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陈寅恪《论韩愈》的心曲发皇.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1877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寅恪《论韩愈》的心曲发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陈寅恪《论韩愈》的心曲发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陈寅恪《论韩愈》的心曲发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陈寅恪论韩愈的心曲发皇贺根民(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广州51 0 6 6 5)摘要:陈寅恪敏感于“五四”以来文化建设的诸多不如意,其论韩愈仿照僧徒诠释佛经模式,赋予该文本以石破天惊的文化新意。他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借助品读韩愈,既不坠宗风、坚守传统,又中体西用,充分关切现实,凸显述往知来的启示色彩。他充分肯定韩愈建立道统的文化要义,强调学术重建意识,个中蕴含浓厚的学术独立与对自由思想的执念。特立独行的自由思想是孕育心曲的根基,体用定位最能展示心曲的功能指向,文体改进则是心曲发皇的主要策略,它们构成一个自成起的文人心态谱系。陈寅恪借古喻今,穿越时空对话历史上的韩愈,希冀现实社会出

2、现匡时济世韩愈式的大师巨子。关键词:论韩愈;陈寅恪;自由思想;体用定位;文体改进;文人心态中图分类号:1 2 0 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1-8 6 2 X(2023)06-0153-008晚近以来的中国百年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建与再估时期,西学烛照促使国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价值,不少民族文化经典得以重新阐释与评价,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所蕴含的内省自新机制又适时强化国人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力度,千年文化根脉从未消歇。文人著述作为一类文化景观,承载着不同视域下文人政治理性与庞杂的文化情怀,陈寅恪作为晚近学术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其壁立千仞的人格高度与不趋时俗的行为论素为常研常新的话题。1

3、9 51 年冬创作而发表于1 9 54 年历史研究第2 期的论韩愈一文奠定了现代韩愈研究的基本版图,该文因为用语之考究、论断之精警,其文本接受往往是赞誉之声多于批判之音,景仰者如孙昌武读陈寅恪 审查报告例以佛教本土进程来表明是借助小说便于传播的特性,从文学技巧上达成引进外来文化的态度:“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古文与小说的文类融合,实现弘扬道统的目的。则决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韩愈石鼎联句诗并序就假诸衡山道士轩弥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明来自陈心迹:“吾不解世俗书,子为我书”9 7 2,拒程以性质与环境互相方圆凿柄,势不得不然斥不合新时代所需的世俗书,大张旗鼓

4、为道统站也。6 1 2 8 3-2 4 不改事物本来面目,贴近本土文化作台。陈寅恪元白诗笔证稿拓深了韩愈对古文与相应改造,足显陈寅恪对待异质文化输入的基本小说之关联:“即今日所谓唐代小说者,亦起于贞态度。与之相反,丧失事物精义,牵强附会的各种元元和之世,与古文运动实同一时,而其时最佳功利行径势必背离学术精神要义。1 9 4 5年其读小说之作者,实亦即古文运动中之中坚人物是吴其昌撰 梁启超传书后就数落严复的进化也。其要旨以为古文之兴起,乃其时古文家论:“自戊戌政变后十余年,而中国始开国会,其以古文试作小说,而能成功之所致,而古文乃最纷乱妄谬,为天下指笑余少喜临川新法之宜于作小说者也。”1 0 2

5、-3 古文与小说生成于类似新,而老同速水迁叟之迁。盖验以人心之厚薄,民的文化生态,为了张扬道统的合法性,改变书写生之荣,则知五十年来,如车轮之逆转,似有合策略便是实现愿望的锐意创新之举,并非纯出自于所谓退化论之说者。”8 1 6 8 纵观五十年来的社会好奇求变之心,因为“明白易晓”的古文在维护道动荡与生灵涂炭面相,不经消化而茫然输入的进统方面具有诗歌不可替代的文体优势。韩愈打破化论难辞其,此诚为一种冷峻而富有睿智的判常规,矫正中唐柔弱的大历余风,援古文章法入断。陈寅恪在“五四”时期倡导“取珠还”,在吟咏情性的诗歌之中,强化诗歌抒情性与说理性1930年代又提出“新瓶旧酒”之说,开具坚守传统兼重色

