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 以莊存與、劉逢禄、戴望爲討論中心郭曉東内容摘要 清代中葉的常州今文學派雖然以傳承公羊學而著稱但事實上他們並不排斥穀梁學 常州學派的創始人莊存與視穀梁爲公羊之“争友”其作春秋正辭雖然“義例一宗公羊”但同時“義或拾補穀梁”常州學派的中堅劉逢禄早年穀梁廢疾申何一書對穀梁傳頗有批評但也承認穀梁對公羊具有“拾遺補闕”的意義晚年作公羊解詁箋更是多次援用穀梁義法以駁公羊晚清常州學派之後勁戴望在所著戴氏注論語一書中雖然從總體上仍以公羊義解論語但同時也頗參用穀梁義以注論語 由此可見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穀梁學實爲常州今文學派的重要特徵關 鍵 詞 常州學派 莊存與 劉逢禄 戴
2、望 穀梁傳眾所周知清代中葉的常州今文學派以傳承公羊學而著稱學者甚至稱之爲常州公羊學派 然而學者鮮有注意到的是常州學派之于穀梁學非但不持排斥的態度反而時有稱引穀梁説以補公羊之不足者 事實上春秋之公羊穀梁兩傳在大義上本有相通之處常州學派從一開始的創始人莊存與到常州學派的中堅劉逢禄直至晚清常州學派之後勁戴望在高舉公羊學大旗的同時也都對穀梁持一定的認同的態度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構成常州今文學派的一大特色一 莊存與:以穀梁爲公羊之争友一般認爲作爲常州學派的創始人莊存與春秋學對義例之發揮以公羊爲本文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春秋三傳學術通史”(項目號爲)階段性成果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主如阮元評價莊氏之春秋學曰:
3、“春秋則主公羊、董子雖略采左氏、穀梁氏及宋元諸儒之説”朱一新亦曰:“兼采眾家而以公羊爲主”這些説法都是不争的事實也是學者的共識甚至許多學者因此就乾脆直接將莊存與視爲公羊家或者至少如艾爾曼先生所説的“我們即使不能説莊存與是一位今文經學家那麼至少可以將他的春秋論點看作公羊學復興的轉捩點”然而就春秋學而言莊存與並不像其後學劉逢禄那樣有着比較嚴格的家法意識對於春秋三傳莊氏事實上並不主一家之學更多地是兼收並蓄博采眾家之長春秋正辭卷一曰:舊典禮經左丘多聞 淵乎公羊温故知新 穀梁繩愆子夏所傳拾遺補闕歷世多賢則不論是公羊還是左傳與穀梁凡有可取之處莊氏皆採取之如春秋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 庚辰大雨雪”莊氏曰
4、:左氏曰:“癸酉大雨霖以震書始也 庚辰大雨雪亦如之 書時失也 凡雨自三日以往爲霖平地尺爲大雪”穀梁子曰:“震雷也 電霆也 志疏數也八日之間再有大變陰陽錯行故謹而日之也”公羊子曰:“何以書?記異也”諸如此類莊氏皆並引三傳之文足見莊氏之解經實無門户之見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説莊氏之治經最爲重視的便是深究經文的“微言大義”在莊方耕宗伯經説序中阮元引其師李道南之説曰:“宗伯踐履篤實於六經皆能闡抉奥旨不專爲漢宋箋注之學而獨得先聖微言大義於語言文字之外斯爲昭代大儒”梁啓超也認爲莊阮元:莊方耕宗伯經説序味經齋遺書卷首清道光七年寶研堂刻頁一朱一新:無邪堂問答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頁如孫春在的清末的公羊思想(臺北:商
5、務印書館 年)、陳其泰的清代公羊學(上海:東方出版社 年)均持這一立場艾爾曼: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年第 頁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一收入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一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有學者指出春秋正辭每當同引三傳常以左説列於公穀之前 參見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第 頁 此説顯然不符合事實 譬如宣十六年“夏成周宣榭火”莊氏引證三傳的順序爲公羊穀梁左氏又僖二年“冬十月不雨”與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引證順序則爲穀梁公羊左傳 可見引證三傳順序的先後頗屬隨意
6、並不足以表明莊氏對某種經典的特别重視阮元:莊方耕宗伯經説序味經齋遺書卷首第 頁 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存與之學“刊落訓詁名物之末專求其所謂微言大義者與戴、段一派所取途徑全然不同”莊存與之治春秋即是本着這樣的一種精神認爲春秋的意義在於“示天下後世以聖心之極”因而“春秋非記事之史”當“約文以示意”就此而言雖然莊存與認爲春秋三傳各有優點但是詳于史事而略于大義之左傳在莊存與心目中的地位就自然要低於闡述大義的公羊與穀梁臧庸在禮部侍郎莊公小傳中稱其“春秋宗公穀義解”此説是也在公羊穀梁兩傳之中莊氏固然以公羊爲主但亦足見莊存與對穀梁的重視其論穀梁曰:穀梁實公羊之争友其言約其旨微皆以爲短而孰與繼其志乎?對於莊存與
7、而言穀梁傳雖言約旨微但其“義”並不是如范甯所批評的那樣“其失也短”在莊存與看來穀梁之義有時甚至更長於公羊是以其解春秋不僅並舉公羊與穀梁兩傳更有單獨稱引穀梁以解經者 譬如其論隱公就不取公羊之説而獨引穀梁義 春秋隱公篇除了元年書“王正月”之外二年至十一年均不書正月公羊傳隱公十一年曰:“隱何以無正月?隱將讓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故不書“正月”恰恰是表彰魯隱有讓國之賢心 但莊存與不取此説春秋正辭卷一曰:穀梁子曰:“隱十年無正隱不自正也 元年有正所以正隱也”又卷三曰:善乎穀梁子之言隱公成父之惡以爲讓所由與伯夷、叔齊異矣 嘗得而推言春秋之志天倫重矣父命尊矣 讓國誠則循天理、承父命不誠矣雖行即位之事若無事焉
