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伴性遗传核心知识梳理1.伴性遗传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的各种基因型:项 目 女 性男 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 型正常正常(携带) 色盲正常色盲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白化病)的特点有: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4.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特点: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患者病症较轻。 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都是正常。5.伴Y遗传 基因位置:致病基因在 Y 染色体上,在X上无等位基因,无显隐性之分。患者患者基
2、因型:XYM。遗传特点:患者均为男性,且“父传子,子传孙”。6.性别决定(1)概念: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注意:性别既受性染色体控制,也与其上部分基因有关,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如色盲基因。并非所有生物都有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只存在于有性杂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体内。(2)鸡性别决定的ZW型雌性:(异型)ZW , 雄性:(同型) ZZ 。(3)人类体细胞及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男性:体细胞:44条常染色体+ XY(异型)或23对常杂色体+ XY (异型) 精子:22条常染色体+X、 22条常染色体+ Y。(2种)女性:体细胞:44条常染色
3、体+ XX(同型)或22对常朶色体+ XX(同型).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1种)注意:人的X、Y性染色体大小、形状不同,但减数分裂中能发生联会,因此属于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基因多。课后培优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1果蝇的红眼(XR)对白眼(Xr)为显性。让红眼雄果蝇和杂合红眼雌果蝇交配,所得F1中偶尔会出现极少数的例外子代,如某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果蝇。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形成该白眼雌果蝇的异常配子是()A母本的某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I后期异常分裂形成的B母本的某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后期异常分裂形成的C父本的某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后期异常分裂形成的D父本的某精原细胞在减数
4、分裂后期异常分裂形成的【答案】B【详解】分析题意,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XRY、XRXr,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白眼雌果蝇,若出现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雌果蝇,则其基因型是XrXrY,原因应是母本XRXr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后期XrXr未分离,形成XrXr的配子,与精子Y结合而形成的。故选B。2外显率指的是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预期表现型的比率。图甲为某显性单基因遗传病家系图。研究人员对该家系部分个体的相关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结果如图乙。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病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由-2个体可知,该病的外显率不为100%C-3与I-2的基因型一定相同D若该病的外显率为90%
5、则-1与-2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孩子概率为11/20【答案】A【详解】AB、该病为显性单基因遗传病,外显率指的是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预期表现型的比率,说明不是所有具有显性基因的都患病;结合图乙的基因电泳结果分析图甲遗传病推知,-1和-4为正常个体且为纯合子,I-2、-2均为杂合子,但-2患病、-2正常,结合题干信息可以判断,-2应该是致病性状未外显,说明外显率不是100%;-2具有显性基因,该基因即传给了女儿-2也传给了儿子-3,可判断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B正确;C、根据上述推测,-3也为杂合子,与-2基因型一定相同,C正确;D、若该病的外显率为90%,则-1与-2再生一个表现型正
6、常的孩子概率为1/2+1/2(1-90%)=11/20,D正确。故选A。3某实验室保存有红眼正常翅的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现用白眼翅处展雄果蝇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得F1,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白眼、紫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白眼、紫眼基因为非等位基因B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紫眼基因CF2各表型的比例可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DF2各表型比例能验证红眼、白眼基因是伴性遗传【答案】A【详解】A、白眼和紫眼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白眼、紫眼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7、B、翅外展基因和紫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白眼、焦刚毛基因与翅外展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控制白眼和翅外展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2各表型间也自由组合,可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D、F2各表型比例中红眼与白眼的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能验证伴性遗传,D正确。故选A。4型高脂蛋白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其生化特点是血浆中脂蛋白大量增加,胆固醇从肝脏中被大量运出,易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下图为家族中型高脂蛋白血症遗传系谱图,已知2为纯合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2和2均为纯合子C1与2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是1
