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都满城变迁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4280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满城变迁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成都满城变迁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成都满城变迁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5从清代顺治年间开始,清政府在各省的重要城市或军事要塞修筑满城,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妥善安置驻防各省的八旗兵民,也为防止驻防各省的将领、旗兵、家眷“沾染汉俗”。所修筑的满城为封闭的空间,规定驻防的将领、旗兵及家眷在满城内生活,为旗人的生活提供一个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满城内的旗人在经济、政治、法治上享有一定的特权,“满汉畛域”“清语骑射”保证了清朝国基,但满汉分治也切断了旗民间的交流和联系,造成满汉间的民族隔阂,这些都与当时清政府所推行的“八旗制度”密切相关。一、成都满城“八旗制度是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起源于满族先世所推行的牛录制。”a“太祖高皇帝龙兴东土,创造鸿基,以统满洲、蒙古

2、、汉军之众。”b清朝为维护其统治将大量的八旗兵派到各地驻防,以监视地方,旗兵及家眷所居住的地方逐渐演变为“满城”。(一)满城概述清朝在地方修筑满城,最早可追溯到顺治时期,是清朝管辖地方的重要举措之一。顺治八年(1651),“始筑满城以隔兵民驻防城守在浙江省城内西,俗呼满洲营,缭以砖垣,四围设大小城门。”c这是清朝兴筑满城最早的记载,在省城内西驻防旗兵(有的地方修筑满城在城外),“隔兵民”可以得知所修筑的满城最初为分隔旗兵和汉民;“缭以砖垣”,满城四周筑以城墙,各地的满城均为“城中城”的空间形态。雍正六年(1728),“城内地狭驻满兵时,然另筑满城。未有今满汉兵民杂处之理。”d雍正时期,部分城内

3、不足兴筑满城,驻防在各地方的旗人无生产、黄平:清代满城兴建与规划建设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 年 5 月。王钟翰:清史杂考,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第 118 页。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205 页。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十二辑),国立故宫博物馆印行,1978 年,第 107 页。成都满城变迁探析高 杨(阿坝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阿坝 623000)摘要:清代在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塞兴筑满城,是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也为旗人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客观上造成了满汉间的隔阂。康熙五十七年(1718),成都满城修筑。清末,旗人在经济、

4、法律上失去特权,逐渐平民化、贫困化,至这一时期,满城则阻碍了旗人谋得生计。1913 年,成都满城开始拆除,折射出成都城市的近代化转型。关键词:成都;满城;旗人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23)02-0075-052023 年 2 期(总第 151 期)No2,2023()Gereral151No.满族研究MANCHUMINORITYRESEARCH76生活的区域,在城外或城内其它空旷地带另筑满城,维持旗人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清代在各地修筑满城的数量并无确切的记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为妥善安置驻防的旗兵及家眷而在各地修筑满城。“在性质上,入关以前主要是

5、军事上攻守战备的需要;统一全国以后,它同时也是清王朝执行旗汉分治的措施。”a为防止派往各省的旗人“沾染汉俗”,用满城将旗人和汉人分隔开,使旗人坚守满洲文化传统“国语骑射”,要求各地的旗人将其奉之为“国法”。满城各城门设有哨卡站岗,城内则有哨兵巡逻。对陌生之人上前询问、盘查,城内的旗人未经允许不可随意出满城,若有事出满城需向佐领说明。城外的汉人也不得随意进入满城。满城内设有衙署、军事防御机构、商业街、八旗学舍等,形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区域,以城中城或城外城的形态切断了满汉之间的交流联系,是清代城市空间发展的特殊形态,也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独有现象。(二)修筑成都满城成都处于中国西部的中心,为西部高原

