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两只鸟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曹丽晓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2、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事。在这首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已萌生出对生命的珍爱,我们的教学目的,也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萌生出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比较、想象的能力。在兴趣浓厚的状态下,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拼音、组词、说句子、交流识字方法等形式,认识“蛋取、凉、定、捧、连、轻、仿、佛、抬、投、向”12个生字。
2、通过观察比较,师范书、讲解,生练写等形式,会写“听、唱、连、远、定、向”6个生字。
3、通过领读、齐读、赛读等形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评价任务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环节一、看图激趣,谈话导入。
1、多媒体出示鸟蛋图片,孩子看后说一说这是什么。
2、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两只鸟蛋
3、认读“蛋”,说结构,组词,说句子。
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看准拼音认真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多媒体出示生字,同学们,你们是否交上了这些生字朋友?
⑴ 开火车朗读生字
⑵ 指名朗读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生字的?
学生自由谈识字方法,组词。
⑶ 请小老师领读生词。
⑷ 刚才有些生字宝宝就藏在这些句子里,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认识它们?
课件出示句子:
① 小小的鸟蛋凉凉的。
② 我小心的捧着鸟蛋。
③ 我仿佛听见了鸟儿的欢畅。
3、指名读,大家跟读。
环节三、写字指导。
1、翻开课文观察“连 、远”它们有什么地方相似?
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它们的结构?
2、老师范写:
教师重点指导写好走之底。
指导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
3、请小朋友们拿起自己的手跟老师写一遍。
4、描红、临摹。
5、教师巡视指导、生字展示点评。
环节四、开放课堂 研读感悟。
过渡语:我们已经和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相信大家再读课文的时候会读得更好。
1、用你们的小手告诉老师课文有几小节?
分别请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读课文。
2、同学们给四个同学提点什么意见?你希望他怎么读?
3、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了:
老师范读。
请全班同学做小听众,小评委。
4、说说老师读得怎么样?
和老师比比赛吧。
自由练读。
5、谁来和老师比一比,读读第一小节。
6、同学们互相评价。
7、还有谁来比刚才的同学读得更好?
8、指名读。
9、教师点评。
同学们他读得真好,咱们跟着他读读。
10、齐读。
环节五、拓展延伸,抒发情感
过渡语:多可爱的小鸟,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美丽。让我们在蓝天下,在美妙的大自然的乐曲中再去读读课文,再去感谢那位爱鸟的哥哥吧。
(课件出示蓝天小鸟图,播放音乐)
1、学生自由朗读。
2、教师简介鸟的知识:
现存的种类。
远古时期鸟的种类。
多数鸟类灭绝的原因。
附:板书设计
9、两只鸟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了这几点的教学:
1、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首先布置了三道预习题: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
读通顺。
(2)标出自然段。
(3)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做生字卡片。
让学生按要求提前进行预习,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通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速度和效率。
3、利用课件进行识字教学,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不仅提高了认读生字的效率,交流了识记生字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我又利用课件进行识字教学,通过带拼音读词、去拼音读词、再读单字等多种形式来认读生字,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和识字兴趣。
4、加强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在本节课中,我加强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每一小节我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内容,理解内容,受到爱鸟护鸟的教育。此外,我还让学生齐读,指名读,分节读等形式,加强了朗读训练的频率,提高了朗读能力和兴趣。
这节课,在难点的突破上我课前预设不足。由于准备的匆忙,很多预设的环节都忘了,正是自己对学生的预设不足,课前没有备足学生,才导致课堂生硬缺乏学生思维的火花,今后一定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