8、/4D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中胆固醇含量降低【答案】A【详解】A、2为纯合子,而其父亲患病,因此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若该病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2应该表现患病,与事实不符,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B、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2患病生出1正常个体,因此其基因型可表示为Aa,是杂合子,2患病,基因型为AA或者Aa,不一定是纯合子,B错误;C、2患病,基因型为AA或者Aa,根据题中的信息无法得知AA和Aa患病的概率,因此无法计算1与2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C错误;D、型高脂蛋白血症的生化特点是血浆中脂蛋白大量增加,胆固醇从肝脏中被大量运出,可见,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D错误。故
9、选A。5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让子一代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A31B53C133D71【答案】C【详解】若红眼基因由B控制,b控制白眼,则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是XBXb,雄果蝇是XBY,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和比例分别是:XBXB、XBXb、XBY、XbY;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3/4XB、1/4Xb、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种类和比例是:1/4XB、1/4Xb、2/4Y。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二代基因型是:3/16XBXB、3/16XBXb、6/16XBY、1/16XBXb、1/16XbX
10、b、2/16XbY,所以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是13:3,即C正确。故选C。6家蚕的体色由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野生型家蚕的体色为白色。在实验中偶尔获得两种黄体色纯合突变品系M和N,研究者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实验一:M与野生型正反交,F1均为黄体色;F1随机交配,F2中黄色:白色3:1实验二:M与N杂交,所得F1与野生型杂交,F2中黄色:白色3: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控制M黄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M的黄体色可能是某对基因显性突变的结果C由F2代性状分离比可知相关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M与N杂交,所得F1随机交配,F2中黄色:白色15:1【答案】C【详解】A、若 M 黄体
11、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设 M 基因型为 bbXAY 或 bbXAXA ,野生型为 bbXaX 或 bbXaY ,无论正反交, F1中的雌性均为 bbXAXa ,但雄性正反交产生的基因型则不同,为 bbXAY 或 bbXaY ,为 bbXaY 时显然不能使F2中黄色:白色3:1,故控制M黄体色的基因应位于常染色体上,A正确;B、M 与野生型正反交, F1均为黄体色,说明黄色对于白色为显性,根据 F2中黄色:白色3:1,说明 M 可能是单基因显性突变,B正确;C、若控制 M 和 N 的黄体色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 M 基因型为 AAbb , N 基因型为 aaBB, F1为 AaBb ,只能
12、产生 Ab 和 aB 两种配子,与野生型杂交得到的 F2应均为黄色,与实验二结果不符,故控制 M 和 N 的黄体色基因只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控制 M 和 N 的黄体色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设 M 基因型为 AAbb , N 基因型为 aaBB, F1为 AaBb ,M 与 N 杂交, F1基因型为 AaBb , F2中白色(aabb)占1/16,其余均为黄色,故黄色:白色15:1,D 正确。故选C。7研究表明,性染色体X、Y上既有同源区段,又有非同源区段。有些同学认为处于同源区段的等位基因A、a的遗传方式与性别不再关联。如果你想反驳他们,下列哪个
13、杂交组合方式不能作为证据?()AXaXaXaYABXaXaXAYaCXAXaXaYADXAXaXaYa【答案】D【详解】A、XaXaXaYAXaXa、XaYA,子代雌性全是隐性,雄性全是显性,能解释同源区段的等位基因A、a的遗传方式与性别有关联,A不符合题意;B、XaXaXAYaXaXA、XaYa,子代雌性全是显性,雄性全是隐性,能解释同源区段的等位基因A、a的遗传方式与性别有关联,B不符合题意;C、XAXaXaYAXAXa、XaXa、XAYA、XaYA,子代雌性中会出现隐性,雄性中没有隐性,能解释同源区段的等位基因A、a的遗传方式与性别有关联,C不符合题意;D、XAXaXaYaXAXa、Xa
14、Xa、XAYa、XaYa,子代雌性、雄性中都会出现显性和隐性,不能解释同源区段的等位基因A、a的遗传方式与性别有关联,D符合题意。故选D。8果蝇(2n=8)长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正常刚毛(B)对小刚毛(b)为显性,红眼(D)对白眼(d)为显性,现有基因型为AaBbXDXd的雌果蝇,如图所示(假定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可知,该果蝇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控制眼色的基因有_个。(2)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交配的子代中,出现了一只基因型为XdXdY的白眼果蝇,出现该异常白眼果蝇的原因是_。(3)该果蝇的某初级卵母细胞,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B基因所在片段和另一条
15、染色单体上的b基因所在片段发生了互换,通常情况下,等位基因B和b分离发生的时期是_和_。(4)长翅与短翅、红眼与白眼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_(选填“遵循”和“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依据为_。【答案】(1)4(2)因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形成XdXd的异常卵细胞,和雄果蝇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形成XdXdY的子代(3) 减数分裂后期 减数分裂后期(4) 遵循 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详解】(1)该果蝇与眼色有关的基因是D、d,在有丝分裂的间期经DNA分子复制,相关基因组成为DDdd,则有丝分裂中期控制眼色的基因有4个。(2)该