8、是以不書即位也 君位國之本也 南面者無君國之心北面者有二君之志位又焉在矣 十年無正隱不自正國無以正也 元年有正正隱之宜爲正而不自爲正不可一日而不之正也按:在穀梁傳看來魯惠公欲傳位桓公非正也邪也故隱公欲讓國與桓公是“成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載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年第 頁莊存與:春秋要指收入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莊存與:春秋要指收入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臧庸:禮部侍郎莊公小傳收入湯志鈞:莊存與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年第 頁莊存與:四書説光緒八年陽湖莊氏刊味經齋遺書本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年第 頁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一春秋正辭
9、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三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父之惡”是“廢天倫而忘君父以行小惠”同樣是“不正”之行爲隱公十一年穀梁傳又曰:“隱十年無正隱不自正也”在此莊存與即援用了穀梁傳的義法認爲魯惠公最終既然還是將君位傳給了魯隱公那麼出於“天倫重矣父命尊矣”的考慮隱公就不應當再有讓國之心進而莊存與認爲隱公在位十一年其中十年不書“正月”就是因爲“隱不自正”是“無君國之心”從而才助長了桓公的大惡行爲隱二年“夫人子氏薨”莊氏曰:夫人子氏隱之妻也穀梁所傳不可非也又:成隱爲君則成君之妻爲夫人 不書葬我君則不書葬我小君 孰謂惠不立隱者?穀梁子正之矣按:公羊傳曰:“夫人子氏
10、者何?隱公之母也 何以不書葬?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子將不終爲君故母亦不終爲夫人也”在公羊傳看來子氏爲隱公之母隱公將不終爲君則其母亦不終爲夫人是以不書葬爲明隱公讓國之意 穀梁則曰:“夫人者隱之妻也 卒而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則以子氏爲隱公之妻而不書葬者蓋夫人之義必須從君隱公不書葬則夫人亦不書葬此即莊存與所謂“不書葬我君則不書葬我小君”可見莊氏在此顯然認爲穀梁義長於公羊義莊存與既然獨引穀梁以解經足見其認爲在這些特定的場合穀梁之義更優於公羊 此外正如臧庸稱其“春秋宗公穀義解”莊氏之解春秋又並引公穀義以解之者 文公九年“九月癸酉地震”莊氏曰:公羊子曰:“何以書?記異也”穀梁子曰:“震動也地不震者
11、也震故謹而日之也”何休以爲地動者象陰爲陽行是時魯文公制于公子遂齊晉失道四方叛德 劉向以爲先是齊桓、晉文、魯釐二伯賢君新没周襄王失道楚商臣弑父諸侯皆不肖權傾於下天戒若曰臣下強盛者將動爲害後宋、魯、晉、莒、陳、齊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灣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二十年十三經注疏本第 册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三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三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 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皆弑君按:文公九年的地震左傳無傳 杜預注曰:“地道安静以動爲異故書”而莊存與
12、在此則並引公穀及公羊先師何休、穀梁先師劉向之説來説明該次地震乃是一場災異現象皆爲當時人事之不當爲所導致以明“天之與人甚可畏也”又僖公九年“冬晉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齊”莊氏曰:不月不正也 公羊子曰:“其言弑其君之子奚齊何?弑未踰年之君也”穀梁子曰:“其君之子云者國人不子也 不正其殺世子申生而立之也”在莊存與看來里克殺奚齊不書月是奚齊之君位不正 其先引公羊傳稱奚齊爲“未踰年之君”何休注曰:“弑未逾年君例當月不月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則莊氏以不書月爲不正實本何休之説 其又引穀梁説認爲春秋書“君之子”是不正其爲殺世子申生而立 則此並引公穀以明奚齊之君位不正不過從總體上説在莊存與看來穀梁的地位還是要低於
13、公羊 其謂穀梁爲“公羊之争友”又謂“穀梁繩愆”“拾遺補闕”云云顯見莊氏只是視穀梁爲公羊之補充而已 大體上説春秋正辭還以公羊義例爲主 據簡單統計春秋正辭一書引公羊(含董、何之説)解經者最多其次爲穀梁至於徵引左傳者則相對要少得多故朱珪春秋正辭序云:義例一宗公羊起應寔述何氏事亦兼資左氏義或拾補穀梁朱珪此説當屬客觀公正 一方面誠如李兆洛言莊氏之解春秋“取資三傳通會群儒”從而對三傳乃至宋人之春秋説皆持一種開放的態度 當然莊氏春秋學的主要理念依然本於公羊傳及董、何的詮釋其兼采眾説的態度則不過出於李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一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灣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二十年