6、的门户,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1.设立成都将军成都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东北临近德阳、东南毗邻资阳,南连眉山,西南接雅安、西北靠近藏区,是进入川西民族地区的必经之路,能及时对川西民族地区的叛乱做出处理。境内河网密布,水源充沛,府河、南河为环绕成都的两条河流,加之温和的气候类型,适宜北方旗人居住。康熙末年(1691),清政府将荆州的部分八旗兵移至成都,设立成都将军,是清朝最后设置的一处驻防将军,初议设于打箭炉,后改议设于雅州。由于雅州以山地为主、地势险要,满兵难于驻防,后移驻成都,提督移至雅州。“乾隆后期,清政府明确成都将军统领旗兵及汉土

7、官兵,管理川西民族事务兼顾西藏地区,通过成都将军治理西南边疆的意图更明显。”成都将军为金川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除统帅蜀地八旗、节制川省绿营外,还有权统治地方行政。“将军兼统绿营者惟四川”(清史稿兵制),表明成都将军不仅有统辖民族地区的权力,还有权直接统帅、指挥八旗军队和绿营官兵。成都将军为全国唯一能管辖绿营的将军,可见成都将军地位之高、权力之重。2.修建成都满城康熙五十七年(1718),西藏地区发生内乱,清政府派遣数路官兵进军,平息叛乱。西藏局势得到安定后,四川巡抚年羹尧上奏朝廷,请求在察木多、打箭炉驻防满兵,并提议将借道四川的荆州八旗兵留驻成都。“川省地居边远,内有土司番人聚处,外与青海、西

8、藏接壤,最为紧要。虽经设有提镇,而选取兵丁,别省人多,本省人少,以致心意不同,难以训练。见今驻扎成都之荆州满洲兵丁,与民甚是相安,请将此满洲兵丁酌量留于成都。省城西门外,空地造房,可驻兵一千。若添设副都统一员管辖,再将章京等官,照兵数量选留驻,则边疆既可宣威,内地亦资防守。今正值用兵之时,应将此事暂缓,其修葺城墙,盖造兵丁住房之处,理应预为料理。”b年羹尧上奏后得到附议:“川省设防满洲兵丁一千,恐不敷于调遣防守,应再添六百名。侯军务毕时,令巡抚年羹尧会同副都统宁古礼,将现在四川驻防之二千荆州满洲兵丁内照数拨派。二旗合设协领一员,每旗各设佐领二员,拖沙喇哈番品级章京各二员,晓骑校各二员,留驻四川

9、,再添设副都统一员管辖。其盖造兵丁住房等项,交年羹尧须为料理。”c年羹尧根据清朝附议的要求,从 3000 荆州旗兵中选取 1600 人驻防成都,并在城西兴筑满城。康熙五十七年(1718),在少城的基础上修筑满城。成都满城四周围有城墙、城门、城楼。“满城是一座大军营,城墙周长四里五分,城墙高约一丈四尺,共有五个城门,分别为迎祥门、受福门、延康门、安阜门、清远门,有四个城楼。”d陈一石,王瑞玉:清代成都的“满城”与旗汉分治,四川大学学报,1998 年,第 3 期。圣祖仁皇帝实录,卷 282。圣祖仁皇帝实录,卷 280。(清)李玉宣:成都县志满城图,同治 12 年刻本。773.成都满城的布局及旗人的

10、生活成都满城以将军衙门为中心,南起君平街、小南街,东自半边桥和东城根街,北至八宝街、小北街,西至同仁路,方圆约为十里。城内的建筑布局、衙门设置、营房方位都严格按照八旗军的传统方式来安排,有官街 8 条,兵街 42 条;正黄旗、镶红旗的官兵居于东方;而正蓝旗、镶蓝旗的官兵则居于南方。成都通览中关于成都满城的记载:“满城一名内城,在府城西,康熙五十七年所筑,周四里五分八百一十一丈七尺三寸,高一丈三尺八寸。有五门:大东门、小东门、北门、南门、大城西门。城楼四,共一十二间。尽住旗人,每旗官街一条,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条,八旗官街共八条,兵丁胡同共三十三条。以形势观之有如蜈蚣形状:将军帅府,居蜈蚣之头;大街

