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幽径悲剧(教师用)改.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553915 上传时间:2025-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幽径悲剧(教师用)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幽径悲剧(教师用)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扬中市第一中学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课题:《幽径悲剧》 导学案部分 教学活动思路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2.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时安排】 二课时 【学法指导】 这篇散文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通俗而又雅致,感情沉痛不失含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品味,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腻、哀婉、愤懑的思想情感,通过小组合作、师生探究,体会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中心。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下来。 猬(  )集  惆怅(  ) 虬(  )干 万斛(  ) 愚氓(  ) 蜿蜒( ) 懦者立怯者强( )( ) 潋滟( ) cānɡ( )桑 2.解释词语。 毛骨悚然: 闲情逸致: 月白风清: 自知之明: 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的情况。 季羡林(1911--2009)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享誉国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他一生有众多头衔,如“学界泰斗”、“一代宗师”、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等,但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懂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2门古代语言。 4. 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在文中划出描写幽径的语句,总结幽径具有怎样的特点。 平凡中透着不平凡:历史悠久、景色优美。 (2)悲剧的主角是藤萝,在文中划出相应的描写语句,并抄写其中的一句进行分析。 5.通过预习,你还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大胆质疑) 二、课堂助学 1.导入新课。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2.明确本文的学习目标。 3.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4.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家门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 2)文章除写了幽径上发生的悲剧外还写了哪些内容?根据一些过渡句,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文末)写藤萝的悲剧。 5.合作讨论 ①在悲剧发生前,幽径是怎样的呢?划出相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山上:春夏秋 总有翠色在目 湖中: 夏 绿叶红荷 →生机勃勃 合写冬之景:白雪覆盖 绿色更浓 ②在写藤萝之美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绘幽径? 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写幽径之美便是为下文写幽径的藤萝铺垫、蓄势——用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的环境从侧面来烘托藤萝之美。 ③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 交流后明确: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富有文化气息;从古藤萝形、色、味、声来看,美不胜收;还可以从其品质来体验,古藤萝从无害人之心。 ④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 悲剧就是美的东西被毁灭。越美的东西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作者写幽径之美、藤萝之美就是为悲剧层层铺垫、蓄势,有力衬托出藤萝的悲剧性。 4.释疑解难 5.小结 三、课堂巩固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我上面说它平平常常,这话有点语病,它其实是颇为不平常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在湖中,昔日的潋滟的绿波为坚冰所取代。但是在山上,虽然落叶树都把叶子落掉,可是松柏反而更加精神抖擞,绿色更加浓烈,意思是想把其他树木之所失,自己一手弥补过来,非要显示出绿色的威力不行。再加上还有翠竹助威,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 写幽径四季之美。 2.这几段文字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的呢?每个方面写景有什么特色呢? 从山上和湖中两个方面写幽径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3.选段第二节写景有什么特色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这一节是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合写冬天景象。作用是表明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更突出幽径的浓烈的勃发的生机。 4.“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写夏和冬的语句来说明这点。 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 冬天: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1.作者对这株古藤萝被毁感到可悲,然而这是作者真正悲伤的原因吗?他觉得什么更可悲? 2.写自己的同时,作者还写了哪些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二、课堂助学 1.导入新课 2.合作探究 (1)悲剧就是美的东西被毁灭。悲剧发生后,幽径与古藤萝是怎样的呢?作者心情又是怎样?划出相关词句。 (2)你是如何看待“愚氓毁美”之事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化大革命虽结束多年,但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这说明消除愚昧,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才能使真、善、美得到维护和弘扬。 (3)作者对这株藤萝,情有独钟,但我们似乎看到作者悲得太过分了,请大家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资料,谈谈作者悲愤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作者深感社会对于“愚氓灭美”的现象还没有引起起码的重视,国民素质亟待提高,呼唤社会群体要提高爱美护美的意识。 (4)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3.品味语言 文中语言通俗雅致,饱含深情,请大家选取一两处进行深情阅读并作简要分析。 4.释疑解难 5.小结全文。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三、课堂巩固 阅读课文14-16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14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是: “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2.第14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段末写“群树”、“荷花”、“人们”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其实写的是作者内心对古藤被砍的痛心和对世人的失望。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用“群树”、“荷花”对古藤的深表同情衬托“我”的感受,反衬人们漠视古藤的无情;用人们漠视古藤反衬“我”的感受。 3.第15段中三个“决不会”后面的内容可否调换,为什么?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三个“决不会”的内容是层递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只有“注意到”才会“关心”,进而才会为它的命运“伤心”。排比和反复,充分表达作者对古藤命运的关注,为它的不幸而伤心,对人们热衷于自己的名利而缺少应有的悲悯情怀感到遗憾失望。 4.第15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无端毁坏自然毁灭生命的行径的痛恨,也是对自己这种感情缺少共鸣的一种无奈的哀叹;并有感于“愚氓”毁美的现象还未引起起码的重视,呼唤社会群体爱美护美意识的提高。 5.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表明作者把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作为自己的责任,表现了一个倔强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6.这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拟人、反复、排比、比喻、对偶 四、拓展延伸 阅读《幽径悲剧》第10-14段,完成下列问题。 茫茫燕园中………………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燕园幽径中仅存的惟一能给我一点安慰的一棵古藤萝被毁于愚氓之手,我感到悲愤至极。 2.课文第12段中写道“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作者笔下的“伟人”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鄙视厌弃的感情。 3. 在作者的心目中,幽径的这棵古藤是真、善、美的代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4.“幽径悲剧”仅仅是指幽径中的一棵古藤萝被砍断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悲剧不仅仅是指古藤萝被砍断,更悲的是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没有人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任那些愚氓者任意地践踏生活中的真、善、美。 5.作为一种植物,古藤萝本是不会哭泣的,然而第14段中却说“听到古藤的哭泣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是借助古藤的哭泣来描摹自己痛苦、悲愤的内心感受,非常逼真,含泪带哭的诉说更增添了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 6.目睹曾经生机勃发的藤萝,面对现在在空中摇曳的藤萝枝,面对人类的现在,畅想人类的未来……你认为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面对生命呢? 不设统一答案。要点:热爱生命,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共同发展。 7.文中第11段“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教后记: 5 学校网址: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