6、彩,为诗坛注人活力,对宋诗及宋型文化文化本位而进行中西交流的药方,亦侧面递送陈的建构产生深远的影响。陈寅恪称许韩愈此类文寅恪文化观念的早熟与一以贯之。在其看来,冯体改进:“退之虽不译经偶,但独运其天才,以文为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与韩愈的文化贡献树立诗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了可资参考的模式。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新瓶”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决非效聲之辈所足以成功承袭传统文化的“旧酒”,韩愈的特异之能企及者矣。后来苏东坡、辛稼秆之词亦是以文为处正在于其继往开来的文化地位,结束南北朝相之,此则效法退之而能成功者也。”53 3 1 不墨守成承旧局与引领赵宋以降新貌,“开启宋代新儒学

7、规的“天才”方能取得划时代的进步,方能更好地家治经之途径。51 3 2-2 3 鉴于“五四 以来中国文化引领社会前行。如此来看,无论是以古文为小说,建设的诸多瑕疵,他祈望能效仿韩愈吸收并改造抑或以文为诗,尽管所采取的策略有别,却均服务异质文化,转移一时风气。“陈寅恪一直认为,中于其推进古文运动、维护道统的文化大局。国文化吸收改造外来文化最成功者,莫过于宋明在对待中外文化关系上,无论是直指华夏之新儒学对佛教的扬弃,而韩愈开此风气之先,这特性,还是“中西体用资循诱”1 2 1 4,陈寅恪胸中始也是他盛赞韩愈的原因。”1 3 调和古今、融通中外终有一宏大的文化擎画。在国运的重大转折关既是宋代新儒家方

8、法论的关键,也是陈寅恪以韩口,陈寅恪之所以多方撤扬韩愈,是因为其旨在愈、宋贤为榜样重建文化格局的鲜明立场,它预探寻一个合适的参照坐标,传达对当时文化命运设了文明复兴的目标与方向。的杞忧。晚近以来,在对待中国新文化建设问题上,国人好走极端,不加识别地全盘接受与固守祖宗家法拒斥一切外来文化都是忽略国情的偏激行为。陈寅恪反对一切针对传统文化的非理性行为,他视胡适所标领的“整理国故”运动不过是“呼卢成卢,喝雉成雉”6 2 8 0 善博者的劣风恶习,反感其过浓的政治功利。1 9 3 4 年其冯友兰 中国哲三、体用定位中的现实关切中体西用论是晚近以来一类聚讼纷绘的文化观念,将中体西用论与张之洞连在一起阐发

9、则多缘于梁启超的宣传,其清代学术概论载:“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157江准镐埋 2 0 2 3.6维新变法而疆吏若李鸿章、张之洞辈,亦稍稍和之。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者,张之洞最乐道之。”1 4 1 9 7 洋务派官僚多视“中体西用 为应对危局的权变手段,其认知跟主张变法维新的康梁还存在根本差异,倒是梁启超等人意欲达成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1 4 9 7 更具“中体西用”的意味。晚清的“中体西用”论直接影响陈寅恪的体用定位,更何况其父、祖两代皆投身于戊戌变法之中。混乱时代是思想者激情澎湃的沃土,陈寅恪虽不趋时,却从未忘怀于国家大事,很少直接向时

10、代开心靡,尤其是晚年的他,友朋的信札、日记提供了一个洞察其心曲的途径。1 9 6 1 年8 月底吴宓去广州探望老友陈寅恪,吴宓日记具象了陈寅恪当时的思想状态:“然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之说(中国文化本位论)但在我辈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禅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1 5 1 4 3 藉此可知陈寅恪一以贯之地坚守“中体西用”的文化取向,但有意思的是,此一表达在论韩愈中却颠倒为“西体中用”:“退之首先发见小戴记中大学一篇,阐明其说,抽象之心性与具体之政治社会组织可以融会无碍,即尽量谈心说性,兼能济世安民,虽相反而实相成,天竺为体,华夏为用,