11、一条直达北门,如蜈蚣之身;各胡同左右排比,如蜈蚣之足。”a成都满城的胡同布局按照北方胡同的修筑方式,共有官街 8 条,兵丁胡同 33 条。旗人的生产、生活、练武、学习都在成都满城内,无特殊情况旗人不能出城门,有事需出城门要像佐领报告经允许后可出。成都满城内庭院周围旗人栽种了许多花果树木,成都通览中对满城种植花木的情形有细致的描写:“城内景物清幽,花木甚多,空气清新,鸠声树影,令人神畅。”b城内各重要关卡和城门均设有栅口盘查出入情况,旗兵巡逻于城内各处,以便盘问可疑人员。(摘自成都满蒙族史略第 3 页)傅崇矩:成都通览(上),巴蜀书社,1987 年,第 17 页。傅崇矩:成都通览(上),巴蜀书社

12、,1987 年,第 17 页。78二、辛亥革命风雨下的成都满城(一)“化除满汉畛域”时期成都满城“畛域”有界限、范围,隔阂之意;“满汉畛域”主要指驻防地方的满族和当地汉族之间的界限。清朝入关以来实行“满汉畛域”,使各地满人在诸多方面享有特权。清朝规定旗人不得从事工商业活动。随着成都旗人人数增多,入朝为官的名额有限,文武皆弱的旗人后代不得不依靠祖上功德领取俸饷度日,且整日无可事事。清代后期,“满汉畛域”引起大多数汉人的不满。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进一步缓解满汉之间的民族歧视。1901 年,清帝下诏允许满汉通婚。“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a满汉通婚迈出“化除满汉畛域”的第一步。1

13、906 年,清廷颁布“厘定官制”并设立厘定官制馆编纂管制,部分满汉均可担任各部大臣。1907 年,清朝颁布懿旨化除满汉畛域。“现在满汉畛域应如何全行化除,著内外各部衙门各抒己见,将切实办法妥议具奏,即予施行”。b“著各省督抚会同各将军都统等查明驻防旗丁数目,先尽该驻防原有马厂庄田各产业,妥拟章程,分划区域,计口授地,责令耕种。”c按诏令各地的旗人不得不放弃政治和经济上所享有的特权,转为授田耕种。生活在满城内的旗人开始走出满城谋得生计,有的旗人以出售栽种的荷花为生。竹枝词中描述了清中后期成都旗人生活状况,“西教场兵旗下家,一心崇俭黜浮华。马肠零截小猪肉,难等关钱贱卖花。”d旗人生活尚俭,为谋得生

14、计不得不在固定的地点卖花。(二)辛亥革命时期的成都满城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纲领中提出的“排满”口号,一度使驻防各省满城内的旗人处于恐慌状态。成都旗营在恐慌中采取和平方式易帜,避免了大规模的冲突和流血。1.辛亥革命时期成都满城和平易帜1911 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处理引川汉铁路问题,引发了四川民众的不满。四川民众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号召全川“破约保路”,并成立了四川保路同志军,但多次遭到四川总督赵尔丰的血腥镇压。期间,赵尔丰要求成都将军玉崑调派八旗官兵助力镇压,玉崑将军未听从赵尔丰的命令,八旗官兵也未参加对保路同志军镇压行动,为成都旗营的和平易帜奠定了一定基础。辛亥革命

15、前期,成都满营内的上层旗人的子弟分别进入四川各高等学堂,在接受进步思想的同时逐渐认识到了清朝的腐败。“当时满城书院的学生泰安(满族),听到有讲变法的有名的人即前往从之。教师杨卓甫(满族)在课堂中公开讲授清廷腐朽,列强瓜分中国等。学生田希章(满族)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壁虎,头戴着清官僚所戴的红顶子,旁边站着一个农民,手中拿着一支烟袋,指着虎壁说:谨防烟油(壁虎最怕烟油)!意思是说人民手中有武器,可以制服封建统治者。这些都反映了成都的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酝酿着反清的情绪。”e武昌起义爆发后,“重庆蜀军政府、成都大汉军政府相继成立。1911 年 12 月 18 日,赵尔丰被杀,民众推蒲殿

