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99差异化的身份认同:基于小镇青年发展现实的认识张龙潘宇峰提要:在地域迁移的影响下,部分小镇青年由于脱域难以形成稳定成熟的身份认同。文章通过对土著型、流入型、回归型及下沉型四类小镇青年的调研发现,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受到其多元身份经历以及心理一现实矛盾的影响,通过主导逻辑与本地实际契合、社会关系补偿等措施可能得以缓解。探讨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的现状、障碍及前景,有助于小镇青年更好地把握身份认同,也有助于理解我国社会层级、阶级结构的变迁。在乡村振兴社会政策实施的背景下,通过建立城乡对流的新社会交往格局,形成对流式发展的互动式社会,能够帮助小镇青年建构承认关系与身份认同。关键词:小镇青年;社会认同;
2、身份认同;城乡对流;乡村振兴一、问题提出城镇化发展促使“城市一农村”二元格局向“城市一小城镇一农村”三元格局转变。在这种城镇化的结构缝隙中,兼具“文化屌丝”“小镇做题家”等污名与“新农人”“中国经济未来”等正名的具有矛盾身份的小镇青年面临着关系约束强、同辈比较压力大、职业发展存在天花板、生活不够丰富等困境。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阶层结构、矛盾的心理取向和文化形象反映出他们在物理和心理空间的脱域。这种脱域来自地域变动所展现的“液态的现代性”,容易损害小镇青年的社会身份认同,使小镇青年极易在“身份焦虑身份认同失败一身份改变”过程中产生迷范、焦灼的心理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的稳定性,造成青年劳动力的
3、流失甚至产生小镇“人才中空”问题,进而可能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小镇青年在其成长经历、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有明显的小城镇烙印,即小城镇发展的“小镇属性”显著影响着小镇青年的成长。既有研究多从电影市场、短视频平台认识小镇青年,基于“小镇属性”对“小镇青年的内涵”“小镇青年的内容生产”“小镇青年的刻板印象及其改变”“小镇青年的社会支持”等方面展开分*本文系教育部2 0 2 0 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小镇青年的围城现象与社会支持研究”(2 0 YJA840018)、浙江省2 0 12020年度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小镇青年文化形象媒介偏见的纤解机制研究”(2 0 2
4、 1 QN013)阶段性成果。张龙、李薇、王昀:小镇青年生存状况的代际差异与共青团参与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 0 2 0 年第1 期。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7 6 页;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 0 1 4 年,第1 8 一2 5 页。徐霞、郑路:邻里互动、主观幸福感与小镇青年社区民主政治参与,青年研究2 0 2 2 年第5 期。孙黎、马中红:小镇青年的“快手”世界:城乡关系的个体叙事与情感表达,中国青年研究2 0 1 9 年第1 1 期;聂伟、杜梁:电影大数据测绘与“小镇青年”的虚拟民族志,学术论坛2
5、0 2 0 年第4 期。1502023年第4 期浙江学刊析。可见,对于小镇青年的分析不能亦不应该绕开其地理属性带来的影响。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无论在先天发展条件还是在后天发展环境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大城市。在与大城市发展状况的反差下寻找发展定位和集聚功能,这是小镇青年脱域的最重要原因。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缓解其认同困境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此,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脉络中,基于地域属性及迁移角度认识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的现状、障碍及前景,有助于小镇青年更好地把握身份认同,也有助于理解我国社会层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归纳性多案例
6、研究法对小镇青年展开研究和分析。一方面,归纳性研究法适用于从新视角展开探索性研究,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基于地域的变迁描述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多案例研究法可以控制一定的情境差异,提高结论的可靠性。(二)数据资料基于研究目的,本文选择半结构式访谈法展开研究数据收集工作。半结构式访谈可以充分保证调研的开放性,强化作者和小镇青年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加深其对于身份认同问题的感知。在调研过程中,作者还利用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展访谈对象的范围。田野调查的地址在浙江省丽水市。浙江丽水位于浙江西南部,全域9 县(市、区)均被纳人全省“山区2 6 县”发展支持区域之中,是典型的小镇。为了更好地比较分析,本文