11、退之于此以奠定后来宋代新儒学之基础,退之固是不世出之人杰。”5J322陈寅恪借助论述韩愈“直指人伦”的思想定位,以“天竺为体,华夏为用”来替代斯时沿袭已久的“中体西用”,其中所包孕的现实考量仍值得重新审视。首先,论韩愈的体用定位展示贴近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色彩。天竺之学重心性,心性之学与宋代新儒学的济世安民之旨“虽相反而实相成”,二者互为体用,陈寅恪所论“若不恐亦不”的假设就是有力的阐释。在陈寅恪看来,“天竺为体,华夏为用”是“西体中用”论的具体实施,论韩愈呈现了该论实施的文化生态。在佛教传入华夏之时,我国文化已达呕须改造的节点,六朝僧徒的“格义”之学、梁武帝撰中庸讲疏沟通儒释心性学的实践,均从不

12、同层面预设华夏、天竺两学调和的可能。1 9 1 9 年陈寅恪与吴宓的一次交流亦传达了相近的观点:“宋儒若程若朱,皆深通佛教者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而还其模。采158佛理之精粹以之注解四书五经,名为阐明古学,实则吸收异教。声言尊孔辟佛,实则佛之义理,已浸渍染,与儒教之宗传,合而为一。”1 5 1 0-1“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的陈寅恪有意远离其熟悉的清末史事,强调在输入外来思想之时融合异质文化的重要性,恰如其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一文所论:我国“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人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

13、径”6 2 8 4-2 8 5。较于张之洞“中体西用 论侧重船坚炮利、声光电化等“器”层面,陈寅恪更属意方法与学术理念之“道”。陈门弟子周一良纪念陈寅恪先生一文言明陈氏的体用论偏向广义,既服膺传统道德,又吸收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而在做学问方面,“他遵守乾嘉朴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同时吸收西方近代历史、语言科学的研究方法。”1 6 以致在建国伊始,他有意高抬吸纳天竺佛学心性之学的新儒学,体认其促进中国学术创造转化的实绩。在论韩愈创作之际,可视为其父辈严复的辟韩影响已成一定气候,但是陈氏该作直接过滤严复该篇反对专制、倡导民主的言论,意在摒弃全盘西化之说。职是之故,陈寅恪借论述韩愈“直指人伦,扫除章句之繁

14、琐”中的“天竺为体,华夏为用”之论来阐明其“西体中用”的当下考虑,又以韩愈“呵低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之说适时回归“中体西用”本位,这种看似矛盾的措辞,蕴含其对体用定位自始至终的整体把握,充分体现了其对民族文化传统、基本国情的尊重。其次,论韩愈的创作文化生态激发了陈寅恪浓郁的现实关注。高山有土石才见巍峨,论韩愈的问世,绝非陈寅恪一时兴起之作,而是其学术执念与现实关切的综合体现。1 9 51 年其两篇抒情咏怀之作恰是此心曲的有力传达。其一首夏病起云:“刀风解体旧参禅,一榻昏昏任化迁。病起更惊春意尽,绿荫成幕听鸣蝉。1 2 1 7 浑浑疆以药镇痛的春去夏来轮回刷新为绿荫里的蝉鸣高唱,久病初愈的陈寅

15、恪多少有些慰藉之色,而从三春苦雨到夏日蝉噪,他又何来长久的欣喜?心底郁结的时代悲剧老人希冀社会给予他足够的自由空间,其实在当时的情势下,社会很难为他提供振翅高飞的支点,深深的悲哀自在情理之陈寅恪论韩愈的心曲发皇中。陈寅恪的悲戚情怀亦见于文章一诗:“八股实,殷鉴在前,陈寅恪陈述辽史补注序借亲身文章试帖诗,宗朱颂圣有成规。白头宫女哈哈笑,经历来张扬治学的当下指向:“寅恪侨寓香港,值眉样如今又人时。”1 2 1 7 8 本诗假借八股文章沿袭朱太平洋之战,扶疾人国,归正首丘.平生读史熹四书章句集注旧说与试帖诗颂圣旧制之典,凡四十年,从无似此亲切有味之快感,而死亡饥讽刺当下知识分子为迎合上意而趋时媚俗之

