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3.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过程和方法朗读、背诵两篇短文;利用注释理解文意;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写法。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第1课时 陋室铭学习目标1.疏通字词,读通课文。(重点)2.咬文嚼字,疏通文意。(重点)3.合作探究,分析内容。(重难点)4.认识人物,把握写法。(重难点)5.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我们发现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2、因此这些客观事物就有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松、竹、梅,如高山、名川、清风、明月。一所简陋的房屋也可以寄托作者的志向,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刘禹锡的传世佳作陋室铭。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 :疏通字词,读通课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号宾客,洛阳人。有“诗豪”之美称。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本篇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任上写的。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陋室,即简陋的房子。“陋室
3、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2. 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注意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名:有名,著名。 灵:神奇,灵异。 馨(x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调(tio)素琴:调弄,这里指弹(琴)。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鸿儒:博学的人。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使身体劳累。 3.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划出朗读节奏和韵脚。读后交流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 朗读、背诵课文。 目标导学二 :咬文嚼字,疏通文意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
4、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可能出现的问题:“馨”,说文云:“香之远闻也。”联系上下文可知:山以仙而名,水以龙而灵,则此陋室亦当以吾德而芳名远播。因此“馨”在文中指品德高尚。“白丁”,记得琼瑶小说中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这个名字。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了。“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孔子此语见论语子罕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何有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说: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
5、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作者只引孔子答话的后半句,而意在全句。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目标导学三 :合作探究,分析内容1.文章标题为“陋室”,读完课文后,你认为他的居室到底陋不陋?文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你的观点? 陋室不陋,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2.文章开头先写“山、水”,有何作用?属什么写法? 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点明文章主旨。用了以虚陈实的写法。 3.“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说明作者的品德高尚,不是鄙野粗俗之人,而是有着高雅情操的人。请找出文中具体体现“唯吾德馨”的语句。 直接表现:环境幽雅“苔痕上
6、阶绿,草色入帘青”;交往风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情趣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间接表现:用仙、龙、诸葛庐、子云亭类比。 4.文中提到了“诸葛庐”“子云亭”是何目的?作者把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5.参照注释,想一想“孔子云:何陋之有?”的“弦外之音”是什么? 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唯吾德馨”。目标导学四 :认识人物,把握写法1.谈谈你对刘禹锡的认识。 乐观、品行高洁、不慕名利、安贫乐道。2.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你对本文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独特感受? 本文作者不仅仅写陋室,
7、着重想表现的是他的志向,因此本文的写法是托物言志。 目标导学五 :归纳总结,拓展延伸1.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学了本文之后,在做人方面、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何收获? 甲:无论在何时,尤其是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乙:本文句式整齐、精美,读来朗朗上口。还运用了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很好的突出“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和高洁的情操。 丙:作者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再加上类比、对偶、反问等修辞的运用,都值得我们在平时写作时借鉴。 教师总结: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8、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2.写一句自我激励、鞭策的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仿写一篇“铭文”抒发自己的志向。【教学提示】 可由学生结合预习情况来介绍。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自己思考后同桌讨论交流。【教学提示】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三、板书设计第2课时 爱莲说学习目标1. 疏通字词,读通课文。(重点)2. 咬文嚼字,疏通文意。(难点)3. 分析内容,把握写法。(难点)4. 把握情感,拓展延伸。(难
9、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都习惯将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但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称莲为花中的君子,并以一篇爱莲说而在文坛名留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来感受一下莲花的君子之风。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 :疏通字词,读通课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为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建造的房屋是用家乡的濂溪命名的,后人便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同时继承了古代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 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了“濂溪学派”。1071
10、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军(“星子”是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注音:颐(y) 蕃(fn) 淤(y) 濯(zhu) 涟(lin) 亵(xi) 鲜(xi
11、n)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目标导学二 :咬文嚼字,疏通文意1.对照注释自由译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2.强调重要句子,提问:下面几个句子如何理解?(1)中通外直。莲花的茎中空外直。(2)不蔓不枝。蔓和枝,两个词语为一种词性,它们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此句中的意思是“不长藤蔓,不长枝节”。(3)香远益清。“远”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向远处传播”;“益”是更加。这句话的意思是香气向远处传播,越发显得清新芳香。(4)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宜,当,这里与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众,多。(5)文中出现的三个“之”字,该如何解释?“莲之出淤
12、泥而不染”: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没有宾语从句,所以当宾语是个句子时,就要在宾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资格,这样才能作宾语。“菊之爱”: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菊”是“爱”的宾语,而宾语前置到谓语之前,就要用“之”做连接。对于菊花的喜爱。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是“助词”,翻译成“的”。目标导学三 :分析内容,把握写法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作者为什么如此爱莲?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不流俗;“濯清涟而不妖”的谦逊、质朴。体态气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坦荡,不攀附权贵、不阿
13、谀逢迎;“香远益清”的芳香,用以说明君子的美名远播。风度气韵:“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自尊自爱与自重。作者爱莲花一方面是因为莲花自身的形体高洁美丽,但更重要的是因为莲花身上所具有君子的美德。2.这篇文章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衬托:(如果学生只能回答出衬托,要提示学生,看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菊正衬,牡丹反衬。作者是用陶渊明追求隐逸和世人追求富贵的生活态度,来衬托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其实作者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
14、度和志向,这种写作手法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叫做“托物言志”。3.下面请同学们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本文作者所托之物、所言之志。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志向。目标导学四 :把握情感,拓展延伸1.第2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学生齐读第2段,体会不同的情感。“噫”字在此表示叹息。叹息什么呢?菊花虽好,却幽居独处,孤芳自赏;牡丹虽艳,却富贵荣华,正合世俗;唯有莲花,端庄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风范,虽生于世俗而不为世俗所污。2.三种人生选择你更倾向于哪种?(不喜欢牡丹的汲汲于富贵,这个学生比较好理解,也能取得一致
15、性。但可能会有学生提出欣赏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所以,对陶渊明的归隐与周敦颐的污浊中依然坚守这两种精神,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地认识。)我们刚刚学过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很多同学也会背他的归园田居。面对混浊的官场和肮脏的世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吟诵着归去来兮辞, “采菊东篱下”,“带月荷锄归”,选择了隐居。但周敦颐没有这样,查看历史我们也知道,周敦颐胸怀洒脱,颇有仙风道骨,也不乏“山林之志”,但他依然留在了官场。他虽在各地做官,但俸禄甚微,来到九江时,他还把微薄的积蓄捐献给了故里宗族。周敦颐不仅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在为官上也颇有建树。黄庭坚曾在豫章集濂溪诗序中盛赞他:“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
16、落,如光风霁月。”同学们,这就是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的选择是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这不同的人生选择和诗人的个性理想有关,当然也和当时的背景有关。选择虽不同,但陶渊明、周敦颐都显著有别于趋同富贵失掉自我的芸芸众生,所以其人格同样伟大。3.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教学提示】 可在大屏幕上展示相关资料。自由朗读,出示易读错的字。把不懂的字词和语句圈点出来,彼此交流讨论。请一位同学把这些句子读一遍,读
17、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大家齐读这段话,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学法指导】衬托手法的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品读、探究,适时点拨。 三、板书设计 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托物言志)教学反思可取之处1.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2.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3.从问题的设计上,体现小梯度;板书设计,简要概括,对文章的重难点有很好的提示作用。不足之处1.没有检查、督促学生对课文的预习,因此部分学生完成得不够到位,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2.对两篇短文主旨的概括,因点拨不到位,所以学生完成得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