14、十三經注疏本第 册第 頁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一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莊存與:春秋正辭卷一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據金榮奇統計春秋正辭引穀梁 次引左傳 次另兼引左穀者 條(參見金榮奇:莊存與春秋公羊學研究第五章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轉引自黄開國:清代今文經學的興起巴蜀書社 年第 頁莊存與:春秋正辭序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李兆洛:禮部劉君傳養一齋集卷一六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道光二十四年增修本 年第 册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兆洛所説的“融通聖奥歸諸至當”的考慮 另一方面莊氏治春秋在“義例一宗公羊”的同時能雜采左
15、氏與穀梁説至少表明莊氏尚無後來常州學者的門户之見與家法意識二 劉逢禄:從穀梁廢疾申何之“拾遺補闕”到公羊解詁箋之“從穀”常州學派之光聲顯赫實有賴於劉逢禄常州學派的家法意識亦至劉逢禄始嚴劉逢禄是清代最重要的公羊家之一其公羊何氏釋例一書對於發揮何休之公羊例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即使是作爲清代公羊學的代表人物劉逢禄固然視公羊爲耑門之學對穀梁批評有加但同樣還是認可穀梁傳對公羊“拾遺補闕”的意義到其晚年著公羊解詁箋甚至多次直接援用穀梁義法來駁斥公羊以至於其後學陳立著公羊義疏對其有“自亂其家法”之譏評從公羊本位的立場來看劉逢禄早年所著穀梁廢疾申何一書對穀梁頗有微辭:穀梁子不傳建五始、通三統、張三世、異外内
16、諸大旨蓋其始即夫子所云“中人以下不可語上”者而其日月之例、災變之説、進退予奪之法多有出入固無足怪 玩經文存典禮足爲公羊氏拾遺補闕十不得二三焉 其辭同而不推其類焉者又何足算也 兼之經本錯迕俗師附益起應失指條列乖舛信如何氏所名“廢疾”有不可強起者在劉氏看來穀梁子的見識即如孔子所説的“中人以下不可語上”者 春秋論下中劉逢禄亦曰:“穀梁非卜商高弟傳章句而不傳微言所謂中人以下不可語上者與”具體而言劉逢禄認爲穀梁的失誤表現爲兩個方面:第一穀梁不傳公羊之“建五始”“通三統”“張三世”“異外内”諸大旨 例李兆洛:監生考取州吏目莊君行狀養一齋集卷一四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 册第 頁陳立:公羊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年第
17、 頁劉逢禄穀梁廢疾申何叙收入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春秋公羊釋例後録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 按:劉逢禄卒後除了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外魏源將劉氏其餘的重要公羊學著作合併結集刊行曰春秋公羊釋例後録其中將公羊解詁箋改名爲公羊申墨守將穀梁廢疾申何改題爲穀梁申廢疾劉逢禄:春秋論下收入劉禮部集卷三清道光十年思誤齋刻本第 頁 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如春秋隱公元年“冬十有二月公子益師卒”穀梁傳曰:“大夫日卒正也不日卒惡也”意謂大夫之卒皆當書日若不書則因爲大夫有罪而略之 而公羊傳則曰:“何以不日?遠也 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何休遂因此發揮春秋張三世之義劉逢禄廣其説曰:春秋之義遠則殺其恩惡則略其恩 何休之例詳而不亂
18、如無駭之不日有疾始之文叔孫得臣之不日有與聞乎故之文 春秋不以疑辭眩人而愛有差等故張三世之義公羊獨得之 公子牙之爲莊公弟固也然經無起文也意如爲定所不惡似矣仲遂之貶得臣之不日豈宣所惡與?益師而爲隱所惡又何説乎?春秋以時君之美惡爲美惡何以理嫌疑明是非乎?在劉逢禄看來公羊獨得春秋張三世之義而何休對張三世的解讀又“詳而不亂”反之如果按照穀梁的説法季孫意如雖有逐昭公之罪尚可以説是不被定公所惡而書日叔孫得臣知公子遂欲弑君而不言當爲宣公之功臣又豈能説爲宣公所惡而不書日?如此則純然以時君之美惡爲美惡則春秋又豈能够理嫌疑、明是非?也就是説如果從穀梁之説則孔子作春秋的“作意”就顯然難以得到彰顯其次劉逢禄批評穀梁之日
19、月之例、災變之説、進退予奪之法等等與公羊亦多有出入 例如春秋隱公八年“八月葬蔡宣公”公羊傳曰:“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從正葬從主人”按何休的諸侯卒葬例大國卒日葬月故徐疏曰:“言從正者謂卒日葬不日者是卒葬之正法”而穀梁傳則認爲:“月葬故也”意謂春秋録葬蔡宣公之月乃因爲宣公以故卒 於此劉逢禄駁之曰:非故也正也 以爲故經當有起文 穀梁傳卒葬時月日例不别大國小國亦不察經文前後事實於例大亂於辭多不可知安得爲善於經乎?”按劉氏意如果蔡宣公宣公以故卒則春秋經當有起文 春秋既無起文則蔡宣之卒明顯“非故也正也”如是則“月葬故也”之説不妥 又穀梁傳卒葬例不别大國小國於例而言實爲混亂又不察經文的前後事實於辭而言則多不