16、不饿之苦,遂亦置诸度量之外。”6 2 6 4 考古以证当,其间难掩一种深沉的文化悲哀,也侧面表明今,北宋亡国史事在作者香港沦陷那段经历的映纯正的知识分子只有保持自由思想,方不会陷入照下变得鲜活如新。籍此可知陈寅恪晚年的文史迷局。以当时政治时局,我们发现,1 9 50 年北京研究承载了其对当时政治情势的看法,论唐高学界展开对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北京大学冯友祖称臣于突厥事的卒章文字可谓显例:“鸣呼,兰等人业已公开发表关于自我批评的文章,在学古今唯一之天可汗,岂意其初亦尝效刘武周辈界引起一片哗然之声;1 9 50 年6 月七届三中全会之所为耶?初虽效之,终能反之,是固不世出人杰召开,毛泽东作不要四面

17、出击的重要讲话,提之所为也。又何足病哉!又何足病哉!”8 1 2 0-1 2 1 在出有步骤地对旧有学校教育事业进行改革;1 9 51古典与今事之间求达话,诚非易事,胸中丘壑留年1 1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于后人为其发皇。“初虽效之,终能反之”的感触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第一次知识分子不单指向唐太宗效刘武周辈之事,韩愈虽受新的改造运动在全国铺展开来。凡此种种,均从不禅宗影响而终能扬弃佛家之说,韩愈的“初终”同侧面拷问陈寅恪独立自由的研究立场,这些构过程亦是此类期待的活态实践,陈寅恪希冀当成了论韩愈心曲发皇的政治场域。下中国横空问世一位如同李世民、韩愈般的“不最后,论韩愈传达

18、了其匡时济世的功能指世出人杰”。1 9 50 年1 月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向。正如蝴蝶振翅会引起全球风暴一样,世上万约签订,,我国奉行唯北方老大哥是听的“一边事皆有关联。1 9 51 年春陈寅恪完成论唐高祖称倒”外交政策,当时中国若出现一位能力挽狂澜臣于突厥事,秋天又撰成论隋末唐初所谓“山的“天可汗”,陈氏所在意的“初虽效之,终能反东豪杰,这两篇与该年冬天杀青的论韩愈合之”期待方能真正落地。于是,论韩愈石破天称为“唐史三论”。他为何在一年之内密切关注素惊的“新意”可如此理解:“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汉唐盛世”之称的唐代文史,其文本密码确实以史家身份表述唐代开国以及文化发展的历史令人费解。论唐高祖

19、称臣于突厥事重在考察唐经验,期待新政权能用韩愈之心对待华夏文化及高祖俯首称臣于“狼主”突厥的史事本末,该文劈此一文化所承载的价值。”1 7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头就申述创作动机:“夫唐高祖太宗迫于当时情政权无从逃避北方邻国的政治影响,陈寅恪祈望势不得已而出此,仅逾十二三年,竟灭突厥而臣新中国能够摆脱苏联的束缚,回归华夏文化本体,之,大耻已雪,奇功遂成,又何讳饰之必要乎?或许这才是其体用论的苦心孤谐。特为出此一重公案,愿与当世好学深思读史之有心人共参究之也。”8 1 0 8 基于当时情势的俯首称臣,只是挽救时局的应对之策,雪耻立奇功更能彰显唐太宗的雄韬伟略。读史明智,知古鉴今,陈寅恪期待能与其“共参

