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主题06 生态脆弱区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u 知识结构
u 对应的课程标准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u 学习目标
以黄土高原为例,结合图文资料,分析生态脆弱区的成因,了解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措施
u 学习重点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成因和综合治理措施
u 学习难点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成因
u 核心术语 生态脆弱区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
u 主要知识点
一. 生态脆弱区
1.定义 生态脆弱区是生态系统不稳定、敏感且有退化趋势的区域。
2.分布规律 生态脆弱区一般分布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西南喀斯特地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带
二.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治理
(一)黄土高原范围与地理环境过渡性特征
1.范围:狭义的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祁连山东端乌鞘岭,南达秦岭,北抵长城。.广义的黄土高原还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
2.黄土高原地理环境过渡性特征及其危害
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森林与草原、农业与牧业过渡的地区,地理环境过渡性特征显著,生态环境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易被破坏,且一旦被破坏,生态恢复难度大,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区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二)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主要表现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主要表现有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多发。
(三).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成因及其危害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示意图
1.成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地貌广布,沟壑纵横,地表起伏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冬春多大风,导致土壤侵蚀严重;植被覆盖率低;黄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和风力侵蚀、搬运而流失。
(2)人为原因:人类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不合理采矿、工程建设等,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和风力侵蚀,使得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影响因素:地、气、水、土、植;人】
2.危害
(1)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减少,导致农业 减 产,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流失的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并在下游淤积,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 水 灾隐患。
(2)黄土高原人均、耕地亩均水资源少,生产、生活、环境用水紧缺,制约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3)黄土高原旱涝灾害多发,直接给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四)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
1.加强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 以植被恢复为主,退耕还林还草,建设防护林、经济林、果园、人工草地等。
(2)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淤地坝、鱼鳞坑、小水库,建设农田喷灌滴灌系统等工程。
(3)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如下图所示,在峁顶、陡坡植树种草,在缓坡修建梯田,在沟谷修建淤地坝等。
2.调整产业结构
(1)由传统以农业种植业为主转变为发展以畜牧业、加工业为主导的“牧—工—农”型产业结构。
(2)发展经济林和以肉、奶等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以及旅游业。
(五)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成效
黄土高原通过综合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幅度上升,水土流失面积大大减小,沙漠化趋势得到控制,生物多样性 增加 ,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牧—工—农”型产业结构的形成、旅游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不仅促进经济发展,而且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生态、经济、社会均获得良性发展。
【归纳】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措施各自的环境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
治理措施
环境意义
经济意义
社会意义
生物
措施
恢复
植被
拦截降水,涵养水源,调节地表径流,固结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
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畜牧业、林畜产品加工工业、
旅游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
促进就业,
增加收入
工程
措施
淤地坝
滞洪拦泥,保持水土
淤地造田,增加耕地,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
保障粮食安全
梯田
减缓坡度,保持水土
增加耕地,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
保障粮食安全
鱼鳞坑
坑内蓄雨水、截泥沙、植树,保持水土。
发展林业
增加林业收入
小水库
缓解旱灾、涝灾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农业稳产、增产
保障生活用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农田喷灌、滴灌系统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环境用水短缺状况
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生产用水紧张状况,保障农业稳产、增产
保障生活用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