16、果蝇XDXd与一只红眼雄果蝇XDY交配的子代应为XDXD、XdY,若出现了一只基因型为XdXdY的白眼果蝇,出现该异常白眼果蝇的原因是:亲代雌果蝇在减数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形成XdXd的异常卵细胞,和雄果蝇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含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形成XdXdY的子代。(3)正常情况下,等位基因B和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而该果蝇由于在四分体时期一条染色单体上的B基因所在片段和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b基因所在片段发生了互换,则其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能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4)据图可知,控制长翅与短翅、红眼与白眼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
17、同源染色体上,故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1果蝇的翅型有正常翅、斑翅和残翅三种类型,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AaXBY,F2中残翅的基因型有4种BF1果蝇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会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CF2残翅果蝇中,雌果蝇的数量与雄果蝇的数量大致相等DF2中的正常翅果蝇自由交配,所得子代表型全为正常翅【答案】D【详解】A、根据子二代中比例分析,正常翅占9份为双显性,设A和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纯合正常翅雌果蝇基因型为AAXBXB,纯合残翅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
18、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F2中残翅aa_的基因型有4种,A正确;B、F1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会发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C、F2中残翅aa_果蝇中,基因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所占比例相等,雌雄果蝇数量大致相等,C正确;D、F2中的正常翅果蝇基因型为A_ XB_自由交配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有aa_残翅果蝇,也有斑翅果蝇,D错误。故选D。2已知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血友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对患有抗维生素
19、 D 佝偻病的夫妇,所生的女儿不一定患病B镰刀状细胞贫血症的根本病因是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C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在人群中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血友病在人群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D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 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则所生子女不患该病的概率是 【答案】D【详解】A、根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一对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夫妇,由于父亲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定要遗传给女儿,所以他们所生的女儿一定患病,A错误;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直接病因是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被替换,B错误;C、假设B/b控
20、制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则男性患者为XBY,男性正常为XbY;女性正常为XbXb,女性患者为XBXB或XBXb两种情况。所以说抗维生素 D 佝偻病在人群中男性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而以次类推,血友病在人群中女性发病率明显低于男性,C错误;D、若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则人群中不患该病的比例为1-19%=81%,设为aa=81%,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9/10,A的基因频率为1/10,人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1/100,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100。在患病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100(1/100+18/100)=18/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18/19Aa),丈夫正常(
21、aa),则所生子女不患该病(aa)的概率是18/191/2=9/19,D正确。故选D。3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鸡的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控制该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自然界中,红眼雌果蝇数多于红眼雄果蝇数B在自然界中,非芦雌鸡数多于非芦花雄鸡数C红眼雄果蝇白眼雌果蝇,F1中红眼雌果蝇占1/4D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F1中芦花雄鸡占1/2【答案】C【详解】A、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红眼为显性性状,则红眼雌果蝇数(x2+2x(1-x))多于红眼雄果蝇数x,A正确;B、在自然界中,鸡为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非芦花为隐性
