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节 叶绿体将光能转换并储存在糖分子中
【基础巩固练】(合格考必做)
1.1939年,英国科学家希尔将植物细胞破碎,获得离体叶绿体。他发现即使不提供CO2,只要在光照条件下给离体叶绿体提供足量铁盐溶液(作氧化剂),离体叶绿体虽然不能合成有机物,但能够放出O2。1941年,几名美国科学家制备了少量的含18O的水和碳酸氢盐。在适宜光照条件下,他们将3组小球藻进行相应处理,一段时间后检测光合产物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希尔的实验中,将叶绿体离体可排除呼吸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B.美国科学家的实验中碳酸氢盐的作用是为小球藻提供二氧化碳
C.两个实验的结果都能确定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原子仅来自水
D.美国科学家的实验中,O2中18O的比例不受光合作用反应时间影响
2.绿萝是常见的办公室植物,为了测定其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将一株绿萝放置在透明玻璃罩内,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定其黑暗条件下的CO2释放量和适宜光照下CO2吸收量并拟合曲线绘制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24°C适宜光照条件下,绿萝的CO2固定速率为62mol/s
B.在29°C时,绿萝的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C.若减弱光照,两条曲线同时向下平移
D.呼吸速率始终随温度升高而增长
3.光抑制现象指的是过强的光照反而会抑制光合作用的强度。油菜素内酯(BR)也会对光合作用的强度产生影响。为验证上述现象,现在实验室中取长势相同的玉米幼苗分成甲、乙、丙三组,乙、丙组的处理方式如下表,一段时间后测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BR可能是通过增加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B.实验室中幼苗可能在密闭空间中培养,导致光合速率逐渐减弱
C.强光可能是通过降低叶绿素的含量来影响光合作用强度
D.甲组作为丙组对照可证明BR有促进光合的作用
4.如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在适宜温度下的CO2吸收速率随着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于植物甲,光强度从X变成Y的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速率上升,五碳化合物含量上升
B.如果温度升高,M点将向右下方移动
C.当平均光强度在X和Y之间(每日光照12h)时,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甲增加,乙减少
D.将甲、乙放入密封的瓶子中,持续给予Y强度的光照,甲的质量先上升后下降,乙的质量一直上升且上升速率持续减小
5.为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科研人员用同一环境中生长的欧洲蕨和石楠,在温度、光照和水分等条件适宜时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项目
物种
355 μmol/mol 的CO2
539 μmol/mol 的CO2
不施磷肥
施磷肥
不施磷肥
施磷肥
净光合速率/[μmol/(m
2•s)]
欧洲蕨
2.18
3.74
3.62
5.81
石楠
1.37
6.76
5.43
15.62
蒸腾比率/(μmol/mol)
欧洲蕨
1.40
2.37
2.22
3.86
石楠
0.25
0.66
0.71
2.10
注:蒸腾比率——植物消耗 1 摩尔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 微摩尔数。
A.升高CO2浓度对石楠光合速率的促进作用大于对欧洲蕨的促进作用
B.升高CO2浓度和施用磷肥都能促进石楠的光合速率,其中施磷肥的效果更明显
C.由实验结果可推测,干旱对石楠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对欧洲蕨光合作用的影响
D.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CO2浓度均为539μmol/mol
6.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不包括( )
A.光照强度 B.温度
C.二氧化碳浓度 D.氧气浓度
7.硅半导体纳米线与特定细菌结合可形成人工光合系统,其中硅半导体纳米线可吸收光能并分解H2O生成O2,细菌可将CO2转化为乙酸。请据模式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硅半导体纳米线模拟的是叶绿体的 (填细胞结构),其上进行的反应模拟 反应。与叶绿体光合作用相比较,人工光合系统不能合成的物质有 (写出两种)。
(2)装置中的细菌与酵母菌的本质区别是 。研究过程中发现:若不及时排出装置中的产物,会导致细菌转化CO2的能力下降,则原因可能是 。
8.如图为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甲、乙表示物质,①、②表示反应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甲是 ,图中①是光合作用是 阶段,该阶段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 上。
(2)图中②是光合作用的 阶段,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的 。该阶段包括的生理过程有
和C3的还原。
(3) 图中①为②提供的物质乙是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环境因素除光照强度外,还有
(至少答出两项)。
【能力提升练】(等级考加练)9.下列关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鲁宾和卡门运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H2O
B.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C.沃森和克里克利用DNA分子衍射图谱,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艾弗里利用“加法原理”控制自变量,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因子
10.某校四个生物兴趣小组用紫色洋葱不同部位进行了相关实验(如表),但均未达到预期效果。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实验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实验材料
鳞片叶外表皮
鳞片叶内表皮
绿叶
1cm根尖
主要试剂
盐酸、吡罗红染色剂
健那绿
水、层析液
解离液、龙胆紫
实验目的
观察RNA分布
观察线粒体
提取与分离光合色素
观察细胞中染色体形态
A.甲组所取细胞的细胞质中无RNA分布
B.乙组实验应该用盐酸处理鳞片叶内表皮
C.丙组实验中研磨不够充分是主要原因
D.丁组实验中可能未观察到分生区部位
11.如图为某植物细胞内某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实线代表H+的运输路径,虚线代表电子的传递路径。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生物膜属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B.图中ATP的合成所需的能量是化学能或光能
C.图中H+的运输会导致膜两侧的pH发生改变
D.H+从a侧运输至b侧需要消耗ATP
12.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用自然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自然光相同的绿色光照射,在照射瞬间叶绿体中的物质所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ATP含量上升 B.C3的含量下降
C.合成C5的速率加快 D.NADPH的含量下降
13.如图表示了某植物体内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Y物质分别代表三碳化合物和丙酮酸
B.①④两过程都产生[H],都能释放少量能量
C.①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
D.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
14.景天酸代谢(CAM)途径属于某些植物特有的CO2固定方式:夜晚气孔开放,通过一系列反应将CO2固定于苹果酸,并储存在液泡中(甲);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运出液泡后放出CO2,供叶绿体的暗反应(乙)利用。下列关于这类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夜晚,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B.景天酸代谢途径的出现,可能与植物适应干旱条件有关
C.给植物提供14C标记的14CO2,14C可以出现在OAA、苹果酸、C3和有机物中
D.在上午某一时刻,突然降低外界的CO2浓度,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短时间内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