7、基于同一个单位中小镇青年的案例考察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现状(内容梳理见表1)。结合文章研究目的,本文对地域经历的认定以某地半年以上的学习、生活、工作等经历为标准。我们增加了4 个案例以扩展理论边界,结果显示理论边界的扩展作用不大(囿于篇幅限制,本文中未详细呈现这些案例)。表1小镇青年案例信息小镇出生来丽水性别学历户籍地城镇介绍青年年份工作年份A女1985本科本地2003年2022年生产总值1 8 3 0.9亿元;青年数量5 1 万余人,B男1986硕士农村2012年占总人口数量1 8.9 3%;浙C男1989博士本地2015年西南革命老区,全域被纳新一线人“山区2 6 县”发展支持D女1987硕士
8、城市2014年计划三、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的现实考察(一)模型涌现作为“城镇”中新兴的社会主体,他们的身份出现了新的变化,甚至出现认同困境。他们面对既矛盾又统一的多元身份,会凸显其中他们最为认同的身份。当众多身份因特定情境的变换而分别被激活,就需要他们具备能在多种身份之间进行选择和转换的能力。正如熊培云在追故乡的人中所述:“对我而言,故乡是双重加锁,它既是一个回不去的地方,也是一个走不出的地方,这恰恰是我的痛所在。”分析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既要考虑到社会结构要素,又要基于个体自身的特质,顾及他们对既有结构和关系的体验及相应的社会行动。小镇青年的概念涵盖了地域概念和青年概念,其身份认同也应从文化认同
9、及地域认同两方面加以认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城市与小城镇的二元发展,构成了小镇青年地域身份转换的重要情境。结合以往学者对于小镇青年的界定,可梳理出两个特点:一是以地理位置是否迁移为分类标准,一类是目前生活在一、二线城市,出生于小城镇的小镇青年,一类是一直生活在小城镇的小镇青年;二是以城市级别为分类标准,一类是地级市及以下的小镇青年,一类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小镇青年。本文从地域属性及其迁移角度认识小镇青年,基于过往地域迁移与当前地域所属进行定义,将小镇青年定义为目前工作生活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县城以及建制镇的1 8 一4 0 周岁的群体。基于该定义,小镇青年群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土著型小
10、镇青年,该类小镇青年出生、成长于小镇,而后又求学、就职于小镇,是小镇土生土长的群体,熟悉并深深嵌人小镇本地的社会网络之中。第二,流人型小镇青年,该类小镇青年出生在农村,而后求学或就职于小镇,是小镇的“外来人群”。第三,回归型小镇青年,根据南方周末的调查,超过5 0%的小镇青年有过北上广深或者省会城市的生活经历,平均3.1 年便会回到老家。该类小镇青年出生、成长于小镇,经过一、二线城市的“阶层旅行”后回到小镇发展,在较长时间内接触和享受过一、二线城市的物质文化生活。第四,下沉型小镇青年,该类小镇青年出生、成长于一、二线城市,因为求学或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政策动员而来到小镇生活、工作,该类群体具有
11、强烈的“都市印记”,亦属于小镇的“外来人群”,或可称为“新小镇青年”(二)案例讨论151差异化的身展现实的认识不同类型小镇青年在其身份认同上具有异质性,反映出由地域迁移带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经历的差异,这也是脱域的差异化表现。但是现有研究尚未对该问题进行细致解构。基于此,本部分基于同一个单位中四种类型的小镇青年的案例考察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现状,以更加细致地进行小镇青年的“画像”深描。(内容梳理见表2)。表2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的个体叙事小镇身份经历小镇地域认同青年文化认同矛盾冲突认同度青年生活方便安逸;出生、成长、追求脸面消费,土著型代际成长需求与教代际双向照顾;A求学、就业容貌危机感强;育资源短缺:
12、文化追+亲缘地缘业缘于小镇喜欢轻奢产品求与文化熏陶较弱关系紧密生活便利惬意;出生、成长拼搏务力;更希社交期望与当地社本地融人不够,+流于农村,求望进行与职业人型交相排斥;独立发展业余生活单一;学、就业于匹配的文化与关系依赖;职业平学习机会、资+小镇活动台与职业天花板源少居住成本高一收人出生、成长、低;向往新事物一相通勤与生活便回流型职业内卷和生就业于小对闭塞线下环境;山C利;亲缘地缘关活躺平,喜欢新+镇,求学于区位置一外界交往;系紧密鲜、年轻事物省会职业平台与职业天花板出生、成长、认同逐步增强;居住地远与归属感下+求学于省通勤成本低生追求安逸生活,沉D差;精神需求与相对型会,就业于态资源好;亲
