应当如何做?1)人人都来植树造林;2)开展爱鸟周活动;3)人人都来消灭白色垃圾;4)不随地吐痰,不随意打鸟,不攀折花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