20、可知 由是可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劉逢禄:穀梁廢疾申何卷一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春秋公羊釋例後録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劉逢禄:穀梁廢疾申何卷二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春秋公羊釋例後録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見劉逢禄對於鄭玄“穀梁善於經”的説法頗不以爲然又春秋隱公十年“六月壬戌公敗宋師於菅”穀梁傳曰:“内不言戰舉其大者也”范甯注曰:“大然後敗故敗大於戰”劉氏難之曰:穀梁不傳託王之義故知内不言戰而失其説 若此類多近公羊而意甚遠所謂彌近理而大亂真也按:桓公十年“齊侯、衛侯
21、、鄭伯來戰于郎”公羊曰:“内不言戰言戰乃敗矣”何休注曰:“春秋 託王于魯 戰者敵文也 王者兵不與諸侯敵戰乃其已敗之文”意謂春秋假託魯國爲新王若魯爲王則齊、衛、鄭等國爲外諸侯諸侯與王者非對等而“戰”字乃雙方對等之“敵辭”故魯與諸侯戰不書戰即以“内不言戰”説“王魯”義 也就是説公羊説“内不言戰”所傳的是春秋託王之義故劉氏批評穀梁似是而非不傳託王之義而失其説是“彌近理而大亂真”不過劉逢禄雖然不滿於穀梁認爲其“於義爲短”乃至認爲穀梁傳乃戰國功利之學從而認爲何休所以視穀梁爲“廢疾”者實爲“有不可強起者”但從另一方面而言或許是承自莊氏之家學對於穀梁傳的評價劉逢禄又承其外祖莊存與“拾遺補闕”之説云:“玩經文
22、存典禮足爲公羊氏拾遺補闕十不得二三焉”又曰:“昔嘗以爲穀梁者公羊氏之餘緒長於公羊者十之一同於公羊十之二三所謂拾遺補藝者也”如是劉逢禄對穀梁雖然批評有加但另一方面實多少亦承認其價值所在“長於公羊者十之一”則穀梁亦是如莊存與所説的爲公羊之“争友”矣 這一觀點在其晚年所著的公羊解詁箋表現得尤爲明顯 在解詁箋中劉逢禄就明確援引穀梁之説以糾公羊之失以匡何休之誤 劉逢禄之子劉承寬於先府君行述中論解詁箋云:説者謂府君墨守何學然箋中規何五十餘事至於母以子貴及夫人子氏、惠公仲子之屬則並舍公羊而從穀梁具體地説在劉承寬看來劉逢禄之“舍公羊而從穀梁”集中體現在如下三例: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劉逢禄:穀梁
23、廢疾申何卷二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春秋公羊釋例後録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劉逢禄:穀梁廢疾申何卷二:“穀梁以功利言道蓋戰國之學也”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春秋公羊釋例後録第 頁劉逢禄:穀梁廢疾申何卷二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春秋公羊釋例後録第 頁劉承寬:先府君行述收入劉禮部集清道光十年思誤齋刻本第 頁 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其一母以子貴 春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公羊曰:“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何休解詁 云:“禮妾子立則母得爲夫人 夫人成風是也”鄭玄則站在穀梁的立場認爲“妾子立者得尊其母禮未之有也”對此劉逢禄基本上認同穀梁傳與鄭玄的觀點其于解詁箋中曰:不書即位君臣、父子、夫婦、兄弟
24、之道立矣 經曰:“禘於太廟用致夫人”穀梁子曰:“用者不宜用者也 致者不宜致者也 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辭也非正也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夫人卒葬之我可以不卒葬之乎?一則以宗廟臨之而後貶焉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經曰:“僖公成風”穀梁子曰:“秦人弗夫人也即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經曰:“惠公仲子”穀梁子曰:“母以子氏 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經曰:“考仲子之宫”穀梁子曰:“禮庶子爲君爲其母築宫使公子主其祭也 于子祭于孫止仲子者惠公之母隱孫而修之非隱也”經曰:“秋七月壬申弋氏卒 辛巳葬定弋”即哀之未正君而見正焉 春秋之辨名如此 禮宗子雖七十無無主婦謂大夫得再取也 天子、諸侯不再取有
25、宗廟之事以貴者攝之故禮有攝女君 然而曰“君之母”非夫人則群臣無服邦人稱之曰“君之母”稱諸異邦曰“寡君之母”大夫以下妾有貴賤服有升降而已以明辨也所謂不得與民變革者也 漢世妃匹不正建儲、立後皆以愛争墮其禮防因僭稱號且配廟食 公羊經師欲其説之行則于傳文“子以母貴”之下增之曰“母以子貴”夫子既可以貴其母何必云“子以母貴”乎?且是子尊得加于父母也 舜不王瞍禹不王鯀正也 商追元王周追太王皆以義起非古也不勝其敝也 春秋正其辭曰“齊侯送姜氏”曰“紀季姜歸於京師”傳曰“葬從死者祭從生者”古志也 公羊經師曲學阿世而猶存正誼以示其説之不得已故其羼入之傳灼然其爲説亦必以適母在即稱夫人紆譎其辭又以士庶爲人君母亦不得稱夫