13、情注重家庭关系闭塞+小镇维系容易备注:认同度一栏,“十”越多表示小镇青年认同度越高。土著型小镇青年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上更具优势,对于小镇的认同度更高,“这里就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啊,我熟悉这里的一切,就是不想离开家”(访谈对象:A,下同)。作为职场丽人”,A天然更加爱美和追求脸面消费,“日常要做的护肤这里也基本都有,偶尔跑省城补充一下,护肤品代购也都很方便”(A)。但是,作为年轻妈妈,A对于小镇的教育资源还是有所担忧,“教育资源的竞争就是地域的竞争啊”(A)。多重身份角色的交织并不影响A土著型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度高。流人型小镇青年通过求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阶层旅行,并通过小镇就业实现了社会身份的转
14、变,由“村里人转变为“小镇人”。但是这种转变将B排斥在本地社交网络之外,“生活是好起来了,也比较惬意,但是不是本地人,亲戚都不在身边,刚开始连朋友都很少,会有孤独感”(B)。职业发展尤其是行政岗位的工作让B越发成熟稳重,逐步在本地扎下根来,“他们(B)夫妻俩很拼,没几年就在这里买了房子”(C)。所以B也不完全追求年轻人热衷的潮流文化实物,“平时爱好也不多,也不爱玩网络游戏,更多就是陪陪儿子、加加班”(B)。总体而言,B的经历让他更加珍惜当前在小镇的生活,对当下的身份认同感并不弱。与流人型小镇青年相似,回流型小镇青年亦通过求学实现了大城市的阶层旅行,带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源回到小镇
15、就业。这类小镇青年对于小镇的认同度较高,“大城市出去读读书、旅游旅游就好了,真的不适合工作,离单位近的房子买不起、离单位远的时间成本就太高。还是小地方好,地方也都还熟悉,也养人”(C)。但是回流型的小镇青年明显带有两种文化的矛盾交融,“年轻人么总也是想在工作上有一些成果的,但是也想着好好追番、追剧、健身,然后多吃点,内心保持年轻点”(C)。所以,回流型小镇青年依然高度认同小镇青年身份,特别是短暂的阶层旅行经历更让其对比认识到小镇的发展优势,“现在也经常听到别人羡慕我们在小地方工作,环境好、大家聚一起都很方便”(C)。与其他类型的小镇青年不同,下沉型小镇青年出生、成长于大城市,长期受到陌生人社会
16、影响和新颖文化熏陶,却出于工作、家庭原因完成小镇青年的身份转变。但是这类群体的数量仍然相对较少,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青年对城市发展的向往并未发生本质改变,甚至仍以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为荣。在近年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小城镇的发展愈加受到关注,但是青年人可能在这种政策动员的转换、交接中模糊地产生了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小城镇虽然好,但是这里到底不是我家、不像我家”(D),特别是远离故土、本地归属感差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身份挣扎。但是D也表示,“这是一个逐步认同的过程(D)。四、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从各种类型的小镇青年叙事中可以看到,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同类型的
17、小镇青年在身份认同问题上具有不同的境况。尽管土著型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程度高,但当他们有机会从抖音等视频网络平台目赌一、二线城市青年丰富多彩的生活面貌,却圃于自身所处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而难以享有同样的精彩生活与发展机会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落差心理。相较于土著型小镇青年,其余三类小镇青年可能更容易产生身份认同问题。回归型和下沉型小镇青年拥有更为丰富的发展经历,成长视野更加开阔、社会关系更加复杂,自我要求以及自我定位亦更高,而流入型小镇青年则恰恰相反,多元的身份经历更容易产生身份焦虑。同时,我们的案例显示,小镇青年的认同度在进行了一定时间的阶层旅行后有一定的提高,可见这是一个受到多种机制影响的过程
18、调1522023年第4 期浙江学刊节问题。本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考察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一)多元身份经历与主导价值逻辑调节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将自我认同定义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体经历所形成的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已所处一定社会群体和社会范畴的反思与理解。无论是流人型,还是下沉型,小镇青年在小镇生活和工作时均会带人原来的农村人或城市人身份,与当前的小镇人身份产生一定程度的对抗,这种在身份的转换、交接点上模糊产生的矛盾、反思甚至对抗,也是流人型和下沉型小镇青年在小镇生活初期身份认同度低的关键原因。这类小镇青年的低身份认同度
