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8624851 上传时间:2025-02-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8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必备知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关键能力: 1.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3.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对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2.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树立唯物主义观念。 3.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观点及区别。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播放《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这两天,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全网刷屏。视频中Up主@衣戈猜想以平缓的语调、富有文学性的旁白和真实的画面,讲述了在农村生活的二舅的前半生,触动了很多年轻人。请问:是先有二舅生活的经历,才有Up主的关于二舅的文案;还是先有Up主的关于二舅的文案,再有二舅生活的经历?接下来的学习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第一课第二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2、新课讲授 总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一: 展示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资料补充:这两天,一则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全网刷屏。视频中Up主@衣戈猜想以平缓的语调、富有文学性的旁白和真实的画面,讲述了在农村生活的二舅的前半生,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的弹幕上,满屏都是网友打出的“敬二舅”。“二舅”的经历,是无数平凡人生活的缩影,这种“渺小的伟大”,触动了很多年轻人。当然,人们的感动、共情,其实是通过Up主的描述产生的。视频中,二舅是沉默无声的,只有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能帮助人们更立体多维地了解二舅,以此将旁白所讲述的事迹和二舅本人联系起来。 情景探究:结合视频和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Up主@衣戈猜想的讲述了与二舅生活经历本身的存在,反映的其实是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到哲学上就是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目标等。存在: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磁场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notice:“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探究二: 探究问题:up主@衣戈猜想描述发生在二舅身上故事的文案与二舅的生活经历。其中文案属于思维,生活经历属于存在。请问:是先有二舅生活的经历,才有Up主的关于二舅的文案;还是先有Up主的关于二舅的文案,再有二舅生活的经历? 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很显然是先有存在后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关于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观点是正确的。 知识梳理: 探究三: 展示视频:《赫胥黎:不可知论是唯一可靠的哲学!》 资料补充:赫胥黎说:不可知论是唯一可靠的哲学。 在西方流行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它的意思是我们一旦展开我们的感知,我们一旦觉得我们有所知,我们就陷入愚蠢和可笑。 情景探究:根据视频和资料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探究: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那里他们秉持的基本观念是什么?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那里他们秉持的基本观念是不可知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中第二方面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认为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叫可知论,反之为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知识梳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相关链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哲学。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西方古代这些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探究四: 展示材料: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人生,孩子未来的成功,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打底。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盲目听从谁说的话,不是盲目借鉴成功者的经验,而是懂得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成长路上,都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强烈依赖阶段,能力形成阶段,自我意识阶段。根据孩子这三个阶段的特点(存在)和需求,父母也要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思维)。情景探究: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实践看); 教师继续讲解得出第二点原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哲学家在进行哲学研究时:必须首先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再回答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从哲学研究看)议题一知识点总结: 议题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探究一: 展示图片与文字材料:打工仔:我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学者:我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 情景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 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唯物主义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也追求精神的满足: 唯心主义者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同样要吃穿住行)。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者没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错误的。 知识梳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围绕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问题展开。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探究二: 展示图片与文字材料: 荀子:天地和则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情景探究:上述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哪种形态?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上述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3)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4)典型观点:五行说、形神说、阴阳说、活火说…… 探究三: 展示图片与文字材料: 伽森狄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培根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真正的分子,它是有限的、不变的。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构成的。 情景探究:上述观点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哪种形态?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上述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做世界的本原。 (2)典型观点:原子说、…… (3)进步性: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4)局限性: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知识拓展: 机械性:即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机械运动,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近代自然科学刚刚形成,还没有证明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又由于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所以近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也称“半截子唯物主义”。 探究四: 探究问题:看教材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性 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1)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探究五: 展示图片与文字材料: 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情景探究:以上两幅图分别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哪种形态?如何区分? 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以上两幅图分别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1.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你学会了吗:区分:以下观点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中的哪种基本形态? 1. “心想事成”。 2. 万物的本原是“火”。(赫拉克利特) 3.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4.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5.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伽森狄) 6.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7.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8.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探究六: 探究问题: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交流展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1)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本质上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2)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3)从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阵营,而非四军对垒。 议题二知识总结: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课堂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