26、人子不得爵命父母自破其例意微而顯也 莊公夫人受誅不廟食可也成風廟食不可也 于事成風之立又不緣廟食也 黜吕立薄昉于東漢非孝文也 太史公書稱孝文太后崩母以子氏知董生春秋之義師法不廢而今董生書猶以文質異法解之其爲俗師竄改無疑矣逢禄於此數引穀梁文字從穀梁的立場認爲不當以妾爲夫人如僖公八年“禘於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黄壽祺:五經異義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第 頁劉逢禄: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春秋公羊釋例後録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太廟用致夫人”穀梁傳稱“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不宜致也”又稱“言夫人而不言氏非夫人也立妾之辭也”進而劉氏從禮的角度辨析説大夫可以再娶夫人也天子、諸侯不得再娶如有宗廟祭祀
27、之事則以貴者攝之故禮有“攝女君”之説以此見穀梁之説乃得禮之正 在劉逢禄看來正是因爲漢代妃匹不正建儲、立後皆以愛争是以公羊經師欲其説之行不免曲學阿世故于傳文“子以母貴”之下增之曰“母以子貴”然此不過是“俗師竄改”而已其二夫人子氏 春秋隱二年“十又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公羊以爲夫人子氏乃隱公之母不書葬是爲了成全隱公讓國之心意所謂“子將不終爲君故母亦不終爲夫人也”解詁箋曰:穀梁子曰:“夫人薨不地 夫人者隱之妻也 卒而不書葬夫人之義從君者也”斯爲得之 葬生者之事也 春秋不書葬有三例:君弑賊不討不書葬罪臣子盡誅之也篡不明殺無罪皆不書葬罪君也 如隱之母不書葬則罪在隱矣安得云成公意乎?且桓母不稱夫人隱母反得稱
28、夫人乎?按:劉逢禄在此不取公羊説而據穀梁認爲子氏乃隱公之妻 劉逢禄於此推公羊“君弑賊不討不書葬以爲無臣子也”之例認爲如果子氏是隱公之母則不書葬當是罪在隱公從而不能以此來顯明隱公讓國之心意 且據公羊之説隱公元年“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傳曰:“何以不稱夫人桓未君也”意即桓母仲子以桓未成爲國君尚不得稱夫人則隱母既賤隱公又無君國之心則尤其不得稱夫人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劉逢禄在“夫人子氏”問題上從穀梁説也可以説是繼承了他的外祖父莊存與的學説其三惠公仲子 春秋隱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公羊傳以爲仲子乃桓之母其所以不稱“夫人”是因爲桓公當時尚未成爲國君 何氏注云:“今仲子無謚知生時不稱夫
29、人”又云:“尊貴桓母以赴告天子、諸侯彰桓當立得事之宜 故善而書仲子所以起其意成其賢”又云:“禮不賵妾既善而賵之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劉逢禄: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春秋公羊釋例後録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 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當各使一使所以異尊卑也 言之賵者起兩賵也”又云:“據及者别公夫人尊卑文也 仲子即卑稱也 比夫人微故不得並及公也”解詁箋則曰:穀梁得之 不稱夫人者以天王臨之而見正焉 如以爲桓母於義得稱夫人則隱爲桓立不得尊桓母乎?尊
30、桓母公意不益成乎?譏兼之非禮而曰“惠公仲子”假而曰“使宰咺來歸惠公之賵、仲子之賵”譏兼之意不益見乎?君之與妾非公與夫人也 夫人抗公且以不言“及”成誅文況以妾抗君曾是爲聖人之常辭乎?言“及”者别尊卑文 仲子微反以不言“及”見别于夫人曲矣 譏不及事似也 兼之非禮 禮吊含襚賵臨同日畢事止一人兼行若每事須一人則信如趙匡所云罄王朝之臣不足充喪禮之使也 且使舉上客而不稱介通例也使歸惠公介歸仲子以别尊卑不亦可乎?禮不賵妾既善而賵之當各使一使以異尊卑非孟子所謂不知務乎?何解“公之喪”云:“加之者喪者死之通辭非配公之稱故加之以絶”今云加之者起兩賵賵獨非通辭乎?仲子之卒不書正也且在春秋前也 古之禮諸侯于慈母無服于
31、庶祖母皆無服與尊者爲體喪者不祭故也 隱以仲子之喪赴于諸侯天王下賵妾祖母交譏之何云“主書者不及事”於義儉矣按:公羊傳與左傳均認爲仲子爲桓公之母而穀梁傳獨以仲子爲惠公之母、孝公之妾在劉逢禄看來如果仲子事實上爲桓公之母雖然桓公當時並未正式成爲國君但既然隱爲桓立則當尊桓母所謂“彰桓之當立”就完全可以以“夫人”來稱仲子如此則更能起隱公讓國之意成隱公讓國之賢 進而在劉逢禄看來古禮諸侯于庶祖母無服而隱公以庶祖母之喪赴于諸侯天子下賵于妾祖母故春秋交譏之 在此意義上劉逢禄稱“穀梁得之”總而言之劉逢禄在二十一歲時所著的穀梁廢疾申何一書尚不過以穀梁能爲公羊“拾遺補闕”而已但到其晚年的解詁箋可以認爲是更加重視穀梁之價
32、值 不過其早年既稱穀梁“長於公羊者十之一同於公羊十之二三”則解詁箋“從穀”之三例亦不過是穀梁“長於公羊者十之一”之一端而已則從穀梁廢疾申何到公羊解詁箋之間劉逢禄對待穀梁傳之態度應該説並没有實質性的變化 當然從另一方面而言劉逢禄雖能略取穀梁之説但對於公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劉逢禄: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春秋公羊釋例後録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羊建五始、通三統、張三世、異外内諸大旨對於公羊日月之例、災變之説、進退予奪之法劉逢禄還是堅定地墨守之三 戴望:參穀梁義以注論語常州後學戴望之注論語祖述劉逢禄之論語述何、宋翔鳳之論