19、可能通过社会归类、社会对比和积极区分三个基本心理过程实现提升,即通过社会归类将自已编人某一群体,通过社会对比区分群体间的差异,并通过维护自尊提高群体认同度,其本质上就是在追求社会的群体认同。虽然结果并非都是积极的,它可能在提高所在群体成员认同度和自尊的同时对其他群体产生偏见、敌意甚至冲突,加深群体间的隔阅。在案例考察中我们发现,只有当其与行为相一致的情绪表达得到所处环境的支持时才会对身份认同产生积极作用。案例中小镇青年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提升,一方面与其学历、学校的工作性质有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所处的本地环境能满足其主导价值逻辑。B注重职业发展,追求与职业形象相匹配的文化活动,而小镇可以满足其
20、基本的文化活动需求(图书馆、书店、影院等设施基本齐全),并不需要诸如夜生活等更多的刺激活动;D关注家庭,注重亲情关系,小镇的生活习惯和地理距离更易维持亲情关系,方便家庭代际间的情感沟通与育儿合作行动。小镇青年价值主导逻辑与小镇实际状况的契合,能够提升小镇青年特别是外来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人类主体除了情感关怀和法律承认的经验之外,还永远需要一种允许他们积极地与其具体特征和能力相关联的社会重视形式。”多元身份经历对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会产生一个调节的作用,即在融人地方的过程中,倘若主导价值诉求和价值逻辑与本地实际相契合则会产生正面作用。(二)心理一现实矛盾与社会关系补偿城市与小镇发展速度的不同步决
21、定了两者的公共资源配置与生活品质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小镇青年对于一、二线城市的物质生活与发展机会充满向往,却又无法负担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与就业竞争,这种论使得相当部分的小镇青年难以实现生活自洽。一方面,小镇青年在职业发展上存在矛盾。具体表现在,小镇的职业发展平台较之一、二线城市的同类平台相对落后、吸引力相对差,“不同的单位相同的部门一起出去开会,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B),“我们的平台不能和省会学校的平台比,以后的发展还是要看平台”(C)。这种平台的差距会显著影响小镇青年的职业成就感,导致其职业发展“有心却无力”“职业天花板”难以突破。另一方面,小镇青年存在生活上的矛盾。访谈中,小镇青年均表
22、达了小镇对外交通方面的问题。尽管随着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发展,城际交通显著提速,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因为地理距离和地理环境产生的发展劣势,高雅文化活动、新潮产品销售、教育资源等均因此而受到影响。“虽然自己是习惯了小城市的生活节奏,但是自己的小朋友没有办法像大城市的小朋友一样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文化活动,比方说高级的文化展览等,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A)作为土著型小镇青年的A也表达了对小镇发展平台的担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外界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反思自己扮演的角色,这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同样地,如果得不到他人
23、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他人的承认与认同也构成了小镇青年身份认同心理一现实矛盾下的补偿机制。小镇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杂,“学缘还是比较重要的,出去开会的时候也都会介绍我是什么师门的。师门帮忙一起聊聊选题、看看本子、改改论文,很有帮助”(C)。有些小镇青年会选择进一步强化社会关系所带来的社交红利,“因为不在一个地方工作了,所以更需要多跑跑,傍晚高铁过去蹭个晚饭,第二天一早回,有组会、有学术活动也多参加,常见面总是不一样的”(C)。A 也表示享受着社会关系带来的便利,“这么多年都在这里生活,有自己的一些小姐妹,她们带小朋友去
24、外面举办的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9 8 年,第5 8 页。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 0 0 5 年,第1 2 7 页。查尔斯泰勒:承认的政治,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5 年,第2 9 0 页。153责任编辑:陈思宇3Z3UUVJ允贝。丽水差异化的身发展现实的认识时,也会帮忙带我的小朋友出去,我也能放心和安心工作”(A)。所以,心理一现实矛盾带来的小镇青年身份问题能够通过社会关系的重建、承认关系的缔结而得到有效补偿。五、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的前景小镇青年是我国青年群
