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微点练6 苔原带
一、单项选择
高山冻原是指在温带和寒温带的高山树木线以上,以苔藓、地衣、多年生草类和耐寒小灌木构成的低矮植被。下图为我国某高山冻原带的一种植物类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山地可能是( )
A.雪峰山 B.太行山 C.武夷山 D.长白山
2.图示植物叶子四季常青的最大益处是( )
A.利于春季光合作用 B.增强夏季植物蒸腾
C.适应秋季土壤冷湿 D.抵御冬季风沙危害
3.图示植物多生长在石质山坡上,其生态习性表现为( )
A.株形高大 B.根系发达 C.生长期长 D.花朵硕大
(全国文综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4~6题。
4.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5.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6.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老白山位于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是张广才岭主峰,自然植被保持一定的原始性。下图为老白山植被垂直带谱与吉林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岳桦林分布高度一般能达到2000米左右,但是老白山从1600米以上分布的却是偃松灌木林带,原因是老白山( )
A.海拔较低,光照充足 B.基带热量条件较好
C.纬度偏北,气温偏低 D.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8.影响老白山山顶缺失高山苔原带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光照 D.坡向
9.老白山山顶分布有10公顷泥炭沼泽,推测老白山山顶( )
A.气候寒冷干燥 B.山体坡陡险峻 C.积雪终年不化 D.地表排水不畅
(2020·高考全国卷Ⅱ)如下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10~12题。
10.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
A.苔原带 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 D.草原带
12.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
A.沼泽分布少 B.太阳辐射强 C.河流向北流 D.远离北冰洋
泰加林是由耐寒的针叶树组成的植被类型,广泛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其北界标志着森林生长的极限。我国大兴安岭北部泰加林分布广泛,兴安落叶松大约占当地森林面积的70%.由落叶松等树种构成的泰加林,因林间透光性较好,故名“明亮针叶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空中俯瞰“明亮针叶林”,其最为“明亮”时可以看到( )
A.百花争艳 B.枝繁叶茂 C.硕果累累 D.千里冰封
14.泰加林北部边缘,与其接壤的地带性植被最可能是( )
A.草甸草原 B.高寒荒漠 C.极地苔原 D.业寒带针叶林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右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15~17题。
15.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16.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17.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2 000~2 500 m),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8~20题。
18.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19.随着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减弱的原因有( )
①气温降低 ②光照减弱 ③降水增加 ④种子传播距离加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
A.生物量增加 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肥力降低 D.土壤水分降低
我国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分布着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大白花地榆,野外考察发现该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有季节性雪斑的地块中,雪斑最大积雪厚度可达4米。气候变暖背景下,雪斑地块的积雪期明显缩短。下图为雪斑地土壤日平均温度和湿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据图推测,大白花地榆( )
A.喜阳光 B.耐贫瘠 C.不耐寒 D.耐干旱
22.大白花地榆主要分布在雪斑地块中,主要是因为雪斑( )
A.提高了土壤温度 B.增加了土壤水分
C.改善了土壤养分 D.改变了土壤结构
23.气候变暖背景下,大白花地榆( )
A.植株花期延迟 B.分布高度下降
C.群落密度升高 D.种群数量减少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4.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收集大气降水②获取更多光照③抵抗冬季寒冷④吸引昆虫授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6.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山地苔原带的土壤温度受太阳辐射、地表状况等因素影响,在不同海拔、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分布在海拔2000—2550米之间,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出现了草本植物入侵现象。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各月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率(海拔每升高100米土壤温度变化的度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影响长白山西坡苔原带5一9月不同海拔土壤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风力大小 C.积雪分布 D.植被状况
28.推测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最可能出现草本植物入侵现象的海拔范围是( )
A.2000-2100米 B.2200-2300米 C.2300-2400米 D.2400-2500米
驯鹿生活在寒冷地带,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每年春、秋两季,驯鹿在北冰洋沿岸与亚寒带进行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徙。下面左图示意加拿大驯鹿迁徙路径,右图示意野生驯鹿群的迁徙景象,驯鹿集聚停歇处雪地平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右图中驯鹿聚集处没有森林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处( )