16、俊为军政府都督。当时,成都旗营严闭,满城自守,军政府在满城周围布置重兵,战事有一触即发之势。旗营中有主战者,亦有主和者,将军玉昆意未决,令旗兵勿妄动,不得鸣火器,暂时维持了休战局面。后经满汉士绅多方协调,最终达成和平协议,议定旗兵放下武器,民军决不妄杀旗人。成都旗营通过多方努力最终和平协商,避免成都旗人大规模流血牺牲,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年,第 4808 页。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 年,第 918 页。清德宗实录,卷 259。杨燮:锦城竹枝词,三峨樵子注,嘉庆甲子刊,嗜抄本斋藏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辽

17、宁省编辑委员会: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81 页。792.辛亥革命后的成都满城根据旗汉和解协议,成都满城内旗人居住的房屋为私人所有,发给管业证,允许自由买卖;拨 20 万元(军用票)修建同仁工厂,下设纺织毛巾、染色、卤漆等科,供旗人学习生产技能。1920 年,同仁工厂因多种原因废弛自然消失。四川军政府发给每位旗兵三个月的俸饷,并成立了“旗务处”,主要解决旗人的生计问题。但由于旗人长期靠俸饷度日,大量旗人缺乏生产生活技能,为维持短暂的生存,部分旗人不得不被迫卖掉满城内的房屋。三、民国初年的成都满城(一)城墙拆除辛亥革命后,为了消除满汉区域界限划分,1913

18、 年开始拆除满城北段城墙;1921 年拆除西御街口至羊市街口一段;1935 年拆除人民公园至小南街段;1935 年后成都满城城墙全部被拆除。为了谋得生计大批旗人被迫出城谋生,城内旗人的人口数量不断减少。有的旗人为存活下去将成都满城内的房屋售卖,这一时期大部分旗人暂居在真武宫。越来越多的汉人搬至成都满城内居住,成都满城不再是满汉分治的标志,满汉民族间的隔阂逐步消除。(二)成都旗人的生活状况民国时期,成都旗人的生活总体趋于平民化、贫困化、职业多元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在成都旗人“出旗为民”,失去固定俸饷后自谋生计,不再享有特权;贫困化指这一时期成都旗人生活潦倒。“大部分拉人力车的满族人民,在旧社会中有

19、三不敢去:即阴天雨天不敢去;小街小巷不敢去;道远和出城不敢去。”a“经营卖泡菜、卖香烟,卖红苕、卖破烂的满族小商贩,随时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一般来说他们受着四种限制:一是受市场的限制,因为卖饮食及家用百货的人太多,供多需少,一天卖不了几个钱。二是受气候的限制,天气一冷身上没穿的,不能出门。三是受天黑限制,从事小贩者多为妇女或老年人,一则晚间这些货没有人买,二则老年人晚间行走不便(从事小贩者多为妇女或老年人)。四是受物价上涨的限制,头一天把货卖出去了,第二天货物又涨价了。”b民国之后,成都旗人职业选择十分广泛。大量旗人从事体力劳动工作,如做零工、下苦力、拉人力车,也有从事小商小贩。“至于满族贵族

20、和官僚,存有积蓄的有的开当铺,也有的投靠军阀当了军官。”c今天,成都的“宽窄巷子”原为成都满城的“仁里胡同”,其中“宽巷子”为“仁里头条胡同”、“窄巷子”为“仁里二条胡同”。四、结语成都满城兴建于 1718 年,在原少城的基础上修筑。经历近 200 年,1913 年开始拆除。成都满城城墙的拆除,喻示成都满汉民族间的隔阂逐渐缩小,成都旗人在“贫民化”之时逐步融进成都的城市社会生活中,期间近 200 年的变化也反映出成都社会的变迁发展。责任编辑:魏 军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辽宁省编辑委员会: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84 页。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辽宁省编辑委员会: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84 页。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辽宁省编辑委员会: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8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