22、性状,非卢花雌鸡(ZwW)概率为y,非芦花雄鸡(ZwZw)的概率为y2,yy2,所以非芦雌鸡数多于非芦花雄鸡数,B正确;C、红眼雄果蝇(XBY)白眼雌果蝇(XbXb),F1中红眼雌果蝇(XBXb)占1/2,C错误;D、芦花雌鸡(ZWW)非芦花雄鸡(ZwZw),F1中芦花雄鸡(ZWZw)占1/2,D正确。故选C。4以下四个遗传病系谱图中,一定不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是()ABCD【答案】C【详解】A、根据A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显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遗传病,A错误;B、根据B图只能确定其为隐性遗传病,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错误;C、根据C
23、图可确定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C正确;D、根据D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D错误。故选C。5(多选题)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2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人群中甲病基因频率为1/15,乙病基因频率为1/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病为伴性遗传,乙病为常染色体遗传B-3体细胞内最多含有6个致病基因C-1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下患病小孩的概率为6/11D-7与一甲病男性结婚,生下正常小孩的概率为49/116【答案】ABC【详解】A、据图推测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B、假设用A、a和B、b表示甲病和乙病相关基因,根据两种
24、病的遗传方式,可判断-3的基因型为AaXbY,正常体细胞中含有两个致病基因,复制后最多含有4个致病基因,B错误;C、-1的基因型为AaXBY,人群中正常女性基因型为aaXBX_,不可能携带甲病致病基因,为乙病携带者的概率为:(21/109/10)/(21/109/10+9/109/10)=2/11;对于甲病来说,患病的概率为1/2,正常的概率为1/2,对于乙病来说,患病的概率为2/111/4=1/22,正常的概率为1-1/22=21/22,生下正常小孩的概率为1/221/22=21/44,患病的概率为1-21/44=23/44,C错误;D、-7的基因型为aaXBX_,甲病男性的基因型为A_XB
25、Y,分别讨论甲病和乙病,对于甲病,该男性为Aa的概率为(21/1514/15)/(21/1514/15+1/151/15)=28/29,为AA的概率为1/29,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8/291/2=14/29,对于乙病,-7为XBXB的概率为1/2,为XBXb的概率为1/2,该男性乙病的基因型为XBY,后代患病的概率为1/21/4=1/8,正常的概率为1-1/8=7/8,综合两病,生下正常小孩的概率为14/297/8=49/116,D正确。故选ABC。6.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花色有黄色、褐色、黑色三种,由3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D/d)决定,如下图为基因控制相关物质合成的途径,隐性
26、基因没有相应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若基因A对基因B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则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有_种,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和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杂交,F1再随机受粉,所得F2的花色及其比例为_。(2)若基因B的表达离不开基因A的促进作用,则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杂交,所得子代中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_。(3)综合上述信息,若某褐色个体自交,所得子代的花色及其比例为褐色黄色97,则基因A对基因B的表达有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该褐色个体与基因型为_的个体杂交,子代会出现三种花色植株且黑色个体所占比例为1/8。、已知鱼的单、双尾鳍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
27、有若干纯、杂合单尾、双尾鳍鱼,单尾鳍对双尾鳍为显性,请设计实验探究这对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4)实验思路:_。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_,则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_,则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答案】(1) 4 黄色褐色黑色5239(2)1/8(3) 促进 aabbDd(4) 取纯合双尾鳍的雌鱼与纯合单尾鳍的雄鱼,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型 子代均为单尾鳍 子代雌鱼均为单尾鳍,雄鱼均为双尾鳍【详解】(1)若基因A对基因B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则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18种)和aabb_(3种),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_dd(
28、2种),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_D_(4种)。AABBDDaabbdd,F1的基因型为AaBbDd,F1再随机授粉,所得F2的花色及其比例为黄色:褐色:黑色=(3/4+1/41/4):(1/43/41/4):(1/43/43/4)=52:3:9。(2)若基因B基因的表达离不开基因A的促进作用,则褐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即AABBd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aabbdd,子代中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占1/21/21/2=1/8。(3)褐色个体自交,出现9:7的性状分离比,说明褐色个体为双杂合,即基因型为AaBbdd,由此说明基因A对基因B的表达