20、究”的“有心人”考索历史陈迹,探寻学术新知,其意旨已昭然若揭。论隋末唐初所谓“山东豪杰”一文从当时政治社会情势窥探唐太宗重用魏徽的用意,骁勇善战的山东豪杰固为唐太宗倚仗的重要力量,但若无魏徽这样的能臣与其沟通、维护关系,日后这班豪杰坐大必成后患,该文也传达了借古喻今的意旨:“愿求教于当世治国史之君子。51 2 6 5诸现四、结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明清鼎革之际的一代文宗钱谦益深知撰述不易,无知音难解隐衷,非笔注不能行远,其复遵王书郑重地将自已的著作托命于钱曾:“居恒妄想,愿得一明眼人,为我代下注脚,发皇心曲,以侯百世。”1 8 如果说“代下注脚”只是对文本字句、文化背景的钩沉,那么“发

21、皇心曲”则是文本接受双方心灵汇流、体味解密的过程。颇具吊诡的是,钱曾辜负了钱谦益的厚意,但坚守传统文化本位的陈寅恪致159江准镐埋 2 0 2 3.6敬韩愈,褒奖陈端生、柳如是,光大了历史人物的人格价值,这些业已成为学界富有嚼头的话题,陈氏活脱一位懂味、能通解心曲的明眼人。后世相知或有缘,陈寅恪敏感于“五四”以来文化建设的诸多不如意,积极回应近代以来的反传统思潮,担忧不经消化的异质文化会侵扰我国思想界,赋予论韩愈以石破天惊的文化新意。他坚守并力保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甚至代人现场说法,穿插满含激情的议论,建议“初效终反”才不至于沦为北面“狼主”的附庸。排斥佛老、改进文体,他充分肯定韩愈建立道统

22、的文化要义。心怀天下而笃定如一,陈寅恪借助品读韩愈,既不坠宗风、坚守传统,又中体西用,充分关切现实,设计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构想,凸显述往知来的启示色彩。陈寅恪穿越时空对话历史上的韩愈,希冀现实社会出现一位能济世安邦的韩愈式人物。论韩愈的心曲密码深邃而复杂,远非三言两语所能道明,其意蕴指向多个层面,其中特立独行的自由思想是孕育心曲的根基,文体改进则是心曲发皇的策略,体用定位最能展示心曲的功能指向,它们构成一个自成起的文人心态谱系。陈寅恪推举陶渊明为中古时期的大思想家,断论陶渊明的新自然说足以保证思想独立,直面社会动荡时期文人的安身立命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多方解读韩愈心曲,不无社会重大转折时期

23、重振民族文化传统的考量。至于身处百废待兴的多事之秋,陈寅恪能否觅得一位遂愿的明眼人,他的夫子自道或许是最好的回答:“譬诸遥望海上神山,虽不可即,但知来日尚有此一境者,未始不可以少经忧心之念。”8 1 6 4 其用心可谓苦矣!注释:(1)陈寅恪论韩愈中的论佛骨表引文在“上古未尝有也”与“假如其身至今尚在”之间脱漏一大段文字,应该漏掉一省略号,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 年版,第328-329页。参考文献:1王永兴.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3(3):89-94.2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 M.北京:北京大学出

24、版160社,2 0 0 5:1 7 0.3清 何文焕.历代诗话 M.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3 0 9.4张清华.韩学研究(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8:2.5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6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7王永兴.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3 0.8陈寅恪.陈寅恪集寒柳堂集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9唐 韩愈.韩愈全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7.10陈寅恪.陈寅恪集元白诗篓证稿

25、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11陈寅恪.陈寅恪集讲义及杂稿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2.12陈寅恪.陈寅恪集诗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 0 0 1.13杨西国,刘克敌“取珠还模”与外来文化的输人及改造:略论陈寅恪之文化观 J.社会科学辑刊,2 0 0 0(4):51-55.1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8.15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2.16张杰,杨燕丽.追忆陈寅恪 G.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9:1 53.17王震邦.独立与自由:陈寅恪论学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1:1 8 7.18清 钱谦益.钱牧斋全集(第6 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1 3 6 0.(责任编辑黄胜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