33、語説義專以公羊 義解論語 隨着章太炎、劉師培、梁啓超等人的論斷此説遂成定論然而鮮有人注意到的是戴望所著戴氏注論語一書不僅具有以公羊解論語這一鮮明的特色同時也頗具有左氏穀梁學之色彩其中穀梁學的色彩尤其顯得更濃厚一些這具體地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引穀梁文以釋論語戴氏注論語的穀梁學色彩首先表現爲大量引用穀梁傳之文字來注釋論語 遍檢戴氏注論語一書直接標明引自穀梁傳的文字共有四條:()論語學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戴氏注曰:明夫子有尊行而人自與之如亢言求者以甚其不知 春秋穀梁傳曰:“求之爲言得不得未可知之辭也”按:本條所引見穀梁傳隱公三年()論語爲政:“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戴
34、氏注曰:言不可穿鑿以爲智 春秋書“日有食之”穀梁傳曰:“其不言食之者何也?知其不可知智也”章太炎先生在訄書清儒中説:“惟德清戴望述公羊以贊論語爲有師法”見氏著:訄書清儒章太炎全集第 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年第 頁 劉師培稱:“德清戴望受業宋氏之門祖述劉、宋二家之意以公羊證論語作論語注二十卷”見氏著:南北學派不同論收入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甯武南氏校印本 年第 頁下 梁啓超則認爲“戴子高的論語注引公羊爲解雖多新見恐非真義”見氏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載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 頁 關於戴氏之以公羊證論語的特色可參見拙文:述公羊以贊論語戴氏注論語研究收入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台大出版中
35、心 年第 頁戴氏之以左傳釋論語大多體現在舉左傳之事蹟證論語或引左傳之言證論語如雍也篇戴氏釋“敬鬼神而遠之”曰:“知者務民富、教之宜不黷鬼神 季梁曰:民神之主也 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參見: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年第 頁按:季梁語見左傳桓公六年 戴氏之引左氏學不在本文的考察範圍之内故不一一列舉之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 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按:此條見穀梁傳隱公三年()論語子路:“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戴氏注曰:春秋穀梁傳曰:“就師學問無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 心志既通而名譽不聞友之罪也 名譽既聞有司不舉有司之罪也 有司舉之王者不用王者之
36、過也”按:此條引文見穀梁傳昭公十四年()論語憲問:“臧武仲以防求爲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戴氏注曰:春秋于内大夫奔例月罪不明者乃日 而紇之奔書乙亥日 穀梁傳曰:“其日正紇之出也 蘧伯玉曰:不以道事其君者其出乎”按:“内大夫奔例月罪不明者乃日”見公羊通義閔公二年所引穀梁傳見襄公二十三年除了上述四條材料戴氏直接標明引自穀梁傳外在論語注中更多的是對穀梁傳的隱性引證即引其文而未標明出處我們在此亦略舉數例予以説明:()論語爲政:“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戴氏注曰:孔子曰:“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立乎定、哀以指隱、桓隱、桓之際遠矣 夏五傳疑也”按:所引“孔子曰”云云者見穀梁傳桓
37、公十四年()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戴注曰:無兵搏虎曰暴虎無舟楫渡河曰馮河 王者行師以全取勝不以輕敵爲上傳曰:“善爲國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死善死者不亡”按:所引“傳曰”者見穀梁傳莊公八年()論語憲問“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戴氏注曰:無道言失德也 春秋君死有三不葬:“失德不葬弑君不葬滅國不葬”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孔廣森: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卷三下春秋正辭 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按:所引“失德不葬弑君不葬滅國不葬”一語見穀梁傳昭公