25、体的主体,基于我国未来新型城市化建设和青年政策支持,小镇青年与城市青年、农村青年的融合程度将大大提升,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多元身份经历与心理一现实矛盾的影响,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当前仍然需要把握主流价值逻辑的嵌入机制和社会关系的补偿机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推动小镇青年身份认同的建构。2018年发布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未来将以七大城市群建设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实现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这种融合发展的中介机制在于由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都市圈带动辐射与融合。城市化空间发展格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会显著带动小城镇发展,优化县域空间
26、发展格局,把小镇的发展融人城市群的发展之中,城镇将承接更多中心城市的职能转移,小镇青年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大城市的交流互动,缩小生活品质方面的差异,有效拓展其职业发展途径。这一过程对下沉型和回流型小镇青年的影响最大,小镇青年可以在城市群的发展中更加深切的感受中心城市的文化和生活,甚至能够选择“城市工作、小镇生活”的发展模式。当他们的主导价值诉求与价值逻辑能够与本地城镇实际契合时,其身份认同也将得到强化。城市化进程还表现出农村居民向县城集中的趋势,城镇与乡村的边界将会变得模糊,城镇与农村将得到进一步融合。当前,在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下,各省区市均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工作重点,如浙江省“十四五”规划要求
27、实施“千镇美丽”工程,深化小城市培育试点,探索由镇村到城、建设新型城市的新模式。其目标在于打破城镇与乡村的二元对立局面,充分吸纳农村人口,助力共同富裕。“城乡统筹”“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系列乡村振兴政策行动旨在促进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在缩小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方面具有直接作用,有助于吸收人才、项目、资金等进人农村,加深农村与城市、城镇的互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提供“造血式”发展路径。在乡村振兴社会政策实施的背景下,能够建立起城乡对流的新的社会交往格局,实现对流式发展的互动式社会,这一前景能够改变流人型小镇青年的身份自卑现状,使小镇青年能够以相对平等的身份和心态投人
28、生活和工作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种“投入”未能实现“融人”的效果,可能导致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度产生较大的波动,这就需要更多的青年政策支持以帮助小镇青年更好地认同与融人。2016年,我国出台了首个“从国家视角思考和设计青年发展”的专项规划一一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 0 1 6一2 0 2 5 年),各地区也都制定了本区域相应的青年中长期规划,并建立各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等重要机制以保障形成共青团、民政、财政、农业农村等以及省市县横向、纵向联合的发展规划。该规划提出“青年首先发展”的理念,既把握教育、就业、分配、医疗、物价、住房等社会问题,又体现青年的学习期、成长期、就业初期的特点,充分保障在社
29、会利益分配中可能居于劣势地位的青年的权益,直接回应“月光族”“啃老族”“蚁族”等青年民生问题。该规划对小镇青年顺利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其中“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部分指出,要“着力促进青年更好实现社会融入”“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增进不同青年群体的交流融合”,重点提到了新兴领域青年、贫困地区青年等涉及小镇青年范畴的内容,以增进理解、认同和包容,舒缓社会压力,融洽社会关系,使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人社会。该规划为各种类型小镇青年提供了发展进步和社会融人的政策机会窗口,这种发展和融人可以消心理一现实矛盾,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和接受自我,建构承认关系与身份认同。【作者张龙,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潘宇峰(通讯作者),丽水学院高教管理副研周晓燕:国家视角下的青年发展,青年发展论坛2 0 1 7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