A.岩石裸露 B.光热不足 C.有永久冻土 D.有湖泊分布
30.驯鹿越冬地和繁育地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别是( )
A.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苔原
C.苔原、冰原 D.针叶林、苔原
31.驯鹿迁徙期间,( )
A.春季驯鹿白天活动时间逐渐变短 B.春季沿途可见流凌现象
C.秋季驯鹿接受光照时间较春季长 D.秋季沿途森林面积减小
苔藓是一种生长于永久冻土带的植物,苔藓覆盖的地貌称为苔原(又叫冻原,在冰岛语中意思是“无树的平原”)。苔原的足迹遍布了冰岛四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冰岛地貌的一大特色。无论是连绵的山坡,还是荒蛮的火山岩地,甚至在墙头、树干上,到处都生长着一层厚厚的苔藓,它比冰岛人先一步成为冰岛的拓荒者。左图为冰岛区域图,右图为苔原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2.苔原成为冰岛地貌一大特色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温暖湿润 B.纬度较高,风力强盛
C.地壳运动活跃 D.火山熔岩,土壤肥沃
33.苔藓对冰岛自然环境的改造作用有( )
①促进岩石分解,形成土壤 ②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③抑制风沙扩张,发展旅游 ④调节气候,增温增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140-2220米处发育有典型的高山苔原带,其土壤有机质丰富,但土层较薄,以苔醇地衣和耐寒矮小灌木为主,草本植物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近几十年来,该山地草本植物不断入侵苔原带,而其原有灌木开始萎缩退我国东部某山地发育有典型的高山苔原带,海拔约2140~2220米,其土壤有机质丰化。调查发现,该山地不同区域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下图)。研究表明,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
34.入侵前草本植物分布的"特殊区域"特征为( )
A.海拔较低、坡度较陡 B.海拔较低、坡度较缓
C.海拔较高、坡度较陡 D.海拔较高、坡度较缓
35.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是( )
①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
②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耗水量减少
③灌木减少,枯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量减少
④淋溶作用增强,以及草本植物吸收的有机质较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长白山北坡拥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其上部还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下图是“长白山天池北部地形及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甲处的植被可能是( )
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高山苔原
37.岳桦林上部呈匍匐状生长,根系发达,其原因是该地( )
A.寒冷、干旱、大风 B.温暖、干旱、小风
C.寒冷、土薄、大风 D.温暖、土薄、小风
38.研究发现,乙带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茂盛,枯枝落叶多 B.山高坡陡,有机质堆积多
C.降水充沛,淋溶作用强 D.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
长白山的苔原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为了与高纬度的苔原带相区别,长白山苔原带被命名为山地苔原带。长白山山地苔原植物与北极地区的亲缘物种保持着极大的相似性。下图是长白山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9.甲自然带是( )
A.高山草甸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40.长白山山地苔原带与北极地区的亲缘物种保持着极大的相似性是因为( )
A.第四纪冰川的北进 B.长白山地形不断抬升
C.第四纪冰川的南迁 D.自然地理环境的长期演化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白山高山苔原位于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海拔约为2000~2500m),该地植被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下图示意草本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
(1)分析随着海拔升高,草本植物入侵总体趋势减弱的原因。
(2)指出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最易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并分析原因。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长白山脉是亚欧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000~2500m的高山苔原,其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的能力越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而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示意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研究区位置和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分析长白山森林植被景观垂直分布比较完整的原因。
(2)推测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的生长习性。
(3)从地形地势角度推断长白山苔原带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最高的区域,并分析原因。
(4)随着草本植物人侵,苔原带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试做出合理解释。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芬岛是加拿大地盾(指大陆地壳上相对稳定区域)的延续,第四纪冰期晚期,它与陆地分离而成岛屿。岛上山脉几乎纵贯东部,海拔为1500-2000m,上覆有冰川(如图),其西侧的福克斯湾沿岸为低地。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巴芬岛成为北极探险的天堂,也是观测极光的绝佳地点。
(1)说出巴芬岛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并推测巴芬岛的形成过程。
(2)分析冰川多分布在巴芬岛东部的主要原因。
43.(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1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