38、十三年()論語陽貨“小人有勇而無義爲盜”戴氏注曰: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按:注文全引自穀梁傳哀公四年 (二)述穀梁義以注論語除了直接或間接引穀梁傳的文字來解釋論語之外更重要的是戴氏之述穀梁義以注論語我們下面也略舉數例來加以考察()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戴氏注曰:慎終者先君以正終後君以正始也按:此條注全用劉逢禄論語述何然其説實本于穀梁定公元年:“先君無正終則後君無正始也先君有正終則後君有正始也”()論語八佾:“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戴望注曰:魯自文公始壞禮制 經書“公子遂如齊納幣”以喪娶“四不視朔”廢臣禮“作僖公主”失禮于鬼神“
39、大事於大廟躋僖公”亂昭穆之序 無祖無天而行以起季氏之僭故曰“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無所施用禮樂也按:戴氏斥魯文公“無祖無天”此説本于穀梁傳文公二年:“逆祀則是無昭穆也無昭穆則是無祖也 無祖則無天也”在戴氏看來論語“人而不仁”云云主要針對如魯文公之流以其“無祖無天”則雖有禮樂亦無所施用()論語子路:“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戴氏注曰:言以此行之夷狄亦不可棄 明君子不從物化 春秋卒鄭伯髡願“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也”按:“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也”一語引自穀梁傳襄公七年春秋襄公七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
40、論語小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 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年鄭伯髡原不欲附楚而欲與諸夏爲親楚之諸大夫所弑春秋書曰:“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於鄬 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 丙戌卒於操”公羊傳以爲春秋不書諸大夫之弑其君是“爲中國諱”即因爲中國之無義導致鄭國諸大夫不欲從諸夏而欲附楚穀梁傳則以爲春秋不書弑是“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也”在此戴氏所以不取公羊之説而取穀梁之説是因爲穀梁傳的説法更加森然地凸顯了夷夏之間的緊張關係 從公羊的角度來説既有嚴夷夏之辨的一面故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不與夷狄之治中國
41、同時公羊傳更有夷夏進退之説即以爲夷狄而中國則可以爲中國故吴、楚可進至於爵 然而戴氏所處滿清統治之朝個人又頗以明遺民自居政治立場上對滿清採取不合作態度故不能全部接受公羊之夷夏進退學説因此穀梁傳“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國之君”的説法對於戴氏而言其義也就顯得更長於公羊傳()陽貨篇:“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戴氏注曰:女子以形事人小人以力事人皆志不在義故爲難養 養使也 禮:君疾顧命不在側其營衛疾者皆臣子婦寺不得與以防亂也 魯僖公薨於小寢絶於婦人之手則春秋非之按:戴氏以“使”訓“養”戴氏以爲爲了預防國君去世時出現不必要的變故國君不當絶于婦人之手 所以他認爲魯僖公三十三年“公薨於小寢”因不合於禮而春秋非之 按僖公
42、三十三年“公薨於小寢”公羊無傳何氏無注徐彦無疏 范甯注曰:“小寢内寑也”即夫人之寑故穀梁傳説:“小寢非正也”楊士勳疏曰:“僖公雖卒而没於婦人之手故發傳以惡之也”戴氏此注顯然是述穀梁及楊疏而發明之公羊傳襄七年:“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爲不言其大夫弑之?爲中國諱也 曷爲爲中國諱?鄭伯將會諸侯于鄬其大夫諫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鄭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國爲義則伐我喪以中國爲強則不若楚 於是弑之”見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 鄭之諸大夫批評中國之無義者指的是襄二年鄭成公卒同年諸侯伐鄭取鄭邑虎牢 春秋之義伐人之喪爲大不義故公羊家認爲春秋于鄭成公之卒而不書其葬于諸侯之取虎牢不書取于鄭僖公之被弑不書弑賊未討而書
43、葬等皆是諱中國之不義相關的討論參見拙文述公羊以贊論語:戴氏注論語研究收入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 (三)兼述公羊穀梁義以注論語公羊穀梁兩傳在大義上本有相通之處故戴氏之注論語亦時有兼取二傳之説以相資爲用我們可以從下列例子來加以考察:()子路:“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戴氏注曰:身弗正欲以正人君子弗予“春秋之義用貴治賤用賢治不肖不以亂治亂也 孔子曰:懷惡而討雖死不服”於楚虔之執蔡般殺齊慶封皆奪之義辭也按:楚虔之執蔡般見春秋昭公十一年“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誘蔡