29、有促进作用。AaBbdd与某个体杂交,子代中黑色个体占1/8,而1/8=1/21/21/2,因此“某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Dd。(4)已知鱼的单、双尾鳍由一对基因控制,由于单尾鳍对双尾鳍为显性,可取纯合双尾鳍的雌鱼与纯合单尾鳍的雄鱼,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表型。若子代均为单尾鳍,没有性别差异,说明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子代雌鱼均为单尾鳍,雄鱼均为双尾鳍,说明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7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株,其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选一株白花雌株和一株白花雄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中白花:红花=3:1。不考虑变异和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欲判断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数量和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30、1)若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还需统计_。(2)若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共同控制,且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常染色体上。请在图中标明亲本植株的基因情况。_,并结合F1的性状分离比,分析在群体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两种对应情况:_。(3)为进一步确定(2)题中基因型和表现型是哪种对应情况,可选用F1中植株进行一次杂交实验,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_预期结果及结论:_【答案】 性状在F1代雌雄中的比例 A、B 基因同时存在时花色表现为红色,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色 a、b 基因均纯合时花色表现为红色,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色 实验思路:将F1中红花
31、雌株和红花雄株进行杂交,统计F2 中植株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和结论:若F2 中白花:红花=1:1,则A、B 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红色;若F2 中全为红花,则a、b 基因均纯合时表现为红色【详解】(1)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的区别在于后代性状是否与性别相关联,故要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还需统计红花与白花的性状表现在F1代雌雄中的比例。(2)结合分析可知:要符合题中表现型比例,填入的基因只能是b,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与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同时有两种情况满足题中白花:红花=3:1,即A、B 基因同时存在时花色表现为红
32、色,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色;a、b 基因均纯合时花色表现为红色,其余基因型表现为白色。(3)为进一步确定(2)题中基因型和表现型是哪种对应情况,若为,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若为,红花的基因型为A_B ,故可让F1中红花雌株和红花雄株进行杂交,统计F2中植株表现型及比例,若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F2中全为红花;若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子一代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其中Ab连锁,aB连锁,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1:2:1,表现型比例为白花:红花=1:1。培优第三阶高考沙场点兵16(真题模拟)家蚕卵有正常形和长形,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该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确定的
33、野生家蚕蛾体色为白色,研究小组获得两种蛾体色为灰黑色突变型家蚕,每种突变型的体色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分别用两种突变型灰黑色长形卵雄蚕与白色正常形卵雌蚕杂交,F1均为白色正常形卵。F1雌雄个体交配,所得F2的表现型及数量如下。突变型1白色正常形卵:173灰黑色长形卵:57白色正常形卵:176灰黑色长形卵:59突变型2白色正常形卵:191白色长形卵:63白色正常形卵:146白色长形卵:47灰黑色正常形卵:46灰黑色长形卵:16(1)根据杂交结果可判断灰黑色突变是_(填“显”或“隐”)性突变,其遗传遵循_定律。(2)若突变型2灰黑色性状只在雄蛾中出现的原因是: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表
34、现时受性别影响,只在雄性中表现。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进行验证。(可选用实验中已有的个体)杂交组合:_色_色预期结果:_(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突变型1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和突变型2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_(填“同源”或“非同源”)染色体上,依据是_。【答案】 隐性 基因的分离 灰黑 F1白 子代雌性全为白色,雄性白色:灰黑色=1:1 非同源 控制灰黑色突变型1的基因与控制卵形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灰黑色突变型2的基因与控制卵形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详解】(1)根据两亲本灰黑色长形卵雄蚕与白色正常形卵雌蚕杂交的F1均为白色正常形卵,可以确定灰黑色突变是隐性突变,一对基因
35、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2)由题意可知,若要验证突变型2灰黑色性状只在雌蛾中出现的原因是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表现时受性别影响,只在雄性中表现,即从性遗传。可将雄性灰黑色与F1白色个体杂交,若属于从性遗传,则子代雌性全为白色,雄性白色灰黑色=11。(3)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突变型1的F2中雌雄表现型及数量都是31,说明控制灰黑色突变型1的基因与控制卵形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于突变型2来说,F2中雌性个体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雄性个体中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可以说明控制灰黑色突变型2的基因与控制卵形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综上分析可知突变型1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和突变型2控制灰黑色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