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学习体会环境烘托与渲染的作用。
3、欣赏歌词中表现的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军事家的风采。
4、体会歌词中表现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5、学会长短句式相结合运用。
6、培养爱党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难点:体会歌词表现出的音乐美。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阅有关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有条件的可在课前播放录象。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自行解决生字、词,为熟读成诵做好准备。
教学设想: 要向学生详细介绍“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经过。以帮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导入新课
播放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答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几个重大事件。
长征的路线: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雪山草地→岷山→陕北(1935.10)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其中的两个细节: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
1、 欣赏视频资料
1、激发学生兴趣,引入学习情境
整体感知
一、感知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
2、指导学生识记下列生字:
黔qián 皑 ái 毡zhān 草毯 tǎn 扎zhā
3、作者及背景简介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择其10首谱成《长征组歌》。为了写好这部作品,曲作者们重走长征路,采集长征沿途的民间音乐和红军传统歌曲,以通俗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而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图景,展示了人民军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出奇兵》这首领唱合唱歌曲采用云南民歌的音调,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表现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乐观自豪情绪。《过雪山草地》这首由男高音领唱的混声四部合唱曲,它的音乐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音调较为低沉,具有描绘性质;第二部分激昂慷慨,音调上扬,抒发了红军官兵的革命豪情。
《长征组歌》创作于1964年10月。长征时被誉为“红小鬼”的萧华将军,选取了12个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事件,以意境深刻而又通俗简练的语言,写出了由12段诗融合的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8月1日,由战友歌舞团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等谱曲,著名指挥家唐江指挥的《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宫礼堂首演后,立刻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长征组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时间《长征组歌》成了全国人民竞相学唱的对象,《四渡赤水出奇兵》、《过雪山草地》等唱段在民间迅速流行开来。
4、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
朗读时抑扬顿挫,低沉,高昂,读出豪迈之情。
二、理解歌词内容
1、重点词语: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压(yā):逼近。
境:边境。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毯(tǎn):毯子。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
于:比
2、歌词内容:
《四渡赤水出奇兵》
这首歌词描写了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过雪山草地》
这首歌词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列数字:到目前为止,人们为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之大。
举例子: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红蚂蚁对北美的入侵。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
打比方:“生物入侵者”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入侵物种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危害。
1、听录音,注意正音,把握朗读节奏
2、做笔记
3、学生自主朗读
4、分组讨论理解
5、班上交流
1、 字词积累
2、 文学知识积累
3、 训练阅读和感知能力
问题探究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1、《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同国民党军队进行运动战,取得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细读全文,指出歌词中写到了哪些战役?
歌词中写到的战役(战斗)有: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2、歌词为了凸现中心,往往有中心句。你能看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吗?说说理由。
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和“革命理想高于天”。《四渡赤水出奇兵》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也表现了毛主席的用兵艺术。从标题看,重点应在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过雪山草地》表现了“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红军为什么能这样?就因为他们怀有崇高的革命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一句揭示了红军雪山草地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原因。所以是中心句。
3、红军战士过雪山草地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所面临的生活状况怎么样?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⑴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
⑵炊断粮;
⑶为下文描写部队战胜困难作铺垫,衬托了战士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以及革命战斗的精神。
“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事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明确: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遵循着“物竟天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一个地区的物种都是其生物链的一环,且形成一种平衡。如果人为干预打破了平衡,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经过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二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1、分组讨论
2、 结归纳
3、全班交流
1、 培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品味赏析
1、“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⑴拟人、比喻、对偶
⑵用语形象、生动歌颂了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战斗精神,又与诗的首句相呼应。
2、“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偶的手法。句式整齐,充分再现了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的处境和藐视困难的精神。
3、两首歌词写作手法赏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
1、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解”、“出”、“临”、“逼”、“赶”、“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过雪山草地》
歌词句式相对整齐,结构层次分明,内容由表及里,恰当运用拟人、对偶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体验反思
1、怎样理解《长征组歌》所歌颂的主题?
《长征组歌》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和指挥下,历尽艰险、不屈不挠、英勇作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颂扬了中国革命史中具有传奇性的壮丽史诗,气势磅礴,感人肺腑。
2、 雪山草地时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提示:路难走,没有吃,没有住。生存危机之严重。如开头四句。
3、 他们是怎样克服的?靠什么?
提示:千锤百炼的红军靠着坚强的意志,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终于踏过雪山,走过草地。如“钢铁汉”、“不怕”、“千锤百炼”、“迎”、“扎”、“骨更硬”、“志越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1~2名同学发言
培养学生对党和祖国的热爱。
拓展延伸
1、红军为什么要四渡赤水河?
红军从江西出发长征,一直受到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处于被动地位。直到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 月 19 日,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准备北渡长江,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 29 日渡过赤水河,并重创川军四个团。蒋介石急调重兵围堵,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运动战,先后四次渡过赤水河,在运动中击溃和歼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三千人,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最后于 3 月 21 日晚渡过赤水河,将几十万敌军甩在江北,尔后,兵逼贵阳,进军云南,威胁昆明,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歌词中“调虎离山”一词,形象地说明了四渡赤水的意图和作用、效果。
2、如果要造一座红军过雪山草地的纪念碑,请你在碑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
可以畅所欲言。
1、 准备三分钟
2、 自由发言
3、(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1、 训练表达能力
2、训练运用知识的能力
巩固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2、学唱《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
飞渡乌江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出奇兵
威逼贵阳
佯攻昆明
巧渡金沙
板书设计
雪皑皑
骨更硬
过雪山草地
野茫茫
革命理想高于天
高原寒
志越坚
炊断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