44、侯般殺之于申”公羊傳曰:“楚子虔何以名?絶也 曷爲絶之?爲其誘討也 此討賊也 雖誘之則曷爲絶之?懷惡而討不義君子不予也”按蔡侯般於襄公三十年弑其君而自立則蔡般爲弑君之賊 楚子能討賊本當褒之然其懷惡而討故奪之而不予正如何休解詁所説的:“内懷利國之心而外讬討賊故不與其討賊而責其誘詐也”楚虔之殺齊慶封見春秋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執齊慶封殺之”穀梁傳曰:“慶封弑其君而不以弑君之罪罪之者慶封不爲靈王服也不與楚討也 春秋之義用貴治賤用賢治不肖不以亂治亂也 孔子曰:懷惡而討雖死不服其斯之謂與?”故此條戴氏於楚虔執蔡般取公羊説於殺齊慶封取穀梁説來共同説明正人須先正己
45、治亂須先自治而不可以亂治亂()里仁篇:“君子之于天下也無敵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戴氏注曰:比比次也“門外之治義斷恩”春秋于城邢、衛稱師“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亦以此按“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一語見穀梁傳僖公二年 閔公、僖公之際狄人南侵相繼滅邢、衛兩國 僖公元年“齊師、宋師、曹師城邢”僖公二年“城楚丘”即在齊桓公幫助下爲邢、衛兩國重新建國 然而從禮上講誠如公羊傳説“諸侯之義不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 常州學派與春秋穀梁學得專封”或如穀梁傳所説“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
46、”因此城邢、城衛可以認爲是齊桓公之仁但從義的角度看齊桓公之爲諸侯則不得專封故戴氏引穀梁傳之語曰:“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論語季氏有對“邦君之妻”的諸種稱謂戴氏注曰:春秋之義法天之道陽尊而陰卑卑不得敵尊妾不得體君 魯僖公妻齊媵女而尊母成風爲嫡以卑莊公故聖姜之至特書“禘於大廟用致夫人”而不稱姜氏以著其篡 成風之薨含、賵、會葬王弗稱天以不正其爲小君 于秦人來歸襚亦然 一則以宗廟臨之而後貶焉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按:僖公八年“秋七月禘於太廟用致夫人”公羊傳以爲僖公本取楚女爲嫡取齊女爲媵齊女先至遂脅公使立之爲夫人故因禘祭而見於廟其曰:“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 曷爲貶?譏以妾爲妻也 其言以妾爲妻奈何?蓋
47、脅于齊媵女之先至者也”這裏的“夫人”是僖公夫人聖姜 而穀梁傳以爲“夫人”是僖公之母成風僖公之母本莊公之妾僖公尊之爲夫人 范甯注引劉向之説曰:“夫人成風也 致之於大廟立之以爲夫人”穀梁傳曰:“言夫人必以其氏姓言夫人而不以氏姓非夫人也立妾之辭也非正也”范甯曰:“夫人者正嫡之稱謂非崇妾之嘉號以妾體君則上下無别 雖尊其母是卑其父故曰非正也”由此看來戴氏此注似乎是雜取了公穀的説法而又以穀梁説爲主 又文公九年“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穀梁傳曰:“秦人弗失之也”范甯注曰:“言秦人弗以成風爲夫人故不言夫人”故戴氏曰“于秦人來歸襚亦然”“一則以宗廟臨之而後貶焉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見穀梁傳僖公八年文“一則以
48、宗廟臨之而後貶焉”范甯注曰:“於大廟去夫人氏姓以明君之非正”“一則以外之弗夫人而見正焉”范甯注曰:“秦人來歸僖公、成風之襚不言夫人”此皆取穀梁説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郭曉東校疏:戴氏注論語小疏第 頁何休注徐彦疏:春秋公羊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第 頁中國經學第三十一輯四 小结總之通過上述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常州今文學派不論是早期的莊存與還是中期的劉逢禄乃至晚期的戴望雖然學術特色各不相同但他
49、們在以公羊爲宗的前提下都不排斥穀梁學 這一點可以説是常州學派之共同特色 當然公羊穀梁俱爲今文經學其大義本多有相通之處 即便如此從經學之專門性而言這樣的特色仍然難免引起諸如陳立那樣“自亂家法”的譏評 然而對常州學派而言另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其經世之色彩 常州經世之學淵源於明末的唐順之、薛應旗莊氏家學頗受其影響莊勇成説莊存與“晚喜唐荊川研經求實用”而譚獻則稱莊存與之學爲“致用之學非經生之業”這一經世之學術特徵當影響到整個常州學派孫春在就認爲從莊存與的春秋學中可以看出清代中業復興起的公羊學一開始就出現了一個性格即“現實的需要大於學統的沿承”且“通貫整個清末公羊思想”因此常州學派從一開始即没有斤斤計較于
50、“家法”莊存與如此劉逢禄如此在戴望這裏更是如此 這樣他們在復興公羊學的同時不排斥穀梁學甚至部分接受左傳的學説也就可以理解了 流風所及晚清康有為認爲公羊與穀梁同傳孔子口説廖平乃至尊穀梁甚於公羊亦可謂淵源有自作者簡介:郭曉東男 年生福建霞浦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爲儒家經學、宋明理學 近年代表性論著有論朱子中庸詮釋對游酢中庸義的去取(學術界 年第 期)、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論何休的“三科九旨”説及其與宋均的比較(哲學與文化 年第 期)相關討論參見艾爾曼:經學、政治和宗族:中華帝國晚期常州今文學派研究第三章經世之學與常州今文學派莊勇成:少宗伯養恬兄傳收入湯志鈞:莊存與年譜頁 譚獻:復堂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